范長江是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奠基人,出生于東興區田家鎮趙家壩。1991年,為弘揚長江精神,中宣部專門設立了新聞工作者最高獎項——“范長江新聞獎”。2006年8月,經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批準,同意修復范長江故居并作紀念館。
范長江文化旅游園區以范長江故居和趙家壩新農村綜合體為核心,覆蓋周邊1.5平方公里,是集“長江文化博覽、故居田園風光、果蔬農耕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度假區,距內江城區12公里、距成渝高鐵內江北站8公里,S426旅游專線實現了城區10分鐘直達園區,旅游交通十分便捷。
俯瞰范長江文化旅游園區,地形寬闊、迂回起伏,小青龍河穿流而過。旅游園區以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作為核心理念,重點突出長江新聞文化、川南民俗文化、農耕田園文化,旅游游憩價值極高。
——范長江生平事跡陳列館。從空中俯瞰其外形,如一張半卷的報紙,墻面選用砂巖材料,墻外種植青竹,寓意長江同志孜孜以求的新聞事業和其堅韌不拔、實事求是的精神品質。陳列館建筑面積約860平方米,館內展陳分為少年時期、求學之路、西北之行、新型記者、紅色報人、科技之光、長江滾滾等7大篇章,展出珍貴文物50余件、圖片500余幅、文獻資料2100余件、復制場景2個,生動再現了長江同志不斷追求光明、追求進步的一生。
——二十世紀長江故里社會變遷館。范長江故居舊宅,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串架鑲板結構,小青瓦屋面,為典型的川南民居風貌。其建筑面積約530平方米,由1個序廳和16個陳列展廳組成,分為“鄉土情”、“年代秀”兩大部分,展示當時社會生活及社會變遷和文化發展,其中“鄉土情”主題部分復原了長江同志當時的家庭場景并再現了那個時代川南鄉村的社會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詩書耕讀、祭祀節慶等;“年代秀”主題則展示了20世紀后期長江故里社會生活巨大、深刻和急驟的變遷歷程。
——長江大課堂。外形似范長江的書架,館名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邵華澤題寫。大課堂建筑面積約820平方米,館內主題墻以堆疊的書籍造型為背景,地面是一條綿延的長江水,隱喻長江精神自有后來人。館內介紹了范長江新聞獎的設立、變革及歷屆“范長江新聞獎”獲獎者的資料和作品,充分展示了當代新聞工作者對長江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長江新聞林。以“長江形象,新聞科普”為主題,占地約2萬平方米,其入口處設立一大型石頭景觀小品,上面雕刻“范長江新聞林”。新聞林由來自全國20多家主要新聞媒體于2014年3月種植,如今,小樹已成華蓋,四季長青,郁郁蔥蔥,在長江家鄉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新聞廣場。約2000平方米的弧形廣場,2013年12月建成投入,是游客聚集的好場所,可同時容納5000名游客觀看文藝演出、娛樂休閑。同時站在廣場上,也可以一覽荷花池后的范長江故居,視野效果極佳。
——故居后花園。位于陳列館后方,占地約18000平方米,配套有1座3A級旅游廁所,花園種植有柳樹、香樟、楠木等25種花木,擺放有35組共100噸的景觀石,并穿插有3000米的汀字青石板游步道、4個休息亭、2組廊架,為游客休閑游憩提供了很好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