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陽江市 > 陽春市旅游

崆峒巖摩崖石刻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崆峒巖摩崖石刻
崆峒巖摩崖石刻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明—民國 陽春 崆峒巖摩崖石刻 位于陽春市城西崆峒巖洞內。原有石刻近百題,因年久風化剝落和人為的損害,現保存較完好的44題。從明代至民國時期,其中摩崖石刻37題,碑刻7通。陽春崆峒巖,又名“第四崆峒山”,因“黃帝問道于崆峒”而得名。它與河南汝州,陜西臨洮、嶺東定安的崆峒諸山并列。洞內石鐘乳奇特,巖洞寬廣,歷代文人騷客紛踏而至,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親臨探勝。崆峒巖摩崖石刻,分布于各景點,有題字、題句、題詩、題銘,內容有描情寫景、狀物記人,字體有篆、隸、楷、行、草等。最早的是“崆峒巖”三字及其聯語:“洞開重門虛曠中,景物千端呈本色;丹成一點隱冥處,變態萬種透天機。”石刻高1.8米、寬1.4米!搬轻紟r”三字,每字徑0.52米?逃诿魅f歷五年(1577年)。作者王許之,高安人,萬歷元年官電白令。其次為明萬歷十三年刻于巖洞后廳右側巖壁的陽春知縣張文浩題詩。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禮部尚書曹秀先游崆峒巖,為姜山重修崆峒巖題“巖亭”二字,字大0.47×0.58米,筆墨雄渾。曹秀先還撰寫“慧石銘”,寥寥數語,盡將巖洞生新、眾人驚異等情景描繪得活靈活現。“千巖表”三字,蕭丙堃摹,橫書楷體,銘語、落款為楷體陰刻,是摹仿韓愈于唐貞元十九年(803年)在陽山縣城北部朝陽洞側一巨石的題刻。巖洞內還保存了明清二代各任知縣的題字、題句、題詩等,由于年代久遠,有些石刻已風化剝落,字跡模糊不清。

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延伸閱讀:

·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通真巖摩崖石刻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五月天在线精品国产 | 中文字幕第2页 |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免费网站网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看片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