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條村獲2022年度“廣州市美麗鄉村”稱號,分布在白云、花都、番禺、從化、增城五個區。其中,從化區數量最多,高達28條,增城區以27條位居第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29條美麗鄉村。 |
良田村因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糧食年年豐收,產糧食多,素有糧田之稱,俗稱為良田村,村委會駐良田村,故名。1964年公社成立時,大隊駐地在良田,命名為良田大隊;1994年經白云區人民政府批準更名為良田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良田村位于廣州市白云區廣從路邊,面積約12平方公里,下轄2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萬人,是鐘落潭鎮的一個山區村委。良田村委會距離市區28公里,離鐘落潭鎮10公里,地緣優勢較弱,地處……。 |
小羅村位于105國道羅龍公路口入1公里處,面積約2平方公里,下轄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00多人,是屬鐘落潭鐘南片的村委會。小羅村委會距離市區20公里,離鎮10公里,一般方便行走是走105國道,地理條件優勢,是屬平原地帶。小羅村委會利用本地的特點發展農業經濟,一向以來村民以種菜為主,特別芹菜的種植每年有400多畝,產品主要銷售太和批發市場和遠銷東莞深圳等地,是屬于一村一品的芹菜之鄉。……。 |
鳳和村位于106國道旁,地處于人和鎮西北地區、機場高速路入口在該地段。村有外商企業、中外合資廠、酒樓等,經濟繁榮。全村總面積4.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76畝,分布有12條自然莊、21個經濟社,2009年,被列為機場第三跑道建設安置區,征用土地562畝。2009年本村本地戶口4670人,其中農業人口3970人。村全年工農業總收入8174萬元,人均收入10726元,與2008年持平;全村現有廠房20……。 |
泉溪村泉溪村位于流溪河以北、新廣花路以西,耕地562畝。下屬有7個經濟社,2005年本地戶籍人口1414人,其中農業人口1071人,非農業人口343人。外來人口492人。村內有總長1500米的水泥路面道路,有2個面積共為10000平方米的公園。2005年村工農業總收入951萬元,同比遞增1.75%。人均收入10000元,同比遞增0.13%。一、二、三產業比率為2 .6%、1%、5.3%。……。 |
因主要管轄勤星村,故名。1949年屬番禺縣第九區同中鄉;1955年,更名為第六社。1957年更名為勤星村,1958年大躍進時期,大田、沙溪、勤星合稱為大田大隊。1978年復稱大田村、沙溪村、勤星村。1985年設立勤星村委會,沿用至今。勤星村……。 |
雄豐村雄豐村位于白云區西北部,村內珠水路橫繞,村附近有神山農貿市場。總面積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0公頃,下轄6個自然村,9個經濟社,2005年全村戶籍人口3100人,其中農業人口1485人,外來人口600人。該村全年工農業總產值8851萬元;其中工業總收入4655萬元,農業產值1909萬元,第三產業產值2287萬元,凈收入2352萬元,農民人均所得9611元。2005年村投入5000多萬元,……。 |
南浦村南浦村位于江高鎮西北部,緊靠花都區馬溪村。面積218.3公頃,耕地面積142.3公頃,下轄4個經濟社。戶籍人口1015人,其中農業人口588人,非農業人口427人,流動人口185人。2005年全村工農業總收入9881萬元,比2004年增長15%;人均收入9034元,比2004年增長14%。該村私營企業投資發展良好,種養殖業結構合理,雞心大黃皮是其特色產品。……。 |
因村邊的山崗有許多大石,故名。南宋時期建村,建國初期屬番禺縣和風鄉,1960年與聚龍村合并成立田心農場,1963年改稱為聚崗大隊,1980年從聚崗大隊分出成立大石崗大隊;1984年稱鄉政府,1987年設立大石崗村委會,沿用至今。大石崗村……。 |
明朝時葉姓人家從南海縣朗心村遷來,當時已有譚姓人氏在此居住。因譚姓人多,葉姓人少,葉姓人多靠近河涌邊聚居,故人們稱此地為葉邊。明朝時期建村。1949年前稱番禺縣第九區同高鄉葉邊村;1951年稱同中鄉,后改為葉龍崗鄉;1957年改為廣州市郊區江村人民公社葉邊鄉;1958年改為江村人民公社葉邊大隊;1960年改為葉邊鄉;1961年小塘鄉與葉邊鄉合并,稱為小塘大隊;1978年從小塘大隊分出復稱葉邊大隊;……。 |
因取農村從此光榮之意,故名。農光村原名大水坑村,從1955年改為農光村。1963年并入陽升村。1979年從陽升分村后改為現在的農光村。1987年1月,花東區公所成立農光村委會,隸屬花東區公所。1987年3月,隸屬花東鎮人民政府,并沿用至今。農光村位于花東鎮西部,轄區面積1.4平方公里,共有五個經濟社,總人口785人。村的經濟比較薄弱,主要靠出租土地、廠房、山地等收益,村集體年收入約6萬元,外來流動……。 |
七星村會位于山前旅游大道的路邊,面積約 10 平方公里,下轄1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60多人,是革命老區。七星村委會距離市區20公里,離花東鎮5公里,只有山前旅游大道和永星路過境,無公交車,地緣優勢較弱。地處丘陵山崗地帶,七星村委會利用本地的特點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經過多年生產發展探索,逐步形成山上種植速生桉,水田種植水稻、花生、紅蔥頭、龍眼、荔枝,魚塘養殖四大家魚的發展模式……。 |
因村北有七個山頭,像大獅朝北向京城,且當地有個塘生產的蓮藕曾被列為貢品,取名“京塘”,故名。據考明代年間,從化黃溪村梁姓人遷居此地建村。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曾改名“五一”,于1987年恢復為京塘村。1987年1月,北興區公所成立京塘村委會,隸屬北興區公所。1987年3月,隸屬北興鎮人民政府。2005年2月,依據[粵民區[2005]10號]文件,京塘村歸由花東鎮管轄,并沿用至今。京塘村位于北興圩以……。 |
紅群村位于花山鎮中北部,東與永樂村為鄰,南與鐵山村、南村相接,北與城西村、源和村接壤,西與儒林村毗鄰。紅群村地處花都區花山鎮中北部,氣候溫和,光照充沛,雨量豐富,自然生態環境良好,除了北部有部分是林地外,大部分地勢平坦,主要是一些菜地和農田。紅群村共有5個自然村,21個生產小隊。2009年末總人口為2616人。主要是以農業為主。……。 |
鐵山村位于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中部,由鐵山二十個生產隊組成;本次規劃范圍為鐵山村村域范圍,東面與南村相連,南臨永明村,西靠五星村,北接儒林村和石林村,村域總面積約3.33平方公里。共設有20個經濟社,2009年末總人口為2842人。村內水網主要集中在西側鐵山河沿線的魚塘和東側鐵山一隊周邊的魚塘為主,村內水域用地面積約38.67公頃,占村域總面積的11.62%。鐵山村目前沒有村辦企業,村民主要就業渠道……。 |
因明朝大坳村分遷,建村于小山崗上。古時末立村,先立社(稷社),故名社崗。明朝期間,大坳村民分遷至此,建村于小山崗上,1987年1月,炭步區公所成立社崗村委會,隸屬炭步區公所。1987年3月,隸屬炭步鎮人民政府,并沿用至今。社崗村委會位于炭步鎮東南部,南與南海區相鄰,面積約2.26平方公里,下轄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70多人。社崗村委會距離新華城區17公里,離炭步城區4公里,有陸仕公路連接鎮區。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