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仙關社區位于沙河鎮鎮政府駐地,東與南華村相連,南與嘉陵街道辦事處大塘村接境,西與白虎村、羅圈巖村相鄰,北與望云村相連,飛仙關社區公路四通八達,通組公路通達率100%,入戶路硬化率達96%,廣陜高速公路、綿廣二專線,沙曾橫穿境內,交通十分便捷,距廣元城區14公里,距朝天城區12公里。幅員面積6.3平方公里,轄6個居民小組,2個村民小組,社區823戶1830人,有耕地面積202.43畝,林地面積4043.48畝,森林覆蓋率達90%。境內平均海拔430米,年平均氣溫21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水資源豐富,嘉陵江流域和東溝河在轄區內交匯。境內資源豐富,一江一河造就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山水自然景觀獨特,依山傍水而形成了美麗的自然景觀,在鄉村振興,堅持農旅融合發展模式,確定了“以農促旅、以旅興農、農旅互促”的旅游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農旅文化產業,建立了遠近聞名的櫻花谷國家AAA級旅游景區,開發價值大。因地形氣候條件,農業由河谷農業與半山農業兩種形態構成,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大豆、水稻為主,果業主要以核桃和小水果為主。 |
南華村位于沙河鎮政府駐地,距廣元城區14公里,距朝天城區14公里,廣陜高速、沙曾公路橫穿境內,東與沙河鎮唐家村相連,南與利州區嘉陵辦事處大塘村接境,西與沙河鎮白虎村相鄰,北與沙河鎮望云村相連。全村輻員面積13.91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小組376戶1327人,全村有黨員7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38戶140人。近年來,南華村堅持農旅融合發展模式,確定了以櫻桃和核桃產業為主導產業。國家AAA級櫻花谷旅游景區核心區及游客接待中心位于境內,種植櫻桃樹5000余畝,有特色農家樂26家,有力助推了鄉村旅游發展,助農增收;沙河岳家核桃遠近聞名,全村有核桃產業發展示范基地2個,種植核桃樹7萬余株,其中掛果樹4萬余株。農業主要以小麥、玉米、油菜種植為主。境內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70%。截至2019年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實現3.5萬元,集體經濟成員人均實現收入26.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3639元。 |
三灣村位于沙河鎮場鎮東部,背靠唐家村,東接魚洞、魚鱗二村,西鄰南華村,南與利州區接壤。境內秦嶺、金鰲兩山相衛,魚洞、東溝兩河交匯,山環水繞、蜿蜒綿延,距沙河場鎮約5公里。三灣村交通便利,沙曾公路穿境而過,通村公路四通八達,通組公路通達率100%,入戶路硬化率達95%。全村幅員面積13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小組367戶1469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7戶183人。全村有耕地面積1263畝,林地面積10095畝,森林覆蓋率達70%。境內平均海拔820米,年平均氣溫25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風力資源可以用率高,旅游資源富集,毗鄰櫻花谷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屬櫻花谷的延伸區,山水自然景觀獨特,開發價值大。近年來,三灣村堅持農旅融合發展模式,確定了“以農促旅、以旅興農、農旅互促”的鄉村旅游發展思路,受地形氣候影響,農業由河谷農業與半山農業兩種形態構成,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大豆、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油牡丹、中藥材為主,養殖業以牛羊、生豬、雞、魚、蜂為主,林業產業以核桃干果和櫻桃、等小水果種植為主。截至2019年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實現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300元。 |
唐家村位于沙河鎮東北部,西鄰望云村,東連魚鱗村,北接朝天鎮朱家村。距沙河場鎮約8公里。幅員面積12.9平方公里,轄11個村民小組455戶1712人,有耕地4537畝、林地19833畝。森林覆蓋率達57%。歷年平均氣溫15.5℃,年均日照數2500小時,無霜期300天,境內平均海拔800米,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按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核桃產業,提前脫貧奔小康”的思路,唐家村大力推行“一村一品”建設。全村群眾主要收入來源為外出務工和發展種養殖產業。農業產業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試點發展辣椒產業,林業產業以核桃干果及中藥材種植為主,建成100畝辣椒產業試點園1個,3000畝核桃豐產示范基地1個,種植小柴胡、桔梗等中藥材200余畝。建設村史館1個,農業社會化服務超市1個,道德積分超市1個。截至2019年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實現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1800元。 |
望云村位于沙河鎮場鎮西北嘉陵江畔,北接朝天鎮樓房村,南鄰沙河鎮南華村,西靠沙河鎮白虎村,東連沙河鎮金鰲村,寶成復線穿境而過,距沙河場鎮約2公里。全村幅員面積8.5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小組382戶1602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2戶120人。全村有耕地面積3046畝,林地面積6544畝,森林覆蓋率達57%。境內平均海拔540米,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近年來,望云村堅持農旅融合發展模式,確定了“以農促旅、以旅興農、農旅互促”的鄉村旅游發展思路,農業產業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林業產業以核桃干果和櫻桃、李子等小水果種植而遠近聞名,建成天之源藤椒種植合作社1個,建有金牛農村1個。截至2019年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實現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500元。 |
白虎村位于沙河鎮場鎮西北嘉陵江畔,北接沙河鎮望云村,南鄰沙河鎮羅圈巖村,西靠羊木鎮金筆村,東連沙河鎮南華村,寶成復線穿境而過,距沙河場鎮約2公里。先后創建成全市“六無”平安村、全區廉政文化建設示范點。全村幅員面積8.9平方公里,轄6個村民小組242戶937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5戶135人。全村有耕地面積835畝,林地面積3364畝,森林覆蓋率達90%。境內平均海拔820米,年平均氣溫16–18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980毫米。近年來,白虎村堅持農旅融合發展模式,確定了“以農促旅、以旅興農、農旅互促”的鄉村旅游發展思路,農業產業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林業產業以核桃干果和櫻桃、李子、草莓等小水果種植而遠近聞名,建成生態農業觀光示范園1個,建有草莓基地1個、林麝養殖基地1個、特色農家樂5家。截至2019年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實現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4500元。 |
石卡村位于沙河鎮東溝河上游,距離沙河鎮13公里,東與臨溪鄉望坪村連接,南與利州學地村接壤,西和北都與魚洞村相鄰,境內郭家河、兩河寺兩河交匯流經石卡口匯入東溝河,通村公路四通八達,與臨溪鄉、麻柳鄉、利州區學地村公路連通,通組公路通達率100%,旅游資源富集,自然景觀象“明水洞”“馬尿奇”“天池丫”“梯子巖”等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自然形成兩山夾一河的優美風景。石卡村復員面積11.23平方公里,轄區10個村民小組、364戶、1245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6戶112人。全村有耕地面積1640畝,林地面積11238畝,森林覆蓋率達70%。境內平均海拔820米,年平均氣溫25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受地形氣候影響,農業以河谷農業與半山農業兩種形態構成,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大豆、水稻為主。近年來,石卡村堅持農旅融合發展模式,確定了“以農促旅、以旅興農、農旅互促”的鄉村旅游發展思路,經濟農作物以油菜、中藥材、核桃為主,養殖業以牛羊、生豬、雞、鴨、魚、蜂為主。截至2019年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實現1.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0830元。 |
魚鱗村位于魚洞河上游,距離沙河鎮15公里,東與臨溪鄉望坪村連接,南與魚洞村光明東溝接壤,西和三灣村唐家村相鄰,北與朝天鎮小安村相鄰,中間魚洞河穿插而過,四周群山環繞,生態植被豐厚,貢魚歷史文化傳承,有名勝旅游景觀八處,魚鱗村之名由此而來。全村幅員面積19.66平方公里,轄11個村民小組613戶2204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9戶402人。全村有耕地面積2700畝,林地面積21000畝,森林覆蓋率達85%。境內平均海拔930米,年平均氣溫25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近年來,魚鱗村堅持農旅融合發展模式,確定了“以農促旅、以旅興農、農旅互促”的鄉村旅游發展思路,農業以河谷農業與半山農業兩種形態構成,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大豆、蕎子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核桃為主,養殖業以牛羊、生豬、雞、雞蛋、魚、蜜蜂為主。魚鱗村建有桃李產業園1家,建有藤椒、冷水魚養殖基地、特色農家樂4家。截至2019年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實現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5760元。 |
魚洞村位于沙河鎮東北部,依山傍水,氣候溫暖適宜,背靠魚鱗村,東接臨溪鄉,西鄰三灣村,南與利州區接壤,沙曾公路穿境而過,通組公路通達率100%,入戶路硬化率達80%;轄區主要河流為東溝河與魚洞河。全村幅員面積14.26平方公里,轄13個村民小組499戶1764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7戶212人。全村共有耕地3500畝,林地10300畝,森林覆蓋率達70%。境內平均海拔820米,平均氣溫15攝氏度,最高溫36攝氏度,最低溫零下4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魚洞村堅持農旅融合發展模式,確定了“以農促旅、以旅興農、農旅互促”的鄉村旅游發展思路,農業產業以小麥、玉米、大豆、洋芋、油菜種植為主,林業產業以核桃和中藥材種植為主,中藥材產業發展迅速,遠近聞名,村內建有草莓、獼猴桃基地各1個、特色農家樂1家。2019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實現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0803元。魚洞村地處河谷地帶,水資源十分豐富,特別適合發展以“水”為魂的鄉村旅游業,魚洞人家已小有名氣。下一步我村將緊緊圍繞鎮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推村域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 |
元西村位于朝天區最南端嘉陵江西畔,東鄰羅圈巖村,南與利州區上西壩接壤,西與羊木鎮西北村相接,北靠羊木鎮關口村,寶成復線和蘭渝鐵路穿境而過,距108國道僅200米,距廣元城區11公里。該村先后創建成全市“六無”平安村、全國最早文明村。該村自2020年與山埡村合并后,共轄13個組616戶,2249人,有常住人口1724人。全村幅員面積15.28平方公里。有耕地2199畝,林地13865畝,全村勞動力1785人。全村有有耕地2199畝,林地13865畝,森林覆蓋率達65%。境內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氣溫30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近年來,元西村堅持以“調結構,興產業,治環境,創文明”為抓手,堅持優化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為主,利用土地整治有利時機,建設標準良田,采取秸桿還田和深耕施肥技術,努力做到精耕細作,優化品種,促進糧食豐產豐收,農業產業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林業產業以核桃干果、李子、草莓等小水果種植而遠近聞名,建草莓基地1個、核桃園區1個、蠶桑產業園2個。截至2019年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實現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2000元。 |
羅圈巖村位于沙河鎮場鎮西北嘉陵江畔,北接羊木鎮金筆村,南鄰沙河鎮元西村,西靠羊木鎮西北村,東連沙河鎮白虎村,寶成復線穿境而過,距沙河場鎮約5公里,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嶺上荷塘坐落該村。2017年9月,羅圈巖村作為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參觀點,并作經驗交流。羅圈巖村先后被評為四川省旅游扶貧示范村、四川省文化扶貧示范村、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范村、四川省森林康養基地、美麗田園十鄉百景花鄉·羅圈巖荷花園、省級“六無”平安村等。近年來,羅圈巖村共接待各級黨政代表團學習參觀達300余場次,省、市、區級各種現場會在羅圈巖村召開達20余次,特別是2018年8月10日,省委彭清華書記來村視察和調研脫貧攻堅時,給予高度肯定。村建制調整后,羅圈巖村與相鄰的汶溪村、河壩村村合并組成新的羅圈巖村,全村幅員面積21.48平方公里,轄14個村民小組589戶2216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1戶297人。全村有耕地面積3058畝,林地面積31594畝,森林覆蓋率達70%。境內平均海拔820米,年平均氣溫17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近年來,羅圈巖村堅持農旅融合發展模式,確定了“以農促旅、以旅興農、農旅融合”的鄉村旅游發展思路,培養農家樂6家,農業產業以小麥、玉米、油菜種植為主,林業產業以核桃為主,村內有萬畝核桃產業園1個,河壩場村核桃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2019年建成源利商砼站,轄區內一、二、三產業齊全,實現了三大產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截至2019年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實現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2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