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地有一座濟公寺,故名。原分別屬自貢市第一、二、九區管轄;1950年后隸屬自貢市第一區,劃歸自流井區管轄,稱大山居委會;1979年劃歸大安區管轄;2002年與馬吃水居委會、虎頭居民委員會合并后改稱濟公社區居民委員會。 濟公社區地處自貢城郊結合部,有自貢第一村的美譽,屬于典型的城中村(社區)。全村幅員面積3.8平方公里,共有居民1856戶,總人口5486人,社區職數5人,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委員三人,社區設立黨支部,隸屬濟公村(社區)黨委管轄,支部7個黨小組,有黨員156人。 |
遠達花園小區始建于1999年,于2001年建成,2005年大安區行政區劃調整時,遠達花園小區才獨立成為遠達花園(城市)社區居委會,管轄區域有:遠達花園小區、泰豐麗苑、新馬大廈、金地錦苑、鴻苑商住樓、龍玥潤景小區、塞納河畔小區、恒大名都小區、山水名城小區。占地面積:約32萬平米,建筑面積:約68萬平米;管轄人口:7473戶,約2萬多人。遠達花園社區下轄二個支部,四個居民組:第一居民小組負責的區域是遠達花園小區;第二居民小組負責的區域是泰豐麗苑、新馬大廈、金地錦苑、鴻苑商住樓、龍玥潤景小區;第三居民小組負責的區域是塞納河畔小區;第四居民小組負責的區域是恒大名都小區和山水名城小區。 |
雙河口社區于2013年12月由永勝居委會和鳳凰居委會合并成立,東鄰永勝村、南鄰自流井區黃桷坪社區、西鄰鳳凰村、自流井郭街、北鄰威遠縣。現有戶籍戶數3158戶,人口6228人。下轄4個居民小組,其中居民集中居住點13個,成規模小區2個,分散成套樓房12棟,常住人口8360人。轄區內有黃家山敬老院1個,個體養老院2個,鄉衛生院1個,幼兒園2個。 |
濟公村東起西山公園,西至虎頭橋,南臨馬吃水,北至土地坡,距市中心約2公里。全村幅員面積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1.4畝,設10個村民小組。農業戶526戶,總人口1442人。現有企業23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戶,逐步形成了以機械加工、家具生產、涂料制作的產業格局。 村15組和3組的葡萄種植,為全村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毗鄰市區便捷的交通、優美的環境,催生的養老服務、釣魚休閑等配套機構,為村民的養老服務和娛樂休閑提供了有力保障。 |
傳說,此處曾常有鳳凰棲息,故名。1950年建立農會,屬第36農會;1951年土地改革后建鄉稱鞏固鄉;1952年鞏固鄉與永勝鄉合并稱永勝鄉;1956年永勝鄉與紅旗鄉合并;1958年下半年改稱為紅旗耕作區;1959年與郊區分割,改名為鳳凰耕作區;1959年6月合并到雙塘鄉;1960年11月從雙塘公社分離后,劃歸鳳凰公社建立鳳凰大隊;1967年時改名東方紅大隊;1977年恢復鳳凰大隊;1984年改稱鳳凰村至今。 鳳凰村地處自貢市城鄉結合部,東與自井區接壤,南至自貢市西山公園,西至貢井區雙塘鄉,北隔河相望是內江威遠縣的向義鎮。全村幅員面積約1.4平方公里,現有耕地375.85畝,總戶數426戶,總人口936人,轄7個村民小組,黨支部現有黨員25人。 |
鳳凰鄉永勝村作為千年鹽都的“北大門”,坐落在釜溪河支流的南畔, 東起沙漁壩、西至雙河口、南到東鍋廠、北挽威遠河,距市中心城區僅3公里。交通條件便利,以大件路、釜溪東路、北環路快速通道為主的“三縱”道路體系初具雛形,以北環路、東鍋路、川玻東鍋連接線道路為主的“三橫”體系正常運行。產業業態豐富,生機盎然的舒家壩蔬菜基地彰顯出渾厚的農業基礎,欣欣向榮的大塘山工業園更加注重綠色發展,農旅結合、醫養結合的現代服務理念正逐步進駐永勝。 全村幅員面積約3平方公里,轄12個村民小組,農業戶1100戶,總人口2509人。村建黨總支,下設農村支部和產業聯合功能性支部,黨員57人,黨小組3個。先后獲得省“四好”村、省級文明村、省環境優美示范村莊、四川省“農民夜校”示范校、省市先進基層黨組織、自貢市基層黨建示范單位、市農村人才開發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轄區現有工業企業19戶,其中規模工業7戶,工業總產值59.5億元,利稅總額1.48億元,4500畝的大塘山工業園區是全村重要載體,主要布局鍋爐制造、閥門制造、恐龍模型彩燈制作、食品加工等業態。探索開展的“支部+協會+農戶”農業經營模式已局部形成產銷共融的市場鏈。北環路以北以蔬菜種植、家禽養殖為主,目前已整合形成的187畝舒家壩蔬菜基地,絲瓜、芹菜、葉片菜早年已成為全市副食品主要供給源,同時已注冊商標進入國內市場。 村設文化廣場4000平方米,健身、娛樂設施完善,夜間廣場近150人參與廣場活動,村辦公陣地714平方米,內設農村書屋、婦女兒童之家、電子閱覽室、黨群活動中心等配套設施,可供不同需求的村民使用,工會、婦聯、群團組織健全,文化活動豐富多資,群眾生活健康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