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獨山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獨山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城關鎮位居獨山縣城,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北界麻萬,東鄰水巖、南接基長、堯梭、西連羊鳳。黔桂鐵路、貴新高等級公路、210國道由北向南貫全境,交通便捷。處于成都、重慶出海口的軸心位置,周邊縣、周邊鄉鎮的物資流通和人員流動主要通過我鎮去往西南、中南腹地和華南沿海各省,是黔南南五縣商品集散地,是名副其實的黔南南部旱碼頭。總面積134.27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1.4萬畝。全鎮轄15個村(居),年均常駐人口5萬余人,常年流動人口1萬人左右。

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9 %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

鎮境內有大量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石灰石、硅石礦、方解石、重晶石、白云石、銻、硫、磷、錳、鉛鋅、鐵等礦山可供開發利用,其中以半坡銻礦最為有名,是貴州著名的礦區,其儲量大、品位高,具有易采、易選、易冶的特點。精銻出口國際市場。位于其山村境內的牛洞鐵礦,儲量豐富。鉛鋅礦遍布草寨、新寨、其山等地。目前又新發現有硫鐵礦、汞礦等,這些礦產資源有待開發。

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溫度15℃,年降雨量1300毫米,年無霜期280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植物種類藏量豐富,比較適合冷涼蔬菜、經果林、藥材和常規農業種植。

香辛類蔬菜大鎮

城關鎮黨委0緊扣立體、多熟、生態、高效方向發展,明確大力發展香辛類蔬菜產業。通過努力,香辛類蔬菜逐年增長,主要發展在城郊村壩區。主要品種有分蔥、蒜苗、生姜、芫荽、芹菜、蕺兒根等。所生產的產品95%以上銷往廣西、都勻、凱里、湖南乃至廣東等外地市場,并且夏秋季價格較好,進行農業投商引進客商投資30萬元辦蔥、蒜示范點300畝,目前已發展成為城關鎮城郊農戶增收致富的拳頭產業。

現代化農業種植模式初具規模

城關鎮多種渠道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活動,用“保姆式”服務打動客商的心,促進4位湖南、廣西等地客商400余畝葡萄種植落戶城關,引資達200余萬元,逐進城關葡萄產業的形成。目前城關鎮有兩個“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有兩個:獨山縣果業有限公司,目前有優質歐亞品種系列葡萄種植基地100畝,全鎮范圍內種植葡萄達800余畝,建有多彩葡萄專業合社;獨山縣虹蔬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有姜蔥蒜等香料類蔬菜種植蔬菜基地800余畝。通過進一步的引導,全鎮建成各種農村經濟組7個。

工業化發展邁上新臺階

城關鎮是獨山縣主要工業區,縣屬工業企業大多建在城關鎮境內,建有州、縣共建的小河工業園區,鎮黨委0圍繞工業強鎮戰略,引導獨山成富冶煉有限公司與上海寶鋼聯合,組建貴州獨山寶成鎳業有限公司,使之成為上海寶鋼集團不銹鋼基料產業配套基地。引導-不銹鋼企業集團洽談整體收購德金鐵合金公司,實現強強聯合。目前城關小河工業園區已形成了以成富冶煉有限公司等冶金工業區,年產值5.5億元,工業化發展邁上新臺階。

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

城關鎮黨委0進一步落圍繞縣委0提出的打造歷史文化名城、新型工業新區、商貿物流中心、休閑宜居城市的“四個定位”,充分利用縣城所在地的優勢,配合抓好縣城“四個定位”的規劃建設,充分發揮獨山商賈云集的獨特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流通,聚集人氣和名氣,培育消費熱點,推動城關餐飲商住業、中介服務等行業的發展,促進運輸業、貿易業等物流行業的壯大,整體提升三產水平。在城區有集商貿、休閑、娛樂、居住為一體的五星花園宅居小區等13個小區。還有供大家生活方便的工業品批發市場等6000余個商業網點。 抓住我縣及周邊縣旅游產業蓬勃發展的機遇,在獨荔路公路沿線打造小河成為集飲食、旅游為一體的城郊生態休閑農家樂。

社會事業和諧發展

醫療衛生事業惠及民生,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逐年增多。計生工作成效顯著,連續五年保持全縣一等獎先進鄉鎮榮譽。落實科學發展觀,辦人民滿意教育,完成了 “普九”工作,并順利通過國家檢查驗收。平安創建設工作穩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結碩果,于09年3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委員會辦公室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稱號,社會事業和諧發展。

正在發展之中的獨山縣城關鎮誠邀天下客商、四方賓朋來這里觀光、旅游、洽談項目、投資辦企業。

一、鎮情簡介

兔場鎮位于獨山縣北部,距縣城20公里,東與本縣翁臺和甲定兩個水族鄉相連,南與麻萬鎮相接,西與都勻市的良畝鄉相臨,北與都勻市奉合鄉交界。210國道、貴新高等級公路貫穿全境,交通十分便捷。全鎮總面積106.1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75米,年均氣溫13.6℃。鎮域轄7個村民委員會,121個村民小組,115個自然村寨,121個村民小組,3245戶,13319人。耕地面積0.97萬畝,其中田0.75萬畝,土0.22萬畝。

兔場鎮是傳統的農業鄉鎮,全鎮經濟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經過多年的產業結構調整,基本形成了“522”經濟發展格局,即:五個基地,兩個園區,兩個市場。

——烤煙種植是我鎮的經濟支柱產業之一,主要分布在友芝村、京寨村、石板村等三個村。2009年種植烤煙1580畝,產量40萬斤,實現產值250余萬元。

——“溝山茶”是我鎮的特色優勢產業,目前,全鎮共有茶園5000余畝,年產干茶90余噸,產值達360余萬元。

——我鎮作為全縣脫毒洋芋種植規劃區,常年種植洋芋3600余畝,主要分布在東泥、桑麻等村,種植成效明顯,已被列為省級高產洋芋示范種植基地之一。

——“黃橋仔豬”作為一個養殖品牌,在省內外具有相當知名度,全鎮常年母豬存欄4000余頭,年產仔豬6萬余頭,每年通過黃橋仔豬市場營銷的仔豬達10萬余頭,以黃橋村為中心的仔豬產業帶動了周邊鄉鎮養豬業的發展。

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068元,比2008年的2737元增加 331元,增長12.7%。

1、交通區位優勢

兔場鎮交通便利、區位優越,207省道、貴新高等級公路貫穿鎮域南北,貴新高等級公路獨山匝道口距鎮區18公里,墨沖匝道口距鎮區16公里,是三都經翁臺、甲定上貴新高等級公路的交通要道,鎮政府駐地南距獨山縣城20公里,北距都勻市墨沖鎮16公里,距都勻市區45公里。便利的交通、優越的區位必將成為城市工業、資金、人才外溢,城市經濟能量釋放的首選地。

2、文化旅游優勢

風景資源——兔場鎮風景旅游資源豐富,主要有莫友芝故里、兔場摩崖、奎文閣、仙人橋和深河等。莫友芝故里位于兔場街上,是莫友芝住宅舊址,昔為“影山草堂”,是清代著名書法家、詩人莫友芝幼時讀書之地。兔場摩崖位于兔場街以北300米,黔桂公路左側,離公路20余米的山腰上,1983年8月,獨山縣人民政府將兔場摩崖定為縣級人民保護單位;奎文閣位于翁奇村中寨,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閣由山門、閣樓、兩廂房、一耳房組成兩進院落,占地850多平方米。奎文閣結構緊密,造型美觀,雕刻精細,保留了清代建筑雕鏤藝術的特色。1982年縣政府將其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深河位于兔場鎮與麻萬鎮交界處,已逐漸形成獨山縣城及相鄰鄉鎮的渡假休閑勝地。

文化資源——兔場鎮是晚清“西南巨儒”莫友芝先生(獨山縣兔場人。道光五年考取秀才,五次赴京會試落弟,自學通曉漢、宋兩學,對爾雅、六經、名物、制度及金石學、目錄等。他與鄭珍修撰《遵義府志》48卷,被梁啟超譽為“天下府志中第一”。在詩詞、書法、文字、音韻、經史、方志等學科有很高的造詣,被學術界稱為“西南巨儒”。)故鄉,是布依族聚居的少數民族鄉鎮,具有相對其他鄉鎮較為豐富的文化背景。

麻萬鎮位于獨山縣城北郊,距縣城5公里,東與甲定水族鄉相望,南與城關鎮相連,西與都勻市、羊鳳鄉為鄰,北與兔場鎮接壤。麻萬鎮于1994年建鎮,由當時的拉林、三里和麻萬三鄉合一而成,總面積140.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801畝,其中:田16263畝,土3538畝。轄21個行政村,238個村民小組,7299戶,總人口30309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3%。

近年來,麻萬鎮鎮黨委、政府農、工、商并重,突出“農業穩鎮、工業興鎮、招商強鎮、生產活鎮、生態綠鎮”和“四個基地、兩個園區、兩個市場”的“四二二”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和務工經濟,全鎮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2006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4934.5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0200萬元,鄉鎮工業增加值4278萬元;農業總產值4734.5萬元;財政總收入343萬元(人均財政總收入107.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70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750萬元;已建成小康村7個,在全州創優升位活動中,被州委、州政府表彰為經濟先進鎮。

交通區位優勢:黔桂公路、鐵路和貴新高等級公路南北縱貫鎮境;貴新高等級公路獨山匝道口、深河抗日文化園、地質公園以及正在建設的獨山新火車站、汽車站均坐落境內;移動電話、光纖電話網絡覆蓋全鎮,電力充沛,擁有發展經濟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和通訊優勢,是未來獨山發展的中心區。

工業條件:麻萬的小五金加工產品和手工編織品遠近聞名,馬車底盤、馬掌、刀具、鐵梨、棕墊、棕掃帚、曬席等農具和農副產品質地良好,物美價廉,暢銷省內外。麻萬輕工業聚集區正逐步走上正軌,潤揚運動器材有限公司、東峰食品有限公司等10余家外資企業相繼落戶聚集區,生產的棒球、法國細刀豆等產品遠銷法國等歐盟國家。

物產資源:麻萬鎮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清新,平均氣溫15℃,屬亞熱帶氣候。地貌主要是山地、丘陵和壩地,蘊藏著豐富的煤炭、硫鐵礦、高嶺土、炭化鈣礦石資源,有林地8.9萬畝,牧草地4.1萬畝,森林覆蓋率42.3%,具有發展種養殖業的有利條件。養殖業以肉牛、二元母豬、三元仔豬和肉兔為主,并逐步形成了“聯合經營”、“產業批量化”的市場經濟模式。種植業以優質大米、馬鈴薯、辣椒、油菜、冷涼蔬菜、細葉苦丁茶等農特產品為主,是重要的商品糧和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獲國家農業部通過、投資600萬元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已實施竣工,具有開發打造綠色農產品甚至有機產品的天時地利條件。

旅游資源:麻萬鎮旅游資源豐富,東有溪水長流、樹木蔥蘢的高巖水庫和正待開發的“天臺山”大草原(二0五),是觀賞天然杜鵑花,享受高原宜人氣候的最佳去處;南有占地664畝的獨山抗戰時期盟軍修建的機場,是休閑、放風箏、斗牛賽馬的好地方,泥盆紀――石炭紀“地質公園”,可以讓您領略近兩億年地球發展變化、生物進化演化和環境變遷的歷史,感嘆“滄海桑田”的偉大變遷;西有碧波蕩漾、青山疊翠的甲擺河風光;北有深河橋抗日文化園和生態種養業示范場及民族村寨,在感悟抗戰精神的同時體驗農家歡樂。

優惠政策:麻萬鎮與獨山縣城相連,依托縣城、服務縣城并逐步與縣城溶為一體,通過制定、實施優惠政策,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廣泛進行招商引資和聯營興辦鄉鎮企業,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形成了以農業、畜牧業、個體加工業為龍頭的特色產業。

麻萬鎮的整體目標和發展思路是:高起點謀劃、大規模建設、全方位開放、嚴要求治理;勇創一流鄉鎮、力建獨山城北中心;工作的重心是努力縮短拉林片區、三里片區與麻萬大壩的差距,把麻萬建設成為一個集商貿、物流、飲食服務、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商業大鎮。擁有豐富人力資源,蘊含無限商機的麻萬,熱忱歡迎各界朋友前來觀光旅游、投資置業,純樸、熱情的麻萬人民將與您一起在麻萬這塊熱土上,共謀發展建設大業,攜手共創輝煌燦爛的明天!

基長鎮位于獨山縣東南部,地處東經107°34′—107°44′,北緯26°15′—26°19′,東接水巖、本寨兩鄉,南與荔波甲良接壤,西鄰堯梭、打羊兩鄉,北接城關鎮,全鎮總面積172平方公里,轄14個村、264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10505戶,43184人,其中少數民族(以布依、水、苗族為主)28501人,占72.3%。基長鎮交通便利、氣候宜人、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指導下,大力發展特色蔬菜產業,取得良好的成效,成為省、州、縣農業生產重鎮,是貴州高原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2007年6月,被貴州省園藝學會評為“優質番茄之鄉”;2009年7月,被省委評為“五好基層黨組織”。

一、區位交通優勢明顯

基長鎮北距獨山縣城20公里,東北距三都縣城54公里,西北距平塘縣城55公里,東南距荔波縣城60公里,地處三都、獨山、荔波結合部的交通咽喉,獨荔公路橫穿境內,交通便捷。

二、文化底蘊深厚

基長鎮是貴州南部花燈的主要發源地,寨寨有花燈隊伍,村村有民間藝人,花燈藝術多次在省內外獲獎,2008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莫家大歌、打頭臺等民間藝術節目還成功走進了中央電視臺“九洲戲苑”欄目。

三、氣候適宜

基長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平均氣溫15℃,年降雨量1300 mm,發展立體農業、夏季“冷涼”蔬果、旅游服務業條件優越。

四、農業生產

以特色蔬菜種植為基礎的農業生產是基長鎮的主要產業。近年來,基長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發展第一要務,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開展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年為抓手,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185工程”的實施,通過“學、整、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員示范帶頭作用,加強引導、加大投入、搞好服務、強化培訓、辦好示范,以西紅柿、菜豆、黃瓜等為主的冷涼蔬菜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農民收入較大提高。2009年,共種植西紅柿、茄子、黃瓜、菜豆、青菜、白菜等各類蔬菜19000畝,其中萬元田8000畝,8000元田6000畝,5000元田5000畝,實現生產總值17344萬元,扣除生產成本每畝4940萬元,實現純收入12404萬元,單項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756元。

五、旅游資源

基長鎮系喀斯特地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暖夏涼,自然風光優美,可開發的旅游資源豐富。主要的景點有“獨秀峰”、“神仙洞”,獨山縣名便是因“獨秀峰”而得;基長鎮文化底蘊豐厚,且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地更是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主要景點有“陽地民族文化村”。

六、民俗民情

基長鎮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地有著獨特的民俗風情,又因是花燈藝術的主要發源地,在省內外有著較高的知名度,1993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花燈藝術之鄉”,2003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稱號。主要的傳統節日有布依族農歷四月八日的“牛王節”、農歷六月六日、水族農歷九月的端節。

上司鎮位于獨山縣中南部,地處兩縣兩鄉兩鎮交界地,東臨甲里鎮、打羊鄉,南連下司鎮,西靠平塘縣者密鎮,北接堯梭鄉,處在桂北經濟圈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荔波樟江風景區的交叉點,是西南內陸通向華南沿海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鎮域面積為279公里,下轄12個行政村,195個村民小組,5435戶,25000余人。耕地面積25517畝,草山草坡6萬余畝,是獨山縣的糧食主產區,為以發展畜牧為主的商貿集散重鎮,是貴州高原上一顆以發展奶牛、肉牛產業崛起的后起之星。鎮區氣候溫和,草場廣布,地下暗河眾多,地上河流密布。區位條件優越,公路四通八達,鎮內村組已全部通公路,為工農業生產提供了高效快捷的交通條件。

上司鎮地處亞熱帶季風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呈現出“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而降雨少”的特征。全年無霜期280天左右,最低氣溫-2℃,最高氣溫32℃,鎮域內海拔900——1200米左右,年降雨量為1150——1198毫米,年日照時數為1227——1320小時,年總積溫5263——5713℃,具有明顯的高原季風濕潤氣候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冰凍期短,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多云霧,濕度大,植物繁茂,生長旺盛,需水量大的時期正值雨季,熱量有效性高,屬豐產型氣候。因地制宜,我鎮大力發展優質大米、小麥、玉米、黃豆、油菜、洋芋、西瓜、西紅柿、青椒、冬瓜、南瓜、細刀豆、蘑菇、辣椒等農作物。上司籌洞大壩是獨山縣商品糧基地,土地肥沃,氣候適中,水源充足,產出的優質大米暢銷全國各地。鎮域內有中國和新西蘭作項目——貴州牧草種籽繁殖場,草場占地175公頃,呈現出一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目前全鎮有草場5000畝以上的村有5個,3000畝以上的村有7個,2000畝以上的村有6個,2000畝以下的村有4個,合計共有草場6萬余畝。草場地勢開闊,水源豐富,交通便利,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立足資源,我鎮確立了以培植畜牧業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奶牛、肉牛、二元母豬、三元仔豬、肉雞、肉鴨、肉鵝養殖的發展目標,畜牧業已成為上司鎮主要致富支柱產業。

全鎮12個村都分布有天然林、飛播林和人工林,鎮域森林覆蓋率達45%以上,譚堯村森林覆蓋率達98%,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國家飛播林示范基地”,是獨山縣的三大林區之一。目前國家在上司鎮實施“珠防工程”38000畝,對有天然林的地方進行封山育林、保護生態。良好的生態造就了上司頗具民族特色的旅游資源,是一個集山、水、林、洞、墓為一體的風景區,主要景點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親自考察過的地方——交擺村下江“雙虹洞”;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戰遺址——黑石關村黑石關摩巖;中國與新西蘭合作項目--具有“中國新西蘭風光”占地175公頃的貴州牧草籽繁殖場;清代古墓葬——黑石關村拉望夏家古墓;天然神洞——黑石關村知查水牛洞;清末農民起義領袖楊元寶舊址——王龍村下播讓組;當代中國水墨畫大師譚興渠故鄉——譚堯村矮關組;國家重點工程——獨南灌區譚堯水庫庫區山水觀光風景線;獨山民間傳統花燈發源地——介寨村;屯腳村金交椅山、拉旺獅子山、袍寨亮洞山、高司犀牛坡、石馬、繞寨等自然風光。

下司鎮位于獨山縣城南部,距縣城39公里,東接甲里、堯棒兩鄉鎮,南鄰麻尾鎮及廣西南丹縣,西與平塘四寨鎮相接,北倚上司鎮,是獨山縣中南部小商品集散地。地處東經107°17′至107°29′,北緯25°23′至25°35′之間,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年降雨量1380毫米,平均氣溫16.5℃,無霜期270天。海拔750米至1210米之間。鎮域面積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040畝,其中田22481畝,土7559畝。轄19個行政村,160個村民小組,12個鎮屬機關,4476戶,總人口20752人(其中勞動力13489人),農業人口20295人,占總人口的97.8%,少數民族(布依族、苗族、侗族等)16082人,占總人口的77.5%。

一、經濟發展良好

2007全鎮工業總產值完成3631萬元,同比增長28.76%;農業總產值完成9184萬元,同比增長9.76%;糧食總產量11570噸,同比增長3.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20元,同比增長14%。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522萬元,同比增長68%。“十一、五”期間,全鎮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 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0%以上,2010年達8836萬元,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6%以上,2010年達10193萬元,財政收入年確保增長15%以上,2010年達1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200元,2010年達3016元。

二、人民勤勞,民風純樸

下司鎮人民群眾勤勞、善良、純樸,以布依族、苗族、侗族為主,具有較強商品意識。種植傳統有水稻、玉米、小麥,經濟作物有黃豆、辣椒、油菜、烤煙、水果等。下司民風純樸,有著濃厚的地方民族文化氛圍。“四月八”唱山歌,“六月六”走外婆,“七月半”插路香……都是下司民間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動。濃厚的民俗氛圍,同時也催生了許多深受群眾喜愛的下司特色食品,如香藤粑、油菜桿黃酸、干粉、腌蕨菜等。下司群眾文化生活也很豐富,每逢佳節,演花燈、跳愿燈、唱吃酒歌、耍龍舞獅……都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尤其是花燈,歷史悠久,是貴州南派花燈的發祥地,有著鮮明濃厚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210國道、貴新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開設有高等級公路下司匝道口。匝道口距鎮政府500米,距麻尾工業重鎮17公里,與獨山麻尾至國家級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旅游公路貫通。匝道口工業聚集區建設已見雛形,建有匝道口下司集貿市場,泵站、榨菜廠、棒球廠、冷凍廠、葛根廠、穗源農林發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相繼落戶聚集區。下司汽車站建設已基本完工。

下司也是獨山南部水源最為豐富的鄉鎮,大型水利工程大黑寨水庫(蓄水面積125畝,蓄水量225萬立方米)擴容改建工程已完工,可解決下司25000余人生活用水及工農業生產用水需求。鐵坑水庫、陸家寨水庫蓄水面積共計750畝,蓄水量410萬立方米(其中鐵坑水庫蓄水面積620畝,蓄水340萬立方米,陸家寨水庫蓄水面積130畝,蓄水70萬立方米),為發展工業經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證。全鎮建有通村公路50余公里,通組公路350余公里,實現村村通電、通電話、通公路,電視覆蓋率達97%以上。

四、資源豐富

1、氣候資源

下司鎮屬典型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無霜期長,平均氣溫16.5℃,年降雨量1380毫米,無霜期270天。全鎮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最低海拔750米,最高海拔1210米,發展立體農業和夏季“冷涼”果蔬、旅游服務業等條件優越。

2、土地資源及主要農產品

下司鎮以丘陵地貌為主,兼有部分喀斯特地貌,是獨山縣18個鄉鎮中土地可開發利用較多的鄉鎮之一。農林牧用地9.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5%,其中耕地面積30040畝(田22481畝,土7559畝),林業用地46073畝,牧業用地14000畝,可開發利用的“三荒”地面積7435畝。主要大宗農產品有:優質大米,辣椒、西紅柿、烤煙、油菜籽,生豬等,風味特色食品主要有香藤粑、腌蕨菜、腌蘿卜、黃酸等。

3、林牧業資源

全鎮有林地面積4.6萬畝,森林覆蓋率30.7%,其中馬尾松用材林1.7萬畝,為國家飛播造林區。全鎮草山草坡面積2.9萬畝,可開發面積1.2萬畝。人工開發草場2000畝,肉牛養殖2056頭,發展生態畜牧業具有一定優勢。

4、礦產資源

已探明儲量并開采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方解石和汞礦。其中鐵礦主要分布于新同片區拉號村地壩組至堯益組之間和新場村董毫組一帶,面積約8平方公里;方解石主要分布于漁寨村拉買組一帶,面積約2平方公里,品位較高;汞礦主要分布于新同片區,東起新場村布寨組,南至新場村萬寶山,西起拉繞村堯尾組,北至新場村董毫組,面積約12平方公里,同時還富含銻、錫、鉛、金、錳等多種有色金屬,儲量豐富,品位較高。目前已有廣西南丹客商投資500萬元在新場村萬寶山進行汞礦開采。

五、工業基礎

下司近年來工業經濟發展較快,主要有采選、建材、食品加工、飼料加工及油料加工等。現匝道口工業聚集區建設初具雛形,招商引資工作強力推進,為實現工業強鎮奠定了堅實基礎。

六、建設規劃

下司鎮在認真領會貫徹上級精神和政策下,聘請專家認真編制農產品產業發展規劃,以水果、油菜籽、葛根、烤煙、板藍根等為龍頭的農業產業項目得到蓬勃發展。鎮境內有葛根加工廠、煙葉站、油脂廠等多家企業。下司鎮正邁著穩健的步伐,向著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向闊步前進。

久享“貴州南大門”美稱的麻尾鎮,是大西南通往兩廣及沿海地區捷徑的必經地,是南貴昆經濟圈的結點,是貴州省南下通道經濟帶的前沿和重要橋頭堡,是國家建設部、省建設廳的綜合改革試點鎮之一,是州縣共建工業區之一,是國家級樟江風景名勝區的后花園,是獨山縣南部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中心城鎮。

全鎮幅員面積110平方公里,下轄6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115個村民組,居住著布依、漢、壯等民族,總人口2.1萬人。鎮境內一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架,黔桂鐵路、貴新高等級公路、210國道以及通往周邊的省道公路縱貫全境;二有獨特的區位,在西南方向與廣西(區)南丹縣接壤,東與荔波縣接壤,北與貴新高等級公路沿線匝道口經濟鎮下司、上司、縣城遙相呼應,距南丹縣城60公里,距獨山縣城67公里,距離荔波縣城76公里,形成等腰三角形通道經濟圈;三有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主要有石灰石、方解石、硅石等礦產資源,地下水資源儲量較大;四有優越的電力資源,建有總容量達33.6萬KVA的220KV、110KV、35KV輸變電站4座,同時也是“西電東送”的主要高壓通道之一;五有較活躍的商機,麻尾素有“三江四碼頭”商品集散地之稱,歷來商品流通十分活躍,邊界貿易的繁榮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形成了以農貿商品交易、煤及礦產品交易、牛馬交易為主的三大商品交易平臺,輻射全國;六有底蘊深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可以領略古樸濃郁的布依民族風情“六月六”文化和風光旖旎的喀斯特巖溶地貌景觀——旱地桂林;七有初具規模的特色農產品基地,塘香、打魚河的梨、李、桃及優質香米品質優良,暢銷全省。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資源等優勢為麻尾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麻尾鎮黨委、政府依托優勢,緊緊圍繞州委州政府、縣委縣政府敞開“南大門”,發展南下通道經濟帶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突出特色,搶抓爭快,以工業化強鎮、城鎮化興鎮、農業產業化富鎮為目標,開拓創新,積極整合資源,強力實施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互動戰略,努力實現麻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現已初步形成冶金、鈣化工、能源、建材、生態、特色農業、旅游服務等產業為支撐的工業聚集區,城鎮功能日臻完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快。2007年,全鎮生產總值69119萬元,其中第一產業4519萬元,第二產業56437萬元,第三產業8163萬元,財政收入2302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2530元,實現全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面提速。

展望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麻尾鎮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主攻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突出抓招商”,充分發揮通道優勢,激活資源,實現資源有效優化配置。以麻尾工業聚集區建設作為快速壯大工業經濟的突破口,增強順勢發展助推力,發展壯大商貿服務業,特色農業,提升城鎮品位,舉全鎮之力,把麻尾建設成工業發達、經濟繁榮、和諧安定、環境優美、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現代化強鎮。

堯梭鄉位于縣城南部,距縣城6.5公里,由原來堯梭鄉與鳳汝鄉合并而成。南與打羊鄉、上司鎮相鄰;西與羊鳳鄉、平塘縣者密鎮交界;北緊靠縣城。總面積157平方公里,轄5個行政村,113個村民小組,共有4118戶,總人口17628人,其中青壯年勞力9469人,(外出務工3642人)。少數民族占人口的46.9%(其中以布依族為主)。現有在冊耕地面積12775畝,其中水田10840畝,旱地1935畝,土壤主要以偏堿性沙壤土為主。森林面積5823.24公頃,森林覆蓋率達50.16%。全鄉現有小〈二〉型以上水庫4個,小流域河流3條。境內地貌主要以丘陵和山地相互交錯為主,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年平均氣溫15.5度,海拔平均高度為992米。

堯梭鄉交通區位優勢明顯,貴新高等級公路、黔桂公路(210國道)、黔桂鐵路縱貫南北、獨荔公路貫穿東西,全村通村公路已全部修通。糧食作物主要以優質水稻、雜交玉米、洋芋、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主要以冷涼蔬菜、油菜籽、辣椒為主;畜牧業主要以肉牛養殖、二元母豬、三元母豬、三元雜交豬飼養為主;苗木種植初步形成規模,有“苗木之鄉”的美稱。

2009年,全鄉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7856萬元,比上年增長9% 。其中:農業總產值完成8878萬元,增長10.6 %;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8978萬元,增長7.4%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58元,比上年增收350元。

羊鳳鄉地處縣城西部,總面積約107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94個村民小組、3400農戶、1.46萬人,耕地面積1.06萬畝,其中田8076畝、土2571畝。礦產資源有煤、硅、鎂、方解石等,肉鵝、肉牛養殖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亮點。.

獨山縣羊鳳鄉位于獨山縣城西面,距離縣城 9 公里,獨平公路穿越鄉境,各村均通村級公路,交通便利。這里風光秀麗,人民勤勞,各族群眾和睦相處,社會治安良好。我鄉轄區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鄉政府所在地大寨村拉魚轄區蘊藏著達到工業開采指標的優質白巖石礦 1115 萬噸,金屬鎂儲量 140 萬噸。擺羅、新臺、巴懷村的硅石礦礦藏巨大,方圓幾平方公里,數十個山坡均為硅石礦,且品位高,易于開采和運輸,隨著我縣及周邊縣的鐵合金企業的發展,硅礦石十分暢銷,此外轄區內還蘊藏著豐富煤炭資源和其它礦產資源,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

羊鳳鄉人民政府、羊鳳鄉全體人民熱忱歡迎各方有識之士來投資辦廠,實現理想。

甲定水族鄉位于獨山縣城東北面40公里處的邊遠山區,屬獨山縣貧困鄉之一。現轄7個行政村,36個村民組,40個自然村寨,0.34萬人,其中水族人口占總人口數的86%。總面積55.8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0.31萬畝,有著名的甲定翻天印、甲西風動石、壩力綠線沙谷,更有新東天然原始森林,林內有奇石無數處處美景,野生動物如彌猴、穿山甲、黑熊、竹留更是應有盡,還盛產桐梓、木材等。.

一、鄉情簡介:

甲定水族鄉位于獨山縣城東北部,距縣城37公里,東與三都水族自治縣合江鎮,南與水巖鄉,西與兔場鎮、麻萬鎮,北與翁臺水族鄉接壤。全鄉總面積55.81平方公里,最高點大風坪,海拔1628米,平均海拔1214米,是獨山縣的邊遠高寒地帶,系有“獨山西藏”之稱。年平均氣溫13.9℃,最低氣溫為零下8℃左右,積溫3765℃,無霜期255天,日照時數在1100小時左右;年均降雨量為1570毫米,是高寒多濕、云霧繚繞、群山峻嶺、山清水秀,經濟社會發展落后的少數民族聚居區。至鄉實施扶貧開發以來,全鄉社會經濟發展有了顯著的變化,全鄉5個行政村,有村級公路,移動、聯通、電信通訊網絡覆蓋全鄉各個村寨,通電、廣播電視、通水,基本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省四級公路直通鄉政府駐地,目前通鄉油路改造完成。有國家級紫林山森林公園、翻天印、風動石等自然旅游資源待開發。

全鄉耕地屬沙土,呈酸性,耕地面積為3176畝,其中田2926畝,土250畝,人均耕地面積0.91畝,尚有13000畝荒山草坡待開發利用。農作物以水稻、洋芋為主,玉米、紅薯次之,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油桐和海花草。全鄉下轄5個行政村36個村民小組40個自然村寨, 963戶3469人,水族占95%以上。

近年來,不斷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種養業、經濟林和提高科技含量等手段,全鄉兩雜良種種植實現95%以上,二元母豬飼養、三元仔豬育肥得到較快發展,高產、穩產茶園大面積增加,制茶工藝不斷提高,海花草種植已初具規模,竹鼠養殖試養成功,同時強化勞務輸出的組織力度(現全鄉共有外出務工人員1185人),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到2009年底,糧食總產量1824噸,比去年增長6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421元,全鄉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呈現蒸蒸日上的良好發展勢頭。

翁臺屬于獨山三個水族鄉之一,位于獨山東北部,距縣城45公里,地處都勻、三都、獨山一市兩縣交界處。全鄉國土總面積45平方公里,總人口3100人,其中農業人口3040人。在冊耕地面積2566畝,全鄉轄3個行政村,29個村民小組,820戶。

全鄉最高海拔1557米,最低海拔520米,平均海拔1120米。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無霜期260天左右,年平均氣溫14.4℃。

翁臺高海拔、多雨霧、無污染的自然環境造就了高品質茶葉。我鄉的茶葉芽葉柔嫩、形美、色綠、香濃、味醇。特殊的生態環境有利于茶葉內含物質的形成和積累,造就了翁臺云霧茶獨特的品質:香氣高爽,甘甜醇和,蜂蜜清香,回味悠長。能提神益思、清心明目、延年益壽、生津止渴、消食除膩、止瀉醒酒、防癌抗癌。翁臺茶葉從1994年起步至今已14年之久,現有茶園面積4000畝,部分群眾通過種茶走向致富之路,茶葉已成為翁臺鄉群眾增收的一個主要渠道。因此,鄉黨委政府立足鄉情,著眼長遠,提出了茶葉富鄉的工作思路,力爭在三年內使翁臺鄉茶園面積達7500畝,人均2.5畝,逐步讓茶葉取代糧食種植,努力把我鄉打造成獨山的茶葉專業鄉。

夾縫巖位于甲乙村井多片區翁丙組,與都勻市奉合鄉大定村、三都縣豐樂鎮相平村相鄰,是翁臺水族鄉較具旅游開發價值的風景區。域內植被保護完好,有奇山奇石、大瀑布,郁郁蔥蔥,山青水秀,還有獼猴、野豬、山羊等多種野生國家保護動物,是集獵奇、探險、觀光旅游于一體的佳景之地,是紫林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的主景區之一。從井多河沿河而上,水質清澈見底,宛如明鏡,兩岸皆為峭壁與喀斯特森林,河道幽徑曲折,隱于山谷和一片翠綠之中。倘從翁丙步行而下,可欣賞“觀音廟”、“仙人疊石”、“五龍山瀑布”等天然壁畫。河水瀉出,鉆入幽幽深谷、奇峰異山、靈石怪木之間。夾縫巖風景區近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除自然景觀外,還有獨具特色的水族、布依族民族村寨和民族風情,每一處都有其獨特的風韻,其形、其狀難摹紙上,只有身臨其境方能一一領略。經過近年來的發展,翁臺經濟已聚集了一定的后發優勢,將把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加以科學規劃和有效開發,隨著交通狀況的不斷改觀,投資環境的極大改善,比較優勢將日益顯現,我鄉加快發展蓄勢待發。

翁臺人民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優惠的政策,更加優良的環境,更加豐厚的回報,熱忱歡迎各位投資商前來投資興業,拓展更大、更廣的發展空間,在合作中實現 “ 雙贏 ” 。

本寨鄉位于獨山縣東部,距縣城約37公里,總面積約144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17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4000多人。有很豐富的旅游資源,溫泉常年水溫44攝氏度,日流量103立方米,周圍風景優美,泉邊、玉龍山莊、亮洞、一線溝等風景區。.

本寨水族鄉位于縣城東南部,1991年7月“建并撤”時,由原基長區的溫泉水族鄉、拉芒鄉、本寨鄉合并建立本寨水族鄉。地理位置為東經107°42′~107°50′,北緯25°37′~25°50′之間,東西長13.65公里,南北寬23.70公里,總面積145.3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357公頃,其中:水田1096公頃,旱地261公頃。東鄰三都,南接荔波,西界基長,北靠水巖。本寨片區東西兩面多高山,中間多平壩;溫泉片區南高北低;拉芒片區北高南低,東西長,南北窄的丘陵地帶。水流面積較大,有中安河、溫泉河,河流水面積0.3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48米,年均氣溫16.2度,年均降水量950毫米。全鄉轄本寨、塘聯、黎羅、新和、龍點、拉芒、丙約、丙高、溫泉、林橋、雙星、群力12個行政村,176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地塘立,距縣城36公里,冊(亨)三(江)公路穿過鄉境,交通便利。

2010年,全鄉總戶數5821戶,總人口26321人,其中農業人口25926人,占98.5%;少數民族人口25794人,占98%。有漢、水、布依、侗等民族,該鄉是縣內布依族、水族主要聚居區之一。

鄉內建有有文化站1個,設有郵政、電信、農村信用合作社、移動營業所、聯通營業所等部門。有中學1所,在校生1643人;小學21所,在校生268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6%。有鄉衛生院1所,衛生技術人員15人,設有床位18張。

該鄉屬于物資集散型地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有稻谷、小麥、玉米、高粱、大豆、紅薯、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苧麻、烤煙、南瓜、芭蕉芋、辣椒;水果有柑橘、梨、李子、葡萄、柿子、楊梅、桃子、獼猴桃;林產品有木材、竹材、油桐籽、松脂、竹筍片、核桃、花椒、小雜竹;水產品有魚、蝦、蟹類;礦產資源有煤炭、鐵礦、硫鐵礦。非農行業開展的主要項目有采掘業、農副產品加工和商業經營等。

2010年,工農業總產值6255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完成715萬元,農業總產值完成5540萬元,畜牧業產值完成203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1840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8100噸,財稅總收入完成56萬元,種植烤煙1700畝,收購烤煙41.6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01元,實現人均增收300元,人口控制在指標范圍內。存款余額2950萬元,貸款余額2576萬元。

鄉內有自然溫泉,位于溫泉村。泉水從山石縫隙中流瀉出來,常溫39度,出口處稍高約45度,流量0.78升/秒,103方/天,水質類型屬碳酸鈣鎂水,可作礦泉飲水。宜沐浴,自古以來,每逢農歷六月初六,當地成千上萬的水族群眾都要到這里來洗浴,以此日洗溫泉澡為吉,久而久之,形成了多姿多采而又有獨特民族風情的水族洗澡節。

水巖鄉位于獨山縣東部,距縣城約34公里,總面積約10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773畝(田4199畝、土1574畝),森林面積8萬畝、草山草坡3萬畝。轄10個行政村86個村民小組,77個自然寨2422戶10396人。江寨河是全縣最大的河流,江寨(巴難)電站裝機容量達4000KW、拉缽河(亂石告)電站裝機容量達2000KW。.

水巖鄉位于獨山縣城東南部,東界本寨、南鄰基長、西連城關,北靠甲定,與三都縣合江鎮相鄰。鄉政府駐地水巖,距縣城34公里。全鄉總面積10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45畝,其中:水田4325畝,旱地2220畝,人均耕地0.6畝。平均海拔659米,年均氣溫17.4℃,年均降水量1048毫米。2007年行政村改革后全鄉轄水巖、交送、建群、江寨、維寨、利山6個行政村,86個村民小組,77個自然寨,共有2647戶,10688人,勞動力6656人。

水巖是典型的農業鄉,主產水稻、玉米、辣椒、烤煙等。森林面積8萬畝,活立木蓄積18萬m3;為獨山縣油桐主產區,年產桐籽250噸,約占全縣油桐產量的40%;與貴定“云霧”、都勻“毛尖”齊名的高寨茶,和在獨山久負盛名的“拉缽楊梅”出自鄉內。全縣最大的河流江寨河由西南向東北斜貫鄉境,江寨河谷海撥500米,為全縣最低點。鄉內礦產資源豐富,蘊藏著煤礦、銻礦、褐鐵礦等多種礦藏。2009年,全鄉農林牧漁總產值達2867萬元,同比增加275萬元,增幅達11.8%。其中:農業達1456萬元,同比增長280萬元,增幅達23%;畜牧業達1297萬元,同比增長155萬元,增幅達20.18%;林業達93萬元,同比減幅達55.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35元,同比增長280元,增幅達14.3%。

水巖鄉維寨自然風景區是紫林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之一,每年的春夏季節,這里萬物復蘇、鮮花盛開,特別是漫山遍野的紅杜鵑、紫杜鵑、桐子花把山山嶺嶺點綴得如畫如屏,有如仙景。水巖鄉的維寨喀斯特原始闊葉林區和江寨河谷風光一路綿延數十里,原始風味濃郁,景色秀美迷人。那里山峰奇峻,植被茂密,是珠江上游都柳江的發源地之一;那里水資源豐富,水質甘冽,流水因地勢或成溪、或成瀑、或成河。在高山密林和溪河之中,珍藏有獼猴、大鯢(俗稱“娃娃魚”)、馬尾樹等國家保護珍稀動植物。區內有猴兒山、門櫚河、牛角巖、哈蟆石、七仙女、銅鼓山、葫蘆巖、將軍山、“萬卷書”、牟尼橋、噴瀑梅花、靈巖競秀、柏木灘、建群瀑布、擺浪橋、響鈴洞、江寨古渡等奇特景觀。

打羊鄉位于縣城南部25公里處,總面積188多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114個村民小組3090余戶1.37萬人。耕地面積11777.45畝(田10671.085畝,土1106.365畝),荒草坡54461畝,境內有三個鄉級市場,黔桂鐵路貫穿境內。甲里鎮:位于獨山縣中南部,距縣城42公里,總面積136.39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102個村民小組,3179戶1.28萬人。境內兩個農產品集貿市場,一個牛馬交易市場。黔桂鐵路貫穿南北。建有板藍根基地1200畝,肉鵝養殖基地2004年達到20萬只。.

打羊鄉位于獨山縣東南部,地處東經107o31′—107o39′,北緯25o28′—25o43′之間,東鄰基長鎮、荔波縣,西依上司鎮、甲里鎮,南接堯棒鄉,北頂堯梭鄉。鄉政府駐地距省城貴陽238km,距州府都勻101km,距獨山縣城36km,距上司鎮6km。全鄉土地總面積190.6km2。

打羊鄉地處貴州高原(苗嶺以南)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在地質構造上屬揚子準地臺之黔南坳陷褶斷束。其地貌類型屬中部低中山寬谷丘陵盆地及南部中低山巖溶峰林谷地,巖溶峰地間布緩丘,并出現一些壩子,巖溶強烈發育,地下河遍布其間。全鄉海拔在850-1050米之間。

打羊鄉水力資源豐富,境內河流主要有打羊河、琴陽河,屬都柳江水系。其中打羊河長27km,天然落差220米,流域面積127km2,平均流量1.72m3/秒,理論蘊藏量1036千瓦。

打羊鄉地屬中亞熱帶氣候,具有明顯的高原季風濕潤氣候特點。受季風氣候之惠,因此四季分明,春暖風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多云霧,濕度較大,植物繁茂,作物生長旺盛。在全縣綜合農業區劃中屬北部溫和輕春旱農牧林區和南部溫暖重春旱農牧林區。

打羊鄉草場資源豐富,面積寬廣,技術力量雄厚,畜牧業遠景市場好,礦產資源主要是分布在北部(甲塘村)的褐鐵礦。

打羊鄉風景資源較好,山川秀麗,氣候宜人,加上千百年來布依族人民的社會活動,民間、民族文化豐厚,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以森林、林間草場和巖溶風光為主要特色的旅游資源。主要的旅游資源是龍泉村甲擺的吉林山水庫;琴陽村的琴陽洞、原始森林保護區和鄉政府所在地的草場風光。

打羊鄉現有土地面積190.6km2,總人口13743人,人口密度為72人/ km2。全鄉現有耕地11712畝,其中田10606畝,土1106畝,人均占有耕地0.85畝/人。

打羊鄉的氣候條件好,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春暖風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打羊鄉屬南部低中山巖溶蜂林山地。特別適合農作物的種植和發展草食家畜養殖,同時也適合林業(含經果林)的種植。

堯棒鄉獨山縣東南部,下轄9個行政村、95個村民小組,2460戶1.13萬人。總面積9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331畝(田6431畝、土3900畝)。2004年烤煙種植3026畝,全鄉三分之一農戶用上沼氣池。

黃后鄉:位于獨山縣東南部,距縣城約77公里,總面積12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500畝(田5277畝、土1778畝)轄10個行政村、82個村民小組,2010戶10648人。地下煤礦儲量達1000噸以上。

堯棒鄉位于獨山縣南部,東臨董嶺鄉,南與麻尾、董嶺鄉接壤,西接下司鎮,北與甲里鎮、打羊鄉為鄰,鄉政府駐地距獨山縣城70公里,距黔桂鐵路翁良火車站4公里,距210國道公路7公里,距貴新高等級公路麻尾匝道口11公里。全鄉總面積99平方公里,下轄5個行政村、95個村民小組,現有耕地10373畝,其中田6473畝,土3900畝,人均占有耕地0.89畝。全鄉總人口12000人,2566戶,布依族占全鄉人口的85%。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377萬元,糧食生產總量為6289噸,人均占有糧食557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577元。

堯棒鄉地形地貌享有“旱桂林”之稱,見山不走山,地下水豐富,鄉境內共建有42座電灌站,有“電灌群之鄉”的美稱,氣候宜農,適宜發展烤煙、板藍等作物。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天天影视色香欲综合久久 |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 中文字幕国内自拍 |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 伊人久久精品在热线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