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開元二十六年(738)設奉化縣,縣治即為今錦屏街道所在地。 民國時縣城稱城里。 1950年屬城關鎮,1981年改稱大橋鎮,2001年撤銷大橋鎮,城區縣江以西設錦屏街道。 至今未變。 |
自唐景德三年(1006)后向屬奉化鄉,民國時期為進化區、奉化區。 1949年責儐呶綬治頡6笄耪頡⑽魑鈧姓潁�1951年二鎮合并稱大橋鎮。 1980年改稱城關鎮,1981年更名大橋鎮,1992年舒家鄉并入大橋鎮。 2001年大橋鎮撤銷,以縣江為界劃為二個街道,東為岳林街道。 至今未變。 |
宋景德三年(1006)至清未屬長壽鄉,解放前夕為江前鄉、延年鄉、南浦鄉。 解放后為江口、方橋、南浦三鄉。 1958年為江口公社下設管理區,1961年管理區改制公社為江口、方橋、南浦三公社。 1983年政社分設,公社改制為鄉,為江口鄉,方橋鄉、南浦鄉,1984年江口鄉改鎮、1985年方橋建鎮,1992年南浦鄉并入江口鎮。 2001年江口、方橋合并為江口鎮。 2003年江口鎮改建為江口街道。 2018年5月11日,寧波市區劃調整,以寧南貿易物流區規劃為基礎,以村(社區)成建制劃分為原則,拆分設新的江口街道和方橋街道。 |
清末屬金溪鄉,解放初為西塢鎮。 1950-1957年為西塢鄉(鎮)。 石橋鄉、東陳鄉。 1958年西塢鎮、白杜鄉、尚橋鄉合并成立西塢人民公社,該鎮為西塢人民公社管理區。 1961年管理區改稱公社。 1983年建西塢鄉,1984年為西塢鎮。 2003年12月撤鎮改稱西塢街道,管理1個社區、62個行政村。 2008年2月,將西塢街道康亭村中童趙劃歸岳林街道管理;調整后,西塢街道轄2個居民區、23個行政村。 至今未變更。 |
蕭王廟街道位于泉溪匯入剡江處,故名泉口。 泉口之名一直沿用到明清,1919年蕭王廟開始設鎮,始稱“蕭鎮”。 1949年11月成立蕭王廟鎮人民政府。 1956年4月環泉鄉并入,改名為肖鎮人民政府。 1958年9月成立肖鎮紅旗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社區范圍擴展到棠云鄉、云集鄉(原牌亭鄉)。 1959年改稱肖鎮公社,下轄肖鎮、云集、棠云三個管理區。 1961年9月,肖鎮、云集、棠云三個管理區升格為三個獨立公社。 1962年肖鎮公社建立肖鎮人民政府,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該鎮屬江口區。 1965年撤區,仍為肖鎮公社。 1970年3月云集公社又并入肖鎮公社。 1983年9月改名為肖鎮鄉。 1984年7月13日為蕭王廟鎮。 1992年5月8日,撤區并鄉,棠云鄉劃歸蕭王廟鎮,實行鎮管村體制,轄44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 1996年1月,撤銷王家山村。 2003年12月改為蕭王廟街道。 |
2018年5月11日,寧波市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寧波市奉化區人民政府關于要求調整奉化區江口街道行政區劃的請示》。 即以寧波市批準的寧南貿易物流區規劃為基礎,以村(社區)成建制劃分為原則,以原江口街道區劃范圍,分設方橋街道和江口街道。 |
唐貞元年間(785~805)屬松林、棲鳳2鄉,宋至清末屬松林鄉。 1925年為松林區。 1932年設尚田鄉。 1947年改為方門鄉。 1950年分設尚田、方門2鄉。 1956年2鄉合并為方門鄉。 1958年改公社。 1983年前定名為尚田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更名為尚田鄉,1985年尚田鄉改建制鎮,1992年5月撤區擴鎮并鄉,葛岙鄉并入尚田鎮。 2001年6月政區域調整,樓巖鄉并入尚田鎮。 2019年8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寧波市奉化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 批復同意撤銷莼湖鎮、尚田鎮建制,其行政區域改由寧波市奉化區政府直轄。 |
自宋景德三年(1006)至清為忠義鄉、松林鄉二鄉。 民國時期為西忠義區、松林區。 解放后為莼湖鄉、鮚埼鄉、梧山鄉。 1958年成莼湖公社,下轄管理區。 1961年管理區改制公社為莼湖、鮚埼、后瑯、桐照4公社。 1983年政社分設,公社改制為鄉。 1984年莼湖建鎮。 1992后瑯鄉并入莼湖鎮。 1995年桐照鄉改為鎮。 2001年6月,鮚埼鄉、桐照鎮并入莼湖鎮。 2019年8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寧波市奉化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 批復同意撤銷莼湖鎮、尚田鎮建制,其行政區域改由寧波市奉化區政府直轄。 |
宋景德三年至清道光年間為剡源,禽孝二鄉,1949年前剡源鄉禽孝及連山鄉。 1949年后為溪口,亭下兩區。 1953年,江口區之畸山、牌亭兩鄉劃入該區。 1956年撤區。 1961年復區,原溪口、亭下兩區并為溪口區。 1970年撤區。 1972年復區制。 1980年,溪口劃為縣屬鎮。 全區面積410.3平方公里。 有125個行政村,1個居民會,計287個自然村。 1983年為溪口區管轄九個鄉鎮:溪口鎮、畸山鄉、東岙鄉、董村鄉、斑竹鄉、蹕駐鄉、班溪鄉、巖頭鄉、棠云鄉。 1985年為溪口、亭下董村三公社。 1992年5月,畸山、東岙、董村2鄉并入溪口鎮;棠云劃入蕭王廟街道。 2001年6月班溪鎮、蹕駐鄉、斑竹鄉并入溪口;2004年行政村調整由原來的114個調整為54個村,2008年將蕭王廟街道鐘甘家村劃入溪口鎮。 |
裘村鎮轄區自宋景德三年(1006)至清末,皆屬忠義鄉,民國初屬東忠義鄉。 1925年改設裘村鎮,屬忠義鄉。 1950——1955年分裘村、甲岙、曹吳三鄉。 1956年三鄉合并為裘村鄉。 1958年10月與后瑯鄉合并,成立宏偉人民公社。 1959年1月,宏偉,東海(由松岙、楊村兩鄉組成)兩公社合并,改稱裘村人民公社,該鎮為裘村管理區。 1961年由管理區改制為公社。 1970年后瑯公社撤銷,全部并入該鎮;1971年3月,后瑯公社又恢復建制,從該鎮劃出,以后政區未變。 1983年建立裘村鄉。 1985年改鄉為鎮,1992年撤鄉并鎮,楊村鄉劃入裘村鎮。 |
解放前為連山鄉,民國時期為里連山區。 解放后分別為大堰、萬竹、董李三鄉。 1958年成立大堰公社,下分管理區,1961年管理區改制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公社改制為鄉,仍稱大堰、萬竹、董李三鄉,1986年大堰建鎮,1992年萬竹鄉并入大堰鎮,2001年董李鄉并入大堰鎮。 |
自宋景德三年(1006)至清末屬忠義鄉,民國時期為東忠義區。 解放后為松岙鄉,1958與楊村鄉成立東海公社,1959年東海公社并入裘村公社,松岙為管理區,1961年管理區改制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建松岙鄉,2001年建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