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高州市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高州市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石仔嶺街道位于高州市區西南部,東接高州金山開發區,南與石鼓鎮接壤,西以寶光街道隔江相望,是高州城大規劃(高州一金山一石鼓)金三角的中心地帶。全街道總面積42平方公里,轄8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總人口3.6萬人,幾年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迅速發展。

 石仔嶺街道前身是1995年4月成立的高州市石仔嶺嶺區管委會,1997年11月更名為石仔嶺街道。該街道為高州市區南出口,鑒江河依北面蜿蜒而過,東面北有架山巍峨多姿與橫旦的掛榜嶺組成的美麗森林公園,有庫容180萬立方米粟沖水庫,有高聳人云的電視發射塔。高水一級公路,高茂公路及207國道縱橫全境。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是發展工業、農業、商業的好地方。高效農業欣欣向榮。該街道充分發揮城郊優勢,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形成了以畜牧、水產、蔬菜、果樹、花卉生產為龍頭的五大生產基地。目前年全街道水產養殖面積達3300畝,蔬菜面積1200畝。水產養殖成為全市淡水高產養殖示范區。工業經濟快速發展。該街道積極實施興工強區戰略,大力建設工業園區,優化發展環境,致力發展民營工業。全街道有工業企業768家。其中產值超千萬元的企業22家,年產值超800萬元的有33家。鑄造、服裝、皮革、食品、漁網成為支柱產業。民營企業發展較好,實現產值3.6億元。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該街道致力抓好發展經濟、服務社區、設施建設三項工作。高州大道、高茂公路兩旁綠化、亮化工程已完工,府前路續建工程動工興建,高州中學、海關高州辦事處大樓、電信大樓、金福花園別墅群已投入使用。高州三中及石仔嶺中心小學擴建工程已竣工。占地400多畝的惠迪商貿城和2000畝蒲康工業園區正在建設中。自來水管首期鋪設的網絡工程已完成。目前,石仔嶺街道已進入一個大發展時期,百業俱興,即將成為一個繁華的新城區。

-

發展

  文教衛生蓬勃發展。經濟繁榮,物質生活提高,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的蓬勃發展。茂名市第三人民醫院、市區醫院、市婦幼保健院等,設點門診留醫,醫療設備齊全。各村(居)委會辦起衛生醫療站,實行初級衛生保健。全街道10所小學和中學都實現樓房化,6所學校獲得美麗校園稱號,教學設備齊全,村村開辦幼兒園,普及了初中教育;投資興建街道文化中心,文化體育設施逐步增多,不斷完善,為調節人們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供了健康豐富的活動場所。

 山美街道位于高州市區的東郊,是高州市城區的東大門,總面積39平方公里,總人口2.3萬人,轄6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

-

簡介

  該街道辦山清水秀,鑒江河繞邊而流,交通四通八達,有高長線(高州至長坡)、高茂東線(高州至茂名東)、高廣中線(高州至廣州)縱橫穿越而過。農業以荔枝、龍眼、四季時菜、北運菜、水稻和養殖為特色。有豐富的河砂、花崗石等礦產資源。山美的基礎設施建設進展快,投資軟、硬環境日臻完善。

  工業企業發展快。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工業園區,工業企業已達78家,實現工業產值1I 81億元。山美手套工業園區已具規模,日益興旺,有手套工企業36家,其中嘉洋皮件制品有限公司為高州市手套加工業龍頭企業,年出口額超千萬美元。

  飲食業日俱興旺。山美飲食一條街,有大大小小風味獨特的各式飯店近20家,“山美蔥油雞”更是享譽遠近。農業產業結構合理。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和現代農業,形成了果、菜、養殖等多個生產基地和1個水果科技示范園。水果種植面積達1.6萬畝,年產量55036噸,年產值達2292萬元,養殖業產值達2808萬元,有3家上規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一個果菜購銷中心,年加工和銷售水果、蔬菜1.41萬噸。

-

特色經濟

  一村一品特色經濟發展好。該街道充分利用城郊優勢,以自然村為單位,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以“富余勞力、服務城區、增加收入、富裕群眾”為指導,發展“建筑搗制村”、“豆米品加工村”、“粽子村”、“收舊利廢村”、“養蠶村”、“屠商村”等十多條各有特色的經濟生產村,“一村一品”已成為農村群眾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

金山街道位于茂名市高州市南端,街道總面積58.7平方公里,總人口41000多人,下轄10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與金山經濟開發試驗區合署辦公,實施一套人馬兩個牌子的行政架構。1996年成立以來,金山街道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榮膺“全國鄉鎮企業示范區”和茂名、高州市的“工業衛星鎮”等稱號,2002年以來,連續三年被高州市委、市政府評為“農村經濟發展十強鎮(街道)”。金山街道地勢平坦開闊,交通十分便利。高水一級公路和高茂公路直通茂名東、西火車站以及水東港,國家重點鐵路——洛(洛陽)湛(湛江)線將貫境而過,海陸運輸非常暢順。該街道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投資環境日臻完善。轄區內的金山經濟發試驗區總體規劃22平方公里,首期開發7平方公里。該街道堅持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為原則,投人近2億元資金完成硬底化道路、綠化美化、供水供電、排污、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學校、醫院、銀行、賓館、市場、影劇院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同時通過制定落實投資優惠辦法,成立投資服務中心,建立和完善服務機制,使其發展工業的投資軟環境更加誘人。該街道正朝著布局合理,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而富有現代生活氣息的新城區目標大步邁進。金山街道近年來工業發展迅猛,已成為高州發展工業的重要窗口。該街道本著改革開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堅持園區化布局、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生產的工作思路,以熱情誠懇周到的服務,積極吸引廣大客商投資置業,使金山逐步形成勞動密集工業加工區及外貿出口工業加工區。目前,街道內共有企業100多家,形成了皮革系列制品、農副產品深加工、手工藝品、乙烯后續產品加工和五金鑄件等五大支柱產業。同時,“三高”農業也穩步發展,先后建成糧食、北運菜、名優水果和畜牧產品等生產基地。
 潘州街道位于高州市中心,東與山美街道相鄰,南與石仔嶺街道接壤,西、北與寶光街道隔鑒江相望,面積36.9平方公里,轄13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2.3萬人。辦公大樓坐落在市區南端的掛榜路旁。

-

介紹

  潘州街道是高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高州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及其所屬的部委辦局,省、茂名市駐高州單位,高州中學、一中、二中、四中等一批省、市一級重點中小學以及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等主要醫療機構都在其中。街道內商業發達,大小商場店鋪星羅棋布,各種商品琳瑯滿目。東方市場、東門市場、城西市場、城南市場、南湖塘市場等大型集貿市場,農副產品豐富,應有盡有。潘州街道不僅是全市經貿的匯聚點,而且是粵西桂東地區商品重要集散地。街道民營企業發展迅猛,玉雕、角雕、印刷、制衣等一應俱全,皮革手套加工更是聞名遐邇,產品遠銷海外,飲譽全球。目前街道民營企業1839家,中外合資企業82戶,上規模工業企業35家,民營經濟營業收入12.65億元,創利稅6254萬元,居全市各鄉鎮街道的前列。獲高州市“經濟綜合實力十強鎮(街道)”殊榮。

-

發展

  街道內旅游資源豐富。東部有歷史悠久的文筆塔、艮龍塔,中部有-同志曾經視察過的冼太廟、冼太公園和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南皋學社,西部有迥水庵群等歷史文物。同時,市委廣場、潘州公園、瀛洲公園、東方大草坪等既是市民娛樂休閑的好場所,也是外地游客旅游觀光的好景點。該街道是-同志進行“三講”動員、提出“-”重要思想的地方。街道黨委決心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乘-強勁東風,依托城區有利優勢,以新的思想、新的舉措、新的干勁帶領全街道人民艱苦奮斗,開拓創新,奮力拼搏,致力抓好“興工強街”重點發展民營企業的戰略,認真搞好社區服務、社區文明、社會穩定的城市形象工程,發揚“敢為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的新時期廣東人精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寶光街道位于高州城鑒江河西面,從平江至八角山沿江河岸線長30多公里,東與潘州街道、山美街道相鄰,北面與南塘鎮相鄰,南鄰石仔嶺街道、石鼓鎮,西接荷塘鎮、沙田鎮。全街道總面積159平方公里,總人口81783人,轄18個村委會和4個居委會,境內207國道穿越南北,歷來是高州商貿物流集散地和鄉企重點工業區、城郊型三高農業糧食、水果、漁業、畜牧、養鴿主產區,是“一鄉一品”生產基地,鄉鎮企業和農業科技示范連續多年獲得市表彰和獎勵。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被評為高州市“經濟綜合實力十強鎮(街道)”。寶光街道旅游資源豐富,文物古跡眾多,景觀迷人。有建于明朝萬歷年間中國第二高塔寶光塔;有種植于明朝,號稱“中土無雙”惟一結果實的緬茄樹;有傳說中晉朝道士潘茂名升仙之處及留下歷代文人詩詞雅句的觀山寺;有風光旖旎的高城八景之一的佛子嶺自然保護區。

-

鄉鎮企業發展

  寶光街道現有鄉鎮企業1300家,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共18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企業3家,超千萬元企業5家,主要工業有食品加工、皮手套、橡膠、家具制造、精選高嶺土、耐火材料等。2004年全街道工業總產值7.3億元,其中新辦企業23家,新增工業產值8000萬元。

-

發展城郊型三高農業

  寶光街道城郊型三高農業發展喜人,已形成菜、果、魚、畜、鴿五大商品生產基地,是城市菜籃子工程菜、肉、果的主產地之一。糧食年產稻谷16174噸,連續11年實現“噸谷鎮”。現有水果面積6.8萬畝,其中荔枝30650畝,龍眼23014畝,香蕉15000畝,獨有品種馬來西亞大紅蕉1000畝。養殖業以豬、魚、鴿為主,年供應城市水產品10258噸,生豬82291頭,該街道被列入全國“黃塘豬”生產保護區;有養鴿專業村20條,種鴿存欄30萬對,產品遠銷珠三角大中城市。2004年,寶光街道農業總產值達3.5億元。

謝雞鎮位于高州市東南部,轄19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總面積103.2平方公里,人口59179人。該鎮歷史悠久,資源豐富,農業經濟發達,交通方便,投資環境優良。近年來,謝雞鎮實施“農業穩鎮、工業立鎮、科技興鎮、教育旺鎮、商業活鎮”的發展戰略,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2004年,全鎮的農村社會總產值達到8.29億元,年遞增5.8 9/6;農業總產值達3.26億元,年遞增8.6%;工業總產值達1.74億元,年增長5.3%;農民人均收人為4120元,年增長2.2%。謝雞鎮是著名農學家丁穎的故鄉,是高州“三高”農業的主產區。全鎮共有水果面積83834畝,總產量達38604噸,連續四年實現水果產值超億元。該鎮在鞏固糧食生產面積的同時,注重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通過合理調節糧經比例,推廣“菜一菜一稻一菜”的耕作模式,優化農業資源配置。2004年,全鎮的糧食生產面積達29280畝,總產量達14187噸。目前,全鎮已形成水稻、雜優制種、北運菜、水果、生豬、林木、淡水魚等七太農業生產基地。鄉鎮企業也有長足發展,集市貿易繁榮。鎮內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省道貫穿全境。鎮內鄉村公路四通八達,主要農產區的鄉村公路已實現水泥硬底化。通訊發達,農村電話覆蓋率達100%。教育事業不斷發展。近年來,不斷投入教育資金,抓好各中小學的軟件、硬件建設,使全鎮的教學成績得到了迅速提高。2004年,全鎮參加中考升學率達100%,其中被重點中學錄取的學生達237人,該鎮中考綜合實力評估排在高州市前列。
新垌鎮地處高州市東部,素有“茶果之鄉”美譽,面積168平方公里,轄18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人口7萬多人。全鎮國民經濟實力雄厚,多次榮獲“高州市農村經濟綜合實力十強鎮”稱號。新垌鎮黨委、政府提出了“農業穩鎮、工業富鎮、科教興鎮、流通旺鎮、品牌強鎮、基建大鎮、強管安鎮、治理美鎮”32字發展方針,順利推進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全鎮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億元(農業總產值3.5億元,工業總產值4.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國稅、地稅完成稅收入庫400多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1億元,人均儲蓄存款2958元,農民人均收入4650元。品牌農業不斷發展。全鎮水果種植面積達8.4萬畝,產值2億元,初步形成了明星茶葉、鋼鐵黃欖、良坑“爆皮王”番薯、高聯鐵鴨、流垌甜薯等種養生產基地,積極打造優勢農業品牌,努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民營工業發展勢頭強勁。該鎮進一步確立“工業立鎮”思想,掀起新一輪工業發展潮,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創建三岔水庫、安山云爐工業園小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落實優惠措施扶持工業,抓好“回歸工程”,打造粵西“新垌毛織重鎮”品牌。近期工業發展勢頭強勁,新上馬企業37家,其中針織廠30家,電站2家,刨光料廠1家,家具廠2家,手套廠1家,紙箱廠1家,總投資6000多萬元,解決就業3500多人,年新增工業產值達9000多萬元。另外,現籌建針織廠4家,電站3家,中外合資公司1家,計劃總投資3000多萬元。“公司+農戶”手套加工業發展勢頭喜人,全鎮共有500多戶從事手套加工業,直接經濟收入達700多萬元。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該鎮確立教育事業優先發展的地位,努力改善各中小學辦學條件,積極實施教育“品牌強鎮”、人才帶動經濟發展戰略。多年來,該鎮教育事業年年輝煌,碩果累累。
云潭鎮是高州市東部邊陲門戶鎮,距高州城區40公里,與電白縣那霍鎮接壤,是革命老區。全鎮轄13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面積83.8平方公里,總人口4.32萬人。全鎮地貌呈盆地狀,四面環山,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北部高峰三官頂海拔1257.8米,是鑒江支流袂花江的發源地。群山連綿十數里,蘊藏著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水資源,為各種野生動物理想的棲息之所,20多座小水電站坐落其中,庫容量600多萬立方米的云潭水庫,碧波蕩漾,潤育著千頃沃野。擁有極其豐富的花崗巖、云母礦、高嶺土、河卵石等礦產資源。特產有優質“爆皮黃”番薯及竹筍。境內發現古文化遺址3處,其中黃鱔坡遺址屬新石器遺址,出土有石斧、石錛等新石器三批。經濟發展迅猛。.2004年全鎮社會總產值7.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6.3億元,人均純收入達4189元。全鎮狠抓科技興農,大力推廣良種良法,調整布局,優化農產品結構,使業獲得好收成,果、菜、糧、魚、禽、畜等全面豐收。2004年全鎮產糧13322噸;水果面積達49508畝,產量9983噸;北運菜產值2800萬元;養殖業產值4068萬元。在工企業建設中,大力開發水資源,抓好工業園區建設,水電、建材、紙品、塑料加工、木材加工、毛織、皮手套等工企業全面發展。2004年鄉鎮企業營業收入6.9億元,年創稅利3957萬元。全鎮的交通、水利、通訊、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圩鎮面積2.5平方公里,街道全部實現硬底化,街燈、街道美化綠化及各項配套設施基本完善,市場活躍繁榮。鎮內交通方便,省道113線貫穿其中,全鎮11個村委會實現村級公路水泥硬底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步伐加快,90%以上農田實現旱澇保收。程控電話實現5800門,移動電話網絡覆蓋全鎮,互聯網用戶不斷擴大。全鎮有中學2所,小學13所,省示范性成人技校1所,幼兒園5所,學校各項設施不斷完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2003年成為茂名市首個教育強鎮。醫療衛生條件極大改善,醫院各項建設有很大發展。
分界鎮地處高州市東南部,全鎮總面積60.6平方公里,轄12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4.6萬人,是全省268個中心鎮之一,是茂名市荔枝主要生產示范基地,是中國金牌龍眼——儲良龍眼的故鄉。近年來,該鎮全面實施“工業滾動、農業翻動、集鎮驅動、商貿促動”四輪齊轉的經濟發展戰略,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2004.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12.31億元,其中工農業總產值8.8億元,增長了7 9/6。“三高”農業穩步發展。全鎮有荔枝4。5萬畝,儲良龍眼1.3萬畝年種植北運菜1.5萬畝,紅煙8000畝,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946元。工業發展呈現好勢頭。2004年,實現工業產值5.12億元。全鎮進一步強化“興工強”思想,確立了“立足優勢,多輪驅動,穩步發展”的方針,啟“回歸、筑巢、領雁”三大工程,力促個體私營企業和外資企協同發展。2004年全鎮先后引進外資、民資2000多萬元,新辦企業4家,形成了皮革制品、農副產品、木材、高嶺土加工、鑄鐵等系列產品。集鎮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完成了中心鎮的總體規劃重新修編和論證工作。新規劃的集鎮建設控制區為6平方公里,對集鎮舊城區進行了改造,集鎮街道全面實現了水泥硬底化,街燈、綠化、美化等配套設施日臻完善。建造了占地5500平方米的影劇院和文化活動中心,建成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明珠果菜購銷市場,建成了日供水量5000立方米的自來水廠,開通了裝機容量為6000門的程控電話,農村電話覆蓋率100%,廣播電視與省、市實現光纖聯網。此外還建設集鎮排污工程,建成2座自動沖水式公廁,建好一個占地15畝的垃圾處理場,并成立了鎮級環衛站,加強了對集鎮“臟、亂、差”的整治,從根本上改變了集鎮的面貌,大大加速了城鄉一體化進程。進入21世紀,分界鎮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全鎮將以黨的-精神為指導,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實施“三化聯動”戰略,加快中心鎮建設步伐。努力把分界建設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經濟發達、富有地方特色的具有較強輻射和動能力的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到2010年,實現由農業大鎮向工業強鎮的轉變,集鎮建成區面積達到6平方公里,城鎮人口達到1萬人,社會總產值達到32億元。
根子鎮地處北亞熱帶,屬丘陵地帶,位于高州市東南部。全鎮總面積87平方公里,轄17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68000人。該鎮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公路密度為5.6公里/平方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是茂名市第一個實現鎮村公路硬底化的鄉鎮。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形成了以果、菜、養殖為支柱的農業生產基地。全鎮水果總面積達8萬多畝,總產量3.8萬噸,產值1.9億元。荔枝種植有2000多年的歷史,以“六之最”而馳名中外,被國家技術監督局定為國家荔枝標準化示范區,被譽為“中國荔枝第一鎮”。全鎮荔枝面積7萬畝,投產面積6.7萬畝,總產量2.8萬噸,產值達1.58億元。積極抓好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實行“稻一稻一菜一菜”的耕作制,建立以東西、南北公路走向的五大北運菜生產基地,全鎮冬種北運菜1_2萬畝,產量2.36萬噸,產值2361.1萬元。重視和支持養殖業,養殖業穩步發展。全鎮共出欄生豬5.3萬頭,三鳥243.6萬只,實現產值1億元。確立“以農業為基礎,以農促工,實行農、工、技、貿一體化”的發展路子。全鎮工業企業310家,產值1.68億元,鄉鎮企業1718家,從業人員達6333人,產值5.27億元,上繳國家稅金828萬元。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發展較快,成為粵西地區最大的圓肉和紅煙生產加工基地。以荔枝文化為依托,加快旅游景點設施建設。通過鎮政府的不斷努力,不斷投入,已初具規模,形成了荔枝貢園、柏橋中心村、觀荔亭、浮山嶺四大旅游景區。觀荔亭是“茂名市鄉情一日游”景點,被茂名市評為“十大旅游景區”之一,被省推介為生態農業旅游風景區。隨著農業旅游景區的建設更加科學、完善,上檔次、上水平并初具規模,旅游觀光的游客、學者、中小學生越來越多,目前已達100萬人次,有力地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泗水鎮位于高州市東南部,東接根子鎮,南鄰分界鎮,西連金山、山美街道辦,北靠謝雞鎮,距高州市區15公里。全鎮總面積76.3平方公里,總人口5.87萬人,轄12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泗水鎮是一個“三高”農業典型鎮,大宗農副產品有荔枝、龍眼、北運菜、紅煙、胡椒、生豬等。全鎮有水果種植面積7.5萬畝,其中荔枝6萬畝、優質龍眼1.2萬畝、其他雜果0.3萬畝。泗水荔枝久負盛名,據《民國茂名縣志稿•荔枝》載:縣東南西北均產,以縣東灘底黑葉為佳(灘底在泗水境內)。1996年受國家農業部委托,選送了境內一棵掛滿鮮果的優質白糖罌樹赴京展出,受到中央領導及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泗水鎮是茂名市北運菜生產第一鎮,被定為全國菜籃子工程南方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2004年被省評定為蔬菜專業鎮。年種植冬、春兩造北運菜2.5萬畝,總產量達6萬多噸:該鎮是高州市瘦肉型豬生產重要基地,年飼養生豬10萬頭,出欄6萬頭,肉豬暢銷香港、深圳等地。全鎮農業總產值2.5億元,人均純收入4802元,連續10年被評為高州市農村經濟發展十強鎮。基礎設施完善。省道茂蒼線貫穿境內,實現了村村通二級公路,實現了村村通程控電話、有線電視。鄉鎮企業加快發展。鎮內有集體企業21家,個體、私營企業380家,以玻璃制品,果菜加工、包裝,榨油,建材,竹器編織為主。產品桂圓肉、荔枝干遠銷國內外。教育事業成績顯著。全鎮有中學2所,小學20所,在校學生2600人。1992年完成了中小學危房改造任務。1995年率先實現了“普九”教育。995年被評為廣東省燎原計劃示范鄉鎮,南粵尊師重教先進鎮,1997年被評為廣東省雙基教育先進鎮。2001年全鎮有大翰、堂華兩所農村小學被評為茂名市一級學校,有4所中小學被評為高州市美麗學校。旅游前景十分看好。泗水鎮是原-高級將領梁華盛的故里,四季如春,景色秀麗,名勝古跡眾多,有牛山曲徑、豬嶺幽林、仙姑印石、魚翔龍膽、鳳翥鴨峰、陵園浩氣、關浩雄風、虹翻雪浪等八大景點,旅游業發展前景廣闊。
鎮江鎮地處高州市西南部,東鄰石鼓鎮,南接石鼓祥山片,西毗化州市北部,北與沙田鎮相連,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全鎮轄14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面積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284:畝,總人口50160人。三高”農業發展速度迅猛。從1992年起,該鎮充分利用西南部6萬多畝低矮肥沃的山地,多渠道吸引外資開發山地種植優質木本水果,其中由港商投資開發的最大的果場面積達4300畝。利用山塘水庫多,水源充足的有利條件,多形式吸引鎮內外資金發展以種養業為主的農業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其中引進福州超大現代農業集團公司種植無公害蔬菜3000畝;引進港商辦起了年產100萬只肉雞的加州雞果場;大力發展以羅非魚為主的淡水養殖,養殖面積9000多畝。到2004年底,該鎮上規模的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20多家,全鎮形成了魚、畜、禽、果、蔬菜、花卉苗木、雜優水稻制種等七大生產基地。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鎮確立“工業立鎮、興工強鎮”的指導思想,狠抓招商引資工作,掀起了新一輪的工業發展潮。僅2004.年,新辦工企業13家,總投資達2000多萬元,其中新辦制革廠7家,家具廠2家,手套廠、電子廠、膠粒廠、竹席廠各一家。目前,該鎮形成了紅磚建材、皮革制品、膨潤土、塑料制品、陶器、家具等支柱產業。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近年來,該鎮集鎮建設日新月異,1999年被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確認為全國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范鎮。圩鎮占地面積280公頃。鎮內公路四通八達,轄區內水泥硬底化公路25公里,形成網絡,北接廣西,南通茂名,交通運輸十分方便。程控電話及有線電視網普及全鎮。2004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4億元,農業總產值4.6億元,稅收超560萬元,被評為高州市農村經濟綜合實力十強鎮。
沙田鎮地處廣東省高州市西部,總面積98.8平方公里。東與寶光街道接壤,南與石鼓鎮相鄰,西北通往化州及廣西。總人口43000人,轄13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

 地貌為南東北西向,成不規則長方形。南部為平原,中部丘陵,北部山區。沙田江南北相貫,南流與鑒江合攏,流人石鼓經吳川出海。地處亞熱帶,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宜發展水稻及水果,有“粵西糧倉”及“中國金牌龍眼第一鎮”之稱。

-鄉鎮物產

  沙田龍眼種植歷史悠久,相傳1900多年前的漢代,龍眼便成為皇帝的貢品。《漢書和帝記》有“舊南海(沙田)獻龍眼”的記述:“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帝敕太官,勿復受獻。”《茂名縣志》記載:“高州沙田列漢南海圖經。”
  除龍眼、荔枝等水果外,三黃雞、仔豬也久負盛名,上世紀50年代就銷往香港等地并出口。
  主要礦產有高嶺土,勘明儲量達110萬噸。

-經濟建設

  該鎮重視發展民營經濟。全鎮有工業企業838家,其中國營、集體3家,其他均為民營企業。有五金、日用塑料、食品加工、竹木器工藝、縫紉、紡織、化工、皮革、手套、皮鞋、燈飾、礦山、建材等行業。2004年工業總產值3.96億元。第三業以產品流通服務業為主,從業人員約5000多人。
  該鎮重點發展一鎮一品“三高”農業。從1982年起,該鎮便致力于帶領農民開發山地,走耕山種果致富之路,實現“山上果田垌糧”的作物布局。至2004年,共開發山坡地種植木本水果8.3萬畝,其中6萬畝為名優龍眼,當年水果總產量16513噸,總產值達0.87億元,農民水果人均收入達2000多元。糧食作年年獲得豐收,繼1993年實現年均畝產稻谷1001.6公斤后,續多年獲得“噸谷鎮”稱號。
  該鎮外貿出口勢頭良好。沙田高嶺土礦質優色白,純度高、手感松軟光滑,是高級陶瓷、國防工業用紙、工業填充物、建筑涂料等的重要原料,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臺灣等lO多個國家和地區。皮手套、木器制品以及農產品等多年來均有出口市場,贏得外匯。
  該鎮堅持科技興農創品牌,1983年率先把龍眼引至山上大面積種植,并掌握了龍眼早結、高產、優質的種植技術,攻克龍眼大小年技術難關,1992年該鎮選送參評的龍眼品種儲良大廣眼榮獲全國首屆農博會金質獎。

-社會建設

  該鎮近年投入大筆資金,用于學校“改薄”,中小學升學率提高,特別是省一級重點學校的人讀率年年有進步。文化建設起點高,得到上級的好評。

南塘鎮位于高州市西北部,全鎮總面積143•8平方公里,總人口5.23萬。近年來,南塘鎮努力實踐“-”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04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達9.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32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 9/6和5 9/6。連續8年榮獲‘‘高州市農村經濟綜合實力十強鎮”的光榮稱號。一該鎮農業基礎穩固。水果、桑蠶、蔗糖、橡膠、生豬、三鳥等支柱產業實現了基地化生產。全鎮現有水果總面積•3萬畝,其中香蕉3.5萬畝,龍眼3萬畝,荔枝1.8萬畝,年產水果6•8萬噸。養殖業產值超億元大關,南塘鎮是高州市的香蕉和龍眼生產大鎮,生產的香蕉以其口感好、梳形靚、果型大、果熟著色金黃而遠銷國內外。出產的石硤龍眼,以其早熟優質、果大皮薄、肉厚核細、清甜爽脆而深受客戶稱贊。生產的無害套裝荔枝“妃子笑”而享有盛名。該鎮工業發展迅猛。近年興辦起了仙城、沙田和飛鷹三個工業小區形成家具、燃氣、橡膠、造紙、建材、針織、爆竹等工業格局,年工業產值達5.2億元。市“龍頭企業”——南恒家具制造有限公司以其選料上乘、做工精細、款色新穎而產品遠銷省內外及東南亞等國家市場,南塘燃料發展有限公司、生輝紙品有限公司、南塘輪胎廠均是粵西地區同行業的佼佼者。該鎮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第三產業日益興旺。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電力供應充足,通訊方便快捷,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更是蒸蒸日上。特別是教育事業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南塘中學、南塘一中更是創造了驚人的業績。校園面積不斷擴大,新建了教學大樓、學生飯堂、學生宿舍樓、教師住宅樓、文化廣場、文化長廊和400米環跑標準運動場等,學校各項“硬件”建設都走在全市前列。其中南塘中學形成了住宅區、教學區、運動區科學布局合理,校道寬闊、綠草如茵、四季如春、百花爭艷的花園式學校。其教學質量實現了質的飛躍,中考成績名列高州市前茅,連續兩年中考綜合評價全市三等獎,高考錄取率列農村完中第三名,被評為“茂名市一級學校”。
“廣東省依法治鎮先進單位”等稱號。該鎮地處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雨量充足,氣候溫和宜人,境內丘陵起伏連綿,沃野千里,林木郁蔥,是高州市水稻、竹子、木本水果的重要產區。基礎設施日新月異,投資環境日臻完善,省道仙松線由北向南縱貫全境。鎮通各村的硬底化水泥路基本建成。水力資源豐富,凌江流經全境,河道沿線已開發水電站3個,每年為全鎮輸送電量600多萬瓦。該鎮風光獨特,景色迷人,地熱資源豐富,溫泉開發初具規模,旅游業發展前景廣闊。 工業經濟迅猛發展。該鎮積極優化投資環境,招商引資,工業園區建設初具規模,工業發展勢頭良好,外貿出口勢頭強勁。目前全鎮擁有各類企業400多家,項目包括皮革制品、勞保手套、竹木器加工、工藝制品、建材等。農業朝高產優質高效方向發展。該鎮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荔枝、龍眼、香蕉、蓮子、辣椒、速生桉等農作物基地初具規模,水果種植面積30000多畝,蔬菜種植面積10000多畝。 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該鎮社會保障制度日趨完善,社保費征繳率逐步提高,養老、救濟金和優撫款按時發放到位,-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逐步提高;實施“教育強鎮”戰略,教育設施建設加快,荷花中學、荷花一中和荷花鎮中心學校被評為茂名市一級學校,另有4所小學被評為高州市一級學校。全鎮教學質量逐年提高。
石板鎮位于高州市西北部,屬兩省三市(縣)交界地區。東鄰大井鎮,南接頓梭鎮、化州市寶墟鎮,西連廣西北流市,北靠荷花鎮。該鎮是高州市西北部的交通要塞,省道仙松線公路貫通全鎮;全鎮總面積102平方公里,總人口4.1萬人,轄13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該鎮山區資源豐富,一是丘陵山區大部分是宜果地帶,且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大力發展“三高”農業的有利條件;二是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瓷土礦、云母石、玄母巖、花崗巖等,具有發展礦產、建材工業的資源優勢;三是連片種植的荔枝、龍眼、香蕉等水果已成為發展生態旅游、農產品流通、加工業的資源;四是農村富余大批勞動力資源。該鎮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大搞“三高”農業,致力興辦工業,實現一、二、三產業同步發展。農業已形成糧食、水果、魚禽畜、蔬菜四大商品生產基地;工業初步形成了礦產、建材、木器加工、燃料、紡織、手套等六大行業;另外逐步形成以商業、美容、餐飲、娛樂為主體的第三產業。該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完成圩街排污系統、街道水泥硬底化、自來水、路燈的安裝等市政工程,全鎮四個小一型水庫均已完成除險加固工程,農業水利設施不斷完善,通訊、郵政、電力、鄉村公路等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實現村村通電話,村村通公路,部分村公路實現水泥硬底化。工業經濟跨越式發展。該鎮大力扶持工業發展,出臺各項優惠政策,優化發展環境,強化服務意識。一方面吸引資金到石板投資辦企業;另一方面,抓住仙松線公路改建一級公路的契機,在石板鎮動力加油站至鎮政府辦公樓一段規劃建設一個高標準工業園區。目前,全鎮企業929家,新上企業9家,技改企業3家,總投資642萬元。手套業繼續保持迅猛發展勢頭,全鎮手套企業35家,新增8家,經省政府批準為擁有進出口權的公司有2家。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該鎮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依靠糧食、水果、魚禽畜、蔬菜四大農業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形成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格局。全鎮糧食總產量10297噸,穩保“噸谷鎮”;水果種植面積達6.5萬畝,其中荔枝2.86萬畝,龍眼2.39萬畝,香蕉1.18萬畝。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該鎮社保費征繳率達100%,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100%,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穩步提高,使需要社會援助的特困戶及五保老人得到較好的安置。科技事業穩步推進。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 日本精品一级少妇一级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的电影手机版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日韩专区 | 在线精品亚洲观看不卡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