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漢源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漢源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漢源縣轄鎮,縣府駐地。隋置大渡鎮,后改名陽山鎮。唐升陽山縣,繼改為通望縣,明洪武九年置大渡河守御千戶所。清置鄉,1952年置富林鎮。面積8.8平方公里,人口2.4萬。省道峨(眉)富(林)、漢(源)烏(斯河)公路在此與國道108線交會。轄廣源、附城、農政、民建、麥地、鳴鹿6個村委會和人民、文化、飲泉3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花崗巖板材加工、水泥制品、汽車修理、釀造、食品加工等廠和運輸、商貿等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和種植蔬菜。境內鳴鹿村有舊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即“富林文化”遺址。

漢源縣轄鎮。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漢初為沈黎郡、牦牛縣治地。清嘉慶初置漢源鄉,1950年建九襄鎮,1958年改公社,1992年復鎮。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17公里。面積82.5平方公里,人口3.9萬。國道108線縱貫鎮境。轄滿堰、大木、周家、劉家、民主、清泉、河西、梨坪、堰坪、棗林、百挑、后山、涼山、紅光、三強、幸福、梨花、大-莊、堰溝、上堰20個村委會和新民、共和、建國街3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發電、運輸、石材、食品加工、建筑安裝等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薯類。盛產蔬菜、梨、蘋果、柑橘、櫻桃,為四川省金花梨生產基地,漢源金花梨曾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境南有清代建造的九襄石牌訪,東漢時期的巖墓群遺址。

漢源縣轄鎮。明代為松坪土司治地。清入富林鄉,民國屬萬工鄉,解放初置馬托鄉,1958年改馬托公社,1973年建烏斯河鎮。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4.3公里。面積54.2平方公里,人口0.9萬。成(都)昆(明)鐵路過境并設站。省道漢(源)烏(斯河)、金(口河)烏(斯河)、皇(木)越(西)公路在此交會。轄復興、大堡、甘密、沙覺、賈托、萬里、蘇古7個村委會。境內有鉛鋅、磷、石膏等礦產資源。鄉鎮企業有裝卸搬運、采礦等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薯類、小麥。

漢源縣轄鎮。清設典史衙門,后置鄉。民國初置佐署,1936年置鎮,1956年置宜東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40.2公里。面積96.3平方公里,人口1.6萬。九(襄)宜(東)公路過境。轄茂盛、天剛、長榮、富鄉、海銀、銀安、新市、關華、廣安、大安、群安、眾安、永定13個村委會。境內有林地、草場10萬余畝,煤炭、硫鐵、鉛鋅礦藏等自然資源。鄉鎮企業有發電、采礦、建筑、運輸等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薯類,兼產梨、蘋果、花椒、大白豆。

漢源縣轄鎮。清嘉慶初境內置河東、河西、向陽三鄉,民國時合并置富莊鄉。1958年改富莊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25.5公里。面積55.4平方公里,人口0.9萬。九(襄)宜(東)公路過境。轄富莊、河東、永興、果園、聯絡5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農機修理、農具制造、建筑、運輸、糧食加工等業。農業主水稻、小麥、玉米,產梨、蘋果、櫻桃、花椒。

漢源縣轄鎮。隋、唐、明為州縣治所,清雍正七年置清溪縣于此,設城廂鎮,嘉慶初改稱附城鄉,民國置城區鎮,1952年置清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建清溪鎮。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26公里。面積33.1平方公里,人口0.5萬。國道108線縱貫境內。轄富民、新黎、順利、虎崗、西河5個村委會。境內有煤和花崗巖礦藏資源。鄉鎮企業有發電、采礦、水泥制品、建筑、運輸、商貿等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盛產花椒,為省漢源花椒生產基地。境內有黎州古城遺址、城門洞、清溪文廟、玉淵靈泉等古跡。

漢源縣轄鎮。古為邛都夷地,原屬越西縣,設“零關道”驛站,1913年初置?越西縣佐,設大樹鎮,1951年劃歸漢源縣改設大樹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復置鎮。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5公里。面積28.9平方公里,人口1.9萬。轄新民、富華、新村、新溝、海螺、大瑤、麥坪、擺魚、中壩9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采礦、石材加工、建筑、運輸等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薯類,產柑橘,為漢源縣黃果、柑橘生產基地。境南獅子山曾出土“陶祖”、“石板墓”和新石器時期的陶片等文物。1935年紅一方面軍一軍團參謀長佐權等率部在此佯攻,掩護主力強渡大渡河成功。

漢源縣轄鎮。明初為樺坪土司治地,置千戶所,清末設巡檢所。民國初置分縣衙署,后入萬工鄉,1950年析置皇木鄉,1958年建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紅花鄉并入建皇木鎮。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1.3公里。面積177.2平方公里,人口0.7萬。省道峨(眉)富(林)、皇(木)越(西)公路在此交會。轄萬盛、光榮、松坪、巖口、三合、紅花、富有、石溝8個村委會。有林地草場12萬余畝,鉛鋅、菱鎂、磷礦藏資源豐富。鄉鎮企業有采礦、冶鐵、農副產品加工等。農業主產玉米、小麥、薯類。清同治年間法籍教士勃拉布依•比納特在此傳授天主教并建教堂。

漢源縣轄鄉。晉置城陽縣治,清嘉慶名尚禮鄉,1951年更名唐家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唐家鄉。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11公里。面積26.2平方公里,人口1.4萬。國道108線由北向南過境。轄集賢、合同、新場、洪水、小關、聯合、五里7個村委會。境內鉛鋅礦資源豐富。鄉鎮企業有石材加工、采礦、鉛鋅洗選、建筑、建材、運輸等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薯類,產梨、蘋果、柑橘、煙葉。 - 漢源縣金花梨生產基地之一。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軍石達開麾下賴裕新部曾在境內小關子與清軍民團激戰。

漢源縣轄鄉。1951年由富林鄉析置富泉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2.7公里。面積28.1平方公里,人口0.7萬。國道108線由北向南過境。轄蘭加、大農、香樹、胡葉、建全5個村委會。境內鉛鋅、磷礦蘊藏豐富。鄉鎮企業有采礦、冶煉、運輸、建筑等業。農業主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漢源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境內。

漢源縣轄鄉。明為松坪土司治地,清入富林鄉,1951年析置安樂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4.2公里。面積19.8平方公里,人口0.9萬。省道峨(眉)富(林)公路過境。轄洪福、洪順、治安、安樂、紅巖、和平、鶴梧、水溝8個村委會。境內煤炭、磷礦資源豐富。鄉鎮企業有采礦、糧食加工、釀酒、運輸等業。農業主水稻、小麥、玉米、薯類。產蠟蟲、桐油、核桃、慈竹。

前域鎮,因轄區位于后域之前而得名。明朝時期,前域鎮境域屬黎州守御千戶所。

清朝時期,置后域鄉。

民國時期,并入田域鄉。

1951年,析置后域鄉。

1958年,鄉改公社1961年,析后域公社置前域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2019年12月11日,撤銷后域鄉和前域鄉,設立前域鎮,以原后域鄉前域鎮和原前域鄉所屬行政區域為前域鎮的行政區域,前域鎮人民政府駐前域社區1號。

漢源縣轄鄉。1951年置后域鄉,1958年建前域公社,1984年置前域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9.8公里。面積25.8平方公里,人口0.5萬。轄白鶴、全合、永康、康云、前鋒5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發電、磚瓦、農副產品加工等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薯類,產柑橘、梨、蘋果、花椒。

漢源縣轄鄉。1962年由雙河鄉析置富鄉公社,1984年置富鄉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29公里。面積155.4平方公里,人口0.3萬。轄富灣、富強、富厚、富洪、富和5個村委會。境內“黎州紅”花崗巖、煤、鉛鋅礦資源豐富,有林地1萬余公頃。鄉鎮企業有采礦、伐木、建筑、運輸等業。農業主產玉米、小麥、水稻、馬鈴薯,產梨、蘋果、花椒。境內有扭角羚、獐、鹿等動物。

馬烈鄉,因鄉人民政府駐馬烈村得名。明朝時期,馬烈鄉境域屬馬烈系彝族松坪土司。

明洪武八年(1375年),授黎州長官司;十一年(1378年),升安撫司;十五年(1382年),改為大渡河守御千戶指揮使。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劃歸富林鄉,十三年(1833年),屬馬烈場,后改馬烈鄉。

1955年,方村劃歸。

1958年,鄉改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漢源縣轄鄉。民國時置馬烈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8.4公里。面積187.8平方公里,人口0.7萬。省道峨(眉)富(林)公路過境。轄馬烈、深溪、方村、三坪、新華、新合6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采礦、發電、運輸、農副產品加工等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雜糧、馬鈴薯。

漢源縣轄鄉。原屬越西縣,1951年劃歸漢源縣,1952年設第七區公所于此,1955年撤區并鄉稱河南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15公里。面積144.2平方公里,人口0.6萬。轄河南、鹽井、竹山、順坪、平等、大灣、柏樹7個村委會。境內花崗巖、森林資源豐富。鄉鎮企業有發電、采礦、伐木、釀造等業。農業主產玉米、水稻、馬鈴薯、小麥。建于唐代的“平西橋”(木質結構)保護完好。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在线精品自拍亚洲第一区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三级 | 日本亚洲欧洲色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