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海區位于合肥市主城區東部,東與肥東縣接壤,西、南濱南淝河,北鄰新站區,面積64.4平方公里,轄1個鎮、1個開發區、11個街道,常住人口逾百萬,是全國綜合實力、投資潛力雙百強區,安徽省制造業發展綜合十強區。作為合肥市四大主城區之一,瑤海區文化底蘊深厚、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堅實,發展潛能充足。近年來,先后榮獲國家級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區、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中國服裝商貿名城、中國紡織服裝流通轉型升級特別創新獎等多項榮譽。
2020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2.6億元,同比增長2.3%;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7億元,同比增長11.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8.4億元,同比增長0.6%;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3元、同比增長6%。
文化底蘊深厚。古老的大興集,以“一里三公墓”(宋朝包公墓、明朝蔡文毅公墓、清朝李鴻章公墓)聞名中外。歷史悠久的“壩上街”,自古就是車船碼頭,是廬州倉廩米布交易的繁華之地,是合肥商品經濟發展的搖籃。古廬州“東大街”曾是商賈云集之所。作為曾經的老工業區,瑤海區還擁有厚重的工業文化。在上個世紀,合鋼、安拖、安紡等一批企業,貢獻了全市60%以上的GDP,是合肥工業經濟的發源地。60年前,毛澤東主席親臨合肥,到位于今天瑤海區的合肥鋼鐵廠視察,并勉勵大家“干得不錯,但不要驕傲”。同時,瑤海區還有著得天獨厚的水文化。64平方公里的瑤海被南淝河、二十埠河、板橋河、小板橋河等幾條河流猶如絲帶般環繞(南淝河是合肥的母親河)。
區位優勢明顯。瑤海區是合肥城區東向發展的“橋頭堡”,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合徐、合寧、合蕪等高速公路貼境而過,安徽汽車客運樞紐站、安徽郵政樞紐和合肥火車站等座落區內,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等多條地鐵線路途經瑤海,南淝河水運通江達海,構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安徽第一路的長江東路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主車道放行通車,瑤海靚麗中軸線涅槃重生!龍崗路、大眾路等20余條主次干道建成通車,“一環兩橫兩縱”快速路網、“五橫八縱”主干路網基本成型。
產業基礎堅實。堅持產業立區,實施產業發展“11332”工程。不斷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打造“中國網谷”品牌,實施“一谷三基地”產業布局,物聯網科技產業園獲批長三角區域首個G60產業合作示范園。豬八戒網、泛普科技、云海量子等大批高新技術企業落地運營)、建筑產業(聚集了中建四局六公司、中鐵四局四公司、中建七局二公司、省交通航務等一批央企、建筑業領軍企業。建筑業作為瑤海區支柱產業,占瑤海區GDP23%以上,占全市建筑業總產值比重20%以上)、金融商貿服務業(金融業現有國盛證券安徽分公司、鼎和財產保險安徽分公司、國元小貸等一批金融機構,初步形成以銀行、證券、保險為主體,以信托、小貸、擔保、典當、投資等公司為補充的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商貿服務業有33個專業市場,全省首家短視頻直播基地落戶瑤海。信地樂匯街、萬達金街、恒大中央廣場、中星城海派風情街、龍湖天街等大型商貿項目相繼落戶)、文化創意產業(依托南淝河“水”文化和鋼廠“鋼”文化,充分挖掘老工業區文化旅游資源,長江180藝術街區作為安徽第一個工業改造試點項目,成為網紅打卡新地標)、大健康產業(聚集了尚榮醫療健康產業園、羅欣藥業科技產業園、國泰國瑞醫藥、北京健康盒子科技有限公司、靜安養親護養院等一批重點項目和企業,盒子健康全球首發新冠-滅活口罩,成為全省唯一量產醫用N95口罩生產基地)五大主導產業。
發展潛能充足。合肥主城區東部區域是合肥的老工業基地,隨著馬合鋼公司正式停產,廣德路、龍崗路、郎溪路高架等市政道路跨越南淝河向南延伸,淝河兩岸將實現“互聯互通”,一個新興的合肥東部中心正在悄然崛起。合肥東部新中心總規劃面積34.1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9.4平方公里,其中瑤海區分別占地17.7平方公里、5平方公里。規劃總體定位是最具特色、充滿活力的華東青年中心;城市中心、全生命周期安徽雙創中心;三生一體、產城融合的合肥東部中心。合肥市“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構建“中心引領、兩翼齊飛、多極支撐、嶺湖輝映、六帶協同”空間新格局。瑤海將以東部新中心、“一谷三基地”為主平臺,深化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業合作示范園(物聯網)建設,積極承接滬蘇浙中心城市功能疏解、產業轉移、科技成果轉化,成為合肥與長三角“深度合作”的排頭兵。 |
廬陽區位于合肥市中北部,區域面積1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97293。現轄1鄉1鎮、9個街道和1個省級開發區,是全省經濟、文化、金融中心。2021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30億元;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0億元,增長8%以上。先后獲得全國綜合實力、投資潛力、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新型城鎮化質量五個百強區,以及中國商業名區、中國最佳商業環境城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全國首批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等稱號,連續5年被評為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區,正式躋身長三角中心城區服務業發展俱樂部,在全市唯一獲評安徽省外商投資放心區和全省金融總部集聚區、全省保險業綠色發展示范區。
廬陽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區。合肥自秦代置縣,長期為“古廬州府”址,合肥老城區主要集中在廬陽區。兩千多年的滄海桑田造就了柳塘春水藏舟浦、蘭若秋風教-臺、張遼威震逍遙津等眾多古跡;哺育出了龔鼎孳、李天馥、楊振寧等杰出人物。廬陽是宜居宜業的核心城區。城區環境優美,既具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的園林特色,又有金融中心、購物天堂的現代氣息。穿城而過的南淝河、碧波蕩漾的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翠-流的環城公園、三國遺址公園、廬州公園等,形成了“一河襟兩水帶多園”的獨特生態環境。廬陽是商貿發達的產業強區。加快推進三大功能區建設、四大主導產業發展,金融業稅收占全市四成以上,商貿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居全省縣區之首,高技術服務快速發展,文化旅游業影響力日盛。廬陽是惠民和諧的幸福城區。在全省率先建成區級精準救助服務信息平臺,實現由兜底幫扶向精準救助轉變。積極探索“嵌入式”養老服務,推進醫養深度融合。不斷塑造“廬陽教育”品牌,連續三次榮獲安徽省教育強區稱號。啟動全省創新城市醫聯體建設試點,打造全省首個家庭醫生“云診室”。“平安廬陽”建設成效顯著,廬陽真正成為居家生活的幸福樂園。 |
蜀山區位于合肥市區西南部,是全市四個中心城區之一,也是西部城市組團核心城區和門戶城區。區屬3個鎮、8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轄64個社區、30個行政村,管轄面積約310平方公里。合肥市蜀山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合肥市蜀山區常住人口為1047150人。近年來,全區各級黨組織團結帶領蜀山人民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市委部署,緊扣“魅力蜀山、首創之區”建設目標,聚焦經濟、社會轉型,突出產業、城區升級,著力以平臺建設催生新興業態、以深化改革促進創新升級、以環境優化加速要素集聚、以從嚴治黨保障轉型發展,經濟社會呈現積極變化,先后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區”“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區”“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區”“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等20余項國家級桂冠,在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百強區中位居第55位,蟬聯全國綜合實力、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投資潛力和新型城鎮化質量5個“百強區”。
從區域面積看,蜀山是合肥的“第一大區”。蜀山區大城大鄉、腹地廣闊,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空港產業新城座落區內。“十四五”期間,加快實施“311”城市空間發展戰略。“3”即做優做強三個增長極,現代服務業增長極。以天鵝湖商務區建設為牽引,帶動包括8個街道和井崗鎮在內的東部片區協同發展,打造成為現代文化商務城區。數字經濟增長極。以自貿試驗區建設為牽引,帶動包括蜀山經濟開發區、南崗鎮和南崗科技園在內的中部片區協同發展。新興產業增長極。以運河新城建設為牽引,帶動以小廟鎮為主體的西部片區協同發展,著力打造生態、生活、生產“三生融合”的現代化新城。第一個“1”即做專做特蜀山科創走廊,加快打造環科大、科學島—蜀山經濟開發區科創走廊,服務助力“科大硅谷”建設。第二個“1”即做精做美蜀山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帶。依托江淮分水嶺、江淮運河等重要生態廊道,有機串聯山水生態人文景觀,打造集休閑觀光、科普體驗、文化娛樂、運動健身等功能為一體的合肥“城市后花園”。
從科教資源看,蜀山是合肥乃至中部地區的“科教名區”。全市70%的科教資源坐落我區,擁有以中國科技大學、安徽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30余所,以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為代表的科研院所60多個,以及以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為代表的國家大科學工程、重點實驗室105個,匯集了10萬多名科教人才和高校學生,科教實力在全國省會城區居于領先位次。四次以全省第一的成績榮獲國家科技部授予的“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稱號。
從生態資源看,“綠色城區”是蜀山最具優勢的金字招牌。大蜀山、小蜀山、董鋪湖、天鵝湖坐落區內,城區綠化覆蓋率、林木綠化率、人均綠地面積均居全市首位。目前,蜀山區正在全力推進綠色發展戰略,建成山水生態廊道“四季花海”,規劃建設貫通環城公園、植物園、董鋪水庫邊岸以及西部三鎮一園的大生態片區,打造合肥“生態綠肺”、“天然氧吧”。
從發展環境看,蜀山是合肥的“首創之區”。矢志不渝營造國際化的人才發展環境,依托國際電商園、工業設計城、青年創業園等載體平臺,實施“高端人才引進計劃”,為現代管理人才、運營策劃人才、專業服務人才提供最優環境;及時-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意見,營造雙創濃厚氛圍;支持實施“模塊化”服務企業工作,暢通為企業排憂解難的“綠色通道”,努力把蜀山打造成為極具投資價值的創業福地。 。 |
包河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主城區東南,居八百里巢湖之濱,因風景秀麗的包河而得名、因歷史名人包公而聞名、因濱湖新區建設而揚名。轄9街、2鎮、2個街道級大社區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區域面積340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域面積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2萬。
區位優越的“中心城區”。是安徽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版圖中心,濱湖科學城的核心區。合肥高鐵南站、合肥港綜合碼頭、全省最大汽車客運站坐落區內,航運、高鐵、高速、高架、地鐵一體貫通,高鐵“兩小時通勤圈”覆蓋長三角主要城市,地鐵1、4、5號線穿境而過、運營里程占全市近40%。集聚省行政中心、濱湖要素大市場等核心資源,坐擁安徽名人館、渡江戰役紀念館等“全省十大場館”,擁有包公園、罍街、貢街、廬州坊、合柴·1972等歷史與現代文化名片,為合肥乃至安徽對外的窗口和門戶。
實力雄厚的“第一城區”。綜合實力連續多年穩居全省縣(市)區、開發區首位,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609億元,綜合實力位居全國39位。中科大、合工大等30余家科研院所云集區內,擁有院士工作站5家、院士68人,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32個。安徽新能源汽車、創意文化兩大戰新基地領跑全省,集聚中關村協同創新智匯園、濱湖卓越城、合工大智能研究院等一批創新載體,安徽創新館成為全省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的核心平臺。現代服務業、工業、建筑業等根基雄厚,金融、科技、文化等產業蓬勃興起,中農工建交等48家總部級銀行基地先后落戶,濱湖國際金融后援基地為全國最大的金融數據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日益鞏固。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55家,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企業(項目)61家,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
生態宜居的“和美城區”。生態資源富集,坐擁“一湖十河”、12萬畝生態濕地、16.8公里黃金湖岸線、15.3平方公里駱崗中央公園,濱湖國家森林公園、大圩4A級景區成為“綠色明珠”,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7平方米、居于長三角地區前列。“公園城區”建設扎實推進,南二環高壓綠廊、南淝河右岸碼頭公園等建成開放,塘西河公園、方興湖公園、環城公園等城市綠脈景色宜人,Wifi狀綠廊基本構建,城園一體的生態格局躍然呈現。合肥一中教育集團淝河校區啟動建設、包河分校正式掛牌,上海世界外國語、協和雙語等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持續提質擴容,與上海徐匯區建立教育戰略合作關系,開創了教育工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局面。“大共治”樹立全省數字化治理典范,入選2020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優秀案例。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實現“大滿貫”,蟬聯安徽省文明城區。“住在包河、學在包河、游在包河、創業在包河”成為共識。
跨越趕超的“現代城區”。邁入“十四五”新征程,圍繞“1235”發展思路,聚焦全省穩首位、長三角求進位、全國提地位,搶抓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濱湖科學城建設等重大歷史機遇,全方位深層次對標對表長三角先發地區,深入實施濱湖引領、中部騰飛、老城復興、鄉村振興“四大空間戰略”,奮力打造“現代金融和文化創意發展示范區、科技成果交流交易轉化應用示范區、城湖共生綠色引領示范區”,力爭“十四五”末經濟總量突破2300億、達到2500億,綜合實力挺進長三角20強、全國35強。到2030年左右,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化中心城區。 |
長豐,地處安徽省中部,連接合肥、淮南、蚌埠三市,縣域面積1841平方公里,2023年末常住人口120萬(含戶籍人口80萬),轄14個鄉鎮、1個省級開發區。建縣于1965年,取“長治久安,人壽年豐”之意而得名。建縣伊始,長豐是后天不足的年輕縣、旱澇頻發的多災縣、結構單一的農業縣,1994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012年脫掉了國家級貧困縣帽子,2016年成功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百強縣排名五年連升,位列百強縣第73位、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第33位,連續四年榮獲重大項目考核全省先進、全省“制造業十強縣、十快縣”、民營經濟發展先進縣,第一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022年,長豐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3.8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長3.7%,高于全市0.2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7.26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393.55億元,增長13%;第三產業增加值343.02億元,下降4.6%;三次產業比例為10.6:47.8:41.6。
合肥北部門戶。縣域位于省會合肥市北部,是合肥的北部門戶區、輻射皖北的“橋頭堡”,正在打造“品質北城”、“精致縣城”、特色小鎮、新型城鎮。京福高鐵、商合杭高鐵在縣域設有2個客運站。合徐高速、合淮阜高速、滁淮高速、北三環高速形成覆蓋縣域“井”字型高速網,11個高速道口通達便捷,軌道交通8號線、S1線等已經全面啟動,長豐進入地鐵時代。
皖中樂活之城。北城新區作為合肥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阜陽北路高架、蒙城北路、淮南北路等城市快速通道直通市中心,距4E級新橋國際機場僅15分鐘車程。合肥一中北城校區、上海師大附屬實驗學校、購物中心等配套齊全,按照“全省一流、華東知名”標準打造的中科大附一院北城醫院正在建設,公共服務“九小”惠民工程等正在加快實施。境內滁河干渠串聯雙鳳湖、雙龍湖、鶴翔湖、梅沖湖、大官塘等五座水庫、上萬畝水面,大別山天然山泉水順渠而下,享有“五湖連珠、樂活北城”之美譽。
全國實力百強。打造“一區六園”產業發展格局,雙鳳經開區創建國家級開發區,形成汽車零部件及大科學裝置、高新技術及總部經濟、智能家居家電和集成電路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環保產業、裝配式住宅、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全縣現有規模以上企業28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25家,納稅百萬元以上企業443家。
中國草莓之都。全縣草莓種植面積達21萬畝,年總產量突破35萬噸,產值達55億元,品牌價值達73.66億元,獲“國家地理標志商標”,連續多年位居全國設施草莓第一大縣。吳山貢鵝、下塘燒餅、造甲龍蝦、莊墓圓子等一批特色優質農產品享譽在外,著力發展20萬畝草莓、10萬畝薄殼山核桃以及10萬畝的西瓜、香瓜、葡萄、櫻桃等精品果蔬,打造高品質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 |
肥東縣位于合肥市東部,江淮分水嶺南側。1949年2月3日建縣。縣域面積2181.6平方公里,縣內地勢略呈傾斜,北高南低,江淮分水嶺橫貫于縣境北部,形成長江、淮河兩大水系。轄12個鎮、6個鄉、2個開發園區。全縣戶籍人口108.5萬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34.1萬人。 肥東縣居皖中腹地,東望南京,南濱巢湖,西融合肥,北襟蚌埠,既有“吳楚要沖、包公故里”的盛名,又有“襟江近海、七省通衢”之美譽。肥東是安徽“東向發展”的橋頭堡,長三角西向延伸的“必經地”。肥東境內淮南鐵路、合寧(合武)高鐵、京福高鐵縱貫東西、連接南北,并設有肥東火車站、長臨河高鐵站。正在建設的“華東第二通道”商合杭高鐵將直達杭州。合寧高速等10條公路貫穿縣境,肥東高速公路總里程居全省第一。長江水運經巢湖直達縣城店埠。
肥東綜合實力始終保持在安徽縣域第一方陣,先后榮獲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全國社會治理創新示范縣、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全省電子商務進農村全覆蓋工作先進縣、全國工業百強縣、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投資潛力百強縣、科技創新百強縣。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11.4億元,增長10.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5.8億元,增長14.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5.5億元,增長16.5%;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4%、10.6%。
肥東鐘靈毓秀、人文厚重。肥東傍山依水,景色秀麗。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煙波浩淼、景色如畫。古廬陽八景之一的“四頂朝霞”絢麗多彩、蔚為壯觀。江淮分水嶺上的璀璨明珠岱山湖藍天碧水、仙鳥浮波。有“北九華”之稱的浮槎山云煙繚繞、奇石密布。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和合肥青龍廠新四軍四支隊東進抗日紀念館是肥東的“紅色名片”。安徽唯一僑鄉——長臨河鎮走出了800多名教授、專家、將軍,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達4500人,至今仍保留有200多年歷史的皖中特色古街。 |
肥西地處安徽中部、合肥西南、巢湖之濱,1948年建縣。現轄4鄉8鎮4園區,總面積16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8萬,戶籍人口85.6萬,素有“淮軍故里、花木之鄉、工業新都、巢湖明珠”之美譽。先后榮獲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縣、國家衛生縣城、“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等稱號。
區位優勢明顯。地處合肥都市圈和皖江示范區的核心地帶,是合肥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重要組成部分。縣域交通便捷,合安高鐵,合九、寧西、合武鐵路,合寧、合界、合葉、濟祁高速和206、312、330國道穿境而過,建設中的2000噸級引江濟淮派河航道經巢湖可通江達海,4E級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坐落肥西北面,構筑了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
自然環境優美。東依全國五大淡水名湖——巢湖,南擁千年水鄉古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文明村鎮、國家5A級景區——三河鎮,西攬國家4A級景區、全省唯一國家生態公園——官亭林海,中有國家森林公園、“廬陽第一名山”、國家4A級景區——紫蓬山,縣城上派緊臨中國中部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三崗,四季花木蔥蘢,派河、潭沖河等四水婉轉環繞,是一座宜商宜居的現代化濱水花園城市。
文化積淀厚重。境內有清代淮軍將領莊園圩堡群等重要遺址,是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兩廣總督張樹聲的故鄉和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客居地,位于銘傳鄉境內的“劉銘傳故居”是安徽省唯一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山南鎮小井莊是中國農村“包產到戶”改革發源地。
產業特色鮮明。形成汽車、家電、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工業主導產業,其中電子信息、汽車、家電產業年產值分別超600、300、200億元。新能源汽車全鏈條、高端智能制造、大健康“三大戰新產業集群”加快構建。形成花卉苗木、特色水產、蔬菜園藝等農業特色產業,建成官亭生態園、花崗現代農業示范區等一批現代農業園區。
發展勢頭迅猛。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團結帶領全縣人民,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合肥都市圈建設等重大機遇,發揮縣域優勢,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保持“增長穩定、結構優化、質量提高、活力增強、保障有力”的良好態勢。2021年肥西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18.7億元,同比增長13.7%,成為安徽省首個“千億縣”,榮獲2021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和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縣域綜合實力連續12年蟬聯全國百強縣、目前位居第46位。 |
廬江縣位于北緯30°57′~31°33′,東經117°01′~117°34′,地處皖中,周邊與巢湖市、無為市、樅陽縣、桐城市、舒城縣、肥西縣毗連。2021年,廬江縣有17個鎮和高新區、臺創園,230個村(社區),7702個自然村,164個居民定居點,戶籍戶數377013戶,年末總人口1200305人,其中城鎮350831人,鄉村849474人,男621214人,女582938人。
合九鐵路、合肥至安慶高鐵、廬銅鐵路、合安高速公路、合銅黃高速公路穿過縣境,為南北交通要道;2021年底,廬江縣境高速公路2條78公里,國道2條122.274公里,省道7條315.22公里,縣道448.099公里,鄉道628.438公里,村道3469.12公里。全縣高速、國省道、縣道為963.593公里,占總里程19.04%。全縣公路里程達5061.151公里,全縣國省干線、縣道、村道橋梁711座,長28342.15延米。其中:一級公路216.99公里,二級公路340.207公里,三級公路528.175公里,公路網密度達2.16公里/平方公里,居合肥市先進行列。合銅公路、巢廬公路、二軍公路以及四通八達的縣鄉村公路形成便捷的交通網絡,徽州大道南延至廬江和引江濟淮工程即將完工,水路運輸通巢湖達長江。
【氣候特征】廬江縣位于江淮之間南部,西有大別山余脈、南近長江、北臨巢湖,西、南部多丘陵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寒暑明顯。氣候環境復雜,局地小氣候多發,強對流、暴雨洪澇、高溫干旱、低溫雨雪等災害性天氣多有發生。廬江縣風能、太陽能資源相對豐富,森林覆蓋率高,水域面積多。2021年平均氣溫為17.7℃(常年平均氣溫16.5℃),當年最高氣溫36.7℃(7月15日),最低氣溫-8.4℃(1月8日),年平均濕度76%(常年78%),常年平均降水量1272.8毫米,當年降水量1283毫米,常年日照時數1762.2小時,當年日照時數1758.6小時,常年平均氣壓1014.3hpa,當年平均氣壓1010.1hpa,當年極大風速2.6m/s,平均風速2.4m/s。廬江縣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3℃,出現在1959年,歷年極端最低氣溫為13.7℃,出現在1969年。
【環境資源】根據2020年變更調查成果(國家下發同口徑現狀報表統計),全縣土地總面積234374.94公頃,其中農用地180874.7公頃(耕地面積107131.46公頃);建設用地37723.31公頃;未利用地15776.93公頃。
廬江縣礦產資源豐富。全縣已查明資源儲量的包括地熱、鐵礦、銅礦、鉛礦、鋅礦、釩礦、金礦、銀礦、水泥用灰巖礦、硫鐵礦、普通螢石、高嶺土、明礬石、水泥用凝灰巖等20個礦種(含亞種)。保有資源儲量居全省前五位的有4種礦產,其中硫鐵礦、明礬石保有資源儲量居首位;銅礦保有金屬量居第2位;鐵礦保有資源儲量居第3位。能源礦產主要有地熱(水),分布在廬江縣湯池鎮,中型礦區1個,水溫為63℃,礦化度為60mg/L,水質類型為HCO3SO4~Na型。金屬礦產主要有鐵礦,共有礦區8處,其中大型4處,中型3處,小型及以下1處,累計查明資源儲量為10.17億噸,保有資源儲量為9.15億噸(含共生礦0.23億噸);銅礦共有礦區13處,其中大型1處,中型2處,小型及以下10處,累計查明銅金屬量217萬噸(含共伴生礦16萬噸);鉛、鋅礦共有礦區2處,其中中型1處、小型及以下1處,保有鉛金屬量為12.07萬噸,保有鋅金屬量為27.44萬噸(含共生礦0.32萬噸)。
非金屬礦產主要有硫鐵礦,共有礦區3處,均為大型,共生礦床5處,累計查明資源儲量44221萬噸,保有資源儲量為42052萬噸;明礬石共有礦區(床)5個,其中大型1個,中型3個,小型及以下1個,累計查明資源儲量為6900.5萬噸,保有資源儲量為5584.50萬噸(礦物量);螢石查明礦床1個,中型,保有資源儲量8.6萬噸(礦物量);石膏共有礦產3個,其中大型2個,中型1個,累計查明資源儲量為1.03億噸;水泥用灰巖共有2個礦區,其中大型1個,中型1個,累計查明資源儲量2.1億噸,保有資源儲量1.5億噸以上。
2021年,全縣林業用地面積50895公頃,森林面積47157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9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0.37%,林木綠化率35.60%。全縣4萬畝以上的重點山區鎮依次為礬山、龍橋、湯池、泥河、柯坦、冶父山鎮。
【人文資源】廬江縣有較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歷史名人古有文翁、周瑜、王蕃、伍喬等,近現代有吳長慶、劉秉璋、丁汝昌、吳贊誠、孫立人等,周瑜墓、何氏太始祖陵園、果樹宋代瓷窖址、吳武壯公祠、抗日名將孫立人故居等9處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7處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冶父寺、白云禪寺、慶復禪寺等處佛教文化興盛。廬南羅家嘴暴-動、湯池松園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舊址是紅色教育基地。湯池溫泉設施及周邊山水、冶父山國家森林公園、齊嘴中心村及觀湖設施,成為環巢湖旅游的重要景區景點。2021年,全域旅游點面開花。重點打造“三山一湖、三寨一海”等重點旅游景點景區,精心培育建設湯池粉黛西坡、云湯煙雨玻璃棧道、萬山十里長沖畫廊、柯坦牛王寨登山步道、龍橋福興花海、礬礦工業文化展示館、冶父山鳳凰谷里、金牛塘西印象等鄉村旅游網紅打卡點30個,打造精品旅游路線12條。謀劃推進南山溫泉健康小鎮、交沖理想村、牛王寨景區、冶父山環山旅游景區等一批旅游項目,礬礦遺址公園、白湖獨山旅游景區提升、發火山礦坑文旅開發等項目成功簽約,全縣旅游開發呈現出強鎮競起、百花爭艷的可喜勢頭,“鄉村旅游到廬江”品牌效應不斷彰顯。廬江縣云里安凹民宿獲評全國首批甲級旅游民宿,羅河鎮陽家墩景區獲批國家3A級旅游景區,柯坦鎮和湯池果樹村、柯坦分水村獲評首屆安徽美麗茶鎮茶村,雅斯佳漁具系列榮獲2021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金獎。完成黃山寨觀景平臺、奎星樓維修升級等3個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龍橋金盆山梅花生態產業園、虎凹歡樂茶谷、吳長慶故居、代莊民宿等13個項目。廬江名人館、周瑜文化園、吳武壯公祠、廬江縣地質博物館成為合肥市第六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廬江名人館、周瑜文化園、廬江縣地質博物館通過2021年中小學生校外素質教育基地考核。 |
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高新區)是1991年經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管理面積128平方公里,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區、合肥濱湖科學城創新引領核、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首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和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合肥片區核心區,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支點和合肥建設“大湖名城 創新高地”的主要載體,在全國169家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中一直穩居前列,2019年位居國家級高新區第六名,地區生產總值、戰略性新興產業、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
高新區秉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立區宗旨,探索出了一條“科學-技術-創新-產業”的內生發展之路,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和產業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大訊飛入選首批四大國家AI開放創新平臺,安徽省科技創新“一號工程”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加速建設,形成了“中國聲谷 量子中心”的園區品牌。2018年4月,高新區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納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躋身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國家隊。
高新區區位優勢突出,毗鄰市政府,北接4E級新橋國際機場,南臨4A級紫蓬山森林公園,東距合肥高鐵南站約10公里。合淮阜高速、長江西路高架貫穿而過,地鐵2號線、4號線和規劃中的6號線、7號線、8號線直通市中心。基礎設施和綜合配套完善,“七縱六橫”骨干道路體系全面建成,擁有合肥七中、合肥加拿大國際學校、安醫附院高新醫院、合肥國際人才城、砂之船奧特萊斯等優質配套,坐擁“生態綠肺”大蜀山國家森林公園,柏堰湖、蜀西湖交相輝映,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5%。
高新區產業體系完善。培育了科大訊飛、科大國盾、四創電子、華米科技、陽光電源、安科生物等行業領軍企業,形成了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量子信息、網絡安全、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高端產業集群,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成功入選國家發改委首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國聲谷”作為中國首家定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截至2020年底,入駐企業1024戶、營業收入1060億元,成功實現“雙千目標”。
高新區科教資源豐富。集聚了中加國際學校、中科大附中高新中學、合肥六中高新中學、合肥七中等優質教育資源。實施領航企業家培養工程,建立全國高新區首家企業家大學,企業員工超過30萬人,本科以上占比達35%以上,聚集市級以上各類人才550余人,約占全市的40%。擁有僑夢苑、中德智能制造國際創新園、歐美同學會長三角海創中心等國際化雙創基地,聚集各類海歸人才1萬余人。
高新區創新創業活躍。聚集企業4萬余家,自主培育的上市企業4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41家。擁有各類孵化平臺91個,孵化面積300余萬平方米,在孵企業3000余家。建立了天使投資、創新貸、助保貸、股權投資等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務體系,聚集各類基金200余支,基金規模2200億元。率先建設全省首個區域經濟大腦,對區內企業實施精準畫像,提供精準服務,合創券自推出4年來,為26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政策支持1.5億元,提供超過1萬次科技中介服務,形成各類知識產權超5000件。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兩次獲得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彰。
進入新時代,合肥高新區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高新區的重要講話精神,重點實施“創新驅動、產業引領、開放發展、產城融合”四大戰略,傾力打造合肥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承載國家使命,參與全球競爭,朝著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目標闊步前行,到2035年綜合實力進入全球高科技園區前列,成為全球創新創業網絡核心樞紐、全球原創科技和產業的重要策源地,成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力量之一,實現“財富高新、和諧高新、美麗高新”的美好愿景。 |
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合肥經開區)成立于1993年4月,2000年晉升為國家級。設有合肥綜保區和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
現轄區面積268.97平方公里(南區建成區83.12平方公里,北區空港經濟示范區185.85平方公里),設六個社區(高劉、芙蓉、蓮花、海恒、錦繡、臨湖),與肥西縣合作共建新港工業園。全區實有人口80萬人。“大學城”聚集本專科院校19所。
相繼榮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家電)”“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區”“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國家低碳工業園區”等國家級榮譽。綜合發展水平在全國219家國家級開發區中排名第13位。
已發展成為國內家電產品種類和品牌集中度最高的園區,是全國最大的冰箱、叉車、挖掘機、輪胎、液壓機床制造基地,以及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
經開區聚焦“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聚區”,近年來,經濟社會持續保持高質量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實現較高增速,2019年,GDP增長8.7%,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2%,工業投資增長4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實現進出口127.8億美元,增長10.2%,占全市進出口總額的39.7%、全省的18.6%,實現財政收入155.4億元。 |
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原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1992年與合肥新火車站同步開工建設,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正式批準為省級開發區,1996年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全國首家城市綜合開發試點區。2010年區劃調整后,原合肥火車站地區整體劃入瑤海區,現新站區轄七里塘、磨店、瑤海、三十頭、站北五個社區,面積約205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40余萬。
近年來,新站區聚焦“芯屏器合”的產業發展方向,堅持創新驅動、突出生態優先,打造世界級新型顯示產業基地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教基地,建設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創建一流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先后榮獲新型平板顯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新一代信息技術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合肥市承接產業轉移集中示范園區、安徽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等稱號。
2019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8.2億元,同比增長10.3%,超目標增速0.2個百分點,位列開發區第二,高于高新區和經開區。財政收入完成29.5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8.03億元,同比增長10.2%,增速位居開發區第二。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8%,超目標增速2.8個百分點,高于全市4.2個百分點,居全市第一;高新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戰新產業產值同比增長9.1%,戰新產業產值占比達90.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6%,增速高于全市11.6個百分點,居全市第三,其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0.9%;技改投資同比增長43.8%,超目標增速33.8個百分點,占工業投資比重上升到52.4%;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54.4%,同比提高11.2個百分點,提高速度全市第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8億元,同比增長10.3%。規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7.1億元,同比增長19.9%,超目標增速4.4個百分點,位列開發區第一。進出口總額完成42.7億美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完成231.2億元,其中,工業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60.1億元,外商直接投資2.72億美元。
在經濟社會大發展的同時,社會事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以七里塘、陶沖湖、少荃湖、高教基地等四大片區為著力點,實現城市管理精細化、網格化、智能化。水、電、氣、熱等基礎設施系統加速升級,逐步形成“軌道交通+主干道+支線道路”的路網新格局。醫療教育、商務辦公、商貿街區等生活-務配套布點日臻日趨完善,名師名校、名醫名院及全民文體活動中心等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加快引進建設,教醫文體事業全面進步。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實現提升進位,2019年綜合排名居全市第6位,“平安新站”建設成效顯著。新政務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安徽政務服務網新站分廳正式上線運行,354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應進必進”,企業開辦時間再壓縮、投資項目審批再提速、市場主體負擔再減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
巢湖之稱始于秦朝,唐朝設立巢縣,1984年設立縣級巢湖市,1999年底撤市改稱居巢區,為巢湖市委、市政府所在地。2011年8月22日撤地級巢湖市,設立縣級巢湖市。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臨近長江,環抱巢湖,周邊分別與肥東、全椒、含山、廬江、無為接壤。全市總面積2063平方公里,總人口94萬,下轄12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
巢湖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古稱“居巢”、“南巢”,“成湯放桀于南巢”即出于此,文字記載的歷史有3000余年。唐朝始設立巢縣,1984年設縣級巢湖市,隸屬巢湖地區,1999年設立居巢區,為地級巢湖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2011年安徽區劃調整,復設縣級巢湖市,隸屬省會合肥。巢湖英才輩出。古有大謀略家范增,在楚漢相爭之時運籌帷幄,贏得“亞父”美名。近有馮玉祥、張治中、李克農“三將軍”,名傳九州。
巢湖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巢湖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境內氣候宜人,雨量、日照皆佳,盛產糧、油、棉、麻蔬菜及水果等,是全國糧、棉、油生產基地縣市之一。水面560平方公里,水產品年產量3萬多噸,巢湖銀魚、白米蝦和大閘蟹被譽為“巢湖三珍”,享譽中外。擁有石灰石、石英石、鐵礦石等2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電石用灰巖、水泥用泥灰巖、冶金用白云石巖儲量居全省第一位。
巢湖風光秀美,景色怡人。湖光、奇花、溫泉、溶洞被稱之為“四絕”,是安徽省重點旅游開放區、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和安徽省優秀旅游縣市。濱湖旅游觀光大道臨湖蜿蜒,坐擁800里巢湖煙波浩淼;姥山島三山錯落、九峰起伏,如入畫境;銀屏仙人洞幽深宜人,懸崖上的千年牡丹獨特奇異,每年谷雨時節含芳怒放;半湯溫泉是安徽休閑療養的主要區域,富含30多種活性元素;北郊的王喬洞,是江淮大地上唯一的一座摩崖石窟;紫微洞長達千米,被譽為江淮第一自然溶洞。
巢湖區位優越,交通便捷。位于長三角經濟區沿江經濟帶中部、“合蕪寧”金三角中心,距合肥市區和蕪湖各60公里,是皖江開發開放及示范區建設的中心地帶。寧西高速鐵路、淮南干線鐵路,合寧、合巢蕪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南京、合肥、蕪湖3個航空港及蕪湖朱家橋外貿碼頭構成了巢湖通往國內外的快速通道。巢湖港是安徽省八大內河港口之一,水路運輸經裕溪河航道通江達海。
“十二五”以來,巢湖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勢頭,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水泥建材基地、全國最大的漁網生產基地和全國十大鋼構生產基地之一。至2012年末,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2.6億元,同比增長10.5%;工業總產值280.4億元,增長17.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9.4億元,增長17.9%;財政收入24.2億元,增長1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8億元,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130.9億元,增長52.2%;農民人均純收入8013.5元,增長16.4%;外貿進出口總額2.08億美元,增長32.8%。 開放的巢湖歡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