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莊、珍珠2個鄉和城關鎮成建制合并設立洣水鎮城關鎮系衡東縣人民政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位于縣境中部洣水河畔,與吳集鎮一水之隔。衡東縣城關鎮是一座新興的城鎮。始建于1966年3月,1970年9月,設立建制鎮,1989年撤區并鄉時原金花鄉并入城關鎮。城關鎮農業興旺,物產豐盈,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農作物以水稻生產為主,盛產大豆、花生、棉花、芝麻、油菜籽、紅薯等。城關角盒生產歷史悠久,是……。 |
德圳、栗木、莫井3個鄉和吳集鎮成建制合并設立吳集鎮吳集鎮位于洣水河畔的楊山腳下,北面與縣城隔河相望,一橋相通。據《衡山縣志》載:“吳集市后,廣袤五里,為吳三桂集兵之處。”吳集因而得名。相傳吳三桂率部來此后,見前后左右有龍、象、猴、鵝、獅形諸山相簇,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擬于此建立行轅,厲兵秣馬,作長遠計。后因掘井不得水,便率部去衡陽。吳集鎮屬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解放初期,吳集屬衡山縣第二區,195……。 |
新塘鎮位于衡東縣西部,東距縣城17公里,南距衡陽市50公里,北距株洲市65公里,西與衡山縣城關鎮隔河相望,距南岳旅游區15公里。新塘以境內火車站南頭鐵路旁原有一口新塘而得名。建國初期屬衡山縣新塘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2年建鎮,1986年撤銷歐陽海鄉并入新塘鎮。1989年5月撤區,將潭泊鄉并入現在的新塘鎮。境內有歐陽海烈士紀念碑、“二童攻書山”等革命紀念地和名勝古跡。新塘交通便利,鐵路、……。 |
草市鎮、高塘鄉成建制合并設立草市鎮草市鎮位于縣城東南43公里,地處洣水、永樂江匯合處,東與攸縣接壤,南與安仁毗鄰。草市鎮屬洣水流域重鎮,歷史悠久,明清兩個朝代都曾設巡檢司,以巡檢司和練兵的草坪而名草司,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更名草市。1958年設草市人民公社,1982年撤銷人民公社,分設草市鎮、洣坪鄉,1989年撤區并鄉時,草市鎮、洣坪鄉重新合并設草市鎮。自明朝開埠以來,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 |
霞流鎮地處湘江、洣水交匯口,位于衡東縣城以西20公里的湘江東岸。北靠新塘,南與大浦接壤,東與吳集、栗木為鄰,西與衡山隔河相望。建國初期,霞流隸屬衡山縣河東區,1958年成立霞流人民公社,1984年時為霞流鄉,1989年5月衡東縣撤區并鄉,與洋塘鄉合并至今。霞流鎮山青水秀,人杰地靈,洋塘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取名汪洋之意,煙波浩渺,頗為壯觀;蔥秀挺拔的楊樟嶺,既是經濟價值頗高的綠色企業,又是極好的旅游……。 |
大浦鎮位于衡東縣的南部,距衡陽市21公里,距衡東縣城23公里。四鄰與衡南縣、衡山縣、衡陽縣交界,大浦歷來就是衡東西南部的政治中心,明代的義城鄉太平里,清代的字,民國時期的堡里鄉等基層政權機關都曾設立在大埔街。新中國成立以后,衡山縣第五區人民政府(后改稱第六區)及衡東于1966年成立縣以后的大浦區公所、大浦鎮人民公社、大浦鄉人民公社也都設在這里。1987年大浦鎮人民公社和大浦人民公社,合并為大浦鎮,……。 |
大橋鎮、三樟鄉成建制合并設立三樟鎮三樟鄉位于衡東縣北端,地處湘潭、株洲、衡山、衡東四縣交匯處,距縣城48公里。三樟鄉1982年前為三樟人民公社,1982年撤銷人民公社分設三樟鄉和油麻鄉,1989年,二鄉重新合并為三樟鄉。相傳境內有一株古樟樹被列為全國三株古樟之一,三樟由此而得名。三樟是革命老區,1926年3月全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即0栗子港支部誕生于此,同年7月湖南省農運特派員賀爾康在三障鄉成立了全……。 |
石灘鄉位于衡東縣的南端,是衡東的南大門。四周與本縣的德圳鄉、大浦鎮、莫井鄉及衡南縣搭界。距縣城39公里。建國初,石灘屬衡山縣第七區。1958年改為人民公社,屬大浦區。1989年撤區并鄉,真塘鄉并人石灘,成為現在的石灘鄉。相傳,石灘附近最早多冬茅,名冬茅堰。清代時,因這里系深山老林,遮天蔽日,人煙稀少,盜賊橫行,鄉里人出于迷信,鑿石建廟,祈求平安,稱石頭廟。至民國時,山林被毀,水土流失,年深日久,顯……。 |
石灣鎮地處縣城以北35公里的湘江東岸,北連株洲、湘潭,西臨衡岳,京珠高速、107國道隔江而行,京廣鐵路縱貫南北,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石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以附近西北湘江東岸“回瀾山直插江中,石峰卓立于高岸,湘江百折至此瀠回”而得名。早在明清時期,石灣就是湘江流域一水路重鎮。回瀾山是鎮內名勝古跡之一,素有“小雁峰”之稱。歷代文人騷客,多會于此,飽覽風物,撰文賦詩。大革命時期,為黨和人民作出了貢獻的李……。 |
楊林鎮地處衡東縣城東南32公里的洣水兩岸。四周與本縣的莫井鄉、草市鎮、高湖鄉、南灣鄉接壤。楊林歷史悠久,唐時名楊林埠,系洣水沿岸一重要集鎮,以當時河岸楊柳成林,青翠蔥郁而得名。楊林老街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我省目前為數不多的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條青一色的青磚青瓦土木式結構建筑。民眾儉樸、善良,頗有先朝遺風。楊林鎮物產富饒,自然資源異常豐富。礦產資源有:金、鎢、汞、硫、石灰石等;林業資源有杉木、松、楠……。 |
楊橋鎮位于衡東縣東北部,距縣城28公里,東與橫路接壤,北與株洲交界,南靠榮桓,西連白蓮、甘溪。建國初,屬衡山縣,1966年,屬衡東縣楊橋區。1984年10月撤鄉建鎮,1989年全縣撤區并鄉,與東煙鄉合并,成為現在的楊橋鎮。楊橋原名楊林橋,相傳明代楊、林二姓在境內合建一石橋,因而得名,后因縣內有兩個楊林橋,遂更名為楊橋。農產品以稻谷為主,農副產品有牲豬、鮮魚、羊、大豆、花生、板栗、油茶等。礦產資源主……。 |
高湖鎮于衡東縣東南洣水之濱,距縣城48公里。東鄰攸縣,北接榮桓,南壤草市鎮,西與楊林隔河相望。高湖,這個地名流傳很久,據記載,古代這里系一小湖,四周低洼,僅街道所在地地勢較高,故名高湖。高湖解放前屬寒水鄉,解放后建制為高水鄉。1958年屬先鋒人民公社,后劃為楊林公社,1964年建立0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高湖鄉,1989年與原紅橋鄉合并為高湖鄉。高湖境內地形起伏復雜。金覺峰雄據榮桓鄉西北部,整個……。 |
榮桓鎮是1989年機構改革由原魚形鄉、杉山鄉合并而建立的新鎮,以羅榮桓元帥的名字而命名,是衡東的東大門,毗鄰攸縣。俗稱六山一水三分田,是個以農業為主的鄉。榮桓鎮人杰地靈,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是一個既神秘而又充滿神奇的地方。叱咤風云的羅榮桓元帥就誕生在南灣村的一個貧苦農家,羅榮桓故居已修茸一新,由-同志親筆題寫的“羅榮桓故居”熠熠生輝,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地方,天下名山,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金覺峰也在……。 |
甘溪地處衡東腹地,位于縣城以東10公里。與榮桓鄉、楊橋鎮、踏莊鄉、吳集鎮、楊林鎮相接。總面積109平方公里,古時該地有一溪港,出自武陽山,流入洣水。流經之處森林茂密,水清甘甜,故將該溪港定名為甘溪。建國初期,甘溪屬衡山縣吳集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建鎮,1989年5月,撤銷夏浦鄉并入甘溪鎮。甘溪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座落在金覺峰下的夏浦溶洞,千姿百態,奇異紛呈;洣河兩岸滿目青山,怪……。 |
白蓮鎮位于衡東縣城以北25公里,相傳, 在很久以前,境內有一池塘,水清土肥,盛產蓮藕,潔白如玉,味美可口,被皇帝聞知,列為貢品。塘邊原有一寺,便取名白蓮寺。白蓮鎮由此得名。白蓮鎮1958年屬超英人民公社,后改名白蓮人民公社.現白蓮鎮系1989年撤區并鄉時由小初鄉和白蓮鎮合并而成。白蓮鎮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白蓮八景各具神采,相映成趣,這八個景觀分別是:蓮開獨白、馬鞍山奇、小鎮新貌、獅舞象馳、平湖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