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南街道自成立起就隸屬于洪山區。 但其之前作為一個行政區劃的歷史沿革卻幾經變化。 解放初,現珞南地區屬長春區公所管轄。 1949年6月1日,武昌辦事處開始分批接管原武昌市政府機關及所轄的長春等八個區公所。 1949年底,劃屬洪山區武珞鄉。 1951年,屬武漢第八區武珞鄉和蓮溪鄉。 1952年7月,武漢市撤銷第八區(武昌郊區),分設南湖區和東湖區,武珞鄉改屬東湖區,蓮溪鄉改屬南湖區。 1955年2月,武漢市決定調整郊區機構,撤銷東湖區,恢復成立洪山區,武珞鄉屬于洪山區。 1956年,武珞鄉改為珞珈山街道。 1957年6月,珞珈山街道劃歸武昌區,1959年復歸洪山區。 1960年7月6日,成立洪山(城市)人民公社時將珞珈山街道改為珞珈山分社。 1961年3月,恢復行政區建置,成立武漢市洪山區,珞珈山分社撤銷,恢復珞珈山街道。 1964年8月,將原屬洪山區管轄的珞珈山街道劃歸武昌區。 1967年,改名紅衛山街道,1968年改為紅衛山街革命領導小組。 1971年,武紅街轄區(原名武珞路街辦事處)石牌嶺、洪山村以東劃歸紅衛山街。 1972年改名珞珈山街革命委員會。 1978年恢復珞珈山街道。 1986年,將珞珈山街道原轄的27個居民委員會劃歸洪山區,由新成立的珞南街道管轄。 1988年10月31日,根據市區人民政府決定,在原有的27個居民委員會基礎上增設9個居委會,更換3個居委會名稱。 2004年2月27日,新成立博苑社區居民委員會、中建三局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8年4月1日,經批準成立銀海雅苑社區居民委員會和獅城名居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9年12月,武漢市江南三區插花地調整后將武昌區劃入的風光苑社區全部和石牌嶺社區部分區域規劃珞南街道管轄。 2010年,珞南街道轄3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2011年5月,珞南街道將9個社區移交卓刀泉街道管轄,將28個社區整合為26個社區。 由洪山區管轄至今。 |
600多年前的關山荒山野嶺,杳無人煙,真是“地如其名”。 根據《明史》、《明太祖實錄》以及部分家譜記載考證,直至明朝洪武年間,由官方組織從江西向湖廣強制性移民,這里才有了稀少的人煙。 解放前,關山周圍九十多個村莊,共五百余戶人家,千余口人,絕大多數以種田為生,由于交通不便,走出家園的路漫長而又充滿艱辛。 1946年,轄區屬武昌縣第八區區公所管轄。 設新安鄉(今魯巷)、永豐鄉(今王家廟)等。 解放后1949—1950年,轄區屬武昌縣。 1951年,長山鄉和湖口鄉從武昌縣劃出,隸屬洪山區公所。 1952年,武漢市成立東湖區和南湖區,原長山鄉和湖口鄉劃屬武昌縣管轄,磨山鄉和魯巷鄉劃屬東湖區管轄。 1955年2月,東湖區更名為洪山區,原劃屬武昌縣的長山鄉和湖口鄉再次劃入。 1956年6月,南湖區并入洪山區。 1956年下半年,成立南望山街道辦事處,1957年南望山街道劃屬武昌區,南望山街道辦事處易名喻家山街道辦事處。 1958年,成立關山區,除轄原喻家山街道辦事處轄區外,增設關山街道辦事處。 1959年,關山區改為關山人民公社,關山街道和喻家山街道辦事處分別為關山人民公社一、二分社。 1960—1961年,撤銷公社,劃歸洪山區,恢復關山街道辦事處和喻家山街道辦事處。 1964年,重新劃入武昌區。 1966年下半年,改關山街道辦事處為躍進街道辦事處,改喻家山街道辦事處為學工街道辦事處。 1972年,兩街合并為關山街革命委員會。 1979年,關山街革命委員會改用現名,即關山街道。 1986年,關山街道由武昌區劃屬洪山區。 2012年,關山街轄區2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至今。 |
解放初期,分屬于武昌縣第八區洪福鄉和武漢市郊區武泰區永安鄉。 1951年,武泰區歸屬武漢市第八區。 1952年,第八區改為南湖區、東湖區,永安鄉屬南湖區。 1953年,洪福鄉劃歸為武漢市郊區南湖區,后與永安鄉合并改為南湖鄉。 1955年,南湖鄉與洪山區合并為洪山區,南湖鄉屬洪山區。 1956年,洪山區佛林鄉改為陸家街道,同時在華中農學院建立第一、第二居民委員會,在某部汽車學校家屬區建立汽校居委會,屬陸家街道。 1957年,陸家街道劃歸武昌區。 1958年,陸家街道與八鋪街道合并,稱八鋪街道。 華農、汽校居民委員會屬八鋪街道。 1960年,八鋪街道與白沙洲街道合并,改為武昌區人民公社白沙洲分社;華農、汽校居民委員會改為獅子山管理區,屬白沙洲分社。 1961年5月,白沙洲分社撤銷,獅子山管理區改為獅子山街道,隸屬武漢市武昌區。 1967年,改獅子山街道為學農街道。 1978年,恢復獅子山街道。 1986年,獅子山街道劃屬洪山區管轄至今,轄李家墩等10個居民委員會。 1996年,轄區面積15.1平方千米,轄三內配、農科院、農科院農場、武南、華農一、華農二、華農三、七一二所、7011工廠、湖工、珞獅路、蠶種場、周家灣、南湖村、大花嶺15個居民委員會。 2000年,獅子山街道進行社會體制改革,居民委員會改為社區。 2004年,轄區面積14.1平方千米,轄華農東、華農西、通惠、省農科院、七一二所、湖工、武南鐵路、珞獅路、獅南9個社區。 2005年,增設南湖山莊社區,轄10個社區。 2010年,增設玫瑰灣社區,轄11個社區。 2015年,增設書城路社區,轄12個社區,屬武漢市洪山區管轄至今。 |
解放初期,青菱地區有佛林、白沙、楠木、青菱、花園、石咀、老橋、楊泗八個鄉,青菱鄉隸屬武昌縣紙坊區管轄。 1955年3月,青菱鄉由武昌縣劃入武漢市,不久佛林、楠木、青菱三鄉合并,取名長青鄉,先后隸屬武漢市南湖區、武漢市洪山區管轄。 1956年5月,花園、石咀二鄉合并,取名長江鄉,隸屬武漢市洪山區管轄。 1958年8月,長青鄉與長江鄉合并,組成長青人民公社,隸屬武漢市郊區管轄;同年12月,長青人民公社改名為青菱人民公社。 1960年7月,在城市人民公社化運動中,青菱人民公社改為青菱分社,隸屬武昌人民公社管轄。 1961年3月,取消城市化公社體制后,青菱鄉分社改為青菱分區委、下設青菱、石咀兩個人民分社,隸屬武昌區管轄。 分區委體制到1961年8月撤銷,青菱、石咀成為兩個獨立的人民公社,隸屬武昌區管轄。 1964年7月,青菱、石咀兩社劃入洪山區管轄。 1975年2月,青菱、石咀兩社合并,組成青菱公社。 1981年,組建張家灣街道,由原青菱公社的石咀、青菱橋、水管廠、四坦路、張家灣和原洪山公社的南湖、洪山、東亭等合并組成。 1984年,青菱公社改為青菱鄉,成立青菱鄉人民政府。 1994年,青菱鄉人民政府、張家灣街辦事處經上級人民政府批準合署辦公,下轄6個居民委員會(張家灣居民委員會、南湖居民委員會、三橋居民委員會、建材居民委員會、農科院居民委員會、城南新居居民委員會),22個村(長江村、長征村、紅霞村、園藝村、勝利村、毛坦村、烽火村、建和村、青菱村、漁業村、光霞村、橫堤村、火箭村、金塘村、楊泗村、石咀村、老橋村、楊林村、西灣村、建陽村、花園村、建群村)。 2010年11月,撤銷青菱鄉,設立青菱街道,張家灣街道與青菱街道以三環線為界,三環線以北為張家灣街道范圍,三環線以南為青菱街道范圍。 調整后張家灣街道轄13個社區(張家灣社區、建材社區、列電社區、三橋社區、農科院社區、長江社區、長征社區、烽火社區、毛坦社區、勝利社區、南湖社區、城市花園、光霞社區)。 2014年12月,增設金色城市社區,轄14個社區。 張家灣街道屬武漢市洪山區管轄至今。 |
梨園街道前身是紅旗街道,隸屬武漢市洪山區。 1981年,為安置被武鋼、一冶、石化等大型企業征地的農民,解決“農轉非”而成立了紅旗街,轄建設、光明、武東、環城、黎明、聯合、和平、東風8個居民委員會。 1986年,轄建設、光明、武東、環城、黎明、聯合、和平、東風、蔡家灣9個居民委員會。 2006年,東風、聯合2個社區移交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托管。 2009年6月,紅旗街道辦公地址遷至徐東大街汪家墩路1號,借用稅務所辦公地。 根據市政府關于江南三區插花地調整安排,武東、光明2個社區的全部區域和徐東、和平、建設社區的部分區域劃歸青山區管理,將武昌區劃入洪山區的華電、省電、新世紀等3個社區的全部及岳家嘴社區的部分,未確定管轄的洪山區委宿舍、公安宿舍、防暴宿舍、岳家嘴職工住宅小區,原和平街管轄的和平漁牧一場的部分區域,原洪山街管轄的東亭村、東湖村等在徐東大街以東的全部區域調整由紅旗街道管轄,將紅旗街道原管轄的徐東、和平社區部分區域調整由和平街管轄,建設社區部分區域調整由建設鄉管。 又新成立了2個社區(鵬程社區和東湖社區),結束了街道成立以來困擾二十多年的“有天無地、有街無道”的歷史。 2009年12月,紅旗街道更名為梨園街道。 2011年接管原洪山街道東山亭社區。 2012年接管武昌區水果湖街華騰園社區。 2013年,增設武鐵佳苑、華騰園兩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梨園街道由武漢市洪山區管轄至今。 |
2010年,繼左嶺、花山、建設鄉分別移交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化工區托管后,為更好地適應洪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經省、市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洪山區對區內部部分區域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設立卓刀泉街道。 卓刀泉街道轄21個社區,即原關山街道管轄社區8個(709所社區、紅星社區、吳家灣社區、華城苑社區、魯廣社區、工程大社區、關西社區、關西二社區);原珞南街道管轄社區9個(五環社區、伏虎山社區、體院社區、尚文社區、卓刀泉社區、虎泉社區、馬莊苑社區、金昌社區、高創社區);原洪山街道管轄社區4個(卓刀泉社區、名都花園社區、學雅芳鄰社區、魯巷社區)。 2012年,新成立長職苑社區。 目前,卓刀泉街道共轄19個社區。 由洪山區管轄至今。 |
解放初期為武珞、蓮溪、官園、沙湖、長青、東亭、李家橋、洪福、永安、漁民、磨山、長山、吁橋、喻家山、魯巷十五個鄉。 1958年成立公社時,為蓮溪、東亭、南湖、魯巷四個公社。 1966年蓮溪和東亭合并為洪山公社。 1975年洪山、南湖、魯巷三個公社合并為洪山公社。 1964年境內濱湖、水果湖、珞珈山、中南路、關山等移交武昌區管轄。 1984年1月,改洪山公社為洪山鄉。 2006年3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洪山鄉,成立洪山街道,隸屬洪山區管轄至今。 2009年,將洪山街道向陽、姚家嶺、余家湖、風光等4個村劃歸武昌區管轄,將東亭村、東湖村等在徐東大街以東的全部區域劃歸梨園街道管轄。 2011年5月,東亭社區正式移交梨園街道管轄。 2011年3月,洪山區調整設立卓刀泉街道和青菱街道兩個街道,并將魯巷、卓刀泉、名都花園3個社區和學雅芳鄰社區位于卓刀泉南路以東部分劃歸卓刀泉街道管轄,將學雅芳鄰社區位于卓刀泉南路以西部分劃歸珞南街道管轄。 2011年末,洪山街道轄金地格林城、大華、成寶、南湖雅園、保利心語、板橋、景江、井崗、洪山、幸福、紅旗、馬湖、北港、南湖新城、金水橋等15個居民委員會和先建、新路、李橋、雙建、湯遜湖等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81個居民小組、27個村民小組。 截止2015年底,洪山街道下轄洪山、北港、井崗、馬湖、南湖新城、紅旗、幸福、板橋、新路、先建、雙建、李橋、湯遜湖、金地格林、大華、南湖雅園、成寶、景江、南湖名都、保利心語東區和保利心語西區21個社區。 由洪山區管轄至今。 |
1949年11月,轄區和平鄉、建設鄉、解放鄉屬挹江區。 1952年6月,和平鄉、建設鄉、解放鄉、武豐鄉劃歸南湖區。 1956年6月,和平鄉、解放鄉、武豐鄉合并成立和平鄉。 1958年8月,和平鄉、聯合鄉、尤廟鄉合并成立和平人民公社,劃歸洪山區管轄。 1960年7月,和平公社更名東湖公社。 1961年3月復名為和平公社后,又分別設立余家頭、和平、環城、聯合4個公社。 1975年2月,由紅衛公社、環城公社、聯合公社三個公社合并為和平公社,形成了和平鄉的雛形,隸屬洪山區管轄。 1984年政社合并,改為和平鄉。 2006年3月,經省政府批準拆鄉建街,和平鄉更名為和平街道。 同年,湖光、先鋒、龔家嶺和新武東等四個村的全部和和平、北洋橋、白馬洲等3個村的部分區域交由東湖生態旅游風景管理區托管。 2008年6月楊春湖村進行城中村改造,成立楊春湖社區。 2009年,三角路、團結、余家頭3個社區和柴林頭、東興洲、蘆家嘴3個村分別劃歸武昌區、青山區管轄。 將原和平街管轄的和平漁牧一場部分區域調整由梨園街管轄。 同年,和平村、廠前村、白馬洲村、武豐村、東方紅村、徐東村進行城中村改造,由村改居組建社區,新組建綜合、華城廣場社區。 2010年,新組建麗華苑社區,將徐東新村、徐東社區、和平新村、和平社區,分別更名為徐東社區、新綠美地社區、和平社區,牡丹園社區,同時將新組建的新鑫園社區與牡丹園社區合并,合并后名稱為新鑫園社區。 2011年末轄金鶴園、歐洲花園、盛世花園、華城廣場、麗華苑、綜合、新鑫園、新綠美地、鐵機、紡機、自建村、徐東、下馬廟、武豐、和平、白馬洲、東方紅、楊春湖、愛家國際等19個居民委員會和北洋橋、大洲2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61個居民小組、13個村民組。 2014年綜合社區更名為青城華府社區。 2015年大洲村改為大洲社區。 截止2015年底,和平街道下轄23個社區。 和平街道屬洪山區管轄至今。 |
解放初期,轄區有佛林、白沙、楠木、青菱、花園、石咀、老橋、楊泗八個鄉。 佛林、白沙、楠木三鄉先后隸屬武漢市武泰區、武漢市第八區、武漢市南湖區管轄;青菱鄉隸屬武昌縣紙坊區管轄;花園、石咀、老橋、楊泗四鄉隸屬武昌縣金口區管轄。 1953年,楠木、白沙二鄉合并為楠木鄉。 1955年,青菱鄉由武昌縣劃入武漢市,不久佛林、楠木、青菱三鄉合并,取名長青鄉,先后隸屬武漢市南湖區、武漢市洪山區管轄。 同年,花園、石咀、老橋、楊泗鄉劃入武漢市。 不久,花園、石咀二鄉合并為花園鄉,老橋、楊泗二鄉合并為石咀鄉,隸屬武漢市南湖區管轄。 1956年,花園、石咀二鄉合并,取名長江鄉,隸屬武漢市洪山區管轄。 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高潮中,長青鄉與長江鄉合并,組成長青人民公社,隸屬武漢市郊區管轄,同年,長青人民公社改名為青菱人民公社。 1960年,在城市人民公社化運動中,青菱人民公社改為青菱分社,隸屬武昌人民公社管轄。 1961年,取消城市公社化體制后,青菱分社改為青菱分區委,下設青菱、石咀兩個人民公社,隸屬武昌區管轄。 分區委體制到1961年撤銷,青菱、石咀成為兩個獨立的人民公社,隸屬武昌區管轄。 1964年,青菱、石咀兩社劃入洪山區管轄。 1975年,青菱、石咀兩社合并,組成青菱人民公社。 1984年,青菱人民公社改為青菱鄉人民政府。 此后,到2000年其隸屬關系及其鄉域無變化。 1994年,青菱鄉與張家灣街合署辦公,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管理體制。 2010年11月,撤銷青菱鄉,設立青菱和張家灣兩個街道。 調整后青菱街道轄6個社區(園藝社區、紅霞社區、青菱社區、漁業社區、建和社區、黃家湖社區)11個村村委會(橫堤村、火箭村、金塘村、楊林村、西灣村、楊泗磯村、石咀村、老橋村、建陽村、花園村、建群村)。 2011年5月10日,青菱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工作,由洪山區管轄至今。 |
天興洲原是一片荒蕪之地,后經移民墾殖逐漸以盛產良種西瓜而聞名。 解放前,天興洲四周無圍堤,30%的居民以農為主,生產大小麥、蠶豆、豌豆。 如汛期提早,小麥受損,農民則從事漁業。 40-50年代,農民宅居為茅棚草屋。 1976年開始,部分房屋先后改建為紅磚瓦屋,1979年以后全部建成瓦房,呈“一”字形排列,房前屋后植樹造林,已形成新型的自然村。 解放后,天興洲成立天興鄉,隸屬武昌區第九區。 1951年劃歸市郊青山區。 1952年底交武昌縣。 1955年2月又劃歸青山。 1957年移交洪山區管轄。 1958年,天興鄉和建設鄉、紅旗鄉、黎明鄉合并為北湖人民公社。 由于天興人口少,且四面環水,既不能獨立建設,又不便與其他公社合并,因此,1960年9月武漢市委決定,天興鄉改為天興農場,由武漢市第二商業局蔬菜公司管轄。 1961年9月,由于不便管理,天興農場改為天興公社,仍交青山區管轄。 1964年8月,復歸洪山區管轄,仍為天興公社。 同年,天興公社與環城公社合并,定天興為環城公社天興直屬大隊。 1966年2月,恢復天興人民公社。 1984年,改為天興鄉。 1998年特大洪水后,天興鄉貫徹“平垸行洪、移民建鎮”的方針,整體搬遷到洪山鄉板橋、和平鄉白洋橋移民新村,天興鄉建制不變,屬洪山區管轄至今。 |
2012年,洪山區清譚湖辦事處轄聯豐村,吳橋村,賽山村,清潭村,后山村,何董村6個村,行政代碼依舊沿用以前的序列。 可見花山街道(化工區)更名清譚湖辦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