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名由來 因即墨城南城門而得名。即墨城為隋代所建,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274年)擴建,城以土筑,開南、東、西3門,南曰“景岱”。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重修城池,易土以磚,因即墨城南面處在秀美山川的環抱之中,改題南門舊額為“環秀”。 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 環秀街道辦事處轄38個行政村,總人口56965人,其中男27937人、女29028人。總面積29.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6公頃。2006年全街道完成生產總值56.9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0%。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326萬元、38.38億元和18.5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96%、37.71%和23%。地方財政收入9207萬元,財政支出3743.6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7384元,比上年增加893元。 農業 2006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670萬元,其中農業148萬元、林業65萬元、牧業457萬元。糧食總產552噸,下降22.4%;花生總產157噸,下降46.3%;蔬菜、瓜類總產114噸,下降64.7%;水果總產89噸,增長2.3%。大牲畜年末存欄362頭,豬年末存欄1777頭、年內出欄2059頭,家禽年末存欄7萬只、年內出欄1.6萬只。 工業 2006年全街道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136.35億元,增長20%。限額以上工業企業81家,工業總產值(現價)110億元,工業銷售產值(現價)104億元,固定資產小計8.2億元,資產合計34.53億元,負債合計19.83億元,利潤總額14.19億元,利稅總額16.74億元。限額以下工業企業1094家,工業總產值(現價)26.33億元,銷售收入21.29億元,上繳稅金3962萬元,利潤總額6703萬元,資產總計1.12億元,負債總計5527萬元,實收資本2265萬元。 招商引資 2006年全街道引進外資企業17家,共有外資企業106家,商務部統計實際到位外資2799萬美元,外管局到位外資805萬美元;引進內資企業56家,實際利用內資4.6億元;出口創匯2.65億美元。 各項社會事業 2006年全街道有初中2所,小學9所,共有在校學生4546名;幼兒園22所,入園幼兒2143名。有衛生院5所,醫療室(站)64個。人口自然增長率4.87‰,計劃生育率99.84%。 環境建設 2006年,街道黨工委以改善居住環境、提高街道區位、推進城市化建設為目標,硬化道路面積10余萬平方米,鋪設雨水和污水管道8000多米,漿砌排水溝6000多米,完成了環秀小學東路、張家土橋頭進村路、石棚水庫周邊道路、西山前進村路等南域5.1萬平方米的道路建設工程,構筑起四通八達的大交通網絡。同時,加大了對重點區域和村莊環境的綜合整治力度,先后對墨水河岸廟頭段、石棚水庫壩下坡地進行了大規模的綠化、美化,實施了16個城中村改造,清理和拆除了湘江一路東段、城南小學、市南中學等處的亂搭亂建和占路攤點;完成了泰山一路拆遷,整修村莊街道22萬平方米、修砌排水溝1.4萬米、鋪設雨、污水管道7600米、修筑河壩和引洪道1450米,綠化2萬多平方米,圓滿完成了11個庫區移民村莊的“三通二保一環衛”目標;新建了39個垃圾中轉站,在張家土橋頭新建了大型壓縮式中轉站,填置了垃圾運輸車,充實了村級環衛隊伍力量,街道環境水平大幅提升。 園區建設 著眼加快與青島市區的對接和增強環境競爭力,按照“明確定位、突出特色、多元投入、集聚產業”的原則,持續加大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力度,2006年在金山項目區又增修了3條寬8米總長1000米的水泥路,在東城山及周邊新修6條總長8.3公里,總面積9.3萬平方米的園區道路,進一步拓展了“兩山”項目園區的路網,使得整個園區四通八達,有力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拓寬了經濟發展空間,搭建起招商引資的承載平臺。年末金山項目園已有30家企業落戶,總投資3.2億元人民幣;東城山項目區也簽約了15個項目,占地3005畝,計劃投資3億元人民幣。 民心工程建設 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就業、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等重點問題為切入點,著力實施富民利民的民心工程,讓人民群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實惠。圍繞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年內新建成了8個村級文化大院,新增有線電視用戶1200戶,改造了11個庫區移民村莊3373戶的自來水。圍繞促進農民充分就業,實施勞動力培訓轉移和就業安置工程,全年培訓勞動力1600人,轉移1100人,辦理就業備案和就業指導1200多人。圍繞改善辦學條件,增加了教育設施配套建設資金投入,建成了市南中學語音教室、三里莊小學多媒體室,完成了一批中小學校的設施配備和環境改造,實行了獎學金制度,中考綜合考評取得全市第二的好成績。圍繞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新建了16處、改建了19處“四室齊備”的農村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街道和村莊拿出60多萬元補助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為8000余名城鎮無醫保居民辦理了合作醫療,救助大病醫療對象51名,計生為婦女健康查體2.5萬人次。圍繞提高-救助保障,街道和村莊補助資金2000多萬元為4616名農民辦理了基本養老保險,建成了總建筑面積1460平方米的街道中心敬老院,為6戶家庭無房和危房殘疾人新建和修繕了住房,為165名殘疾人辦理了勞動技能康復專項補助,為64名貧困家庭的大、中、小學學生發放了助學金;深入開展了“訪貧問苦送溫暖”活動,對455戶困難家庭、優撫對象等進行了幫扶,為201人辦理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為893名80歲以上老年人辦理了體檢補助。圍繞移風易俗,大力提倡厚養薄葬,投資300萬元建成了占地20畝的大廟山懷念堂,該懷念堂能夠容納1萬余個骨灰盒;后東城村也投資100萬元建成了可容納3000余個骨灰盒的懷念堂。這兩個懷念堂的建成,為殯葬習俗的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年末已有1200余個墳墓遷入了懷念堂,騰出可利用土地100余畝。同時,認真落實了上級農業稅減免、小麥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這些民心工程的實施,使廣大農民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惠,形成了全街道穩定和諧的大好局面。 基層組織建設 按照“建設群眾滿意工程”的要求,卓有成效地開展保持0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建立起黨員經常受教育、群眾長期得實惠的長效機制。加大對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力度,舉辦多次干部集中培訓班,提高了鎮村干部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干部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明顯增強。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集中解決了8個村莊連續3年以上未發展黨員問題,適時調整了5個村莊的黨支部班子成員,實施以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村級規范化管理,村級班子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增強,年內涌現出即墨市級先進黨支部和“五個好”黨支部15個。完善了“決策目標、執行責任、督查考核”三位一體的目標管理績效考核機制和層級清晰的責任體系,在全街道形成了千方百計抓落實、全力以赴搞突破的良好發展氛圍。 加工大戶~青島亞是加食品有限公司 青島亞是加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中日合資企業,成立于1994年10月,位于即墨煙青路300號,占地30.12畝,擁有職工500余人,注冊資本573萬美元,資產總額1.95億元。該公司以加工生產冷凍蔬菜、水產品、農副土特產品、調理食品為主,其中75%左右的產品出口日本。006年加工蔬菜、水產等1萬余噸,實現銷售收入3.07億元人民幣(其0口收入2.21億元),盈利1250萬元,上交各種稅金1100萬元。該公司從“嚴格質量求信譽,科學管理促發展”的理念出發,在生產上從原料的最初種植、養殖到收購加工,實行一條龍管理,確保原料環保,產品一流;在內部管理上,實行科學化、人性化管理,率先使用各種先進的管理軟件,為工人繳納養老勞動保險、住房公積金,充分調動了工人工作積極性,提高了工作效率,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潮海街道位于山東青島即墨市。下轄: 370282002012 111 金華居委會 370282002013 111 銀華居委會 370282002014 111 大華居委會 370282002015 111 中山居委會 370282002016 111 勝利居委會 370282002017 111 和祥居委會 370282002018 111 和順居委會 370282002019 111 名都苑居委會 370282002200 111 東關村委會 370282002201 111 新生村委會 370282002202 111 新建村委會 370282002203 111 后庵村委會 370282002204 111 考院村委會 370282002205 111 南關村委會 370282002206 111 北閣村委會 370282002207 111 北關村委會 370282002208 112 解家瑩村委會 370282002209 112 石河頭村委會 370282002210 111 關東村委會 370282002211 112 西障村委會 370282002212 111 中障村委會 370282002213 111 車家溝村委會 370282002214 111 賈家莊村委會 370282002215 112 江家西流村委會 370282002216 112 黃家西流村委會 370282002217 112 劉家西流村委會 370282002218 112 前鋪村委會 370282002219 112 后鋪村委會 370282002220 112 辛戈莊村委會 370282002221 111 十畝地村村委會 370282002222 111 宅子頭村村委會 370282002223 111 南楊頭村村委會 370282002224 111 蘭家溝村村委會 370282002225 111 泉頭村村委會 370282002226 112 東障村村委會 370282002227 112 張家煙霞村村委會 370282002228 112 舞旗埠村村委會 370282002229 112 南莊村村委會 |
通濟街道位于即墨城區西部,市政府機關駐地。南接城陽區,西與大信鎮相臨,東及東南部與經濟開發區、環秀街道相接。總面積74.56平方公里,耕地825公頃。轄61個行政村、17個居委會,總人口14萬人。
因即墨城西城門而得名。即墨城為隋代所建,開西門“臨川”。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重修城池,改題西門舊額為“通濟”。 - 政區人口
2006年,轄69個行政村,總人口156070人,其中男78237人、女77833人。總面積85.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12公頃。完成生產總值62.4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7.8%。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954萬元、42.8億元和19.5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2%、34.5%和15.6%。地方財政收入2.94萬元,財政支出7227.6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7546元,比上年增加984元。 - 下轄村莊
云橋村、下泊村、孫家莊頭村、蔡家村、北龍灣村、西元莊村、張家西城南村、八里莊一村、八里莊二村、八里莊三村、南山東村、夏堤村、仇家溝岔村、坊子街村、后疃村、小李村、東元莊村、張家西城東、東山東村、樓子疃村、孫家溝岔村、大同村、王家院村、李家營村、紀家莊頭村、吳家溝岔村、黃丹峴村、北山東村、姜戈莊村、龐家溝岔村、閣里村、辛家莊村、高家莊村、魏家村、常黃溝岔村、潘家莊村、于家莊村、邢家嶺村、圈子村、西北關村、楊家村、長阡村、棗杭村、前棗杭村、泊子村、孫家莊村、閻家嶺村、潘家官莊村、趙家嶺村、窯頭村、刁家疃村、南龍灣村、華橋村、張家西城北村、陳家河村、柘河村、藍家村、宮家村、小莊村、西流峰村、店子村- - 名勝古跡
馬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于即墨市區西4公里處,由四峰一嶺組成,主峰海拔233米,突起于市境西部。因其東西兩峰并峙,形如馬鞍,故又稱“馬鞍山”。馬山是一座地質寶庫,主要有柱狀節理石柱群、硅化木、沉積巖構造、接觸變質帶、水撞崖等獨特自然景觀。馬山因奇特的地質現象被地質專家們譽為“袖珍式的自然地質博物館”。1993年,馬山被山東省政府批準為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翌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馬山石林為柱狀節理石柱群,位于馬山西南坡之團山,面積約1平方公里。此山系1億年前由火山巖漿冷凝而成,現裸露部分高達28米,厚約20米,跨度為150米。其排列緊密,筆直挺拔,恰似一片密林,故名“馬山石林”。柱狀節理石林多發育于玄武巖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狀,而馬山石林發育于安山巖中,且呈四方形,在地質學中較為罕見。國內外專家稱該石林可與世界聞名的英國玄武巖柱狀節理“巨人堤”和美國響巖體柱狀節理“魔鬼塔”相媲美。 硅化木廣布于馬山周圍的沉積巖中。據專家考證,早在1億年前的中生代,馬山地區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其上游生長著大量的古樹,因種種自然原因,其樹順流而下,被擱淺在這里,地殼變動時,在高溫、高壓、斷氧之特定自然條件下,形成化石。馬山硅化木分布較廣,現已發現20多株。其木質構造屬松柏類的南洋杉科。1983年發現的一棵硅化木,重約2噸,長6米,粗端直徑70厘米,細端直徑60厘米,屬白堊紀。1992年發現的一棵硅化木,樹干長13米,直徑1.2米,年輪清晰,樹皮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觀賞價值。為防止發掘后風化及人為破壞,即墨市在原址上建造了硅化木館加以保護,使之成為永久性的科研課堂和旅游景觀。 玉皇頂位于馬山東麓,海拔233米,是馬山的最高峰。頂下東西兩側有“狐仙居”和“玉皇廟”相映托,下側有“水撞崖”相呼應,更顯得玉皇頂猶如臨“仙界”之感,在山頂眺望,大有一番“一覽眾山小”之境界。水撞崖位于玉皇頂之下,崖身斜插峰肩,懸崖峭壁如刀削斧鑿,平行內,高達10余米,環繞肩峰一周,形成蘑菇狀玉皇頂。 自唐代以來,馬山逐步發展為重要的宗教場所。至清初,成為即墨境內道教之大叢林。山上有大小廟宇15處,民間許多故事傳說,更增加了它們的神秘色彩。這些廟宇后多毀于戰亂。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馬山的許多景觀得以修復,新的景觀正在不斷開發。 白云庵位于馬山東南麓山腳下,第一代主持劉仙姑曾被明朝光宗皇帝賜號為“慧覺禪師”,如今業已修復。占地6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280平方米。殿宇座北面南,分東(觀音殿)、西(仙姑殿)二殿,系道佛合一之宗教場所。廟門內迎壁中央一碩大“禪”字,兩側鐫刻一幅對聯“攀洞天訪古尋幽,踏福地聽經談禪”,字里行間,給人以大徹大悟之感。 玉皇廟位于馬山之陽西側的半山腰中,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后荒頹或毀于戰亂。新中國成立后曾兩次重建或續建,于1996年8月建成。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共有51級臺階。殿宇由正殿(玉皇殿)和東(三官殿)、西(雷神殿)兩偏殿組成,殿內分設玉皇大帝、真武大帝、雷祖大帝和洞陽大帝等20余尊形象各異、栩栩如生的雕像,體現道家風范。玉皇廟東側有丹 泉井,早在清朝初年就有“丹泉井,何代穿,三百尺,與海連,神工鬼斧誰能見”之傳聞。相傳當年泥丸道人李常明在馬山建廟時,所需的木材就是從外地用神力從此井中運來的,故后人又將該井稱為“濟公井”。 狐仙居位于馬山主峰前端高約200米處,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它與玉皇廟、白云庵呈犄角之勢,是馬山建筑群中地處最高的一座。狐仙居迎壁中央鐫有“修仙”二字,東 西兩側是名曰“香櫞”、“云洞”的兩個圓弧型門洞。有主殿、中殿、東偏殿。殿內供奉形色各異的各類“狐仙”。中殿后側是狐仙洞區,巖石嶙峋,洞穴深邃。 千佛洞位于玉皇廟左側。洞體寬、高各3米以上,山前山后設有“ㄚ”型的三個出入口,全長350余米,洞內設有照明設施。整個主隧洞兩側又掘有12個如房間狀的支洞,各支洞中分別塑有古 典名著中的歷史人物、神話故事人物及國內著名大佛等群雕,造型各異,情節生動,配以彩色燈,形象逼真,幻如置身于“仙界洞府”。洞穴深處的一支洞中,有一口掘鑿而成的水井,水質甘冽,終年不涸,且冬暖夏涼。 |
街道名由來位于即墨城北,取其平安祥和之意。 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2006年,轄57個行政村,總人口44828人,其中男22506人、女22322人。總面積8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23公頃。完成生產總值14.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1%。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5555萬元、8.29億元和745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37%和38%。地方財政收入3000萬元,財政支出4100萬元。居民儲蓄余額1.07億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6560元,比上年增加600元。 農業2006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1.04億元,其中農業5967萬元、林業58萬元、牧業1238萬元、漁業40萬元。糧食總產2.57萬噸,增長2%;花生總產5065噸,增長1%;蔬菜、瓜類總產3162噸,增長1%;水果總產470噸,增長2%;茶葉總產6000公斤。大牲畜年末存欄1042頭,豬年末存欄3000頭、年內出欄5000頭,羊年末存欄1000只,家禽年末存欄43萬只、年內出欄167萬只。淡水產品產量50噸,淡水養殖面積15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42.07萬千瓦,增長1%。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960公頃,增長2%。 工業200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26.3億元,增長43.35%。限額以上工業企業35家,工業總產值(現價)17.55億元,工業銷售產值(現價)16.68億元,固定資產小計2.77億元,資產合計9.1億元,負債合計4.48億元,利潤總額1.48億元,利稅總額2.01億元。限額以下工業企業414家,工業總產值(現價)8.75億元,銷售收入8.3億元,上繳稅金2906萬元,利潤總額4979萬元,資產總計5億元,負債總計3.33億元,實收資本4056萬元。 招商引資2006年,引進外資企業6家,共有外資企業33家,年內合同利用外資1165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122萬美元。2006年引進內資企業21家,共有內資企業162家,年內合同利用內資12億元,實際利用內資3億元。出口創匯4933萬美元。 各項社會事業2006年,有初中2所,小學7所,共有在校學生4200名;幼兒園10所,入園幼兒1080名。有衛生院1所,醫療室(站)45個。人口自然增長率4.03‰,計劃生育率100%。百戶擁有電話95部,有線電視入戶率53.6。 農民健康工程2006年,北安街道辦事處農民健康工程取得成效。完成45處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建設任務,其中一類站42處、二類站3處,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實現了外觀形象、內部布局、鄉醫配備、藥品采購四統一,群眾的就醫環境和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過程中,共籌集資金240余萬元,其中辦事處財政投入3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發動轄區內20家企業各出資2萬元以冠名的形式支持2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爭取市人民醫院為部分衛生服務站配套了醫療器械,組織機關干部捐款3萬余元,村集體籌資150萬元,鄉醫籌備流動資金22萬元。多元化的政策推動,保障了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的順利推進。 首先,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鄉醫,年內已招聘具有執業資格的鄉醫86名,分別充實到45處服務站。對招聘的鄉醫,定期進行業務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其次,規范鄉醫行醫行為,該處以制度建設促規范行醫,使社區衛生服務站達到“管理有制度、上崗有證件、看病有登記、開藥有處方、藥品有價目、收費有收據”的六有要求;統一設立了監督電話,定期組織村莊干部、黨員、群眾代表對鄉醫進行滿意評議,評議結果作為鄉醫獎懲和續聘的依據,有效地規范了鄉醫的行醫行為,提高了鄉醫的服務水平,保證了群眾的切身利益。 干部教育活動為充分激發機關、村莊干部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為民服務的能力,引導他們在思想中不斷實現重塑自我、完善自我、創新自我、超越自我的目標,推動各項工作再上新水平。2006年,北安街道辦事處繼續深入開展塑造“思考型”干部活動,推行“一日一清”“一周一會”“一月一講”“一季一論”的學習制度。要求每一名機關干部的工作必須日清日畢,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組織機關干部每周走上講臺,交流工作學習體會,鍛煉干部的表達能力、思辯能力和心理素質;每月邀請專家或先模人物進行專題講座,開拓干部的思想,樹立學習榜樣;每季度舉辦一次論壇,達到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的目的。2006年,已邀請“金牌工人”許振超、“感動青島”十佳人物陳永富、山東大學高級教授張錫恩、青島市委黨校杜成君、海爾集團等各行業先模進行了專題講座;安排72名機關干部走上講臺;舉辦了塑造思考型干部知識競賽和第二屆全民乒乓球比賽。同時,以“構建和諧北安”為主題,組織部分黨政班子成員和中層干部,成立宣講團,每人一個題目,每月分別深入到20個村級宣講點開展宣講教育活動,變組織干部黨員上來學為走下去面對面講,拓寬干部教育的覆蓋面,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組織的決策、思路能夠更加準確的把握,從而增強執行力。 |
街道名由來因域內龍山(天井山)而得名。 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2006年,轄36個行政村,總人口36675人,其中男18439人、女18236人。總面積5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39.3公頃。完成生產總值27.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8%。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2266萬元、14.53億元和2.4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35.72%和27.72%。地方財政收入3600萬元,財政支出3075萬元。居民儲蓄余額2.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82元,比上年增加550元。 農業2006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4449萬元,其中農業1747萬元、林業228萬元、牧業2461萬元。糧食總產2857噸,增長11%;花生總產1654噸,增長13.3%;蔬菜瓜菜總產3999噸,增長10%;水果總產360噸,增長13.9%;茶葉總產7.6 萬公斤。大牧畜年末存欄1007頭,豬年末存欄1200頭、出欄2484頭,羊年末存欄648只,家禽年末存欄23.79萬只、年內出欄13.88萬只。農田有效灌面積939.3公頃,下降26%。 工業200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33.9億元,增長63%。限額以上工業企業43家,工業總產值(現價)26.3億元,工業銷售產值(現價)26.3億元,固定資產小計12.2億元,資產合計19.6億元,負債合計13.8億元,利潤總額2.63億元,利稅總額3.16億元。限額以下工業企業186家,工業總產值(現價)7.6億元,銷售收入7.3億元,上繳稅金1800萬元,利潤總額7600元,資產總計4.6億元,負債總計3.2億元,實收資本1.78億元。 招商引資2006年,引進外資企業12家,共有外資企業43家,年內合同利用外資70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298萬美元。2006年,引進內資企業31家,共有內資企業118家,年內合同利用內資12.8億元,實際利用內資4.68億元。出口創匯8580萬美元。 各項社會事業2006年,有初中2所,小學6年,共有在校學生3205;幼兒園5所,入園幼兒620名。有衛生院1所,醫療室(站)29個。人口自然增長率7.5‰,人口出生率12.2‰,計劃生育率100%。百戶擁有電話82部,有線電視入戶率63%。 |
龍泉鎮位于山東半島東南部,在素有“青島后院”之稱的即墨市東郊,東涉黃海,南依嶗山,北與華山國際鄉村俱樂部毗鄰,總面積1.48平方公里。轄65個行政村,人口5.6萬人,耕地8萬畝,山丘面積1.2萬畝。 氣 候 龍泉鎮地處溫帶季風區域,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雨量750毫米,年平均氣溫12℃。 交 通 龍泉鎮系青島即墨市的衛星城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煙青(煙臺----青島)一級公路與青威(青島----威海)高速公路交岔穿越境內20余公里。兩條公路是本地區與內陸地區進行資源配置的交通要道,并與轄區內道路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東距青威高速公路5公里,西去12公里與山東交通大動脈——濟青高速公路、青銀高速公路相接,南距青島港15公里、青島海港40公里,西距藍村火車站30公里. 水、電、通訊 龍泉鎮有水庫、塘壩16個,庫存容量達201萬立方米;有35KV變電站一座,供電能力為16000KVA;已開通程控電話裝機總容量3000門。 海岸線 龍泉鎮位于黃海西北部,距海岸線10公里。 空港情況 轄區距青島國際機場15公里,青島港40公里,柴島碼頭10公里。 |
鰲山衛鎮位于即墨市東隅,鎮機關駐地距即墨市政府所在地20公里。東瀕黃海,南與青島市嶗山區接壤,西與留村鎮交界,北與溫泉鎮相鄰。 總面積為101平方公里。2000年全鎮總人口5.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8‰。 沿革 鰲山衛鎮在元代以前是一個依山傍海的村落,因村內有一小山形似“鰲”而稱鰲山。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政府派指揮僉事廉高在鰲山筑城設防。明建文四年(1402年),設鰲山衛,轄雄崖守御千戶所和浮山備御千戶所。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鰲山衛屬地歸并即墨縣。民國時期為即墨縣第二區。1945年即東縣人民政府設鰲山區, 1946年8月,同湯泉區合并為湯鰲區。1949年改為即東縣鰲山區,1950年改稱第九區, 1955年8月又改稱鰲山區。1958年成立即墨縣鰲山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鰲山衛鎮至今。 -自然狀況 該鎮地處山區,地勢西高東低,東西最大距離14.8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2.4公里, 總面積為1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116公頃。主要山脈有寨山、黃山、峙山、豹山、臺子山、天柱山、米谷山、高山、四舍山、鶴山、馬山、姚家山、烏鴉山等。 其中四舍山為即墨市最高峰,海拔326.8米。主要河流有大任河,境內流長14公里, 流域面積48.69平方公里。全鎮東臨黃海,海岸線長達19.8公里,有鰲山灣、嶗山灣兩大港灣,島嶼星羅棋布,其中有大管島、小管島、兔子島、馬兒島、女兒島、獅子島、長門巖等。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 芋頭、花卉、苗木、茶葉等。全鎮植被面積3533公頃,覆蓋率34%。全鎮轄63個行政村。全鎮有于、張、王、劉、尹、姚、何、焦等74個姓氏,其中于姓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 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78萬元。 1978年為2.5億元。200 0年為5.39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7%、27.7%、5.3%。 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73.26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余額1.3億元。該鎮的工業企業興旺發達, 截至2000年12月底,已發展到708個,骨干企業有鰲山衛鎮機械廠、青島雙星集團鰲山制幫廠、即墨市鰲山汽車保修機械廠、青島恒豐制衣有限公司、青島嶗泉啤酒飲料有限公司、即墨市白廟鍋爐輔機廠、青島即墨市索具廠、青島群英輕紡有限公司等。由于該鎮地理位置優越,招商引資軟硬環境不斷優化,因而,改革開放以來,有一大批國內外客商來此投資開發。外資企業有韓國的青島多娜發制品有限公司、日本的青島藤華食品有限公司、西班牙的青島前列海產品有限公司、韓國的青島金元盛皮革有限公司等, 內資有投資40億元的鰲海山城、投資6億元的頤中奧林匹克村、投資3億元的青島麥迪紳房地產開發、投資1億元的青島商業網點房地產開發等項目。2001年1-8月份,全鎮合同利用內資53億元,實際利用內資1.061億元,對鰲山衛鎮的經濟發展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名勝古跡 鰲山衛城初建時城墻為磚石結構,周長約2500米,高約11.6米,厚約6米。門有四,東名“鎮海”,南名“安遠”,西名“迎恩”,北名“維山”。后來,城東門改為“東安”,南門改為“南清”,西門改為“西泰”,北門改為“北平”。城墻外修有護城河,寬約8.3米,深約5米,引海水入河。海潮可抵東門,船只由海可直達護城河。城中建筑方正對稱,街道形如棋盤,四門洞達。城內有衛署、學宮、經歷司、倉廒、文廟、武廟、天齊廟等建筑。城西筑有演武廳,設廳堂、點將臺等。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撤鰲山衛,其屬地多并入即墨縣。1953年,鰲山衛城門和部分城墻拆除,隨之,大部分古跡毀損。今僅存遺址。 -旅游資源 鰲山衛旅游區 位于即墨東陲的黃海之濱,主要由鶴山、天柱山、鰲山海水浴場、姚慶祥烈士祠、東京山風景區及有天然植物園之譽的大管島、小管島、長門巖等構成。 天柱山風景區 位于鰲山衛鎮西部,南壁嶗山,東與鶴山風景區毗連,挺拔陡峭,因山形若石柱而得名。遠看峭巖聳立,“孤峰獨上,形如華表”。山柱側面鑲嵌著灰溜溜的石崮,有的上連柱體,下端翹起,搖搖欲墜。頂部有幾塊巨大頑石,如削似鑿,其間有一道僅能穿過的豁口,名曰“南天門”。柱體上的石罅中,長滿荊棘、花草。立于峰頂,可以看到渾然一色的藍天碧海、疏落有致的海邊漁村和時隱時現的島礁船帆,盡情領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從山頂西望,還可看到不遠的山丘上,有兩塊形似男女的奇石,男在東,西向叩首,女在西,東向作揖,彬彬有禮,似故人相會,天然造化,恰成妙景。 大管島 位于鰲山頭東南、嶗山灣中,面積0.58平方公里,最高點100米。海岸線長4.45公里。大管島生態環境和植被仍然維持著原始自然的狀態。春秋季節多種候鳥在此棲息。島的西、北兩面有淺海沙灘,東、南兩面多懸崖峭巖,為玲瓏剔透的海蝕石。在島東側懸崖之上,生長著47棵樹齡數百年的耐冬樹,是島上一大景觀。 小管島 位于鰲山頭東南,小島灣與嶗山灣之間,距陸地最近約3公里,離鰲山港4公里,面積約0.29平方公里。“管”是竹的別稱,此島自古以來實竹叢生,因名管島,為區別于大管島,乃稱小管島。在西北面的碼頭登島,可見島上處處竹影婆娑,巖礁怪奇。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形成了小管島良好的植被,除少量耕地外,其余全被花草樹木覆蓋,故有“天然植物園”之譽。島上有喜鵲、貓頭鷹、斑鳩、山草雞等數十種鳥類,春秋時節,更有珍禽白鶴在此棲息。 東京山 位于鰲山灣畔,東臨黃海,總面積0.4平方公里,海拔107米。共有兩座山峰,因西峰有一巨石形似鷹嘴,又名鷹嘴山。東京山之名則由神話傳說而得名。有為當地迷航漁民送燈歸航的傳說,也有為窮苦百姓治病救人的傳說,因此來此朝奉膜拜者絡繹不絕。東京山的“狐仙廟”始建于百余年前,每年3次廟會,以農歷正月二十日最盛,最多時游客可達5萬之眾。 長門巖 位于大管島東南16公里處,由3個島嶼組成,總面積0.25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84.7米。島上巖石因含云母,到處散發著寶石般的晶瑩光澤,故又稱嘉寶島。長門巖的北島西嶼占全島面積的70%,嶼之基部為棕褐色裸露的巖壁,白色條紋把巖壁勾劃成各種幾何圖案,宛如人工鑲嵌。長門巖因為盛產耐冬而聞名。《聊齋志異》記載:東海古跡島,有五色耐冬花,四時不凋,而島上古無居人,人亦罕到之。這個有耐冬的島,即是長門巖。經考證,長門巖耐冬系原生性古耐冬樹群,系鳥群遷徙傳播形成。據載,嶗山耐冬系張三豐由該島所移植。長門巖上耐冬繁茂異常,特大耐冬樹200余株,是同緯度最大的野生山茶群落。樹齡最高者約1300余歲,其樹干徑盈尺,形若巨傘,堪稱“耐冬之王”。島中另有一種植物,名“藤胡頹子”,漁民稱為“海棗”,屬常綠灌木,與耐冬緊鄰傍生。海棗樹8月開花結果,翌年4月果實成熟。在耐冬盛開時節,雜以累累青果,頗為奇麗。 -強鎮由來 鰲山衛鎮地處黃海之濱,為海防前沿陣地,自古為軍事要地。1978年以來,鰲山衛鎮在農業、工業、第三產業、文教體衛等方面都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村鎮建設先進鄉鎮、山東省擁軍優屬模范單位、山東省體育工作先進鄉鎮,青島市文明鄉鎮、青島市先進鄉鎮黨委、青島市小城鎮建設示范鎮、青島市重點鎮、青島市水產生產先進鄉鎮,即墨市第六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先進單位、即墨市土地管理目標責任制先進鄉鎮。在即墨市1999年度兩個文明建設考核中有16項工作進入全市先進行列, 從1996年至2000年連續5年被即墨市評為先進鎮黨委。 |
鎮名由來 因域內多溫泉而得名。此地溫泉,蒸騰如湯,故稱“湯上”。抗日戰爭后,改為溫泉。 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 2006年,全鎮轄53個行政村,總人口49719人,其中男25030人、女24689人。總面積9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55公頃。全鎮生產總值7.0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4%。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1.74億元、2.92億元和2.4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07%、40.8%和23%。財政收入2618.5萬元,財政支出3918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6180元,比上年增加806元。 2006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2.32億元。其中農業5310萬元、林業881萬元、牧業7751萬元、漁業8938萬元。糧食總產1.62萬噸;花生總產6240噸;蔬菜、瓜類總產1.02萬噸;水果總產612噸;茶葉總產4.5萬公斤。大牲畜年末存欄3509頭,豬年末存欄1.54萬頭,年內出欄6.54萬頭,羊年末存欄2179只,家禽年末存欄70萬只、年內出欄281萬只。水產品總量1.06萬噸,其中海洋捕撈3030噸、海水養殖7336噸、,淡水產品產量210噸。海水養殖面積965公頃,淡水養殖面積65公頃。機動船120艘240噸、540千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195公頃。 工業 2006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6.6億元,增長47%。限額以上工業企業5家,工業總產值(現價)2.92億元,工業銷售產值(現價)2.86億元,固定資產小計1.16億元,資產合計2.19億元,負債合計1.7億元,利潤總額3161萬元,利稅總額6079萬元。限額以下工業企業43家,工業總產值(現價)4475萬元,銷售收入4386萬元,上繳稅金312萬元,利潤總額36萬元,資產總計1767萬元,負債總計1480萬元,實收資本1280萬元。 招商引資 2006年全鎮共有外資企業12家,年內合同利用外資4999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01萬美元。引進內資企業3家,共有內資企業21家,年內合同利用內資42.8億元,實際利用內資5.5億元。出口創匯720萬美元。 各項社會事業 2006年全鎮有初中1所,小學10所,共有在校學生4726名;幼兒園23所,入園幼兒1122名。有衛生院1所,醫療室(站)47個。人口自然增長率5.5‰,計劃生育率100%。百戶擁有電話89部,有線電視入戶率62.7%。 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按照市政道路標準,新建、續建、改造湯泉一路、湯泉二路、新興街、天泰觀光路、天泰迎賓路、山里路、府東路、府東二路、荊疃路、中學路、中學南路、錢谷山路、麒麟山莊北路等13條道路,總長26.4公里。累計安裝路沿石3.32萬米,鋪裝人行道板8.1萬平米,鋪設雨污水、地熱水、自來水、供氣、供熱及弱電等管線3.21萬米,安裝路燈564盞,構成了以駐地為中心的內外三環路網。完成了10條新建道路的景觀綠化和36個村莊綠化,對萊青路、大田路、泉海路的綠化帶進行了升級改造。進行了1200畝的劉家山公園綠化和1100畝經濟林建設,實施了四舍河等6項水源地工程和沿溫泉河截污工程。 溫泉公園 溫泉公園分水上公園和陸地公園兩部分,占地360畝,總投資4200萬元,工程于2005年7月份開工建設,2006年10月底全部竣工。水上公園占地200畝,主要建設了人工湖等水上景觀;陸地公園占地160畝,設置了生態氧吧區、休閑娛樂區、活動嬉戲區,主要進行休閑廣場、景觀設施和景觀綠化建設。風光旖旎的溫泉公園與周邊的和達旅游度假項目和天泰山海泉綜合開發項目融為一體,創造生物多樣性與景觀多樣性的自然生態環境,成為當地群眾和游客創造享受自然、回歸自然的理想空間。 溫泉中學 新校位于溫泉鎮政府駐地東約2公里,按照省規范化學校標準設計,于2005年10月份正式開工建設,2006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總投資4700萬元。校園占地130畝,建有辦公樓、科技實驗樓、綜合實驗樓和學生餐廳各1棟,現代化教學樓和學生公寓各2棟,總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學校擁有標準化教室36個,科技實驗樓內設標準化實驗室和各種功能室共45個,可容納學生1800余人。 |
位于即墨市西南部。轄20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人口4.5萬人,面積43.96平方公里。該鎮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強盛,以皮鞋加工業為主導產業,全鎮有6個皮鞋加工專業村,皮鞋業戶1600家。2001年,生產皮鞋3000萬雙,實現產值6億元。青島三湖制鞋有限公司已跨入全國外資企業500強行列.被譽為“江北皮鞋第一鎮.。 |
鎮名由來因靈山村而得名。村名源于村南靈山,靈山素以靈氣著稱,山上有碧霞元君和靈山0廟,亦因山形靈芝,故又名“靈芝山”。 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2006年,全鎮轄42個行政村,總人口30378人,其中男15238人、女15140人。總面積80.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33公頃。全鎮完成生產總值5.3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6%。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2.34億元、1.97億元和1.0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35%和28%。地方財政收入697.6萬元,財政支出1640.25萬元。居民儲蓄余額8265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5990元,比上年增加665元。 農業2006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4.22億元,其中農業2.95億元、林業1687萬元、牧業1.08億元、漁業180萬元。糧食總產3.44萬噸,下降10%;花生總產8860噸,下降5%;蔬菜、瓜類總產4.85萬噸,下降10%;水果總產1800噸,增長5%。大牲畜年末存欄2780頭,豬年末存欄3650頭、年內出欄2.08萬頭,羊年末存欄680只,家禽年末存欄35.8萬只、年內出欄266.4萬只。水產品總量108噸,下降5%。淡水養殖面積10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7.54萬千瓦,增長0.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820公頃,增長3.9%。 工業2006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5.44億萬元,增長21%。限額以上工業企業9家,工業總產值(現價)3億元,工業銷售產值2.95億元,固定資產小計1.29億元,資產合計1.25億元,負債合計2976萬元,利潤總額2869萬元,利稅總額2974萬元。限額以下工業企業243家,工業總產值(現價)2.43億元,銷售收入2.18億元,上繳稅金1192萬元,利潤總額1430萬元,資產總計1.24億元,負債總計1292萬元,實收資本1.1億元。 招商引資2006年全鎮引進外資企業1家,共有外資企業6家,年內合同利用外資3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72萬美元。引進內資企業21家,共有內資企業58家,年內合同利用內資2.52億元,實際利用內資8000萬元。出口創匯778萬美元。 各項社會事業 2006年全鎮有初中1所,小學7所,共有在校學生2783名;幼兒園15所,入園幼兒787名。有衛生院1所,醫療室(站)25個。人口自然增長率4.3‰,計劃生育率100%。百戶擁有電話80部,有線電視入戶率60%。 小城鎮建設2006年,靈山鎮編制完成鎮駐地及旅游風景區7.8平方公里的詳細規劃,并協調市城建局免費為東三泉等5個村莊進行村莊總體規劃;投資362萬元完成了全長600余米的毓秀路建設工程和全長350余米的市場排水暗渠;投資280萬元完成占地20畝的新農貿市場建設工程,較好的改善了農貿交易環境;投資160萬元完成中心小學三期工程24間多媒體教室及操場建設,改善了教育教學條件;投資150萬元完成了王新路1200米長駐地段兩側的綠化、鋪裝;協調和配合上級施工單位完成了209省道兩側全長10公里路段的高標準綠化工程;完成小游園的高標準建設,栽植各類高檔苗木1.6萬株;投資232萬元完成河南一村、河南三村、東山坡三條進村路和韓國首爾雕塑園路的硬化工程,道路總長3000余米;完成了首批20處村莊垃圾中轉站的建設,配備總價30萬元的環衛車2輛,為下步順利開展工作創造條件;投資100萬元完成西山坡、東三泉村的河道治理和圍村林的建設,栽植各類樹木3700株。優美的環境獲得社會各界的好評,先后被評為省級和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 |
大信鎮地處青島市近郊,與城陽區接觸,位于即墨城以西10公里,全鎮32個行政村,2.8萬人口,總面積42平方公里。該鎮距青島市中心40公里、青島國際機場12公里、青島港30公里,距即墨火車站僅3公里,毗鄰青黃高速公路,濟青高速公路橫穿鎮南部,兩個立交橋出口均在本鎮轄區,與鎮內主要道路相接,是山東半島與我國北方內陸省市資源配置的黃金通道,省級蘭鰲公路貫穿鎮中心,是煙臺、威海等市連接山東西部及有關省市的主要道路。
截止到10月底,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1億元,同比增長11.2%,實際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同比增長46%,完成年計劃的100%;實際利用內資4.7億元,同比增長36%,完成年計劃的108%;實現鎮級財政收入4200萬元,同比增長22%,完成計劃的88.8%。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10月,我鎮新登記民營企業142家、個體工商戶91家,分別是去年全年新登記數的3倍和2倍。這從一個方面也反映出大信鎮的個體民營經濟在歷經多年的積淀之后,正呈現出十分強勁的發展勢頭。 |
鎮名由來因域內田橫島而得名,田橫島因秦末漢初的齊王田橫而彰名。 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2006年,全鎮轄30個行政村,總人口29559人,其中男14648人、女14911人。總面積5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36公頃。全鎮完成生產總值5.6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2%。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3.05億元、1.34億元和1.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1%、24%和20.5%。地方財政收入1120.9萬元,財政支出1860.77萬元。居民儲蓄余額8800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6248元,比上年增加815元。 農業2006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5.48億元,其中農業2508萬元、林業346萬元、牧業8649萬元、漁業4.33億元。糧食總產9067噸,增長3.2%;花生總產2803噸,下降7.2%;蔬菜、瓜類總產4324噸,下降2.8%;水果總產480噸,下降7.7%;茶葉總產5000公斤。大牲畜年末存欄660頭,豬年末存欄8700頭、年內出欄2.18萬頭,羊年末存欄936只,家禽年末存欄70.8萬只、年內出欄202.5萬只。水產品總量5.85萬噸,下降3.5%,其中海洋捕撈4.66萬噸、海水養殖6.14萬噸、淡水產品產量15噸;海水養殖面積6584公頃,淡水養殖面積20公頃;機動船1099艘、9601噸、18998千瓦。農業機械總動力3.2萬千瓦,增長1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733公頃。主要土特名產品有田橫海參、豆腐、粉條、赤貝、烤蝦、干魚、茶葉。 工業2006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9065萬元,增長15%。限額以下工業企業122家,工業總產值(現價)9065萬元,銷售收入8859萬元,上繳稅金495萬元,利潤總額672萬元。 招商引資2006年,全鎮引進外資企業1家,共有外資企業5家,年內商務部統計利用外資126萬美元,外管局利用外資11萬美元。引進內資企業4家,共有內資企業6家,實際利用內資8000萬元。出口創匯185萬美元。 各項社會事業2006年,全鎮有初中1所,小學9所,共有在校學生2805名;幼兒園8所,入園幼兒693名。有衛生院1所,醫療室(站)29個。人口自然增長率0.43‰,計劃生育率100%。百戶擁有電話91部,有線電視入戶率68%。 田橫祭海節2006年,田橫鎮將傳統民俗與現代旅游經濟有機融合,進行精心包裝推介,將田橫祭海節打造成為全國漁文化特色最濃郁、原始祭海儀式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民俗盛會,形成了我國東部沿海特有的旅游文化品牌。祭海節以“人海相諧,興我家邦”為主題,整個活動分為祭海儀式、開船儀式、民俗節目表演、漁家風情感受、旅游產品展示等多個環節。吸引游客30多萬人次,創造經濟收入3000多萬元。推出了30家“喜行漁舍”特色漁家宴、漁家旅館,成為吸引外地游客的一道“金字招牌”,戶均增收達到3000元以上;推出了田橫饅頭、豆腐、海參、粉條、烤蝦、咸菜、干魚等系列農特產品,戶均增收1000元左右,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經濟發展模式。同時,注冊了“田橫”商標,制作了《田橫小夜曲》和《田橫祭海暢想》CD光盤,編寫了《相約田橫》《俗話田橫》《田橫祭海》等書籍和畫冊,青島電視臺、青島交通臺對祭海活動進行全程現場直播。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等50余家媒體120余名記者進行了持續關注報道,提升了田橫在全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教育持續發展鎮黨委、政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先后采取了一系列促進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教育事業呈現出健康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2005年5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鎮級助學基金會。年底,共接受社會各界捐款110余萬元,發放助學金34萬余元,救助困難家庭學生503人次。自2005年5月開始,鎮黨委、政府融資1250萬元建設的具有青島市一流農村辦學標準的周戈莊和文山小學,已于2006年9月相繼投入使用,優化了全鎮小學教育整體布局。自2006年5月開始,投資1200萬元開工建設新田橫中學,計劃于2007年年底投入使用。爭取上級有關部門支持,2006年為田橫鎮分配了20名大學畢業生。抓住市實施支教工程的有利時機,爭取12名素質高、責任心強的教師到田橫支教,進一步壯大了田橫教育的師資力量。2006年,田橫鎮被即墨市委、市政府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單位。 森林防火工作田橫鎮森林面積1.8萬畝,其中山林面積1.5萬畝,擁有筆架山、黃山、文山、羊山,森林覆蓋率達33%。該鎮不斷強化措施,防火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06年,該鎮被青島市人民政府評為“青島市2004~2006年度森林防火工作先進單位”。 健全組織。實行領導包山系、機關干部包山頭制度,成立鎮長任總指揮,分管副鎮長為副總指揮,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護林防火指揮部,并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日常護林防火工作的開展。加大投入。2006年全鎮森林防火投資總計96.3萬元,其中投資10萬元建護林房20處、投資60萬元對山林區內墳頭實行售并規范化管理、投資6.3萬元購置滅火機38臺、隊伍建設投資18萬元、護林防火宣傳投資2萬元。廣泛宣傳。一是利用廣播、宣傳欄、張貼標語等形式進行宣傳,設立永久性防火標志牌15個,并出動宣傳車進行巡回宣傳,確保每個村莊有2~3條永久性宣傳標語,群眾知曉率達到90%以上。二是防火重點時期,再進行一次集中宣傳教育,對重點人員進家入戶、面對面進行宣傳教育。三是結合重大案例進行宣傳。采取以案說法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做好森林防火宣傳工作。 海產品加工大戶—劉宗曉劉宗曉系即墨市田橫鎮周戈莊村人。1979年加入中國0,連續多年被評為即墨市優秀0員。他立足當地豐富的海產品資源,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于1995年10月注冊成立了青島海昌水產食品有限公司,以加工魁蚶等海產品為主,注冊資金為250萬元,產品主要銷往日本。為不斷創新產品,劉宗曉于2000年開始,投資200萬元建起了當時全鎮為數不多的海參養殖池。兩年后,100畝養殖池凈收入100萬元。后來,劉宗曉又建起了水體1800立方米的海參育苗池,不但滿足了自己參苗的需求,也為公司的發展開拓了一條新路子。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公司的整體效益迅速提高,市場競爭力明顯加強,逐步步入了健康持續發展的快車道。2006年7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正式通過劉宗曉申請的“千里巖”牌商標,成為即墨市眾多海產品企業中第一個在國外注冊的“洋商標”。年末,公司已擁有50余艘漁船,職工100余人,年加工魁蚶、海參、紅蝦等海產品300余噸,出口創匯達100余萬美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出口創匯大戶。
|
金口鎮位于即墨市東北部,人口3.4萬人,面積82.28平方公里。2002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27億元,財政收入780余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92元。規劃建設了占地267公頃的臥牛山農業生態綜合示范園,培育出了臥牛山小公雞、山雞蛋、紅巴梨等一批優勢產品。 漁業資源比較豐富,海岸線長12公里,淺海灘涂養殖面積1534公頃,海產品主要有對蝦、蟶等。 |
即墨市段泊嵐鎮共有42個行政村,9461戶,3.4萬人口,總面積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8萬畝,土質肥沃,素有“即墨糧倉”之稱。交通便捷,區位優越,距青島市區25公里、距青島國際機場僅30公里、距青島港50公里;藍煙鐵路橫穿西部,姜家坡火車站座落在本鎮鏡內;204國道穿越東部,即劉公路、華移公路、嵐周公路縱橫貫通;交通四通八達。全鎮社會安定,民風純樸,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屬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度,氣候溫和宜人。郵電、通訊發展迅速,開通了國際先進水平的光纖通信網絡,自來水、電力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供應充足。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特別是市郊優質精細特色農業發展較快,畜牧養殖業已初見規模,形成了種、養、加,貿、工、農一體化的高效農業新格局。全鎮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工業基礎雄厚,擁有企業210家,其中包裝印刷企業近百家,是遠近聞名的“印刷之鄉”。目前,德國、韓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8家外商已前來投資創業,并取得成功。 2001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27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9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06元。
|
移風店鎮位于即墨市西北部大沽河畔,與平度市接壤,轄66個村莊6萬人,面積120平方公里。2002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23億元,財政收入7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91元。 移風店建于明朝前。同制《即墨縣志》有日本船漂流至金移風寨的記載。這說明金時已有移風店村。移風店鎮現轄地區,在明、清時屬西移鄉;民國初年屬移風區,民國18年(1929)年至抗日戰爭時期,大部屬第八區;解放戰爭期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大部屬即墨縣第一區(移風區),東北一隅屬第二區(劉家莊區);1956年,合并為屬劉家莊區的移風鄉和傅家鄉;1958年撤區,合并為移風鄉,當年秋成立公社;初名前哨人民公社,1959年定名為移風人民公社。自明、清至公社成立初期,其區、鄉、社等辦事機構多設于移風店村。1963年春,移風完小遷至前店村南泉原豬廠舊址。移風公社政府遷到小學舊址。位于移風店北,后店西,林家疃東。(原三官廟舊址)直至1979年9月,政府從村里遷至移風店村西約1華里,郭城路東即現在鎮政府駐址。1984年4月撤公社,建移風鄉。1994年11月24日,經省政府批準,撤鄉建移風店鎮。2001年2月太祉莊鄉撤銷合并移風店鎮。鎮政府仍在此地。 即墨市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座落于十一路。18路南、郭城路東建有即墨市移風蔬菜批發市場。十路北、七路南郭城路東建有即墨市移風店鎮綠色工業園。即墨市移風店鎮民營工業園,建于東太祉莊東北,西豐臺以西,即太路兩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