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設西門街道辦事處的第三、第四居民委員會;2004年合并為梁子巷社區居民委員會,升級為副區級單位,主要領導享受副科級待遇。 |
1983年4月設西門街道辦事處的第一、第二居民委員會和洗馬河街道辦事處的第三居民委員會、凱里汽車運輸公司家屬委員會;2004年9月將洗馬河街道辦事處的第三居民委員會、第一居民委員會的一部份、凱里汽車運輸公司劃歸西門街道辦事處與西門街道辦事處的第一、第二居民委員會合并為大閣社區居民委員會,升級為副區級單位,主要領導享受副科級待遇。 |
1983年4月設西門街道辦事處的第五居民委員會;2004年9月將城西街道辦事處第四居民委員會的一部分劃歸西門街道辦事處,與西門街道辦事處第三的一部分、第五居民委員會合并為光明社區居民委員會,升級為副區級單位,主要領導享受副科級待遇;2013年12月改制為凱里市光明社區服務中心。 2016年3月初合并原沿江社區服務中心。 |
1932年為凱里鎮地。 1935年為第二保,上隸凱里聯保。 1942年仍稱第二保,上隸凱里鎮。 1950年11月稱第二村。 1958年隸民族聯合公社。 1958年實行一區一社時,稱西門大隊,隸凱里管理區,改糧農為菜農。 1963年隸凱里鎮,1966年稱革新大隊。 1971年隸屬東方紅公社。 1981年復名西門大隊。 1983年為凱里公社。 1984年更名為西門村民委員會,隸凱里鄉。 1985年5月撤凱里鄉,劃歸西門街道管轄。 1993年5月根據州人民政(93)72號批復及市人民政府(93)12號專題會議紀要更為西門居民委員會。 |
1983年4月設大十字街道辦事處的第一、第二、第三居民委員會;2004年9月將大十字街道辦事處的第一、第二、第三居民委員會劃歸西門街道辦事處,合并為州府社區居民委員會。 |
2014年由凱里市光明社區分劃出來。 |
2020年為服務易地搬遷群眾成立的社區居民委員會。 |
1932年置龍江鄉,隸第三區(凱里區)。 1935年改鄉鎮為聯保,保時,改置第六保,隸凱里聯保。 1942年改聯保為鄉鎮時,仍稱第六保,隸凱里鎮,鎮隸第二區(凱里區)。 1949年11月解放,1950年11月改保為行政村,稱第六村。 1953年建龍頭河鄉而隸龍頭河鄉,劃出馬刨井、菩薩寨歸鴨塘鄉。 1956年隨龍頭河鄉并入凱里鎮。 1958年隸民族聯合人民公社。 1958年11月隸凱里管理區,改糧農為菜農。 1963年恢復凱里鎮而隸凱里鎮,1966年稱利民河大隊。 1971年隸東方紅公社。 1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