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龍門鎮。 1949年9月后,屬城關區。 1952年7月,屬第十三(城關)區。 1953年,屬城關鎮。 1997年12月,撤銷武威市城關鎮,設立武威市東大街街道。 2001年10月,武威撤地設市后,東大街街道改屬涼州區。 |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青云鎮。 1949年9月后,屬武威縣城關區。 1952年7月,屬武威縣第十三(城關)區。 1953年,屬武威縣城關鎮。 1985年4月縣改市后,屬武威市城關鎮。 1997年10月,撤銷武威市城關鎮,成立西大街街道。 2001年10月,武威撤地設市后,西大街街道改屬涼州區。 |
民國元年(1912年)后,東關街街道屬龍門鎮。 1949年9月,屬武威縣城關區。 1952年7月,屬武威縣第十三(城關)區。 1953年,屬武威縣城關鎮。 1985年4月,屬武威市城關鎮。 1997年10月,撤銷武威市城關鎮,保留東關街道。 2001年7月,東關街街道改屬涼州區。 |
1981年12月,設立城關鎮西關街道。 1985年4月,縣改市后,屬武威市城關鎮。 1997年10月,撤銷武威市城關鎮,保留西關街道。 2001年7月,西關街街道改屬涼州區。 |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青云鎮。 1949年9月后,屬武威縣城關區。 1952年7月,屬武威縣第十三(城關)區。 1953年,屬武威縣城關鎮。 1985年4月,屬武威市城關鎮。 1997年10月,撤銷武威市城關鎮,保留火車站街道。 2001年7月,火車站街街道改屬涼州區。 |
2004年8月,由東關街街道析出榮華社區、高壩鎮析出新關村,設立榮華街街道。 |
2022年4月,武威市涼州區宣武街街道團工委被評為2022年甘肅省“五四紅旗團(工)委”。 |
西漢至十六國時期,黃羊鎮境域分屬武威郡張掖縣和鸞鳥縣。 北魏至隋初,屬武威郡林中縣。 唐宋年間,復歸姑臧縣。 元時,屬永昌路西涼州。 明清時期,先后歸涼州衛和武威縣。 1949年9月,分屬靖邊、張義區。 1952年7月,屬第十一區(靖邊)。 1956年1月,分屬黃羊、二壩鄉。 1958年10月,屬黃羊公社。 1961年5月,分屬廣場、二壩、七里公社。 1980年3月,從廣場公社劃出鎮區部分設立黃羊鎮。 1983年7月,境域分屬廣場、二壩、七里鄉和黃羊鎮。 1986年1月,廣場、七里鄉并入黃羊鎮。 2004年7月,二壩鄉并入黃羊鎮。 |
西漢至十六國五涼時期,武南鎮境內屬武威郡姑臧縣和鸞鳥縣。 北魏至隋初,屬武威郡林中縣。 唐宋年間,復歸姑臧縣。 元時,屬永昌路西涼州。 明清時期,先后歸涼州衛和武威縣。 民國元年(1912年),境域分屬武威縣古城、大河鄉。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分屬古城、大河區。 1952年7月,屬第九區(古城)、第十區(大河)。 1956年1月,撤區并鄉,為大河、中畦鄉。 1958年10月,大河、中畦鄉合并成立大河公社。 1962年,分屬大河、中畦、東河公社。 1983年7月,設立武南鎮。 |
西漢至十六國“五涼”時期,清源鎮境域屬武威郡姑臧縣。 北魏至隋初,屬武威郡林中縣。 唐宋年間,復歸姑臧縣。 元時,屬永昌路西涼州。 明清時期,先后歸涼州衛和武威縣。 民國元年(1912年)后,分屬武威縣白塔、大河鄉。 1949年9月,屬白塔、大河區。 1952年7月,屬第十四區(清源)。 1956年1月,為清源鄉。 1958年10月,由清源、清水、長城鄉合并成立清源公社。 1962年,分設為清源、清水、長城公社。 1983年7月,為清源鄉,同時設立新地鄉。 1986年1月,清源、新地鄉合并設立清源鎮。 |
西漢至十六國“五涼”時期,永昌鎮境域屬武威郡姑臧縣。 北魏至隋初,永昌鎮屬武威郡林中縣。 唐宋年間,永昌鎮復歸姑臧縣。 元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只必鐵木耳在境內筑新城設立永昌府;十五年(1278年),置永昌路,永昌路治所即為永昌府。 明清時期,先后歸涼州衛和武威縣。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武威縣永昌鄉。 1949年9月,屬永昌區。 1952年7月,屬第五區(永昌)。 1956年1月,撤區并鄉,為永昌、和寨鄉所轄。 1958年10月,永昌、和寨鄉合并成立永昌公社。 1962年,分設為永昌、和寨、石羊公社。 1964年12月,撤銷石羊公社,所轄劃歸永昌、四壩、南安公社。 1983年7月,政社分設,分屬永昌、和寨鄉。 1986年1月,永昌、和寨鄉合并設立永昌鎮。 |
西漢至十六國“五涼”時期,雙城鎮境域分屬武威郡休屠縣和姑臧縣。 北魏至隋初,屬武威郡襄城縣,襄城縣治所即在今涼州區雙城鎮境內。 唐宋年間,分屬神鳥縣和嘉麟縣。 元時,屬永昌路西涼州。 明清時期,先后歸涼州衛和武威縣。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武威縣雙城鄉。 1949年9月,屬雙城區。 1952年7月,屬第六區(雙城)。 1956年1月撤區并鄉,為雙城鄉。 1958年10月,成立雙城公社。 1962年,分設為雙城、南安、四壩、洪祥公社。 1983年7月,分屬雙城、南安鄉。 1986年1月,雙城、南安鄉合并設立雙城鎮。 |
1949年以前,屬河東鄉、河西鄉。 1950年,為河西區的豐樂、紅寺鄉及上河清大半、河東區(九區)的大莊、中截鄉。 后幾經分合。 1958年,由大莊、中截鄉合并成立全豐公社。 1959年,改名豐樂公社。 1983年,改為豐樂鄉。 2017年,豐樂鄉撤鄉設鎮。 |
西漢至十六國“五涼”時期,高壩鎮境域屬武威郡姑臧縣。 北魏至隋初,屬武威郡林中縣。 唐宋年間,復歸姑臧縣。 元時,屬永昌路西涼州。 明清時期,先后歸涼州衛和武威縣。 1912年后,分屬武威縣大柳、大河、金塔鄉。 1949年9月,屬大河、大柳、金塔區。 1952年7月,屬第三區(紅崖)、第十區(大河)、第十八區(南營)。 1956年1月,撤區并鄉,為高壩、六壩、新華鄉。 1958年10月,為新華公社,高壩和六壩合并成立高壩公社。 1962年,高壩公社分為六壩、高壩公社,新華公社分為新華、建設公社。 1983年3月,政社分設,設六壩、高壩、建設鄉。 1986年1月,新華鄉并入高壩鄉。 1991年11月,高壩撤鄉建鎮。 2004年7月,六壩鄉并入,原轄新關村劃入榮華街道。 2004年7月,建設鄉并入高壩鎮。 |
西漢至十六國“五涼”時期,金羊鎮境域屬武威郡姑臧縣。 北魏至隋初,屬武威郡林中縣。 唐宋年間,復歸姑臧縣。 元時,屬永昌路西涼州。 明清時期,先后歸涼州衛和武威縣。 民國元年(1912年),分屬武威縣金羊、金塔鄉。 1949年9月后,屬金羊區。 1952年1月,屬第一區(金羊)。 1956月,撤區并鄉,為金羊鄉。 1958年10月,金羊、金沙、中壩鄉合并成立金羊公社。 1962年,劃分為金沙、中壩、金羊、新鮮公社。 1983月,設金羊、新鮮鄉。 1984年,金羊、新鮮、金沙鄉合并為金羊鄉。 1991年11月,分設為金羊、金沙鄉。 1997年10月,金羊撤鄉建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