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由其他地方村民陸續搬遷到此,形成新地互助組;1956年命名新地生產大隊;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東風公社,稱新地大隊;1983年撤區并鄉時,設新地村民委員會,屬新地鄉。 1985年將新地、清源鄉合并成立清源鎮,屬清源鎮所轄。 |
1974年開發新地灘,屬新地灘指揮部管轄;1983年成立新地鄉新東村民委員會,屬新地鄉所轄;1985年將新地、清源鄉合并成立清源鎮,屬清源鎮所轄。 |
20世紀70年代年代初從武威縣發放、張義鄉,天祝縣祁連、旦馬鄉貧困山區的居民遷移至此,屬清源鄉所轄。 1983年社改鄉時,設清泉村村民委員會,屬新地鄉所轄。 1985年將新地、清源鄉合并成立清源鎮,屬清源鎮所轄。 |
1974年為開發新地灘,由原清源、清水鄉的部分村民遷移居住在新地灘;1983年成立新地鄉新西村民委員會。 1985年將新地、清源鄉合并成立清源鎮,屬清源鎮所轄。 |
原為紅菜籽灘,20世紀70年代初從武威縣的發放、張義鄉,天祝縣的祁連、旦馬鄉貧困山區的居民遷移至此,屬清源鄉所轄。 1983年社改鄉時,設發展村民委員會,屬新地鄉所轄。 1985年將新地、清源鄉合并成立清源鎮,屬清源鎮所轄。 |
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 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大河鄉第三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大河區東槽;1952年增清源區,屬清源區東槽鄉;1956年撤區并鄉屬東槽鄉第一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清源公社,稱王家莊大隊;1961年區劃調整時屬清源公社王家莊大隊;1983年社改鄉時設王家新莊村民委員會,屬新地鄉;1985年將新地、清源鄉合并成立清源鎮,屬清源鎮所轄。 |
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 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白塔鄉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白塔區清源鄉。 1956年撤區并鄉,屬清源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清源公社,稱羊莊大隊;1983年社改鄉時設立羊莊村民委員會,屬清源鄉。 1985年清源鄉撤鄉建鎮,屬清源鎮所轄。 |
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 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白塔鄉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白塔區清源鄉。 1956年撤區并鄉,屬清源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清源公社,稱中沙大隊;文革時期紅衛階段為紅中大隊;1983年社改鄉時設立中沙村民委員會,屬清源鄉。 1985年清源鄉撤鄉建鎮,屬清源鎮所轄。 |
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 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白塔鄉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清源區東槽鄉。 后1956年撤區并鄉,屬清源鄉所轄。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清源公社,稱東槽大隊。 1983年社改鄉時,設東槽村民委員會,屬清源鄉所轄。 1985年將新地、清源鄉合并成立清源鎮,屬清源鎮所轄。 |
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 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白塔鄉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白塔區清源鄉;1956年撤區并鄉屬清源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清源公社,稱宣莊大隊;文革期間稱先鋒大隊;1983社改鄉時設立宣莊村民委員會,屬清源鄉所轄。 1985年撤區并鄉建鎮,新地、清源鄉合并成立清源鎮,屬清源鎮所轄。 |
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 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白塔鄉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白塔區清源鄉。 1956年撤區并鄉,屬清源鄉所轄。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清源公社,稱清源大隊。 1983年社改鄉時,設清源村民委員會,屬清源鄉所轄。 1985年撤區并鄉建鎮,將新地、清源鄉合并成立清源鎮,屬清源鎮所轄。 |
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 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白塔鄉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白塔區清源鄉。 1956年撤區并鄉,屬清源鄉所轄。 1958年公社化時屬清源公社,稱曾家堡大隊。 1983年社改鄉時,設曾家堡村民委員會,屬清源鄉所轄。 1985年將新地、清源鄉合并成立清源鎮,屬清源鎮所轄。 |
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 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白塔鄉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清源區劉廣鄉所轄。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清源區清源公社,稱劉廣寨大隊。 文革期間更名為為東升大隊。 1983年社改鄉時屬清源鄉,設立劉廣寨村民委員會。 屬清源鄉所轄。 1985年將新地、清源鄉合并成立清源鎮,屬清源鎮所轄。 |
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 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白塔鄉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白塔區清源鄉。 1956年撤區并鄉時屬清源鄉所轄。 1958年成人民公社化時屬清源公社,稱中畦大隊;1983年社改鄉時設周府莊村民委員會,屬清源鄉所轄。 1985年清源鄉撤鄉建鎮,屬清源鎮所轄。 |
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 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白塔鄉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白塔區清源鄉。 1956年撤區并鄉,屬清源鄉所轄。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清源公社,稱蔡家寨大隊。 1983年社改鄉時,設蔡家寨村民委員會,屬清源鄉所轄。 1985年將新地、清源鄉合并成立清源鎮,屬清源鎮所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