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將城關鎮一分為四,人民街以北,太行路以西設立開元街道辦事處。 |
2003年,林州市撤銷城關鎮人民政府,將城關鎮一分為四,成立振林街道辦事處。 |
2003年1月,將城關鎮一分為四,人民街以南,太行路以東設立龍山街道辦事處。 |
2003年1月,將城關鎮一分為四,人民街以北,太行路以東設立桂園街道。 |
據碑文記載,唐代初期有人在此居住,后到明代逐步建村,為仙巖村、仙巖鄉,后合澗鎮興于清。 1958年建合澗公社。 1983年撤社改鄉。 1988年撤鄉設鎮,名稱沿用至今。 |
臨淇古已有之,據《舊志》載:“在縣南70里(古道)臨淇村,古衛邑城”。 北魏永安元年置臨淇縣,在臨淇村東建城,屬林慮郡。 隋開皇三年,廢林慮郡,分置淇陽縣(今臨淇鎮淇陽城村)。 隋大業元年,將淇陽縣、臨淇縣并入林慮縣,城廢。 建國初期,臨淇村即為林縣四區政府駐地。 1958年改為臨淇人民公社。 1978年撤社改鄉。 1988年撤鄉設鎮,名稱沿用至今。 |
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就是人口眾多、商賈云集、貿易繁榮的集鎮,后歷經變遷,成為林州六大集鎮之一。 1955年置東姚區。 1958年改公社。 1983年改置鄉。 1988年置鎮至今。 |
橫水鎮明代先設鄉,后設社,又后設里。 清沿用里制,乾隆時改為鄉。 民國設區,為第八區。 建國后,仍為區村建制。 1954年區下增設鄉。 1958年成立橫水公社。 1983年改鄉。 1988年改置鎮。 |
殷商時為“都畿內地”。 唐代為忠孝鄉。 明代先設鄉,后設社,又后設里。 清乾隆時改里為鄉。 民國設區至1954年。 1958年改河順公社。 至1983年12月改社為河順鄉。 1988年12月12日改鄉設河順鎮。 |
春秋戰國時期屬趙國。 明代屬林縣。 民國屬10區、11區。 1958年6月撤區為任村鄉。 同年8月更名為任村人民公社。 1983年12月復改為任村鄉。 1988年12月12日經省政府批準,為任村鎮。 |
明初為白佛社轄區(今鎮西有白佛村)。 清順治年間為白佛三個里。 1914年為姚村區。 1945年前后先后為姚村區、北楊家莊區、第八區、第五區。 1958年成立姚村人民公社。 1983年改鄉。 1988年改置鎮,名稱沿用至今。 |
1949年,屬林縣第十三區。 1955年設陵陽區。 1956年改設陵陽鄉。 1958年,屬姚村人民公社。 1983年,屬姚村鄉。 1988年,姚村撤鄉設鎮,屬姚村鎮。 1993年析河順、姚村2鎮置陵陽鎮。 |
1958年建原康公社。 1983年,撤社改鄉成立原康鄉。 1996年,撤鄉設鎮,成立原康鎮,名稱沿用至今。 |
原為臨淇區轄地。 1944年成立淇東區。 1958年成立澤下公社。 1983年改澤下鄉。 1996年改置五龍鎮。 |
夏代屬冀州。 周代屬衛。 秦代屬邯鄲郡。 西漢始屬隆慮縣。 東漢改屬林慮縣。 金代改為林州。 明代屬彰德縣。 1958年設立采桑人民公社。 1982年改為采桑鄉。 1996年撤鄉設采桑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