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島在歷史上曾是英、法兩國的租界。 清咸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英法兩國選中了珠江中的小沙洲作為租界地址,填筑成島,并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簽訂租約。 島上西部3/4劃為廣州英租界,約264畝,東部1/4劃為廣州法租界,約66畝。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日本將對英國宣戰后占領的沙面英租界交給親日的汪精衛政權(一般稱汪偽政權)。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法國維希政權退出法租界,交給汪精衛政權;同年,重慶國民政府另行與英國訂約收回英租界。 二戰結束后,新成立的法國戴高樂政府正式宣布將沙面法租界交還中華民國。 1949年12月,成立沙面區。 1950年6月改,為廣州市人民政府直屬。 1951年1月,屬太平區政府。 1952年9月,改屬中區。 1955年5月,改稱中區沙面街。 1957年12月,沙面街并入嶺南街。 1971年11月,從嶺南街劃出,設廣州沙面地區管理委員會。 1980年9月,建沙面街道,屬荔灣區。 |
1950年,成立陳塘區第一街道。 1953年5月,第一街道改稱為嶺南街道,隸屬中區人民政府。 1960年8月始,嶺南街道改屬荔灣區。 1999年,清平街道、光揚街道并入嶺南街道。 |
1950年1月,成立華林街道,隸屬長壽區。 1952年,改屬中區。 1955年5月,改屬西區。 1960年8月,隸屬荔灣區。 1999年,原華林街道、寶華街道、秀麗街道三街道合并為新的華林街道。 |
1950年,屬逢源區,后改屬荔灣區。 1955年,改屬西區,1960年8月,西區改稱荔灣區后,一直隸屬荔灣區。 1968年,改為新風街道。 1985年,新風街道改為多寶街道。 1999年,黃沙街道并入多寶街道。 |
1950年6月,設立荔灣街道,1961年,荔灣街道改名為昌華街道,隸屬荔灣區。 |
民國十九年(1930年),設立逢源區。 1955年5月,逢源區改為逢源街道,隸屬西區。 1960年,屬荔灣區。 1999年,文昌街道并入逢源街道。 |
1950年2月,龍津街道成立,隸屬于西禪區。 1952年,歸屬西區。 1960年8月,歸屬荔灣區。 1968年,龍津街道改名向陽街道。 1985年,向陽街道改為龍津街道。 1999年,文安街道并入龍津街道。 |
1950年7月,金花街道成立,隸屬長壽區人民政府。 1960年,金花街道改隸荔灣區政府。 |
1985年10月,彩虹街道成立,隸屬荔灣區。 |
1953年,設南源街街道,隸屬西區。 1960年,屬荔灣區。 |
1950年4月,建立西村農會,隸屬南岸區人民政府。 1951年,土改結束后,設立西村街道,隸屬西村區人民政府(即原南岸區人民政府)。 1952年9月,歸屬西區人民政府管轄。 1960年,始隸荔灣區人民政府。 1960年5月,設立西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68年4月,成立西村街革命委員會。 1980年9月,西村街革命委員會改為西村街道。 |
1985年10月,站前街道成立,隸屬荔灣區人民政府。 |
橋中街道原是廣州市白云區管轄的西郊、河沙、坦尾3個行政村。 2002年1月,劃入荔灣區;同年3月,成立橋中街道。 |
1949年10月至1954年5月,屬芳村區。 1958年8月,成立鶴洞公社。 1981年5月,成立白鶴洞街道。 2005年,隨芳村區并入荔灣區。 |
1949年11月,設沖口鄉。 1954年3月,設沖口鎮人民政府;同年6月,并入芳村鎮。 1961年10月,成立沖口街道。 1962年5月,撤銷沖口街道;同年7月,并入芳村街道。 1987年1月,再次成立沖口街道。 2005年,隨芳村區并入荔灣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