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麥積區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麥積區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1985年,設立道北街道。

2004年初,寨子街道并入道北街道。

1985年11月,為北道區道南街道。

2005年1月,為麥積區道南街道。

2006年6月,更名北道埠街道。

1985年,設立橋南街道。

三國時,屬魏國廣魏郡治地臨渭縣。

北魏時,為綿諸縣治地。

五代時,清水縣治一度遷入境內。

后來稱社樹坪,從明代起設社棠里。

1949年后,設社棠鎮。

1950年,與槐蔭鄉、石嶺鄉合并為社棠鄉。

1958年,為北道鎮公社社棠管理區。

1971年,稱社棠公社。

1983年,改為社棠鄉。

1986年1月,改為社棠鎮。

1949年前,為東泉鎮。

1949年后,設第二區,后改為東泉區。

1956年,撤區并鄉,轄東泉、龍槐2鄉。

1958年,成立馬跑泉公社。

1968年,撤區并社,與柳林公社合并為東泉公社。

1983年,改置馬跑泉鄉。

1985年,改置馬跑泉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甘泉寺鎮,轄及今麥積鄉西南部。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析置新軍鄉(今麥積),并改名甘泉鎮。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新軍鄉西部又并甘泉鎮。

1949年10月,設甘泉區公署于甘泉寺,轄今街子鄉、麥積鄉及今麥積區李鄉、徽縣高橋等地,境內設甘泉鎮。

1950年1月,甘泉鎮又分設西枝鄉、歸鳳鄉。

1951年,甘泉鎮改鄉。

1952年,在原鎮轄區增設甘江鄉和云陽鄉。

1955年,合并為甘泉鄉和歸鳳鄉。

1956年,歸鳳鄉再并入甘泉鄉。

1958年,甘泉、街子、麥積3鄉合并成麥積山公社(駐甘泉寺)。

1961年,街子、麥積分出,境內設甘泉、歸鳳2公社,并設區(駐甘泉寺)。

1962年,改名甘泉區,轄區街子及麥積鄉。

1983年,改為甘泉鄉。

1998年,撤鄉建鎮。

2003年,撤鄉并鎮,原街子的6行政村劃入甘泉鎮。

清代,為渭南鄉。

1949年8月,設渭南區公署。

1951年,改稱第八區。

1955年,又稱三陽川區。

1956年,撤銷。

1958年3月,西坪并人中灘;9月,與渭南、石佛合并成立三陽川公社。

1961年7月,劃小公社時,設三陽川區(雷王集),除轄境內中灘、演營公社外,還轄西坪、石佛、渭南等7公社(1968年區撤銷)。

1983年,改為渭南鄉。

2001年,撤鄉建渭南鎮。

1949年前,屬三岔鎮所轄。

1949年后,屬三岔區、東岔鄉。

1958年,改為東岔公社;9月,與元龍、吳碧、立遠合為葡萄園公社。

1961年,改為東岔公社。

1983年,撤公社,恢復東岔鄉。

2004年1月,撤鄉并鎮,原立遠鄉的龍鳳、交川、盤龍、腰莊、立遠、大溝里六村劃入東岔鎮。

1949~1950年,先后設花牛鄉、堿峪鄉、十里鄉(部分)、渭峽鄉。

1952年,增設九峪鄉。

1954年,再增白崖、玉皇鄉。

1956年,十里鄉并入花牛鄉。

1958年9月,花牛并入馬跑泉公社。

1961年7月,從馬跑泉公社分設花牛、玉皇、堿峪(不久改名廿十鋪)3公社。

1966年,花牛并入廿十鋪,玉皇改名崔家山。

1968年,崔家山并入廿十鋪。

1983年5月,稱名廿里鋪,同年公社改鄉。

2001年12月,二十里鋪撤鄉建鎮,更名花牛鎮。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第五區,后屬三陽鄉。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雷王集。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中灘鎮。

1950年,分設為中灘鎮和演營鄉。

1951年,中灘鎮改鄉。

1954年,設置東灘鄉。

1955年,演營鄉、東灘鄉并入中灘鄉后稱三陽川區。

1956年,三陽川區撤銷。

1958年,中灘、渭南、石佛合并成立三陽川公社。

1961年7月,三陽川區轄中灘、演營、西坪、石佛、渭南等7小公社。

1966年,演營公社并入中灘公社。

1968年,三陽川區撤銷。

1983年,撤銷中灘公社,改為中灘鄉。

2003年6月30日,撤鄉建中灘鎮。

三國至西晉時,設新陽縣。

因沿河筑有城墻,明代后曾稱“沿河城”。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沿河城鄉。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稱新陽鎮。

1949年,改鎮為鄉。

1958年9月,與琥珀、石洞組建新陽公社。

1961年7月,設新陽區。

1983年,撤銷公社,成立新陽鄉。

2002年,撤鄉改鎮。

2003年年底,撤銷鳳凰鄉,其9村并入新陽鎮,另8村并入琥珀鄉。

民國二年(1913年),元龍隸屬“東部二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設三岔區,轄元龍鎮。

1949年8月后,設元龍等6區。

1951年5月,改為鄉,其中第四區(元龍區),駐元龍鎮,轄元土鄉。

1952年10月,第四區(元龍區)增設玄頭鄉(后改名關營鄉)。

1954年3月,第四區(元龍區)所屬關營、隴東2鄉劃清水和秦安縣,又從秦安縣劃入謝坪鄉和扁坡鄉。

1955年11月,元龍隸屬三岔區(駐吳碧鎮)。

1956年,元龍為鄉。

1958年,撤鄉并入葡萄公社。

1962年,為元龍區。

1968年10月,撤銷區級建置,元龍公社為其中之一;后改稱衛東公社。

1971年,恢復原名,稱元龍公社。

1983年,改為鄉。

2003年5月,元龍撤鄉建鎮。

西魏,伯陽縣設于境內。

隋,改秦縣。

唐代,撤銷。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第二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伯陽南鄉。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分為伯陽鎮和柏林鎮。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又合為伯陽鎮,今清水縣草川鋪鄉南部當時屬伯陽鎮轄區。

1950年,分設為伯陽鎮、柏林鄉、東坪鄉。

1951年,伯陽鎮改鄉,并分置石門鄉。

1954年,再分設東坪鄉和鞏坪鄉。

1955年,設為伯陽、東坪、石門3鄉。

1956年,東坪并伯陽,石門并元龍。

1958年9月,伯陽并入馬跑泉公社。

1960年,改歸葡萄園公社。

1961年,設伯陽、石門2公社。

1968年,石門北部并元龍,南部并伯陽。

1983年12月,撤銷公社,成立伯陽鄉。

2002年,撤鄉建伯陽鎮。

民國元年(1912年)后,先后屬第二區、甘泉寺所轄。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新軍鄉。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又分別并入甘泉鎮和黨川鄉。

1949年后,設立麥積鄉。

1952年,分設仙仁鄉。

1954年,又分設紅崖鄉。

1955年,3鄉又并為麥積鄉。

1958年9月,并入麥積山公社。

1961年7月,分設麥積公社。

1983年,改公社為鄉。

2003年,撤鄉并鎮,原街子鄉街亭村、宏羅村、灘子村、馮王村、北灣村、楊何村、永慶村劃入麥積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石佛鎮。

1950年,分設石佛鎮(1951年改為鄉)、早陽鄉、晚陽鄉。

1952年,增設保峪鄉。

1954年,再增峪峰鄉。

1955年,5鄉并為石佛鄉和晚陽鄉。

1956年,晚陽鄉并入石佛鄉。

1958年9月,石佛鄉并入三陽公社。

1961年7月,分設石佛、早陽、晚陽3公社。

1966年和1968年,早陽、晚陽(1967年改為向陽)先后并入石佛,稱向陽。

1971年,復名石佛。

1983年,石佛公社改鄉。

2003年,原南河川鄉撤銷,馬家山、樊家灣、董家河三村歸并石佛鄉管轄。

2011年11月,石佛鄉改鎮。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久久久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 | 亚洲欧美国产专区在线观看 | 人人爱草免费国产视频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丨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午夜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