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點推薦 >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美麗巴蜀宜居鄉村示范村[2]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美麗巴蜀宜居鄉村示范村[2]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積極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經鄉鎮自主申報、區縣審核上報、川渝兩地專家聯合評審等程序,擬認定萬州區分水鎮石碾村等136個村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美麗巴蜀宜居鄉村示范村。 |
該村委會于1952年8月成立并得名。1953年2月同心村分為巖口和中灣村,部分劃歸院子村。1957年巖口村和中灣村合為先鋒中心社,1958年10月為先鋒管理區。1962年10月先鋒管理區分為巖口大隊和中灣大隊和下灣大隊。1965年10月中灣大隊和下灣大隊合并為下灣大隊,巖口單列為1個大隊。1984年3月大隊改名為村。1998年2月,將巖口和下灣合并為下灣村并組建村委會,此地名沿用至今。下灣村……。 |
此地原有一個大院子,院墻和院壩都是石頭建成的,得名石院。原屬巴縣新店子鄉,1952年設石院村,1958年改為石院大隊,1982年復名石院村,設村民委員會。1993年撤新店子鄉并入中梁鄉,石院村隸屬之。1995年劃歸沙坪壩區,屬中梁鎮。石院村……。 |
因此地形似一條龍,境內有一天然溶洞,常年有泉水流出,習稱龍泉。原隸屬巴縣興隆鄉、中梁鄉,1952年設龍泉村,1958年改為龍泉大隊,1982年復名龍泉村,設村民委員會。1995年劃歸沙坪壩區,屬中梁鎮。龍泉村……。 |
此地原是山丘,解放后開墾成土地,取“慶祝大豐收”之意,名慶豐山。原屬巴縣新店子鄉,曾名回龍村,1952年改為慶豐山村,1958年改為慶豐山大隊,1982年復名慶豐山村,設村民委員會。1993年撤新店子鄉并入中梁鄉,慶豐山村隸屬之。1995年劃歸沙坪壩區,隸屬中梁鎮。慶豐山村……。 |
此地原有一寺廟,名永寧寺。原隸屬巴縣興隆鄉、中梁鄉,名永寧村。1952年更名永寧寺村,1958年改為永寧寺大隊,1982年復名永寧寺村,設村民委員會。1995年劃歸沙坪壩區,屬中梁鎮。永寧寺村……。 |
因三條小河流(瞿家河,石梁河,竹林口河)匯入此處形成三岔河,故名三河。原為巴縣管轄,1959年成立三河灣公社,1978年改革開放后更名為三河村,1982年設村民委員會。1995年劃歸沙坪壩區陳家橋鎮(后屬陳家橋街道),2016年成立豐文街道,三河村隸屬之。三河村……。 |
此地原立有一塊2米高的碑,呈長方體,長久矗立在此,且碑身有4個楞字,得名四楞碑。原隸屬巴縣,曾名四楞村、大鹿池村,1995年劃歸沙坪壩區后更名為四楞碑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四楞碑村……。 |
九龍村是重慶市九龍坡區九龍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區劃代碼為500107010999。 |
以做“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村民”之意得名。1949年前屬巴縣元明鄉第17保。1950年設新民村。1958年改村為大隊。1982年復為新民村至今。新民村……。 |
以古時有一片長白色的石壩得名。1951年設中心村。1958年改村為大隊。1981年更名為長石大隊。1982年復村。2002年同心村劃入組建長石村村民委員會至今。長石村……。 |
以境內有一尊真武大帝菩薩得名真武宮村。1982年以境內有真武宮(慈里四甲)廟,得名真武宮村。2002年與平安壩村合并組建真武宮村村民委員會至今。真武宮村……。 |
以傳承紅色文化,弘揚英雄精神得名。1949年前屬巴縣銅罐鄉第7保。1952年建和平村。1958年改村為大隊。1981年由和平大隊改名陡石塔大隊,1982年更為陡石塔村,2002年農興村并入,2019年更為英雄灣村村民委員會。英雄灣村……。 |
以境內山堡生長黃荊(諧音“金”)樹得名。1949年前屬巴縣銅罐驛鄉第4保。1952年設石崗村、公正村。1958年改村為大隊。1981年石崗大隊更名為黃金堡大隊,公正大隊更名為湯家沱大隊。1982年復村。2002年1月,原湯家沱村、黃金堡村合并為黃金堡村,建黃金堡村村民委員會。地名自得名沿用至今。黃金堡村……。 |
因轄區內有水庫名為銀湖,故名。1986年由三合村和林山村合并組建成銀湖村,設立村民委員會,該名并沿用至今。銀湖村……。 |
因其境內有一自然形成的大石,故名。1949年前為12保23段,1953年改為幸福文路合作社,1962年改為幸福大隊,1988年更名為大石村,設立村民委員會,一直沿用此名。大石村……。 |
放牛村是重慶市南岸區南山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5001080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