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北朝北魏、西魏時期,境域屬宣威縣。 北朝北周至隋時,屬姑臧縣。 唐時,屬明威府。 元時,屬永昌路。 明時,屬鎮番衛。 清時,屬鎮番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一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小壩鄉。 1949年10月,屬小壩區。 1952年12月,改屬城關區,轄新民、三雷、三管、新陶、三陶、更名6鄉。 1956年1月,合為三雷鄉。 1958年10月,與大壩、薛百合并為三雷公社。 1961年12月,析出部分轄區。 1983年4月,改為三雷鄉。 2002年7月,原城關鎮成立7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4年12月,三雷鄉與城關鎮合并為三雷鎮。 |
兩漢、北朝北魏、西魏時期,現東壩鎮境域屬宣威縣。 北朝北周至隋時,屬姑藏縣。 唐時,屬明威府。 元時,屬永昌路。 明代,屬鎮番衛。 清代,屬鎮番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為第二區六壩鄉。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為第二區六壩村聯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東壩鄉。 1949年10月,屬東壩區。 1956年1月撤區并鄉,設六壩鄉。 1958年8月,六壩鄉與羊路、夾河合并為羊路公社。 1961年12月,羊路公社又分設六壩公社。 1983年4月,設四岔鄉。 1985年5月,四岔鄉改設東壩鎮。 |
兩漢時期,泉山鎮境域屬武威縣。 西晉、北朝北魏、西魏時,屬宣威縣。 北朝北周至隋時,屬姑臧縣。 唐代,屬明威府。 元代,屬永昌路。 明代,屬鎮番衛。 清代,屬鎮番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第六區泉山鄉。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為第六區下屬紅柳園、紅柳崗聯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設泉山鄉。 1956年,分設紅沙梁、紅柳園、紅柳崗鄉。 1958月,合并成立紅柳園公社。 1961年12月,分為紅柳崗、紅柳園、紅沙梁公社。 1964年,紅柳園公社與紅柳崗公社合并為紅柳園公社。 1983年,改為紅柳園鄉。 1985年,改設泉山鎮。 |
兩漢時期,西渠鎮境域屬武威縣。 西晉、北朝北魏、西魏時,屬宣威縣。 北朝北周至隋時,屬姑臧縣。 唐代,屬明威府。 元代,屬永昌路。 明代,屬鎮番衛。 清代,屬鎮番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六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為第六區下屬西外渠聯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設西渠鄉。 1953年12月,設第九區。 1956年,分設為西渠、外渠、三溝鄉。 1957年,屬柳湖區。 1958年8月,合并成立西渠公社。 1961年12月,分設西渠、外渠、三溝公社。 1965年1月,三溝、外渠公社合并入西渠公社。 1983年4月,改西渠公社為西渠鄉。 1985年5月,改西渠鄉為西渠鎮。 2004年12月,中渠鄉并入西渠鎮。 |
兩漢時期,東湖鎮境域屬武威縣。 西晉、北朝北魏、西魏時,屬宣威縣。 北朝北周至隋時,屬姑臧縣。 唐時,屬明威府。 元時,屬永昌路。 明時,屬鎮番衛。 清時,屬鎮番縣。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中外、正大鄉。 1949年10月,屬中外、正大區。 1950年1月,屬東渠區。 1952年12月,劃為中外、正大2區。 1956年1月,分設東鎮、雨順、上潤3鄉,屬柳林區公社。 1958年10月,3鄉合并成立東鎮公社。 1961年12月,又分為東鎮、雨順、上潤3公社。 1965年1月,3公社合并為東鎮公社。 1983年4月,為東鎮鄉。 1985年5月,改建東湖鎮。 2004年12月,北山鄉并入。 |
漢、北魏、西魏時期,現紅砂崗鎮境域屬宜威縣。 北周至隋時,屬姑臧縣。 唐時,屬明威府。 元時,屬永昌路。 明時,屬鎮番衛。 清時,屬鎮番縣,有王姓人在該地開荒圃園,種植罌粟,因煙花繁艷,名花兒園。 1962年5月,建花兒園、西紅柳井2牧業大隊。 1965年1月,花兒園、西紅柳井2牧業大隊合并為花兒園牧業大隊,為縣直屬公社級單位。 1983年4月,成立花兒園鎮。 2005年9月,撤花兒園鎮,設立紅沙崗鎮。 2017年3月,紅沙崗鎮更名為紅砂崗鎮。 |
兩漢、北朝北魏、西魏時期,昌寧鎮境域屬宣威縣。 北朝北周至隋時,屬姑臧縣。 唐時,屬明威府。 元時,永昌路。 明時,屬鎮番衛。 清時,屬鎮番縣。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開墾。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一區,為昌寧鄉。 民國二十五年(1934年),屬第一區,為東西昌寧聯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大壩鄉。 1950年1月,屬第八區,為第八鄉。 1953年12月,屬第二區,為昌寧鄉。 1956年9月,仍為昌寧鄉。 1958年10月,成立昌寧公社。 1960年7月,并入“八一“農場,為八分場。 1961年3月,從“八一“農場劃歸民勤縣,仍為昌寧公社。 1983年4月,設昌寧鄉。 2015年,撤鄉,設昌寧鎮。 |
兩漢、北朝北魏、西魏時期,重興鎮境域屬宣威縣。 北朝北周至隋時,屬姑臧縣。 唐時,屬明威府。 元時,屬永昌路。 明時,屬鎮番衛。 清時,屬鎮番縣。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為第三區重興堡聯保、黑山堡聯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劃屬環河鄉。 1949年10月,屬環河區。 1956年1月,分設重興鄉。 1958年10月,與蔡旗鄉合并成立蔡旗公社。 1961年12月,從蔡旗公社分出,成立重興公社。 1983年4月,改設重興鄉。 2015年,撤鄉,設重興鎮。 |
兩漢、北朝北魏、西魏時期,現薛百鎮境域屬宣威縣。 北朝北周至隋時,屬姑臧縣。 唐時,屬明威府。 元時,屬永昌路。 明時,屬鎮番衛。 清時,屬鎮番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一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大壩、小壩2鄉。 1949年10月,屬小壩區。 1952年12月,屬城關、大壩2區。 1956年1月,屬更名、薛百2鄉。 1958年10月,并入三雷公社。 1961年12月,從三雷公社分出,成立薛百公社。 1983年4月,由薛百公社改為薛百鄉。 2015年,由薛百鄉改為薛百鎮。 |
兩漢、北朝北魏、西魏時期,現大壩鎮境域屬宣威縣。 北朝北周至隋時,屬姑臧縣。 唐時,屬明威府。 元時,屬永昌路。 明代,屬鎮番衛。 清代,屬鎮番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一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大壩鄉。 1949年10月,屬大壩區。 1955年12月,并入城關區。 1956年1月,設田斌鄉。 1958年8月,改為曙光公社,后并入三雷公社。 1961年12月,析設大壩公社。 1983年4月,設大壩鄉。 2015年,由大壩鄉改為大壩鎮。 |
兩漢、北朝北魏、西魏時期,蘇武鎮境域屬宣威縣。 北朝北周至隋時,屬姑臧縣。 唐時,屬明威府。 元時,屬永昌路。 明時,屬鎮番衛。 清時,屬鎮番縣。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為新河鄉。 1949年10月,屬新河區。 1955年12月撤區,建立新河鄉。 1958年10月,成立新河公社。 1961年12月,分為新河、紅沙堡、蘇山3公社。 1965年1月,紅沙堡公社并入新河公社。 1983年4月,改為新河鄉。 2004年12月,羊路鄉與新河鄉合井為蘇武鄉。 2015年,撤鄉,設蘇武鎮。 |
兩漢時期,大灘鎮境域屬武威縣。 西晉、北朝北魏、西魏屬宣威縣。 北朝北周至隋時,屬姑臧縣。 唐時,屬明威府。 元時,屬永昌路。 明時,屬鎮番衛。 清時,屬鎮番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二區北新、大灘2鄉。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為第二區大灘村聯保、北新村聯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原新河鄉。 1950年1月,為新河區第五鄉。 1956年1月撤區后,為大灘鄉。 1958年10月,并入雙茨科公社。 1961年12月,分設大灘公社。 1983年4月,改為大灘鄉。 2015年,撤鄉,設大灘鎮。 |
兩漢時期,雙茨科鎮境域屬武威縣。 西晉、北朝北魏、西魏時,屬宣威縣。 北朝北周至隋時,屬姑臧縣。 唐時,屬明威府。 元時,屬永昌路。 明時,屬鎮番衛。 清時,屬鎮番縣。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六區雙茨科聯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分屬東壩、泉山2鄉。 1949年10月,設紅柳墩鄉(屬東壩區)和雙茨科鄉(屬泉山區)。 1953年12月,屬泉山區。 1956年1月,設雙茨科、紅柳墩2鄉。 1958年10月,雙茨科、紅柳墩、大灘合并為雙茨科公社。 1961年12月,分為雙茨科、紅柳墩、大灘3公社。 1965年1月,紅柳墩公社并入雙茨科公社。 1983年4月,改為雙茨科鄉。 2015年,撤鄉,設雙茨科鎮。 |
兩漢時期,紅沙梁鎮境域屬武威縣。 西晉、北朝北魏、西魏時,屬宣威縣。 北朝北周至隋時,屬姑臧縣。 唐時,屬明威府。 元時,屬永昌路。 明時,屬鎮番衛。 清時,屬鎮番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二區紅沙梁鄉。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二區紅沙梁鄉村聯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新河鄉。 1949年10月,屬新河區紅沙梁鄉。 1952年12月,劃入泉山區。 1956年1月,為紅沙梁鄉。 1958年10月,并入紅柳園公社。 1961年12月,分設紅沙梁公社。 1983年4月,改為紅沙梁鄉。 2016年,撤鄉設鎮。 |
兩漢、北朝北魏、西魏時期,蔡旗鎮境域屬宣威縣。 北朝北周至隋時,屬姑臧縣。 唐時,屬明威府。 元時,屬永昌路。 明時,屬鎮番衛。 清時,屬鎮番縣。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三區,為蔡旗堡聯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劃屬環河鄉。 1949年10月,與重興鄉合并為環河區。 1956年1月,分為蔡旗鄉。 1958年10月,成立蔡旗公社。 1983年4月,改設蔡旗鄉。 2016年,撤鄉設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