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資街道是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管轄的一個街道,是盤縣縣城駐地。2013年7月,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3〕153號》批準同意盤縣紅果鎮析出設置亦資街道。
亦資街道是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管轄的一個街道,是盤縣縣城駐地。2013年7月,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3〕153號》批準同意盤縣紅果鎮析出設置亦資街道 。 新設置的亦資街道轄原紅果鎮石家莊村、西鋪村、大海村、上街村、亦資社區、白巖社區、東河社區、紅果社區,街道辦事處駐亦資社區。 |
因乾隆年間翰林院庶吉士鄧再馨出生地而得名。2013年7月,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3〕153號》批準同意盤縣紅果鎮析出設置翰林街道。 新設置的翰林街道轄原紅果鎮花家莊村、沙坡村、舊鋪村、華屯村、小關村、蛾螂鋪社區、迎旭社區、翠屏社區,街道辦事處駐沙坡村。 2015年,將原西沖鎮爬山村和原翰林街道舊鋪村、沙坡村、花家莊村,以及滑石鎮雷打山村、巖腳村劃歸兩河街道管轄,街道辦事處駐兩河村;(黔府函〔2015〕128號),調整后的翰林街道轄華屯村、小關村、蛾螂鋪社區、迎旭社區、翠屏社區地域,街道辦事處駐迎旭社區。 調整后的翰林街道轄華屯村、小關村、蛾螂鋪社區、迎旭社區、翠屏社區地域,街道辦事處駐迎旭社區。 |
兩河鄉位于盤縣中部,東與劉官鎮相鄰,南與西沖鎮接壤,西與紅果鎮相望,北與滑石、盤江交界。全鄉總面積93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99個村民組,擁有5480余戶2.03萬人,境內居住著漢、彝、回、布依等十多個民族。共有可耕地面積1.17萬畝,林地總面積6.3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2%,98年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自然村寨主要分布在320國道和兩水線傍,“水、電、路、通訊”問題基本解決,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
兩河鄉是一個典型的以種、養業為主的純農業貧困鄉,平均海拔1780米,年降雨量1328.7毫米,無霜期252天,年日照時數1593.8小時,年平均氣溫1.5m/s,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具有適宜多種工農業生產的氣候條件自然環境。現已建有蒼溪雪梨、金秋梨、黃桃等經果林基地2000畝,經濟作物前景廣闊。曾被譽為“煤海中的綠洲”。 青山環抱的老機場農業綜合開發小區,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距紅果新城7多公里,基礎設施已基本完成。“貴州省第二屆彝族火把節”在此舉辦。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區位優勢具有長遠的開發價值。現規劃設計已結束,總開發面積2500畝,擬建民族風情園、游泳館、休閑游樂中心、特種養殖(奶牛、野兔、肉犬、麂子)、種植(野菜、葡萄、楊梅、花卉苗圃、大棚蔬菜)等項目。現已具有大棚蔬菜種植、養雞、養牛等項目實施,實初具成效。 |
紅果街道位于滇、黔兩省交界處。國土面積271.88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和9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3萬人。
紅果區位優勢突出,交通便利。紅果鎮是盤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內鎮勝高速公路、320國道、威紅高等級公路、柏火高等級公路橫貫全境,南昆鐵路、內昆鐵路、水紅鐵路交匯紅果,為紅果東進貴陽、西出昆明、北上川渝、南下兩廣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 紅果煤炭資源豐富。煤炭探明儲量7億噸,遠景儲量20多億噸,煤層氣蘊藏量在1000億立方米以上,被譽為“金三角下的一顆明珠”。依托豐富的煤炭資源,境內現有地方煤礦14對,總設計能力350萬噸;洗煤企業6個,總入洗能力300萬噸;20萬噸機焦廠2個。 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過縣委縣政府遷址紅果辦公10余年的開發建設,紅果鎮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結合本鎮工作實際,提出了“共建興鎮、煤業強鎮、農業穩鎮、三產活鎮、生態立鎮”的工作思路,并切實組織實施。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建成城區道路40公里、房屋面積350萬平方米;煤炭產業做大深做強,通過技改整合,“十二五”末原煤產量達產500萬噸,煤礦安全生產狀況基本達到本質安全型;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全鎮村村通油路,組組通公路,新農村建設全面鋪開,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城郊農業發展迅速;第三產業發展欣欣向榮,城區人口近10萬人、工商戶4370戶;生態建設緊鑼密鼓,因地制宜實施循環經濟、退耕還林、石漠化、景觀河流、沉陷治理等生態項目。2009年,全鎮財政總收入 4.6 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22元。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
勝境街道是1992年“建、并、撤”后建立的新建鎮。位于盤縣西部,素有盤縣西大門之稱。西與云南省富源縣接壤,氣候溫和,降雨豐富。全鎮轄19個行政村,127個村民組,總戶數5590余戶,總人口2.5萬余人,土地面積114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8萬畝。境內有2208鐵路和320國道通過,交通便利,運輸業實力雄厚,全鎮具有非客運貨車200多輛。資源豐富,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碳、粘土、金礦、硫鐵礦等;農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麥、馬鈴薯、蕎麥、蠶豆、豌豆等;牲畜有黑山羊、豬、牛、馬等,現境內有金礦6個,有證煤礦4個,焦化廠2個,采石場18個,近年來,平關鎮黨委、政府為響應縣委、縣政府實現三大戰略目標的號召,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扶貧開發力度,
2002年引進瀚宇焦化廠(年產量30萬噸),現一期工程已順利完成,并投產已達3個多月,2003年引進年產30萬噸的紅勝焦化廠,已破土動工。2005年可望投入生產。通過全鎮上上努力,2002—2004年共爭取小額養殖信貸資金510多萬元,建有規模養殖場20個,境內現有牛4500多頭,羊7000多只,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為今后畜牧強鎮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
劉官街道駐地位于盤縣東北部,距古城一城關約5公里,新城——紅果約35公里,東與英武鄉接壤,南與城關鎮、板橋鎮相連,西與西沖鎮兩河鄉為鄰,北靠滑石鄉、舊營鄉。土地面積115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1萬畝,其中旱地1.29萬畝,水田8490余畝。主產玉米、水稻、小麥等。轄31個村1個居委會,190個村民組,境內居住漢、白、彝等民族。現有8250余戶3.19萬人。
鎮政府所在地劉官屯是盤縣境內320國道、盤興線、水盤東線、劉灑線的交通框紐。劉官水庫儲水量134多立方米,11千伏變電站和10千伏供電所,一五九焦化廠、圣隆焦化廠、飼料廠、客車改裝廠等企業蓬勃發展,有秀麗的寶霞山和聚休閑、旅游、觀光、度假、科技示范為一體的清水園觀光農業。 2003年,工農業總產值544.5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8320萬元,財政收入231萬元,其中本級財政收入122萬元,人均占有糧349.12公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達紅旗單位。全鎮有中學兩所,小學4所,村小學及教學點20處,“兩基”工作已通過市級評估驗收合格,鎮醫院配有選進的醫療設備,專家坐診,村村有衛生室,村級公路貫穿全鎮,村村通電視、電話、廣播普及全鎮各村。 |
民主鎮地處盤縣南部山區,東距盤縣古文化遺址十里大洞約20公里。南距盤縣大山百里杜鵑約6公里,距南昆鐵路小雨谷火車站約15公里。北距盤縣縣城(紅果)約78公里,西至省級旅游景點石橋妥樂古銀杏旅游景區約26公里。全鎮國土面積140平方公里,9320余戶,3.56萬人,90%的農民居住在農村,80%的人民群眾還處于貧困生活狀態,在溫飽線上掙扎。民主鎮屬黔西南溫和春干夏雨農業氣候區,本區包括黔西南州(冊亨、望漠除外)、盤縣、六枝、關嶺、鎮寧、紫云、普定、安順、長順等14個縣。
民主鎮一般海拔1300—1800米。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石山山原山地和盆地,海拔較高。地形起伏較大。南部為低中山、低山丘陵、河流切割侵蝕強烈,地形破碎,巖溶發育,坡度大。地表干旱缺水,給發展農業生產帶來一定困難。本區最大的農業氣候問題是冬春干旱少雨。夏季暴雨成澇,對作物生長發育有一定影響。由于海拔高,最熱月平均氣候只有21℃~23℃,≥35℃高溫日數,但≥20℃終日在8月中,下旬出現。農作物以玉米+小麥(油菜)一年兩熟為主,冬溫高,凍害輕,使茶樹等生長良好,是茶樹種植的理想地。民主鎮種植以玉米、小麥、洋芋為主,糧食年產量達1萬元以上;畜牧業以養殖豬、年、羊、家禽為主,現有豬品改點21個,牛品改點4個,羊品改點1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量的40%以上;礦產資源主要有煤、汞、黃金、鐵,現有黃金開采點3個,年產9萬噸以上的有證煤礦一個,已成為民主鎮的重要支柱產業。 |
大山鎮位于盤縣南部,土地總面積140多平方公里,占盤縣總面積的3.45%,轄31個村194個村民組9420余戶3.94萬人。鎮機關所在地距盤縣新城紅果約88公里,具有能源、交通、生態的相對區位優勢。
大山鎮土地總面積14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萬畝,占總面積的42.78%,林地面積4.96萬畝,占23.5%,牧草面積2.65萬畝,占12.55%,民居工礦用地面積1.15萬畝,占1.46%;水域面積0.23萬畝,占1.07%;未利土地面積2.77萬畝,占13;13%。經過兩年的宣林荒山造林和退耕還林,面積略有變動。 大山鎮海拔相對高差較大,最高處為2259.7米,最低處1306.1米,地形呈翼狀,中間高兩頭低。由于受地形影響,氣候溫差較大。高山、雨谷兩處相對較熱,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補泥,司寨平均氣溫在13.8℃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基本均恒,一般在1380mm,全年無霜期270天,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由于地形、海拔、氣溫的影響,鏡內農物分布不均,主要的農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麥等,其中農業經濟作物主要以烤煙為主。 大山鎮主要以煤炭資源著稱,境內探明煤炭儲藏量約為30億噸,主要分布在雨谷、司寨、補泥一線,是盤南礦的主采區。另外,還有較為豐富的石灰巖資源,含有少量金、銅、硫等礦。 大山鎮機關坐落在盤縣老廠林場大橋河工區內,森林面積較大,境內還有四個人工水庫。在大山鎮、水、林融合一體,形成以“十里大洞~老廠竹海~大山百里杜鵑~妥樂銀杏”的盤縣南部旅游風景線。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是一個開發潛力大的旅游渡假圣地。 |
保田鎮位于盤縣南大門,與黔西南州威舍和清水河鎮接壤,地處劉坪線和長瓦公路要道上,距南昆鐵路約5公里,距在建的威紅高等級公路約5公里,距興義機場約50公里,區位優勢較好。全鎮位于東經104°39′—104°49′,北緯25°20′—25°28′之間,正處在清底河水庫下游灌溉區,距在建的樓下河水電站僅10余公里,水源條件較好。海拔在1350m—1975m,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540.8mm,年平均氣溫14.5℃,積溫5314.1℃,無霜區269天。
全鎮轄12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90個村民小組,37個自然村寨,全鎮總面積114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2萬畝,其中水田6480余畝,旱地5.97萬畝。全鎮總人口2.16萬人,總戶數4700余戶,其中,農業人口2.05萬人,非農業人口1010余人,全鎮現有林地面積4500余畝,森林覆蓋率28.6%。糧食總產量8147噸,財政總收入175萬元。 |
石橋鎮地處盤縣東南部,距盤縣古城約36公里,距縣城紅果約32公里,全鎮轄13個行政村,全鎮總人口2.05萬人,轄區總面積58多平方公里。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建鎮,由原盤縣特區樂民區公所管轄的石橋、魯番兩個小鄉合并組建而成。
境內蘊藏有豐富的優質有煙煤和無煙煤資源,現有有證煤礦13對,年產原煤30萬噸;焦化廠6個,年產優質焦煤4.6萬噸;有洗煤廠5個。全鎮財政總收入的82%來自于煤炭生產。妥樂古銀杏群于2000年2月經省人民政府審定批準為第四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和加強。趙(官)威(箐)公路橫跨全境,南(寧)昆(明)鐵路貴州段有約14公里通過本鎮的5個行政村,并在魯番設有年運輸能力近期15萬噸、遠期30萬噸的貨場及轉運站、客運站。全鎮共有鄉村公路里程近50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鄉村公路網絡。通過多年的努力,全鎮80%以上的村寨及農戶飲上了清潔的自來水。電力設施完善,農網改造工程基本結束,實現了村村通電的目標。通訊發展迅速,快捷方便,自九七年開通程控電話以來已安裝程控電話近500門,11個行政村通了電話。境內建有機站,手機信號覆蓋了全鎮的大部分地區,手機擁有量達到了300余部。
鄉鎮企業迅猛發展,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1年鄉鎮企業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2003年可望突破一億五仟萬元。截至2003年八月底止,全鎮共有招商引資企業18家,引進資金達5000余萬元。境外的馬紹爾群島,國內的江西、福建、湖南、廣西、廣東、云南、山東等省市及省內的客商紛紛前往石橋鎮經商辦企業。成為招商引資的一片熱土。 |
在盤縣特區南部,普彝河上游。面積86平方公里。人口2.2萬。轄17村委會。1942年為響水鄉。1953年析設響水、魯楚、普克3鄉。1958年撤鄉并入威箐公社。1961年析建響水、魯楚、普克3公社。1984年改設鄉。1992年3鄉合并置響水鎮。鄉鎮企業主要為小煤廠,產原煤和焦煤。有小學17所。鎮人民政府駐地陽橋,在城關鎮南35公里,跑馬坪東麓新橋河畔。人口520,有漢、布依等民族。海拔 1 370 米。清末唐姓于此架一石橋,名太陽橋,村因橋名。簡稱陽橋。聚落沿河西岸分布。設農貿集市。趙官—普克公路經此。 |
火鋪鎮是一個以煤炭工業為主體的小鄉鎮,位于盤縣西南邊緣,東北面與紅果接壤,西南面與平關鎮和云南的富源縣毗鄰。東西寬2多公里,南北長12多公里,總面積41多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04%。火鋪鎮下轄6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村以下設28個村民組。全鎮人口總數2.98萬人,是盤縣人口最稠密的鄉鎮之一。民族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較少。
現境內有國有大企業盤江煤電(集團)火鋪礦,火鋪電廠、正在興建投資2.5億的矸石電廠,鎮辦煤礦2個,年產原煤分別達到15萬噸,集資辦和獨資辦私營煤礦3個,年原煤分別達到15萬噸,集資辦和獨資辦私營煤礦3個,年產原煤分別達到6萬噸。鎮辦焦化廠一個,年產焦煤2萬噸,正在引進資金興建年產焦煤20萬噸以上的焦化廠。 火鋪鎮不僅煤炭工業發達,商業交通運輸業,服務行業以及其它行業也比較發達。交通十分便利:過境鐵路長約4公里,有車站停靠,西可達昆明,東可到貴陽,南可下廣西,境內公路總長50余公里,各村寨都已通車。國道320線從境內橫貫東西,時時有西去曲靖、昆明,東往盤縣、普安、水城的過境客車。全鎮擁有大小各型載重車和客運汽車500多輛,拖拉機40多臺。 轄區現有鎮初級中學1所,火鋪礦初級中學1所,礦小學一所,鎮小學5所。鎮醫院1個,礦醫院1個,集體辦衛生所1個,其它私人辦診所20余個。 全鎮耕地面積為3920余畝,年糧食總產量可達18.72萬公斤。現有林地2.29萬畝,主要分布于鎮林場、沙淤村、李子樹村、坡上村、羊場坡村、濫泥箐村,森林覆蓋率達35%以上,我鎮林場已被省里列為省級旅游區——杜鵑山風景區進行開發,現公路設施已經全部完成,杜鵑山水庫和大門正在建設之中。 |
樂民鎮位于盤縣西南部,東經104°26′—104°33′與北緯25°29′—25°35′之間。東距盤南電廠20多公里,南與云南富村鎮相鄰,西距紅果新城30多公里,北距盤縣城關鎮50多公里,境內有南昆鐵路通過,并建有客運站和貨運量達30萬噸的貨場一個,公路202線、212線貫通全鎮,全鎮地勢西北高,中部和南部低,轄區總面積141多平方公里,有耕地1.99萬畝,其中水田1660余畝,旱地1.82萬畝,居住有漢族、彝族、回族、白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共1.1萬戶,總人口4.73萬人。有35個行政村,213個村民組,5個居民小區,下設4個辦事處,支柱產業是煤炭工業,其次是畜牧和生態旅游業、農業等。 |
西沖鎮位于盤縣城關鎮西邊,南與板橋鎮、水塘鎮相鄰,西與紅果鎮交界,北與劉官鎮、兩河鄉毗鄰。地處東經104°13′—104°39,北緯25′43—25°48′。海拔高度1500米—2130米。西沖河、沙溝河、陸家河三條河流均屬珠江水系支流北盤江發源地之一,地勢西高東低,切割較大,山高坡陡,屬明顯的喀斯特地貌。氣候溫和,雨熱同季,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氣溫150℃,降雨量193.5mm,日照時數為1593小時。區內盛產小稻、玉米、小麥、蔬菜等農作物。
全鎮總面積58多平方公里,其中旱地6870余畝,水田3550余畝。森林覆蓋率30.9%。下轄14個行政村,77個自然村寨,146個村民組,5910余戶,2.2萬余人。有中學1所,完小8所,小學教學點2個。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西紅公路20多公里貫穿境內,是連接紅果和城關的重要交通樞紐,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境內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主焦煤儲量4.14億噸,無煙煤3.07億噸,有有證煤礦7對,焦化廠4組。經濟來源于煤炭生產、釀酒、養殖、炒米加工、竹木鐵器加工制作、糧食加工、畜牧養殖、蔬菜種植等。 |
斷江鎮位于盤縣西北部,距縣城34公里,總面積88.8平方公里。東與盤江關口、兩河相連,南和紅果接壤,西靠云南富源縣,北鄰盤江鎮。鎮下轄11個村,一個居委會,116個村民組,72個自然寨,居住有漢、彝、苗、回等民族。全鎮總人口352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8000人。地勢東西高、南北低,海拔在1450至2685.9米之間,其間山巒重疊、溝谷縱橫。拖長江從南至北迂回13公里,神奇的老龍潭在小斷江與其交匯。西南面地廣人稀,比較高寒,年平均氣溫16℃,無霜期310天;河谷地帶人口稠密,氣候溫暖,土地肥沃,工業較發達,鎮境內有盤江煤電(集團)公司的山腳樹礦、老屋基礦、老屋基矸石電廠、老屋基洗煤廠等國有大中型企業。農產品以產玉米、水稻、小麥、蔬菜為主。現全鎮僅有耕地6655畝,其中田1666畝,蔬菜地1100畝,人均耕地0.28畝,人多地少矛盾比較突出。斷江鎮地處工礦區,交通發達,貴昆鐵路,兩水公路由南至北穿境而過,設有平田、盤關兩個火車站。全鎮學校、醫院、文化設施較為完善,共有初級中學1所,初級完小3所,教學點4個,特別是新建的斷江中心小學,教學基礎設施齊備,校園寬敞,環境優美,能提供全鎮三分之一以上的適齡兒童就學,教師素質高,有開拓、創新精神。有醫院3家,個體診所,村級衛生院60余家,醫療服務機構齊備,設施齊全,有較高的醫療水平。有文化娛樂場所30余家,文化精神生活較為豐富,全鎮所有村都能開通電話或移動電話。森林資源十分豐富,現有森林面積38680畝,森林覆蓋率達34%,有茅草地萬畝林場、花木樹林場,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茅草地林場正在規劃為森林公園。
我鎮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有煤、銅、金、沙石等。特別是煤,現已有國有大礦山腳樹礦、老屋基礦、地方四對有證礦進行開采,地方生產原煤20萬噸,焦煤10萬噸,年財政收入近900萬元。由于煤的開采,形成了以煤為經濟支柱的產業鏈,第三產業比較發達,形成了以山腳樹、老屋基、原礦務局機關為主體的集商貿、運輸、文化、娛樂、服務為一體的經濟文化中心。
斷江鎮是一個氣候宜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通信發達,資源豐富的鄉鎮,發展蔬菜種植,經果林,大型畜牧場,畜牧品加工,潛力巨大,鎮機關中心區小城鎮建設、森林資源的開發,非煤礦業的勘探正在加快進行,斷江鎮具有較為寬松的投資環境,真誠希望各界有識之士到斷江考察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