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域情況
平湖鎮拉全村在2004年合并行政村時,由原拉全村、拉塘村及擺烈村的甲幫、下硐、拉那三個組合并而成。全村轄區面積23平方公里,拉全村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南面,東臨新舟村,南接吉古村,西接興民村,北與甘寨鄉磨刀接壤,冊山公路將拉全村分為東西兩半,均居住在高坡地區,村辦公房距鎮政府駐地10公里。
二、人口情況
全村共轄16個自然村寨,19個村民組,總人口由2005年的2120人增加至2010年2166人,少數民族2007人,以布依族居多,布依族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96.2%。人口出生指標均控制在縣下達范圍內,農業勞動力基本不變,以布依族聚居為主。
三、經濟運行情況
拉全村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經濟作物有油菜、太子參、花生、黃豆、楊梅、梨子等。
四、基礎設施情況
交通方面:在19個村民組中有15個村民組通簡易公路,路面窄,多數路面在3米以內,在交通安全上存在不足。
五、農田水利方面:拉全村耕地總面積2360畝,其中田960畝,土1400畝。整個開花寨村多居住在高坡,無水源灌溉,所有田只能依靠望天水解決灌溉,抗旱能力弱。
六、林業情況
拉全村林地面積6000畝,森林覆蓋率為70%以上,全村無草地資源。
|
興民村地處平塘縣城西南方向,距縣城約23公里,由原來的甲善村與擺烈村2個行政村合并而成。全村轄11個自然村民小組,總人口2073人,現有黨員42人;居住有漢、布依、毛南、苗、水、壯等民族雜居,全村漢族共17人,布依族集中為主的少數民族村,以農業耕作為主要生活方式,全村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約1769畝,其中耕田為963畝,耕地806畝。主要種植農作物有水稻、太子參、玉米、油菜、高梁等。
|
苗攀村位于縣城西北部,村辦公房所在地離鄉政府18公里,距平塘縣城9公里,這里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16-19攝氏度,雨量充沛,適合種植業的發展。
2004年由原來的新聯村、雙河村合并而成。到2009年為止,全村15個村民組都修通了公路,幅員15.73平方公里,耕地1846.56畝,其中田880.86畝,地965.7畝。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由12個自然村寨組成,2010年末總戶數526戶,人囗2231人,在外務250人,其中少數民族2288人。
苗攀村村民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產業,農收入主要是糧食收入、種植收入和打工收入,人均占有糧食450公斤,人均收入3060元。
|
京舟村位于白龍鄉政府駐地,距平塘縣城13公里,全村9個村民小組,834戶3274人。耕地面積2535畝,人均耕地面積0.8畝,人均產糧42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535元。京舟村有黨員74名,是一個以布依族人口聚居為主的村寨。村里設有遠程教育點、黨員活動室和圖書室。目前,種植業、養殖業是農民創收的主要來源。境內山高坡陡,溝溪縱橫,風光秀美,空氣清爽,旅游資源極為豐富。
|
董聯村位于白鄉東南面,全村人口2258人,耕地總面積為2941畝,村內風景迷人,民風民俗濃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山高石多,峰巒重疊,農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為主,經濟作物有美術和西瓜,最近幾年村民主要以烤煙為經濟支柱,董聯村東臨京舟村,南接甘寨村,西與谷硐村洽接,北與龍鄉村洽接,具有物流與經濟往來的地埋位置之重要性。
|
黃平村位于平塘縣白龍鄉東北面,距鄉政府所在地7公里,平均海拔850米,下轄9個村民組。東接擺克村,南與京舟村相接,西與新全村毗鄰,北與樂康村相連。全村總面積為23.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2畝(田560.28畝、土1160.72畝),林地3015畝,可開發荒山荒坡800畝,林地覆蓋率為48%。村總人口數為1983人,0黨員48人,布依族人口占90%以上,是一少數民族聚集地區,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于種養業和外出務工收入。
黃平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有豐富的煤礦、森林資源,一條清澈如鏡、永不干沽的河流從壩子中間穿流而下,兩岸有美不勝收的田園風光,是旅游觀光的好地方。這里田土平坦開闊,是發展種養業的最佳首選。這里的山、這里的水養育了這里勤勞樸實的人民,歡迎各單位、各部門、各界人士到我們黃平來開發、做客,黃平人民歡迎您!
|
--人口總數:1118人農業人口:1105人非農業人口:13人
--行政區面積:15.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03.0畝
--主要民族成分:佈依族.漢族.發展口號:
--所轄村:樂康.冷水.翁拱.馬惹.黃林等五個村民組生產總值:50.0萬元
--主要經濟產業:水稻.玉米名特產品:辣椒辦公所在地:樂康組
|
擺克村位于平塘縣白龍鄉的東北面,距政府駐地10公里,平均海拔980米。村轄7個村民組,幅員面積23.25平方公里。東面、南面公別與都勻市平浪鎮、沙寨鄉接壤,西面、北面分別與本鄉黃平村、樂康村相連。總戶數298戶1213人。布依族占100%。耕地面積1205.2畝(田624.78畝、土580.42畝),林地1500畝、可開發荒山荒坡面積1000畝,森林覆蓋率45%,年均氣溫13.5,總積溫6020.9,無霜期305天,降雨量1325,年日帳筆�1253.4小時。2010年外出務工人口117人。
|
位于平舟鎮北部,平舟鎮政府駐地北面16千米。村委會駐麻懂,屬平舟鎮。東至黃平村,南至龍興村,西至都勻市平浪鎮凱酉村,北至樂康村。轄7個村民小組:一組(麻董)、二組(牛滾凼)、三組(白巖)、四組(馬惹平寨)、五組(高坡)、六組(塘樹)、七組(扁街)。總面積13.931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433333平方千米。人口390戶1710人,布依族占95%。有林場至樂康通村公路通過。有5個組已實現路面硬化、全部7個組已通自來水。農業以種植玉米、水稻為主。主要特產:茶葉。長途電話區號:0854,郵政編碼:558300。 |
龍興村地處白龍鄉北面,距鄉政府3.5公里,距平塘縣城17公里。是撤、并、建前鄉政府所在地,東接興全村,南面與董聯村相接,西與董聯村吡鄰,北與谷硐鄉、凱口鎮相連。全村轄9個村民組,有510戶1951人,居住著布依族、漢族,其中主要以布依族為主,布依族占87.5%。有耕地面積1703.23畝(田931.01畝、土772.22),林地面積8726畝。地貌平坦,比較適全經濟林開發。
|
甘寨村位于甘寨鄉政府所在地,冊三公路穿境而過,輻員面積13平方公里,東接磨刀石村,南臨基哈村,西靠卡羅鄉,北連土寨村,轄13個村民組。2007年末,全村有698戶2843人,其中農業人口628戶2756人,有勞動力1217人;漢族1763人,占62.01%;少數民族1080人,占37.99%;其中:布依族占17.32%;苗族占17.1%;其他少數民族占3.57%;農民人均純收入1855元,人均占有糧392公斤。屬省級二類貧困村。全村在冊耕地總面積1969.27畝,其中田1339.66畝、土629.61畝,有林地面積1300畝,有可開發荒山荒坡面積2000畝,森林覆蓋率達48%以上。全村平均海拔750米,年平均氣溫17.20℃,無霜期308—314天,降雨量1210—1240毫升,年日照時數95.7小時。
甘寨村經濟來源主要靠種、養業為主,種植業主要有水稻、玉米、烤煙、細刀豆、蔬菜等農作物;養殖業主要以二元母豬和仔豬育肥為主。在農業生產上率先實現“糧—豬—沼—豆”生態立體農業,建有人畜分離生態養殖小區1個,現存欄育肥豬50余頭。母豬養殖:能繁母豬養殖13個組139戶,存欄164頭;自由選育母豬11個組83戶,存欄109頭;外元母豬4個組22戶,存欄50頭;麻山土雞養殖:通過宣傳發動,在小山林組、高坡組實施40戶2000羽。
多年來,甘寨村群眾認真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在新農村建設中,積極參與,大力發展生產,社會經濟基礎逐步得到夯實。特別是從2006年以來,在縣掛鉤領導及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鄉黨委、政府積極爭取各級無償幫扶資金及物質20余萬元,對小山林及老甘寨上、下組主干道公路進行改造,并實施了連戶路面硬化近2公里,完善了小山林組養殖小區的各項硬件建設,實現水、電、路三通。2008年,縣委、縣政府繼續把甘寨村列入全縣新農村建設示范點,重點發展種養業,側重發展養殖業,為甘寨村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
土寨村位于甘寨鄉北面,距鄉政府12公里,轄7個村民組,全村290戶1290人,少數民族516人占總人口40%,年勞動力773人,文盲半文盲120余人,初中畢業僅有220人,全村現有耕地1493畝,其中田830畝,土663畝。林地1200畝,可開發荒山荒坡3000畝,森林覆蓋達60%以上,雨量充沛,年日照時間長,水資源廠豐富但需要開發。
土寨村屬省定一類貧困村,交通信息閉塞,報刊郵件均靠往來順帶,2001年已安裝程控電話到鄰村苗坡村,延長3公里即可到達該項目區,近年來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外出務工人員增加,親人生活、生產勞動聯系相對困難,嚴重制約該地區各項事業長足發展。
土寨村由于自然條件差、信息閉塞,仍保留傳統式種植,農民市場經濟意識差,人口素質整體低下,脫貧致富步伐太慢。
現有村民小學校一所,班級6個,在校生18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6%,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60%,有村辦土寨村位于甘寨鄉北部,距鄉政府約10公里,轄7個村民組,幅員面積13平方公里,東臨苗鄉村,南接苗坡村,西靠卡羅鄉,北與白龍鄉相通,2004年年末總人口298戶,其中少數民族687人.占52%,年勞動力790人.
交通條件差,小農經濟意識較濃,市場信息不靈活,素質不高,水源靠水渠但滲透嚴重,多數仍靠天吃飯,教育、衛生落后。基礎設施差,經濟發展緩慢。有村辦公房一幢,沒有文化室,交通條件差。
|
苗鄉村地處甘寨鄉北面,距平塘縣城6公里,北抵白龍鄉、東與平湖鎮接壤,具有較好的城郊區位優勢轄6個村民組,面積11平方公里;東接平湖鎮萬獨村,南臨磨刀石村,西靠土寨村,北通白龍鄉。可開發荒山荒坡4000畝,森林覆蓋率達60%,降雨量約1280mm,年日照時間1262小時,礦產資源主要以煤為主。總戶數有279戶,總人口1274人,耕地面積887.5畝(其中田421.5畝、土466畝)現有勞動力615人,人均純收入721.7元,人均占有糧280kg,電視覆蓋率為60.5%。主要種植玉米、水稻,教學條件差,醫療無保障,是一個典型的飲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就業難、就醫難的貧困村。
在教育方面:現有村民小學校1所、在校生200余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8%,組組通電視、尚有衛生室1個、村辦公房1幢、飲水困難、5個組全年缺水累計達三個月之久,水源少,交通差,至今多數人家仍采用馬車運輸不便,文化素質低,尚有文盲半方盲120人左右,經濟、基礎薄弱,抑制返貧能力不強,基礎設施差。
生活方面:苗鄉村由于經濟基礎差,小農經濟思想濃,市場信息不靈活,文化素質不高,特別是交通條件差,盡管有4個村民組雖距縣城不足5公里,但行程需要兩個小時,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易返貧。在生活生存方面,人畜飲水困難,基礎設施差,村小學附屬設施建設有待加強,教育事業發展緩慢。
|
磨刀石村位于縣城西面,距縣城約5公里,處冊三公路線上,轄10個行政村民組,輻射面積約12平方公里,東接平湖鎮,南接基哈村,西通甘寨村,北與土寨村交接,現有耕地1634畝(其中田926畝,土708畝),森林覆蓋率約40%,年均氣溫16.5oC日照1260小時,年無霜期302天,降雨量1274毫米,可開發荒山荒坡4000畝。
全村2004年糧食總產量835.1噸,大牲畜存欄501頭,生豬1620頭,農發人均收入1300元,人均占有糧600公斤,全村“兩雜”面積推廣1200畝,共有貧困戶19戶,貧困人口80余人,農發主要收入來源于糧食生產。
現有小學一所,班級7個,學生總人數32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8%,廣播電視覆蓋率達60%,現獲綠證5人,村文化室,衛生室設備簡陋,組組通電。
雖有冊三公路穿過磨刀石村,但尚有80%的村民組均住山灣交通不便。無支柱產業,農發經濟實力不強,貨幣收入少。群眾文化素質低,接受科技知識慢。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多數村民組仍靠天吃飯,抑制返貧能力不強。
|
基哈村位于甘寨鄉南面,村所在地距鄉政府約3公里,距縣城約7公里,處在縣城至擺茹縣級公路干線上,轄7個村民組,面積約11平方公里,東接磨刀石,南臨平湖鎮拉全村,西靠擺茹鎮,北通甘寨村。2006年末總人口1640人,404戶,其中少數民族1626人,占99%,年勞動力856人。
全村耕地面積1508畝(其中田630畝,土878畝)可開發荒山荒地3000畝,森林覆蓋達70%以上,水資源有待開發,特別是龍井風景點有待利用。
2006年末糧食部量712.4噸,大牲畜存欄425頭,生豬1408頭,“兩雜”面積推廣約1100畝;2006年全村貧困戶56戶,貧困人口226人。 60%的村發組交通不便。多數都是靠天吃飯。信息不靈,市場觀念淡薄,經濟基礎差,擴大再生產能力低。文化教育、衛生落后,整體素質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