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縣轄鎮,縣府駐地。1958年屬城關公社,1973年析建城關街道,1981年設龍津鎮。位于縣境中部,龍津河兩岸。面積33.2平方公里,人口1.8萬。省道洋萬線過境。轄城南、城東、蔬菜3個村委會和漁滄、翠園、鳳翔、長興4個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蔬菜、煙葉、淡水魚。是縣主要副食品基地。工業有運輸、建筑等業。古跡有建于唐代的金蓮寺。 |
嵩溪鎮地處清流縣東北部,北與寧化縣接壤,是清流縣次中心城鎮,素有“豆腐皮之鄉”美稱。全鎮人口1.8萬人,面積187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耕地面積24萬畝,省道嶺文線和即建的京福高速公路三寧延伸線縱貫全境,交通便利,距三明110公里,距縣城20公里,通訊發達,商業服務活躍,自古便是清流縣北部重要商品集散地和商業貿易中心.
嵩溪鎮資源極其豐富,發展潛力很大。礦產資源已探明并可開采的有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鎢、稀土礦等,其中鎢儲量達30萬噸,是世界最大的斑巖型鎢礦;森林覆蓋率82%,林木蓄積量達54萬立方米,盛產松、杉、毛竹等;主要農副產品有優質稻谷、豆腐皮、粉條、高地貢米、紅菇、蜜雪梨、筍干等特色農副產品。“七星巖”牌豆腐皮1996年在省林業博覽會中獲得最暢銷產品稱號。2000年獲福建省名優特新展銷會金獎,遠銷廣東、浙江、上海、河北及本省各地,深受廣大銷費者青睞;全鎮小水電共有裝機1160千瓦、年發電量400萬度的時州電站和在建的裝機640千瓦、年發電量290萬度謝地電站;嵩溪山林奇石屹立,旅游資源豐富,正在建設中國家AAA-北斗山風景區,總投資達7000萬元,以地貌發育優良,景點集中緊湊,森林植被原始和溫泉富氡如沸而獨具一格。
近幾年來,全鎮累計投入3000余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富興小區一期工程竣工,鎮區面積由0.45平方公里擴大至1.2平方公里,鎮區人口增至8000人,城鎮化水平達42%以上,2000年被列入全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精神文明上新水平,連續三屆被評為市級文明鄉鎮,1996年被省政府評為“家園杯”新型村鎮建設優勝鄉鎮,1997年被授予省農科教結合示范鄉鎮,1998年被授予“三明市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 |
嵩口鎮位于清流縣東南部,安砂庫區上游,距縣城18公里,是清流縣最大的城鎮,素有“企業重鎮”“魚米之鄉”的美譽,全鎮人口1.8萬人,面積227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耕地面積16092畝,山地面積32萬畝。境內有縣屬企業5家,外資2家,鄉鎮企業7家,民營企業28家,省道307線貫穿南北,交通便捷,通訊發達,商業服務活躍,是清流縣東部物質主要集散地和商業貿易中心。
近年來,嵩口鎮圍繞“農業富鎮、工業強鎮、溫泉旅游旺鎮”的工作思路,培育了“群策群力、少說多干、立足崗位、爭創一流”的嵩口精神,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實現了全鎮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31066.18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3303萬元,農業總產值7763.18萬元,鎮財政收入265萬元。農業產業方面:建立了塋木、烤煙、水果、食用菌、水產、林竹、蔬菜、油茶、優質米九大基地,打出了“久利”永得里綠色食用茶油品牌,其中建立了1萬多畝優質果園,5000畝的烤煙、2萬多畝的茶山,3000畝的苦菜、1萬畝的苦竹等多種農副產品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嵩口農業服務中心,是專門為農業生產提供系列化服務的職能部門,為全鎮的糧食生產、烤煙、地瓜、果樹生產、種苗、藥材等生產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證,農業服務中心現有專業技術人員9人,其中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4人。 |
靈地鎮位于三明、龍巖兩市交界處,集鎮距龍巖市的連城縣僅25公里,距清流縣城58公里,大靈線、北沙線在鎮區交匯。靈地鎮是三明通往龍巖及廣東省的重要通道之一,是清流縣南部五鄉鎮和連城縣北部鄉鎮商品交易的樞紐,是清流縣最重要的商貿集鎮。全鎮轄7個村,42個村民小組,6828人,其中農業人口6470人,區域面積77.47平方公里,擁有耕地面積9685畝,山地面積134520畝,山林面積97343畝。
靈地鎮距冠豸山機場25公里,龍長高速公路30公里,贛龍鐵路40公里,交通極為便利。境內有出水量達300升/秒的冷泉資源,對發展冷水性魚類養殖業有良好的開發前景,全鎮近年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烤煙、紅心地瓜、朝天椒、萵苣等種植,并著力發展肉牛養殖,鼓勵農民代種牧草,去年以來組建的清流縣靈地廣益牧業有限公司已成為清流縣肉牛產業的龍頭企業。 |
長校鎮位于福建省清流縣之南,地處閩西北交通要沖,東鄰本縣鄧家、靈地,西與龍巖長汀接壤,南接古雕版印刷之鄉連城四堡,北毗本縣里田。行政區域面積141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22個自然村,全鎮總人口12821人,是清流縣的農業大鎮,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鎮。集鎮距清流縣城46公里,距國家“四A”級旅游風景區連城冠豸山32公里,省道建文線穿越全境,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商業服務活躍,是三明市與龍巖市結合部 的重要邊貿古鎮。
長校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6°42′55″,北緯:25°57′,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少嚴寒、夏無酷暑、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8℃,年平均無霜期229— 274天,年平均降雨量1770毫米。集鎮所在地海拔401米,境內地形起伏、溝壑縱橫、山脈連綿,是典型的內陸山區。現有土地面積17.18萬畝,林業用地14.4萬畝,其中有林地13.9萬畝;耕地面積13980畝,人均1.09畝。境內復雜的地貌和懸殊的海拔形成了明顯多樣的小氣候,河谷、山間、盆地和山地氣候差別顯著,適宜多種作物生長。
長校鎮歷史悠久。自唐武年間,中原漢人經過不斷輾轉,擇居此地肇基立業,繁衍生息,歷經千年,串綴成客家文化的華彩珠鏈,同時也形成了熱情好客、勤勞善良的客家風情。境內山清水碧,景色宜人,有創建于唐代的瑀公廟、千年古杉和擁有閩西北最大的寺廟群并被列入客家旅游專線景點的佛教旅游圣地—靈臺山風景區。人文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綺旎,是集旅游觀光、休閑朝圣和經商辦廠的理想地。
近年來,長校鎮緊緊圍繞圍繞“抓基礎、強服務、增活力、促發展”的工作思路,著力抓好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和新經濟亮點的培育。形成了“真抓實干、務實創新、熱情服務、奮發有為”的長校精神。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鎮10個行政已有9個村通水泥公路,境內擁有裝機5000千瓦時的縣屬竹青背發電廠和裝機分別為300千瓦時、445千瓦時的鎮屬崗背、沙坪兩個小電站,并均已與省網110KV變電站聯網,電力資源充足。程控電話、移動電話、閉路電視網覆蓋全鄉,文化、教育、健身、娛樂等較為發達。集鎮所在地建有日供水2880噸的優質自來水廠,全鎮90%的村也已通上自來水。同時,公民道德、誠信意識不斷增強,社會治安穩定,投資環境和投資政策不斷寬松,有力推動了全鎮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
賴坊鎮位于福建省清流縣南部,東臨永安市羅坊鄉,南接連城縣,轄8個行政村。宋朝末年永安安沙賴氏遷來建居,取名為“賴坊”村,1958年建社,1984年改鄉。全鄉面積110平方公里,人口9364人。土地面積16.4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9.1%,人均耕地1.6畝;山林面積13萬畝,占土地面積的79.3%,人均山林面積13.9畝。人均森林蓄積量23.9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6%。2003年工農業總產值8665萬元。水面面積2500畝,盛產草、鯉、鳙、鰻魚等。農副產品豐富;西瓜、大蒜、烤花生等品質優良,風味獨特,無污染而遠近聞名。
一、種植業
傳統種植業有烤煙、花生、西瓜、東山席草。年產烤煙100萬斤以上,是清流僅有的幾個萬擔煙鄉之一;深加工的烤花生外觀美潔,味道純香,年年供不應求,西瓜以潤喉清肺甘甜可口享譽周邊縣市,遠銷廣東、浙江等省份;傳統席草質地上秉臥于草席之上有回歸自然之感,在獨有的自然之香的熏陶之下逐酣然入睡。在連城地瓜干產業的帶動下,我鄉種植紅心地瓜2000畝以上,半成品及生地瓜全部銷往連城;以賴坊、東山、南山三個村為主的水果“三蜜”(蜜雪梨、水私桃、溫蜜)種植800多畝,其中豐產果園400多畝,幼林果園300多畝。
二、大豐山生態旅游
大豐山生態旅游區為未開發純自然生態旅游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最高海撥1705米,擁有省重點保護珍貴植物長苞鐵杉、殼斗科、福建櫻花、青岡等,擁有國家級保護野生動植物閩楠、樟樹、白頸長尾雉。虎紋蛙、蘇門羚、大靈貓等。該山山高林密、怪石粼峋,擁有神龜對話、藏龍臥虎、仰天臥佛、七里林、觀月臺、望日峰、棋盤峰、攔牛石、土地祠、迎客松等20余處勝景,山上“順真道院”始建宋代,歷史悠久,院內有孝宗皇帝封為“通天妙應歐陽真君”等道家的偶像。
三、地礦資源
賴坊鄉地礦資源豐富,經地質部門探明:石灰石儲量5億多噸,鐵礦儲量1億多噸,煤礦儲量1500萬噸,錳礦儲量6.6萬噸,鉛、鋅、銅礦也很豐富。陳坊、半山庵兩處井田正在進行煤礦勘查,陳坊井田已完成硐探460多米,完成投資105萬元;2004年4月份又一龍巖客商來我鄉投資興辦鐵礦廠,到目前為止已投入資金100萬元左右。 |
林畬鄉地處清流縣東北部,素有清流“北大門”之稱,東臨明溪縣,西與嵩溪黃沙口村接壤,南與溫郊鄉毗鄰,北連寧化,是清流監獄所在地。轄8個行政村,5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080人,農業人口9465人。全鄉土地總面積96.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15人/平方公里。耕地1.4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49%,人均耕地占有量1.2畝;林地14.6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4.59%,人均占有量為10.95畝;水域面積0.13萬畝,占本鄉土地面積的0.77%.
林畬鄉平均海拔46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9oC,無霜期275天,年活動積溫5015oC-5157oC,年平均降雨量1788mm,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境內山間、盆地、山地氣候差別顯著,適宜多種作物生長。
一、種植業
傳統的種植業有:淮山、烤煙、大豆、花生、地瓜。常年種植淮山500畝以上,享有“中國淮山之鄉”之美譽,產出的淮山營養豐富、風味獨特,是上乘的中藥材,又是桌上美味佳肴,暢銷全國各地,供不應求。年產煙葉90萬斤以上,是清流縣煙葉種植強鄉。黃豆、花生深受周邊鄉鎮的歡迎。受連城地瓜干產業的影響,我鄉種植紅心地瓜2100畝,生地瓜全部銷往連城。我鄉還種植優質茶葉2000畝,主要有福云6號、福鼎大白、黃旦等綠茶系列和金萱茶、四季春、鐵觀音、軟枝烏龍的烏龍系列。在營銷大戶的帶動下,全鄉果樹種植2000畝,主要有李、桃、梨、奈等。
養殖業主要有:豬、羊、牛等。全鄉養豬5000頭,養羊1100頭,養牛800頭。豬和牛以農戶散養和大戶集中養的形式養殖,羊以專業戶養殖為主。林畬鄉的豬、羊、牛肉質好,營養豐富,深受客商青睞,主要銷往明溪、清流縣城及周邊鄉鎮。水面養殖300畝,盛產草魚、鯉魚、鰱魚等。
二、旅游資源
毛澤東舊居座落在林畬鄉林畬村塘堀組,這幢整體建筑主土木結構的三進大屋,是毛澤東同志在一九三0年一月十五日,經過林畬塘堀村時的舊居,故居原名“詒燕第”,占地面積1386平方米,主房間二十四間,三排廂房二十三間,為清代建筑。現尚存留有紅軍七師一團、紅軍十二團等紅軍刷寫的標語。一九八三年,清流縣人民政府公布該故居為縣首批文物保護單位。是理想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游參觀的好去處。 |
溫郊鄉地處清流縣城北部,總面積139.67平方公里,全鄉人口4046人,1009戶,轄屬4個行政村,30個村民小組,分布在22個自然村,共有耕地面積5463畝有林地面積122638畝,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分里30人,屬于中山、低山地貌區,平均海拔500-800米,河谷發育多是V形,殘坡積土厚2—5米,平均氣溫15—19℃,平均降雨時1735毫米,是清流縣的用材林的毛竹主產區,蘊藏著大量的瑩石礦及其他礦種,具有豐富的水資源。林區蓄藏著大面積的闊葉林和3237畝國家珍稀樹種——南方紅豆杉。鄉內有縣級重點文物——海會塔。種羊養殖成為我鄉的特色產業;赤坑種養基地,全鄉養羊93戶6420頭,養牛大戶2戶,果樹種植1130畝,其中密雪梨800畝。各類果樹330畝,農業155信息人員4人,交通便利,我鄉距省道14公里,現在籌建塘溫(嵩溪塘背到溫郊)三級公路,企業現有華騰礦業有限公司、金山螢石精粉年產可達6噸;臺板廠、火柴廠、莒林水電站和正在籌建的楊竹溪電站等。 |
田源鄉地處福建省清流縣中南部,是省定的革命老區鄉之一,全鄉總面積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758畝,林業用地96643畝,林地面積94203畝,林木蓄積44萬立方米,生態公益林17525畝。全鄉4個行政村,3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148人,總戶數1490戶,其中農業人口5748人,農村勞動力3100多人,轄區內氣候適中,土質肥沃,適于種植水稻、烤煙、大豆、花生、甘薯、水果等經濟作物和發展牛、羊、魚等草食動物。煤炭、林竹資源豐富,交通、通訊、文化娛樂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田源鄉黨委、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手硬”,牢固樹立“抓項目、增后勁、促發展”的意識,與時俱進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促進了全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外引內聯及山海協作碩果累累,先后引進客商投資1000多萬元創辦電化廠、養鰻廠、體育用品廠,2001年引進資金400多萬元創辦了永明千畝育苗中心,現已種植綠化苗木280多萬株,并以此帶動了全鄉各村苗木業的發展,苗木產業逐步成為該鄉的新興產業。2003年,全鄉農業總產值達2092多萬元,財政收入111.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756元,全鄉現有民營企業8家,工業產值占全鄉經濟總量的60%以上。 |
清流縣沙蕪鄉綜合利用九龍湖水庫資源優勢,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網箱養魚”,至使漁業產業成了沙蕪鄉農民增收的支柱。由于當時的網箱成本低,洞口村村民黃某等人率先搞起了“網箱養魚”,看到黃某等人的收益,許多農民都紛紛加入這項“投資少、見效快、成本低、效益高”的產業中來。沙蕪鄉因勢利導,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還專門成立了漁業協會,常邀請有關專業技術人員為村民開展技術培訓工作,讓農民掌握有關的技術要領,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帶領農民做大做強養漁業;同時還興辦了九龍湖魚干加工廠,提高其附加值,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今年沙蕪鄉庫灣已得到了充分利用,發展了“網箱養魚”2000多箱,預計今年網箱養魚戶人均可增收230元。 |
清流縣轄鄉。1958年建余蛟公社,1959年屬沙蕪公社,1960年復置余蛟公社,1962年改名余朋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68公里。面積174平方公里,人口0.6萬。通公路。轄余朋、蛟坑、芹溪、東坑、太山5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有林業、林化工、礦采。是縣主要林區。境內有唐、明、清古建筑群。 |
因政府駐地村民以李姓為主,故名。宋朝時期屬龍山鄉歸仁里。 明、清時期屬北團里。 1945年屬仁里鄉李村保。 1958年屬吳家公社。 1959年屬靈地公社古坑管理區。 1961年稱古坑公社。 1970年古坑公社駐地遷往李村,更名為李家公社。 1984年稱李家鄉。 清流縣轄鄉。1958年建吳家公社,1961年改李家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74公里。面積75平方公里,人口1萬。通公路。轄李村、河背、鮮水、長灌、早禾排、吳家、古坑、羅坑8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淡水魚、木材,是省烏桕重要產地。 |
一、自然概況
里田鄉位于清流縣西南部,東臨本縣長校鎮,西南與長汀縣交界,西北與寧化縣毗鄰,東北與本縣田源鄉接壤。地理坐標位于北緯25°26´27"-26°03´29",東經116°26´27"-116°45´00",全鄉土地面積73.4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6.59公頃,人均耕地0.11公頃/人,人口密度80/平方公里。民風淳樸、好客和睦,是省定153個革命老區鄉鎮之一。
里田屬于清流縣南部低山、中山丘陵區,平均海撥高度450米,境內最高峰鐵石峰海拔1048.21米。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5-19°C,年平均降水量1791mm,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境內復雜的地貌懸殊的海拔形成了明顯多樣的小氣候,河谷、山間、盆地和山地氣候差別顯著,適宜多種作物生長。
長潭河橫穿里田鄉廖坊、李坊、洋莊、里田、深渡五個行政村,河水清澈無污染,水流落差大,年平均涇流量為0.77億m3,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1.2萬千瓦。全鄉水域總面積0.5萬多畝,其中可養魚水庫面積3660畝,庫灣面積547畝。盛產鯉、草、鰻、胡子鯰魚等,鱉、龜、蝦、螺等水生動物相當豐富。
里田鄉林木蒼郁,全鄉林業用地面積110195畝,森林覆蓋率達86.5%,木材總蓄積量約89萬立方米,境內盛產松、杉、楠、樟、柯木、梧桐等林木,經濟林有果樹、毛竹、臺灣甜竹、烏柏、油桐、山蒼子等。林副產品有魚腥草、松脂、中藥材、香菇、紅菇等。
二、基礎設施概況
省道204線穿境其中,全鄉7個行政村均已通硬化公路,鄉所在地距清流縣城34公里,距寧化縣城38公里,距連城機場和火車站45公里,交通便捷。擁有裝機1560千瓦時的深渡電站,并與省網110KV變電站聯網,生產生活用電可以保證。程控電話裝機3000門,全鄉7個行政村實現100%通電話,96%自然村實現通電話,移動電話網覆蓋全鄉。鄉所在地建有日供水3萬噸的自來水廠,全鄉各村均已通上自來水。生產資料、金融、保險業已在逐步完善。投資環境和投資政策不斷寬松,為外來投資者和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營適了良好的軟硬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