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清太谷縣實行鄉坊制,現轄境域分屬修文鄉、仁義鄉。 民國初年,全縣劃分為5個區,胡村屬第五區,轄鐵路以東至上、下莊村,以西到白村、郭家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太谷抗日縣政府成立,全縣劃為4個區。 1939年底,屬榆太路西辦事處(后稱榆太祁路西縣)。 1949年7月,太谷全境解放后,改屬第八區。 1950年4月,改為二區胡村、小常、朝陽、北陽、孟高等鄉。 1956年12月,撤區并鄉,屬胡村鄉轄。 1958年8月,胡村、水秀2鄉合并為胡村鄉。 同年10月,太谷、祁縣合并,胡村鄉改稱胡村公社。 1960年改名為火箭公社。 1961年6月,太谷、祁縣分設,水秀公社劃出,火箭公社更名為胡村公社。 1984年3月,設胡村鎮,沿用至今。 |
清順治元年(1644)至宣統三年(1911),太谷縣實行鄉坊制,現轄區分屬修文鄉曲河里、佛谷里,城坊東南第三坊、仁義鄉梁平第二里等。 民國初年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太谷縣劃分為5個區,范村一帶為二區。 1950年4月,改屬五區。 1956年12月設范村鄉。 1958年10月成立范村人民公社。 1983年3月恢復范村鄉。 1984年3月,范村鄉更名為范村鎮,沿用至今。 |
2021年2月,根據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晉中市轄區劃調整的批復》(晉政函〔2021〕34號),撤銷水秀鄉、明星鎮,設立水秀鎮。 |
順治元年(1644)至宣統三年(1911年),太谷縣實行鄉坊制,現轄區分屬龍泉鄉副榆里,長樂鄉咸陽里、浮圖第一里、侯城第一里、侯城第三里、惠安里,城坊正西第二坊,城坊東南第一坊,仁義鄉石象里等。 民國初年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太谷縣劃分為5個區,轄區分屬第三區、第四區。 1937年底,太谷縣抗日政府成立,全縣劃分為4個區。 1940年6月,南同蒲鐵路以東劃分為6個區,轄區分屬第四區、第六區。 1949年屬太谷縣第四區、第六區。 1950年4月,全縣分為5區1鎮,設侯城鄉、東莊鄉,滸泊鄉,分屬四區、一區。 1954年全縣取消區級建制,成立侯城鄉。 1958年10月成立侯城人民公社。 1983年3月公社改鄉,為侯城鄉,沿用至今。 |
清太谷實行鄉坊制,現境域分屬龍泉鄉、長樂鄉、城坊正西第一坊等。 民國初年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屬四區。 1949年屬太谷縣第四區。 1950年4月,分屬一區、四區。 1953年設北洸鄉。 1958年8月設紅旗人民公社。 1978年10月改北洸人民公社。 1984年復置鄉。 |
周襄王時,晉侯以陽地賜大夫處父為食邑,稱陽邑。 西漢至隋開皇十八年(298)稱陽邑縣,后屬太原郡。 清順治元年(1644)至宣統三年(1911)屬仁義鄉石象里、杏林里、陽邑里,長樂鄉回馬里、四卦里、浮圖第一里、浮圖第二里,城坊正西第三坊。 民國初年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為三區。 1940年為六區,1946年為六區,稱辛村區。 1950年為四區,稱里美莊鄉、杏林鄉。 1956年撤區并鄉,稱陽邑鄉;2001年2月,陽邑鄉、窯子頭鄉又合并為新陽邑鄉,沿用至今。 |
清分屬仁義、修文2鄉。 民國初年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屬第二區和第五區。 1949年屬太谷縣第七區。 1950年屬第五區。 1954年分屬小白、上莊、東里3個鄉。 1956年屬小白鄉。 1958年10月并入衛星公社。 1961年6月設小白人民公社。 1984年復置鄉。 |
清現轄區分屬修文、仁義2鄉。 民國初年,全縣劃分為5個區,境域屬五區。 1950年4月,分屬五區任村、西賈2鄉。 1956年撤區并鄉,屬任村鄉。 1960年為東湖公社任村管理區,1961年設任村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建制,任村公社改為任村鄉,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