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東街道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區最東部,南靠206國道,北至淮河之濱,東鄰淮南市洛河經濟開發區,西與新淮街道接壤。轄區面積7.2平方公里,總人口44140人,下設7個社區居委會。曾是淮南市的重工作業區,轄區內有安徽省電建一公司、安徽省送變電公司、江蘇德邦(淮南)分公司、大唐淮南田家庵發電廠、安徽造紙廠、大海淮南肉食品公司、淮南華聯機械總公司、淮南華宮膠管有限公司、淮南第三制藥廠、田家庵區第四小學、田家庵區第八小學、淮南市二十三中、淮南衛生技術職業學院、淮南聯大東校園、田東法庭、田東派出所、電廠路派出所等36家企事業單位。街道辦事處設于電廠東路中部,與田八小為鄰。二000年以來,街道一班人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大膽開展工作,在創建、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文明創建、民政優撫工作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先后三次榮獲淮南市計劃生育工作先進街道,淮南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街道,安徽省社區黨建工作示范點,淮南市低保工作先進街道,淮南再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受到上級部門、轄區單位和居民的廣泛好評。 |
新淮街道位于田家庵區東部,始建于70年代初,轄區東與田東街道接壤,西至人民北路,南至永安建材大市場以北,北到淮濱東路,面積約1.5平方公里。轄區居民4800戶,常住人口19299人,流動人口2256人,下設三個社居委,地區單位24家,其中縣級單位3家,是田家庵區經濟、文化、商貿、金融等事業的發源地。街道辦事處駐新淮菜市場東50米,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武裝工作、創建工作分別榮獲市“綜治模范街道”及“先進集體”光榮稱號,轄區內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秩序良好,社會安定,社區青少年教育開展有聲有色,“陽光工程”成效顯著,得到了省、市區領導及部門充分肯定,并作為全市示范單位推廣,三個文明建設,蓬勃發展,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
國慶街道位于淮南市田家庵的中心城區,下轄七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地域面積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六萬人。轄區內設三個公安派出所(國慶路派出所、長途汽車站派出所、六里站派出所)三個工商管理所(國慶工商所、淮舜工商所、南崗工商所)。轄區內交通便捷,商貿繁榮,駐有法人和產業單位570余家,個體工商戶1500家。 國慶街道于1977年建街,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21世紀以來,街道辦事處在區委、區0的正確領導下,按照“外塑形象、內強素質、爭先進位”的要求,扎根于群眾沃土,服務于社區居民,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都取得了豐碩成果。特別是社區群眾體育文化、新穎別致,豐富多彩,已形成獨具特色的“國慶街道群眾體育文化現象”,在省內外形成了一定的影響,1998年和2005年曾兩次榮獲“全國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街道黨政一班人,注重思想建設,廉政勤政,開拓進取,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街道社區政通人和,職工人心向上,富有朝氣,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2005年5月被省委組織部授予“全省社區黨建示范街道”,綜治、計生、民政、婦聯、共青團、民兵、科普、工會以及創建等各項工作和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多次受到省、市、區的表彰。百花園社區繼2004年被省文明委授予全省首批“文明社區”之后,2005年5月又被團中央和國家文明委聯合授予“全國青年文明社區”榮譽稱號。 國慶街道的工作目標是“凝一方人心、鼓一方士氣、樹一方形象、促一方發展”。
|
淮濱街道地處淮河之濱,東到田家庵電廠火車專用線,西至小島,南到淮濱路,北到淮河大壩。轄區面積1.5平方公里,轄區人口26500余人,共有家庭7800戶,現設有社區4個,地區單位20余家。多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街道一班人團結一致、創新思路、扎實工作,艱苦拼搏,在計劃生育、創建文明城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民政優撫、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社區建設、社區文化、社區衛生、社區服務等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建設和諧、誠信、文明的田家庵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朝陽街道位于田家庵區市區西南角,舊屬鳳臺縣王姚鄉,建國后歸屬洞山鄉,6 0 年代始興,先后分屬洞山、公園街道辦事處。經安徽省民政廳地名委員會批準,1 9 8 9 年從洞山街道、公園街道各劃出一部分成立朝陽街道,1 9 9 0 年5 月建立機構。轄區東起人民路西側,西至省工貿學校、建材一廠,南至阜淮線鐵路北側,北到國慶路南側,面積6 . 5 平方公里。轄區居民1 5 6 5 0 戶,人口95915 人,下設9個社居委,地區單位1 3 8 家,其中縣級單位5 1 家,地級單位6 家,是田家庵區經濟、文化、商貿、金融中心。 境內占地約8 0 畝的市政廣場正在建設中。街道辦事處駐舜耕小區。1 9 9 9 年,街道社區體育工作成績突出,被省體委命名為第二批城市體育先進社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成效顯著,榮獲市“綜治模范街道”及“先進集體”光榮稱號;創建文明城市活動扎實深入,成為市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集體;科普宣傳有聲有色,被市科協授予先進單位稱號;人大代表活動正常有序,受到市人大通報表彰,并被評為全市先進人大代表活動室。 |
公園街道位于田家庵區北部,原屬淮濱街道辦事處,1 9 7 9 年從淮濱街道劃出,成立公園街道辦事處。所轄范圍東至人民北路西側,南至國慶中路(西段),西與舜耕鎮趙店村,曹咀村相鄰,北至淮河大壩,面積2 . 1 5 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田壽路中段與學院北路交接處。下轄5個社區居委會,有居民7 2 5 3 戶、人口3 2 4 7 1 人,副縣以上單位2 6 個,科級單位2 9 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達標率為1 0 0 % ,并獲市委市0授予的模范單位稱號;創建文明城區工作被評為區“創建文明城市活動先進單位”;擁軍優屬工作連續三年被市委、市0、淮南軍分區聯合命名為“擁軍優屬模范單位”;殯改工作獲“全市殯改工作先進單位”;社區體育工作躋身“全國社區體育先進單位”行列。勞動和再就業工作于2006年元月獲省社會和勞動保障廳授予的“優質服務窗口”光榮稱號。街道黨工委2003—2005年獲市委表彰的先進組織。2003年獲省委組織部表彰的先進黨工委。 |
洞山街道位于美麗的舜耕山腳下,東至礦業集團大通林場,西至三座窯路,北至淮南鐵路,轄區面積6平方公里。 1957年4月,田家庵區設立洞山街道辦事處。1960年5月田家庵區成立城市人民公社,撤銷洞山街道辦事處,建置田家庵人民公社洞山分社。1963年7月撤銷洞山分社,恢復洞山街道辦事處。2000年街道成立黨工委。 洞山街道下轄5個社區,即中興、軍民、新村、小街和黎明社區,社區工作人員60人。街道下設4個黨總支和25個黨支部,黨員855人。街道下設社區服務中心、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社區老年活動中心以及勞動和社會保障站等機構。轄區居民11552戶,常住人口34739人,流動人口615人。 洞山街道轄區內共有行政、企事業單位295家,淮南市委、市0、淮南礦業集團、淮南軍分區、淮南職業技術學院等均在轄區范圍之內,是淮南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多年來,洞山街道在區委、區0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各類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街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計劃生育、精神文明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均在全區前列。先后獲得“安徽省先進街道辦事處”、安徽省計劃生育“示范街道”、淮南市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集體”、淮南市綜合治理“先進街道”、淮南市文明創建“先進集體”、淮南市打傳“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街道將帶領全體黨員、干部群眾,團結拼搏、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奮勇爭先,努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使洞山的明天更加輝煌、更加燦爛。 |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龍泉街道 龍泉街道位于田家庵區南部偏西,北倚泉山、對面山劉家山、金家嶺、長山、羅山、圍山、刺山、火石山,東西狹長。因境內有老龍眼水庫、泉山水庫,故名龍泉。舊屬鳳臺縣王姚鄉,解放后先后劃屬安成鄉、黑泥洼鄉。又先后分屬洞山街道辦事處、泉山街道辦事處。1 9 8 9 年經安徽省民政廳地名委員會批準,從泉山街道、洞山街道各劃出一部分,成立龍泉街道,1 9 9 0 年5 月正式設立機構。 轄區東至市人民0西圍墻馬路,以路為界,西至望峰崗鎮,南至山脊,以分水嶺為界,北至淮南鐵路南側,面積1 3 . 6 平方公里。下設10個社區居委會,有居民24652戶,78521人。 街道辦事處辦公地點原設在東淮村院內,1 9 9 2 年元月遷至柳郢路北端西側,化三建與市公交公司交界處。計劃生育率、晚婚晚育率、政策符合率均達1 0 0 % ,被評為市“計劃生育先進單位”;創建文明城區工作,被評為市“衛生先進單位”。2003年,龍泉街道辦事處在區委、區0的正確領導下,在區直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轄區單位的密切配合下,充分發揮街道職工和社區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團結奮進,改革創新,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繼續推進社區改革,較好地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任務,街道黨工委被田家庵區委、區0授予“2001—2003年度先進基層黨組織“兩個社區黨支部被授予”優秀0中員“稱號。 |
泉山街道辦事處位于田家庵區西部,東接舜耕鎮,南鄰淮阜鐵路,西北與安成鎮接壤,轄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下設東苑、西苑、泉山3個社居委,現有常住人口23046人,街道境內有全國重點化工企業安徽淮化集團、省示范中學淮南二中、泉山運輸分公司等10余家企事業單位。近年來,泉山街道在區委、區0的正確領導下,堅持實踐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服務群眾,致力于構建和諧社會,努力做好社區建設、人口與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勞動保障、離退休人員管理、擁軍優屬、民政救助等各項社會管理服務工作,有效維護了轄區社會政治穩定,促進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先后榮獲了“全市計劃生育先進街道”、“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街道”等光榮稱號。街道現黨政一班人,決心團結拼搏、開拓奮進、爭先進位,努力做好各項中心工作,為建設文明和諧的田家庵做出新的成績。 |
舜耕鎮轄2個行政村,11個社居委,96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24568人,擁有鄉鎮企業1247家,其中集體企業19家,私營企業227家,個體企業1001家,5000萬元產值的企業5家,500萬元產值的企業19家,2003年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22.17億元,同比增長10%,增加值6.78億元,實現營銷收入22.18億元,同比增長10%,利稅3億元,工業總產值達5.41億元,同比增長6%,工業增加值1.69億元,全年完成項目投資額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22元。黨委下設26個黨總支(支部),黨員706名,連續八年被評為全市鄉鎮企業發展第一鎮,連續四年保持全省百強鎮名列第二的榮譽,獲得全國計生工作協會鄉級先進單位稱號,被評為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市綜治工作模范鄉鎮,全省內審工作先進集體,全省農民健身先進鄉鎮,全省先進基層黨校,全市雙擁工作模范鎮,全市新建企業工會工作先進集體,黨員電化教育先進集體。鎮黨委被評為全市“六個好”鄉鎮黨委,被省委命名為全省農村“-”學教活動先進集體,2002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2003年9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抗擊非典、抗洪搶險工作先進集體。 |
安成鎮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區西部,南依舜耕山、北靠淮河,處于承東啟西的顯要位置。全鎮土地總面積39.9平方公里,人口31743人,下轄7個行政村、7個社區和林場、漁場2個農業經濟實體。擁有企業250家,固定資產原值6.16億元。近年來,全鎮人民解放思想,抓住機遇,大膽探索,扎實工作,全鎮經濟和社會發展實現了“一步一個新臺階,一年一個大跨躍”。2004年全鎮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16.6億元,利稅2.13億元,企業增加值5.04億元,全市經濟運行考核第四名。鎮內有淮化集 團、化三建、鐵三處、望峰崗國家糧食儲備庫等國有大中型企業;有發強玻璃有限公司、安成樹脂廠、東升化工集團等骨干企業。淮南師范學院新校區、省級示范中學淮南二中、淮南市國防指揮中心、省級民營科技園都坐落于此。處于大開放、大發展中的安成鎮正以建設服務型政府、信用政府、法治政府為目標,認真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致力于進一步優化政務環境、市場環境,人文環境。 |
曹庵鎮是淮南市的南大門,北距市區17公里,206國道、311省道和合淮阜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并貫穿全鎮。全鎮轄11個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3.2萬,總面積56.7平方公里,鎮區面積1.5平方公里。 曹庵鎮歷史悠久,據史碑記載,建庵于明朝,至清朝光緒甲辰捐修,至于為何命名已無從考查,當時全庵前后大殿兩層,東西均有廊房,前殿為泰山殿,后殿為觀音殿,殿內均有塑像,每年古歷二月十九逢會,燒香拜佛者絡繹不絕,鼎盛時期,庵內有尼姑二十余人,擁有土地數十畝,每年雇傭二、三 十人。至抗戰前香火不絕,1939年本地淪陷,尼姑大多避難它鄉,庵內只剩幾人,至解放后,老尼姑有的已故,青年尼姑還俗,所有廟宇殘破倒塌,僅剩有古剎數間,面目全非了。隨著庵中能擁、冉庭兩尼姑于1988年秋相繼去逝后,殘破廟宇于1990年春被拆,在原址現建成為曹庵鎮人民政府辦公樓。 曹庵東北有仁家集,西南方向有張家集,當時仁、張兩集集貿市場較為繁榮,1932年,-將壽縣三、四兩區合并為曹庵區,區署設在曹家庵,并另設新集古。陰歷一、三、五、七、九逢集,集市貿易興隆,仁、張兩集逐漸衰落,不在逢集上人。 解放前,曹庵屬壽縣曹庵區、曹庵鄉,解放后鄉政府駐地曹庵仍屬曹庵區。1958年撤鄉建社,改名為東方紅公社,1965年劃歸長豐縣隸屬楊公區,1983年機構改革,撤銷東方紅公社,改為曹庵鄉政府,1992年3月體制改革撤區并鄉,成立曹庵鎮。2004年6月,經國務院國函[2004]39號文件批準,將曹庵鎮劃歸淮南市田家庵區管轄。 曹庵民風淳厚,資源、物產豐富,素稱“中國草莓第一鎮”。境內有毛洼、滾莊兩座小型水庫,有風景秀麗的宋莊林場,有美麗傳說的大孤堆古墓,有無公害干畝桃園和萬畝草莓基地,有“玩在黃山、吃在曹庵”之譽的美食城……自2005年4月,曹庵鎮整合境內“農家樂”旅游資源,連續每年舉辦一屆淮南曹庵桃花·草莓節,實現了“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推介草莓、促進發展”這一主題,擴大了曹庵對外交流,加速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曹庵是農業大鎮,這里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等。特色農產品有:草莓、桃子、蔬菜、西瓜等無公害農產品為主的種植業;有以雞、鵝為主的養殖業和食品加工業;有經濟實惠的餐飲服務業和以貨運為主交通運輸業。 |
一、史院鄉行政概況 史院鄉坐落在自然湖泊——瓦埠湖畔,東距206國道3公里,北距泉山20公里。北面與謝家集區楊公鎮接壤,西面與謝家集區孫廟鄉相接,東面與曹庵鎮和長豐縣徐廟鄉毗鄰。全鄉轄9個行政村,108個自然村莊,161個村民組,總人口20481人,其中農業人口20110人,貧困人口868人。總面積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000畝。 史院鄉是典型的農業鄉,農作物主要以優質水稻、小麥、棉花為主,是優質糧生產基地, 特色作物有草莓、花卉、大白桃、反季節蔬菜等。現已基本建立了瓦埠湖水產養殖、養豬、養鴨、養鵝四大養殖基地、澗壩村王下郢草莓栽培基地和史院村東下郢花卉苗木經果林種植基地,并已形成規模,帶動了周邊群眾共同致富。每年都有源源不斷的外地客商主動上門求購,產品很受歡迎。 史院鄉水資源十分豐富,南部以鴨舌狀逐入瓦埠湖,正常水面面積7500畝,水產資源極其豐富,其中的銀魚、瓦蝦和毛刀魚素稱“瓦埠湖三秀”,遠近聞名。在瓦埠湖邊已形成10萬只蛋鴨養殖、萬只大白鵝養殖、千畝毛蟹養殖和千畝紅菱、芡實水生經濟作物等四大養(種)植基地。 2003年,全鄉遭遇特大洪水的侵害,大面積農田被淹,大批房屋倒塌,經濟損失慘重。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我們搶抓機遇,實施了保莊圩建設和移民遷建兩大改變灣區貧窮落后面貌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1265戶災民移居到安全區內,10余公里防洪大堤將徹底根治洪水災害。10.5公里的農村道路通達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之中,2005年10月底將如期竣工。不久一個風景秀麗,集休閑、娛樂、觀光、旅游為一體的魚米之鄉,將呈現在我們眼前。 二、自然條件 鄉內地形北高南低,多為洼沖坡地。本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時間長,溫差大。全年無霜期230天,年降雨量900毫米左右,農業生產條件較好,但易澇。流經我鄉的瓦埠湖和鄉內的楊大塘、聯合湖為全鄉農業生產用水提供了保證。 三、經濟情況 2004年水稻種植面積23566畝,小麥種植面積12506畝,糧食產量16046噸;油料種植面積12236畝,產量14630噸;棉花種植面積1028畝,產量450噸;家禽出欄數17萬只,生豬出欄數8200頭,農村牧漁總產值5390萬元,國內生產總值3632萬元;完成財政收入2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147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