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西灑鎮境域屬臨安府八寨長官司牛羊土司地。 清乾隆元年(1736年),設西灑塘。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改西灑區,隸安平廳東安里。 清宣統元年(1909年),改西灑甲。 民國十六年(1927年),全縣編為20保時,改西灑保。 民國二十年(1931年),全縣設5區、1鎮,共53小鄉鎮時,設為西疇縣中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全縣將21小鄉(鎮)合并為13小鄉鎮時,改為西灑鎮。 1950年至1951年,沿用西灑鎮名。 1952年,西疇縣改設4個區時改西灑區。 1961年10月,區改西灑公社。 1981年,析出西灑大隊置西灑鎮,縣轄。 1983年5月,西灑鎮劃歸西灑區。 1987年8月,區改西灑鎮。 |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云南行省改云南承宣布政使司,領諸府、州、縣司,時興街屬臨安府八寨長官司牛羊土司地。 清康熙六年(1667年),屬云南省開化府牛羊里。 清雍正八年(1730年),屬開化府東安里。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屬安平廳東安里民國三年(1914年),屬馬關縣西灑普蘭行署疇陽區。 民國九年(1920年),設為西疇縣疇陽區,轄錫板者保、威龍馬達、董寡安東、老街東油4甲。 民國二十年(1931年),全縣設5區、1鎮時,改為西疇縣西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區改興義鎮。 1950年至1951年,改興街區。 1958年10月,改先鋒公社。 1970年3月,更名東升公社。 1983年5月,改為興街區。 1987年8月,興街區改興街鎮。 |
民國九年(1920年),設蚌谷甲,蚌谷鄉境域屬西酒區。 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蚌谷保。 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設西疇縣中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設嘉谷鎮。 1952年,設區稱西時縣一區,隸縣屬。 1958年10月,改稱蚌谷公社。 1983年5月,改蚌谷區。 1987年8月,區改蚌谷鄉。 |
民國十六年(1927年),蓮花塘鄉境域設錫板保,屬疇陽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全縣設東南、西、北、中5區時改錫板鄉,屬西疇縣南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名錫瑞鄉,屬縣轄。 1958年10月,改為蓮花塘公社。 1983年5月,改蓮花塘區。 1987年8月,蓮花塘區改蓮花塘鄉。 |
民國九年(1920年),新馬街鄉境域設威龍馬達甲,屬疇陽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撤區設鄉鎮,改威龍鄉,屬西疇縣。 1951年,改名馬街鄉。 1952年馬街鄉分為坡腳鄉、坪壩鄉、馬街鄉3個小鄉,屬新街(今興街鎮)區。 1958年10月,改馬街公社。 1982年10月,改為新馬街區。 1987年,改新馬街鄉。 |
民國二十年(1931年),西疇縣設5區、1鎮時,境內白石巖和林安箐設為1保,隸西疇縣南區(老街)。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全縣區下設53鄉(鎮)時,改為馬蹄寨鄉,隸西疇縣南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廢區設13鄉鎮時,隸松泉鄉(今麻栗坡盤龍鎮)。 1950年至1951年,設柏林行政村,村公所駐地彎刀寨,屬興街區轄。 1952年,析置柏林行政村為柏林、三板橋、馬蹄寨3小公社,隸興街區。 1958年10月,柏林、三板橋、馬蹄寨3小公社合并為柏林公社,屬興街區。 1971年,廢區建立公社時升為縣轄。 1983年5月,改柏林區。 1987年8月,撤區設柏林鄉。 |
民國十六年(1927年),法斗鄉境域設法斗保,隸董馬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設為法有鄉(駐地在今董有)。 1952年,改名董有鄉,屬蚌谷區。 1953年,劃歸董馬區。 1958年10月,改為南昌公社,政府駐地遷駐法斗。 1962年,改名法斗公社。 1983年5月,改法斗區。 1987年8月,改法斗鄉。 |
民國十六年(1927年),董馬鄉境域設董馬保。 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為西疇縣東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為東升鄉。 1952年,設董馬區。 1958年10月,改董馬公社。 1983年5月,改董馬區。 1987年8月,改董馬鄉。 |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設胡迭塘,雞街鄉境域屬安平廳東安里。 民國九年(1920年),改胡迭甲,屬西疇縣西灑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為西疇縣北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為真武鄉。 1952年,改名雞街鄉。 1958年10月,改公社。 1983年5月,改雞街區。 1987年8月,改雞街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