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并縣前屬建德縣地界。 南宋淳熙十二年為建德縣建德鄉屬地;明萬歷六年為建德縣十二都屬地;清雍正六年為建德縣西鄉西小洋莊屬地,光緒八年仍為建德縣西鄉西小洋莊屬地。 民國三十年屬白沙鎮。 解放前后為西洋鄉第一村,1950年12月為洋溪區白沙鄉白沙村,1956年5月為白沙鄉白沙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初級社,全書同),1958年3月為新安江區白沙鄉白沙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高級社,全書同),1961年7月為白沙鎮公社白沙大隊。 1981年2月為白沙鎮白沙村,1992年5月起屬新安江鎮,2001年10月起屬新安江街道。 |
歷史上為新安江楂巴塢口至麻園嶺一帶,20世紀80年代后因城市開發建設而形成。 2007年3月,由府東社區及麻園社區、新安社區各一部分區域合并組成。 |
2007年3月由府西社區、麻園社區大部分和下滄社區部分區域合并組成。 1958年為新安江公社第五居民區。 1969年為白沙人民公社麻園居民區。 1972年為白沙鎮人民公社第五居民區。 1981年為白沙鎮麻園居民區。 1991年為新安江鎮府西居民區。 2002年11月為新安江街道府西社區。 |
清乾隆《建德縣志》有“滄灘渡”之記載。 按舊志記載,在南宋淳熙十二年時為建德縣建德鄉屬地;明萬歷六年為建德縣十二都屬地;清雍正六年為建德縣西鄉西小洋莊屬地,光緒八年仍為建德縣西鄉西小洋莊屬地。 雍正六年編行順莊,改都圖為鄉莊時,即有上下滄灘存在。 民國三十年屬白沙鎮。 解放前后為西洋鄉,1950年12月至1981年1月屬銅官鄉、白沙鄉、新安江公社、白沙鎮公社。 1965年為第九居民區。 1969年為團結居民區。 1972年復為第九居民區。 1981年為滄灘居民區。 2002年11月為滄灘社區。 1981年2月起屬白沙鎮,1992年4月起屬新安江鎮,2001年10月起屬新安江街道。 2007年由滄灘社區、下滄社區大部分區域合并組成。 |
清乾隆《建德縣志》有“羅桐渡”之記載。 按舊志記載,南宋淳熙十二年為建德縣建德鄉屬地;明萬歷六年為建德縣十二都屬地;清雍正六年為建德縣西鄉西小洋莊屬地,光緒八年仍為建德縣西鄉西小洋莊屬地。 民國三十年屬白沙鎮。 解放前后為西洋鄉,1950年12月至1981年1月屬銅官鄉、白沙鄉、新安江公社、白沙鎮公社。 1981年2月起屬白沙鎮,1992年4月起屬新安江鎮,2001年10月起屬新安江街道。 2007年3月由羅桐社區、上滄社區合并組成。 |
歷史上為新安江北岸白沙渡北渡頭以東地帶。 1957年開始新城建設,1959年為第六居民區,1969年與第五、第七居民區合并為麻園居民區;1972年三個居民區分開,恢復第六居民區,1981年10月更名橋東居民區。 2003年撤村建居時更名新安社區。 2007年3月,由溪頭社區和新安社區大部區域合并新組建。 |
歷史上為新安江北岸弓灣山嶺頂村東西坡地帶,因新安江城東開發建設后形成。 2007年3月,由健安社區、廣興社區大部區域合并組建而成。 |
新安江主城區東面320國道以東濱江地帶,原為新安江村溪頭自然村,故名。 按舊志記載,南宋淳熙十二年時為建德縣建德鄉屬地;明萬歷六年為建德縣十二都屬地;清雍正六年為建德縣西鄉西小洋莊屬地,光緒八年仍為建德縣西鄉西小洋莊屬地。 民國三十年屬白沙鎮。 解放前后為西洋鄉第一村,1950年12月至1981年1月屬銅官鄉、白沙鄉、新安江公社、白沙鎮公社。 1981年2月起屬白沙鎮,1992年4月起屬新安江鎮,2001年10月起屬新安江街道。 2007年3月,由原紫金社區和明珠社區部分區域合并而成。 |
歷史上為新安江北岸弓灣山北麓焦山村地帶,因新安江城東開發建設后形成。 2007年3月,由焦山社區、明珠社區大部分區域和廣興社區一部分區域合并組成。 |
此地秦時即置官采銅,至唐時形成村落,為建德鄉集賢村屬地。 《元豐九域志》載:“城(今梅城)西八十里之銅官山,……秦時于此置官采銅。”按舊志記載,南宋淳熙十二年為建德縣建德鄉屬地;明萬歷六年為建德縣十二都屬地;清雍正六年為建德縣西鄉西小洋莊屬地,光緒八年仍為建德縣西鄉西小洋莊屬地。 民國三十年(1941)屬白沙鎮。 解放前后屬西洋鄉,1950年12月至1981年1月屬銅官鄉、白沙鄉、新安江公社、白沙鎮公社。 1981年2月起屬白沙鎮,1992年4月起屬新安江鎮,2001年10月起屬新安江街道。 2007年7月建制村規模調整時,由嶺后村、嶺后社區合并而成。 |
按舊志記載,今社區范圍南宋淳熙十二年為壽昌縣仁豐鄉屬地;明萬歷六年為壽昌縣一都屬地;清雍正六年為壽昌縣東鄉燕山莊屬地,光緒八年仍為壽昌縣東鄉燕山莊屬地。 民國三十年屬壽昌縣仁豐鄉。 解放初(特指1949年5月初本地解放至建立鄉級新政權時這一段時間,下同)為壽昌縣仁豐鄉第八村、第九村。 1950年12月至1958年11月屬壽昌縣更樓鄉(公社);1958年12月至1981年1月屬新安江公社、白沙鎮公社。 1981年2月起屬白沙鎮,1992年4月起屬新安江鎮,2001年10月起屬新安江街道。 最遲在雍正六年編行順莊時,即有3個地名存在。 原葉家、汪家區域,1957年起因建設新安江水電站,該地所有農戶遷至鄰近大隊,成為新安江水電站發電工程汪家居民區。 1962年居民區撤銷,葉家區域成為城市建成區,原農戶返回,建立汪家大隊。 1969年葉家區域建立紅旗居民區,1973年改名葉家居民區。 |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仁豐鄉;明萬歷六年屬仁豐鄉;清雍正六年屬湖岑莊,光緒八年屬仁豐區一都一圖;民國三十年屬白沙鎮。 解放初為西洋鄉第一村,1950年9月為更樓鄉新蓬村,1953年為更樓鄉洪家莊、大蓬、紅旗初級社,1958年底為新安江公社新蓬生產隊,1961年7月為白沙鎮公社新蓬大隊。 1981年2月為白沙鎮新蓬村,1992年5月起屬新安江鎮,2001年10月起屬新安江街道。 |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仁豐鄉;明萬歷六年屬仁豐鄉;清雍正六年屬仁豐鄉燕山莊,光緒八年屬仁豐區一都二圖;民國三十年屬仁豐鄉。 解放初為仁豐鄉第九村,1950年9月為東林鄉九村,1953年為東林鄉源口初級社,1956年11月為更樓鄉源口高級社,1958年底為新安江公社源口生產隊,1961年7月為白沙鎮公社源口(1981年10月更名為梅坪)大隊。 1981年2月為白沙鎮梅坪村,1992年5月起屬新安江鎮,2001年10月起屬新安江街道。 |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仁豐鄉;明萬歷六年屬仁豐鄉;清雍正六年屬仁豐鄉湖岑莊,光緒八年屬仁豐區一都一圖;民國三十年屬仁豐鄉。 解放初為仁豐鄉第八村,1950年9月為更樓鄉黃泥墩村,1953年為更樓鄉黃泥墩初級社,1958年底為新安江公社黃泥墩生產隊,1961年7月為更樓公社黃泥墩大隊。 1983年11月為更樓鄉黃泥墩村,1992年5月起屬新安江鎮,2001年10月起屬新安江街道。 |
由原山河、橫路、外龍、江河4個村合并而成,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建德鄉;明萬歷六年屬建德鄉沿江里;清雍正六年屬山邊莊,光緒八年屬建德十二都;民國三十年屬洋溪鄉。 解放初為洋溪鄉,1950年9月為江南鄉山河、橫路村,1954年為江南鄉山河、山河嶺、姜塢、聯豐初級社;1956年辦高級社后至1961年6月間為洋溪鄉(公社)豐產高級社(生產隊),1961年7月為洋溪公社橫路、外山塢、姜塢、山河大隊。 1983年11月為洋溪鄉橫路、外龍、姜塢、山河村,4個村1985年6月起屬為洋溪鎮,1992年5月屬新安江鎮,2007年7月合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