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科灘鎮位于縣境東部。人口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2%,面積0.3萬平方千米。轄泉曲、納洞、青根河、黃青、日干、恰當、直亥買7個牧委會。1953年屬夏卜區,1958年設大河壩公社,1963年改為大河壩鄉,1969年改為大河壩公社,1984年改為大河壩鄉(Da He Ba Xiang),駐地距縣府駐地17千米。2001年,改為子科灘鎮,政府駐地遷至子科灘,轄1個居委會、7個牧委會。 |
河卡鎮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82千米。人口1.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2%。面積0.2萬平方千米。轄羊曲、上游、幸福、燈塔、白龍、都臺、紅旗、寧曲、五一、卻什旦10個牧委會。1953年屬河曲乎區,1958年設河卡公社,1961年改為河卡區,1963年設河卡鄉,1969年改為河卡公社,1984年改為河卡鄉。2001年,改為河卡鎮。 |
曲什安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38千米。人口0.5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3%。面積725平方千米。轄大米灘、團結、才乃亥、莫多、塔洞5個村委會。原為共和縣曲什安鄉,1958年劃歸興海縣,同年并入五龍公社,1961年分設為曲什安鄉,1969年改為曲什安公社,1984年改為曲什安鄉。
2006年8月,經青海省政府批準,撤銷興海縣曲什安鄉,設立曲什安鎮。 |
溫泉藏語稱曲庫,因境內有曲讓曲庫(即長水村境內溫泉),故名。解放初,溫泉鄉為汪什代海部落。 1952年,為興海縣第三行政區,后建溫泉鄉。 1958年,成立溫泉公社。 1984年,改為溫泉鄉。 溫泉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51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面積0.3萬平方千米。轄南木塘、溫泉、長水、尕科合、多巴、蓋什干6個牧委會。1958年設溫泉公社,1963年改為溫泉鄉,1969年改為溫泉公社,1984年改為溫泉鄉。 |
龍藏藏語譯音,好溝之意,因鄉政府設在尼買灘上部接近龍藏溝,故得名。1949年,仍為部落制。 1954年,屬興海縣第4行政區,后建龍藏鄉。 1958年,建龍藏公社。 1984年,改社為鄉。 龍藏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34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2%。面積869平方千米。轄尼買、浪琴、賽日巴、桑什斗后、木果、麻日毛、日旭、納東8個牧委會。1956年屬隆吾龍區,1958年屬五龍公社,1961年設龍藏鄉,1969年改為龍藏公社,1984年改為龍藏鄉。 |
中鐵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40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3%。面積903平方千米。轄杏浪、杜宗、恰青、然莫、龍吾隆、斗后塘、民族7個村(牧)委會。1956年屬隆吾龍區,1958年并入五龍公社,1961年分設中鐵公社,1963年改為中鐵鄉,1969年改為中鐵公社,1984年改為中鐵鄉。 |
唐乃亥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18千米。人口0.8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9%,還有漢、回、土等民族。面積668平方千米。轄上村、中村、下村、上鹿圈、下鹿圈、加吾溝、沙那、念青、龍曲9個村委會。1953年建唐乃亥區,1958年改為唐乃亥鄉,后改為唐乃亥公社,1963年改為唐乃亥鄉,1969年改為唐乃亥公社,1984年改為唐乃亥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