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區位于廣東省西南沿海,處于北緯21°33′21〞-21°57′54〞?偯娣e453平方千米?側丝63萬人(2003年)。
區人民政府駐南恩街道。郵編:529525。代碼:441702。區號:0662。拼音:JiangchengQu。 基本概況 江城區地處廣東西南沿海,成立于1988年,是陽江市唯一的市轄區和全市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全區總面積55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1萬畝,海岸線長59.1公里,淺海灘涂面積22.9萬畝;現轄3個鎮、10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漁委會,共有86個村委會和43個社區居委會。江城區山海兼優,氣候溫和,物產豐饒,交通便利,文化傳-特,素有“魚米之鄉”、“文化之鄉”美譽,是“南國風箏之鄉”、“中國刀剪之都”。 投資創業環境優越 江城區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完善。開陽高速公路、陽茂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聯絡線和325國道、站港公路以及陽陽鐵路在境內交織成網,注入南海的漠陽江水系縱橫全區,境內的陽江港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對岸漁港是省二級漁港,海陸交通十分發達。陸路距廣州、湛江均為240公里,距珠海160公里,水路距香港143海里,距澳門129海里,到廣州和珠海分別僅需2小時和1個半小時。所有鎮、村通電、通水、通公共汽車,郵政網點和電信網絡覆蓋全區。享有沿海開放區、重點衛星鎮、高新科學技術成果推廣示范等優惠政策,享有陽江市制定的工業發展優惠政策和民營經濟發展優惠政策,隨著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圈,全區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民營工業迅猛發展 江城區工業發展基礎良好,傳統產品小刀、漆器、豆豉被稱為“陽江三寶”。近年來,江城區實施“工業帶動”戰略,按照“建園、上爭、外引、內聚、服務、做大、扶強、增效”十六字方針,制定實施一系列促進民營工業發展的優惠辦法,加快工業園區載體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實行“一條龍服務”,搞活招商引資,全區民營工業的發展迎來新一輪的創業熱潮。目前,全區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245家,其中民營工業企業1222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30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初步形成了以五金、塑料、服裝、食品、制藥五大支柱行業為主的產業優勢和產業特色,涌現了“宏鷹”、“寶馬利”、“喬士”、“威健”、“碧水”等一批知名品牌。五金行業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中國剪刀中心”、“中國菜刀中心”落戶江城。2004年,全區工業總產值82.97億元,比上年增長19%。 第三產業繁榮興旺 江城區商貿服務業素來比較繁榮。近年來,積極培育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專業市場、商業街等新型流通載體,不斷拓展服務新領域,以商貿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加速發展。擁有金郊水果批發市場等9個專業批發市場,振鴻商貿城等23個集貿市場,新華北路、石灣南路等6條專業街和太傅路風貌街,以及陽江銅鑼灣等4家大型百貨公司。交通運輸、金融保險、郵電通訊、旅游、廣告、中介、證券服務、信息咨詢等新型服務業迅猛發展。200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14.19億元,比上年增長13.6%。 城郊農業加速轉型 近年來,江城區充分發揮地緣和資源優勢,城郊型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加快,全區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3.33萬畝,蔬菜播種面積13.43萬畝,水果種植面積8.20萬畝,水產養殖面積13.01萬畝。建設了崗列對岸1300畝“菜籃子”基地、雙捷白鶴朗垌1300畝休閑生態園和沿海精養高效網箱養殖、低產田引咸改養工程等一批特色農業生產示范基地,培育了豐源糧油有限公司、坤源實業有限公司、大開水產冷凍廠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了一批農戶共同致富。2004年,全區農業總產值19.4億元,比上年增長6.04%。 精神文明碩果累累 江城區積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配合陽江市成功創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省衛生城市、省文明城市和全國雙擁模范城,城鄉文明程度不斷提升。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榮獲省“科技進步顯著縣(區)”、省教育工作“雙基”先進區稱號。文化陣地和醫療衛生服務網點遍布城鄉,“風箏之鄉”飲譽海內外,端午龍舟競渡歷史悠久,崗列鎮獲得“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 經濟概況 工業 江城區工業發展基礎良好,傳統產品小刀、漆器、豆豉被稱為“陽江三寶”。近年來,江城區實施“工業帶動”戰略,按照“建園、上爭、外引、內聚、服務、做大、扶強、增效”十六字方針,制定實施一系列促進民營工業發展的優惠辦法,加快工業園區載體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實行“一條龍服務”,搞活招商引資,全區民營工業的發展迎來新一輪的創業熱潮。目前,全區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245家,其中民營工業企業1222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30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初步形成了以五金、塑料、服裝、食品、制藥五大支柱行業為主的產業優勢和產業特色,涌現了“宏鷹”、“寶馬利”、“喬士”、“威健”等一批知名品牌。五金行業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中國剪刀中心”、“中國菜刀中心”落戶江城。 農業 江城區被國家定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大縣(區),現有耕地171748畝,農作物有水稻、蕃薯、花生、大豆等。全區海岸線長59.1公里,淺海灘涂面積近14973公頃,漁業生產總產量12.16萬噸,產值10.4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7.9%。 財貿金融 擁有各類商業企業5384家,從業人員3.7萬人。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4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16億元。區直外貿出口總額3765萬美元(不含間接出口),其中貿易出口總額2758萬美元,“三資”企業出口總額(含來料加工)1007萬美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166萬美元。主要出口產品有拉鏈、五金產品、服裝、水產品、皮具等。金融機構齊全,可辦理國內外一切資金往來業務。 自然地理 水力資源 江城區面臨南海,四周基本被河流環繞,水上交通運輸方便,沿海地區水位較深,開發利用潛力大。 海產資源 江城區海岸線長59.1公里,10米等深以內的淺海灘涂面積14973公頃。海洋資源豐富,主要水產品品種有:泥蚶、近江牡蠣、文蛤、對蝦、青蟹、石斑魚、鯛魚等20多種。漁業后勤設施較完備,擁有萬噸級的陽江港和1個萬噸級油氣碼頭;有國家二級漁港-對岸漁港及江城漁業港區;還有按現代化國家一級漁港和廣東粵西遠洋漁業基地建設的陽江吉樹漁港。江城區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水產品,為全區發展水產品加工業,海洋生物工業提供了豐富的工業原材料。 行政區劃 江城區轄8個街道、5個鎮:南恩街道、城南街道、城東街道、崗列街道、城西街道、白沙街道、城北街道、中洲街道、埠場鎮、平岡鎮、雙捷鎮、海陵鎮、閘坡鎮。其中,海陵鎮、閘坡鎮委托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管理,平岡鎮由高新區管理。 歷史沿革 隋末置縣,因漠陽江為名。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設立陽江市(地級)。撤銷陽江縣,分別設立陽西縣(駐織篢鎮)、江城區、陽東區。 2000年,江城區轄7個街道、6個鎮。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538069人,其中:南恩街道11188人、城南街道25763人、太傅街道8160人、漁洲街道12505人、漠陽街道28199人、城東街道81798人、觀光街道31078人、崗列鎮88361人、城西鎮67038人、埠場鎮27521人、平岡鎮73895人、海陵鎮44988人、閘坡鎮31647人、廣東省平岡農場虛擬自1244人、江城區漁業管理委員會虛擬鎮4684人。 2002年,江城區轄7個街道(南恩、城南、太傅、漁洲、漠陽、城東、觀光)、6個鎮(海陵、閘坡、平岡、埠場、崗列、城西),34個村委會、45個居委會。 2003年11月,根據廣東省民政廳和陽江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江城區行政區劃的批復,將陽東縣白沙、雙捷兩鎮劃歸江城區管轄,白沙、崗列、城西撤鎮設街道辦事處: 一、撤銷崗列鎮、城西鎮、白沙鎮,設立崗列街道辦事處、城西街道辦事處、白沙街道辦事處,作為江城區的派出機構。 二、調整后,江城區管轄3個鎮和10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500.8平方千米,總人口581192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527196人。 (1)雙捷鎮管轄的行政區域不變,總面積80平方千米,總人口29229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29033人,轄有1個社區和1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地不變。 (2)崗列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崗列鎮的行政區域范圍,總面積70.4平方千米,總人口75149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63005人,轄有2個社區和17個村委會,街道辦事處駐原崗列鎮人民政府駐地。 (3)城西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城西鎮的行政區域范圍,總面積49平方千米,總人口63931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54831人,轄有1個社區和16個村委會,街道辦事處駐原城西鎮人民政府駐地。 (4)白沙街道辦事處管轄原白沙鎮的行政區域范圍,總面積89.3平方千米,總人口41799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41272人,轄有1個社區和10個村委會,街道辦事處駐原白沙鎮人民政府駐地。 本次區劃調整后,江城區轄10個街道(南恩、城南、太傅、漁洲、漠陽、城東、觀光、崗列、城西、白沙)、3個鎮(平岡、埠場、雙捷),1個漁委會、86個村委會、43個社區。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江城區轄10個街道(南恩、城南、太傅、漁洲、漠陽、城東、觀光、城西、白沙、崗列)、5個鎮(海陵、閘坡、平岡、埠場、雙捷)。 2006年,江城區將10個街道辦事處調整為8個:撤銷太傅、漁洲、漠陽、觀光4個街道辦事處,增設城北、中洲2個街道辦事處,同時調整城西、南恩、城南、城東、崗列5個街道辦事處的管轄范圍。調整后,江城區下轄南恩、城南、城東、城北、崗列、城西、中洲、白沙共8個街道辦事處,海陵、閘坡、平岡、埠場、雙捷5個鎮。 《江城區人民政府關于江城區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根據陽江市人民政府《關于江城區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調整方案有關問題的批復》(江府[2006]4號)精神,從2006年9月1日起,崗列等9個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具體如下: 一、撤銷太傅、漁洲、漠陽、觀光4個街道辦事處:從2006年9月1日起,撤銷太傅、漁洲、漠陽、觀光4個街道辦事處。 二、增設城北、中洲2個街道辦事處:從2006年9月1日起,增設城北、中洲2個街道辦事處。 (一)城北街道辦事處。劃入崗列街道辦事處的馬曹、南排村委會和原觀光街道辦事的處沖口社區的大部分地域及城東街道辦事處的廣場、鷹山社區的部分地域。具體范圍是:東與陽東縣東城鎮交界,西至漠陽江,南至建設一路七街,北至金山路。轄馬曹、南排2個村委會和沖口1個社區,轄區總面積9.04平方千米,總人口5643戶、18860人。街道辦事處駐地在市區新江北路城北中學路段。 (二)中洲街道辦事處。劃入原城西街道辦事處的山津、麻演、津朗、和平、潭塘、碧橋、西岸、華龍8個村委會地域。具體范圍是:東、西、北至漠陽江及支流,南至華龍、西岸村委會與一埒、那西村委會交界。轄山津、麻演、津朗、和平、潭塘、碧橋、西岸、華龍8個村委會,轄區總面積24.47平方千米,總人口8499戶、28908人。街道辦事處駐地在市區中洲大道和平村路段。 三、調整南恩、城南、城東、崗列、城西5個街道辦事處管轄范圍 (一)調整崗列街道辦事處管轄范圍。劃出原所轄的馬曹、南排、玉沙3個村委會和崗東、金山2個社區及崗列村委會鴛鴦湖以西的部分地域。調整后的崗列街道辦事處管轄四圍、崗列、那格、岸東、對岸、大朗、司朗、新朗、三洲、龍濤、金郊、隨垌、坪郊、奕垌14個村委會,總面積64.89平方千米,總人口15845戶、49325人。街道辦事處駐地軍塘山。 (二)調整城西街道辦事處管轄范圍。劃出原轄的山津、麻演、津朗、和平、潭塘、碧橋、西岸、華龍8個村委會給中洲街道辦事處管轄,劃入原漠陽街道辦事處的沿江北、龍舟、西瀨、洲頭4個社區轄地,以及漁委會的地域。調整后的城西街道辦事處管轄沿江南、沿江北、龍舟、西瀨、洲頭5個社區和三江、那西、東砵、龍灣、阮西、阮東、一埒、沖表8個村委會,總面積25.37平方千米,總人口17268戶、56330人。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市區沿江南路)。 (三)調整城東街道辦事處管轄范圍。劃出原所轄的廣場社區西平路以西的大部分地域、鷹山社區新江北路以北的部分地域,劃入崗列街道辦事處南排村委會新江北路以南的、崗列村委會鴛鴦湖以西的部分地域。具體范圍是:東與陽東縣東城鎮交界,西至石灣北路,南至甘泉路,北至新江北路。調整后的城東街道辦事處管轄金灣、鷹山、東門、東花、獅子、嶺東南、嶺東北、環湖、洗腳橋等9個社區,轄區總面積9.93平方千米,總人口20613戶、71367人。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市區東風一路58號)。 (四)調整城南街道辦事處管轄范圍。劃入原太傅、漁洲街道辦事處和崗列街道辦事處的玉沙村委會、崗東及金山社區的地域。具體范圍是:東起環城河,西至漠陽江,南至玉沙村委會、崗東居委會、金山居委會與崗列、那格村委會交界,北至南恩路。調整后的城南街道辦事處管轄南門、建新、甘泉、東山、黃鋪、錦書、太傅、扳朗、漁洲、三鋪、馬福、崗東、金山13個社區和玉沙1個村委會,轄區總面積4.46平方千米,總人口19308戶、64658人。街道辦事處駐地市區白石路68號。 (五)調整南恩街道辦事處管轄范圍。劃入原漠陽街道辦事處龍津社區、原觀光街道辦事處新江北路——建設一路七街以南的大部分、城東街道辦事處廣場社區部分和崗列街道辦事處南排、馬曹村委會的部分地域。具體范圍是:東起西平路,西至漠陽江,南至南恩路,北至建設一路七街。調整后的南恩街道辦事處管轄北門、南恩、甜酒、龍津、金雞、洲尾、馬南、觀光、建設、北湖、廣場11個社區,轄區總面積3.35平方千米,總人口14645戶、50352人。街道辦事處駐地原觀光街道辦事處(市區漠江路德興街1號)。 這次調整后,江城區的街道辦事處由原來的崗列、城西、白沙、南恩、城南、太傅、漁洲、漠陽、城東、觀光等10個街道辦事處,撤并為崗列、白沙、中洲、城北、城西、城東、城南、南恩8個街道辦事處。各街道辦事處地域的分界線是交界處的線狀地物如河流、溝渠、道路等的中心線。調整后的街道辦事處從2006年9月1日起履行職責,被撤銷的街道辦事處的職能同時終止,各項交接工作要在9月5日前完成。 |
陽東縣位于廣東省西南部?偯娣e2043平方千米。
縣人民政府駐東城鎮,郵編:529931。代碼:441723。區號:0662。拼音:YangdongXian。 基本概況 陽東縣位于廣東省西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緣,下轄11鎮,總面積1830多平方公里,背山面海,海岸線長達130多公里。 陽東縣區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毗鄰陽江市區,是聯結珠三角與粵西的黃金通道。開陽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325國道貫穿全境,在縣內交織成網;全縣公路通車里程957公里,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7公里。境內的東平漁港是國家一類漁港、二類口岸,直接通航港澳地區;鄰近的國家一類口岸陽江港直接通航世界各地。陽東縣距香港120海里,澳門70海里。距廣州219公里,行車只需2小時;距珠海158公里,行車只需一個半小時。 陽東縣山海兼優,資源豐富。建成了40萬畝優質商品糧、50萬畝優質水果、10萬畝水產養殖和20萬畝冬種生產基地,著名的特產有魚翅、膏蟹、荔枝和益智等。境內莊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具有開發價值的有東湖星島、新洲沸泉等。全縣宜果山地30萬畝,淺海灘涂6.75萬畝,待開發的水力資源有2.3萬畝千瓦,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產有黃金、石英、花崗巖和高領土等?h自來水廠供水能力4萬多噸;境內有110千伏變電站4座,建220千伏和500千伏變電站各1座,全國最大的核電項目正在縣內東平鎮興建。 陽東縣百業正興,前景廣闊。工業發展迅速,工業產值以年均25%的速度遞增;五金、食品、針織機械等產業已具規模,十八子刀具、喜之郎果凍布丁等名牌產品飲譽國內外;陽東縣省級民營科技園規劃面積32.5平方公里,配套設施齊全,園區功能完善。田園農業、山地農業和海洋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年可供出口的農產品8萬多噸、海產品4萬多噸,農產品加工和出口潛力大。旅游業方興未艾,“山、海、湖、泉”和漁家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格局已成規模,縣內的陽江溫泉度假村是粵西最高檔的旅游休閑度假勝地。城鎮建設日新月異,生活娛樂設施配套齊全。2004年,全縣相繼啟動和開發建設一批工業、能源、城建、交通、旅游、農業、漁業項目,合作空間廣闊,發展潛力無限。 陽東縣政策優惠,服務高效。新-《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決定》,從土地價格、各種規費、用水用電、各種獎勵等方面,給予投資者最大的優惠。全縣以服務謀發展的共識強烈,一條龍、全方位服務的措施到位。 經濟概況 2004年,全縣水產品總產量19.1萬噸,其中海洋捕撈6.7萬噸,海水養殖10.8萬噸,淡水養殖1.5萬噸;全縣漁業經濟總產值達14.1億元,其中水產品產值9.7億元,水產品加工業產值約1億元,水產品出口額3714萬美元。 產業優勢園區內現有民營企業150多家,其中經省認定的民營科技企業12家。市認定的民營科技企業3家,省高新科技企業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2家。一個區域的某一產業競爭力的強弱程度集中體現在該產業的產品所占市場份額的大小及其持續擴張的能力。園區主要以五金刀具、服裝、食品、行業為主,其中五金刀具頗具特色,占有全國60%的市場份額,有“中國菜刀中心”。喜之郎工業園是亞洲最大的果凍布丁生產基地,占國內35%的市場份額,競爭優勢明顯。 經濟優勢民營工業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逐步成為陽東工業發展的主力軍。民營科技園的建設帶動了全縣民營經濟的發展,全縣正式投產民營企業已達549家,占全縣工業企業的91%工業產值40.1億元,其中民營工業實現產值32.1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0%,民營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和不懈的動力。 行政區劃 陽東縣轄11個鎮(東城、北慣、合山、大溝、東平、雅韶、塘坪、大八、麻汕、那龍、新洲)。 歷史沿革 1988年,設立陽江市陽東區。1991年6月22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1]19號)同意撤銷陽江市陽東區,設立陽東縣,縣人民政府駐東城鎮。因在陽江市之東而命名。 2000年,轄15個鎮:東城鎮、北慣鎮、田畔鎮、合山鎮、新洲鎮、大溝鎮、東平鎮、雅韶鎮、白沙鎮、雙捷鎮、塘坪鎮、大八鎮、三山鎮、麻汕鎮、那龍鎮。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09982人,其中:東城鎮39972人、北慣鎮32648人、田畔鎮10368人、東平鎮27018人、雅韶鎮20847人、大溝鎮34730人、新洲鎮30575人、合山鎮33140人、塘坪鎮49672人、大八鎮35855人、白沙鎮33978人、雙捷鎮24330人、三山鎮15251人、麻汕鎮16007人、那龍鎮5591人。 2002年,陽東縣轄15個鎮(東城北慣田畔合山大溝東平雅韶白沙雙捷塘坪大八三山麻汕那龍新洲),180個村委會、16個居委會。 2003年11月,根據廣東省民政廳和陽江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江城區行政區劃的批復,陽東縣白沙、雙捷兩鎮劃歸江城區管轄(出處)。區劃調整,陽東縣轄13個鎮(東城北慣田畔合山大溝東平雅韶塘坪大八三山麻汕那龍新洲)。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陽東縣轄11個鎮(東城、北慣、合山、大溝、東平、雅韶、塘坪、大八、麻汕、那龍、新洲)。 自然地理 土地資源 從土地資源來看,陽東全縣東西長61.4公里,南北長62.5公里,陸地面積1830平方公里,水域228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43人。耕地面積36.69萬畝,其中水田28.16萬畝,旱地8.53萬畝,人均耕地約0.83畝;山地面積130.75萬畝,人均山地約2.9萬畝。同時,擁有淺海灘涂4500公頃,淡水可養殖水面6000公頃,海水可養殖水面20600公頃。 水資源 1、地表水 陽東縣為廣東省3個多雨區之一(廣東3個多雨區即清遠-佛岡-龍門;海豐-陸豐;陽江-恩平),雨量充沛,河流眾多,年平均降雨量為2136毫米。汛期長、枯水期短、時空分配不均是主要特點。江河水源的補給主要是大氣降水,汛期雨量(4~9月)占一年雨量的88.7%,最大24小時降雨量為785毫米,由于降雨集中、強度大,洪、澇、潮災害嚴重。 2、地下水 根據《陽江縣志》記載,陽東屬高溫多雨地區,濕度大,降雨量大于蒸發量(年均1912毫米),河流和水庫等滲漏水補給和水交替條件強烈,對地下水儲存積累容易,因而地下水也很豐富。 陽東縣地勢北高南低,地下徑流排泄和富集容易,便于利用。但在臺地地區,因地勢平坦,地下徑流活動慢,露頭少,因而利用極少。漠陽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區埋藏淺,地下水非常豐富,可充分利用。但地下水鐵質較多,一般每升含鐵量大于一毫克,需經除鐵等處理措施后方可飲用。 水力資源 全縣擁有水力資源5.46萬千瓦,現已開發利用2.17萬千瓦。水力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八、那龍、新洲等山區鎮,其余很分散,開發價值不大。 地熱資源 新洲沸礦泉:位于新洲鎮北約5公里處,有公路可達,日產水達3000萬立方以上,平均水溫達95.5℃,最高達101℃,地表以下則更高,是目前廣東省已探明的最大的高溫熱水田。熱水含氡量達到醫療礦水標準,并含有少量的氯化鈉,其醫療價值可與從化溫泉相媲美,而水溫之高、水量之大則是從化溫泉所不及。 合山熱礦泉:位于合山鎮東約5公里,廣湛公路南側100多米處,泉眼20多個,自流量6.032升/每秒。最高水溫達72℃,屬中高溫熱水。礦泉出露范圍長約35密、寬15密。該礦泉可作醫療用途,也可作冬季育秧、熱帶魚逼寒越冬繁殖之用。 動、植物資源 陽東縣為半山區縣,動植物資源豐富,其中植物資源主要包括木、竹、花、藥四大類,動物資源主要有獸類、鳥類、爬行類及兩棲類等。 此外,陽東面臨南海,海岸線長,海洋水產資源種類繁多,水庫面積大,淡水水產資源也不少,經濟價值較高和產量較多的海洋水產資源有208種,淡水資源有64種。 旅游資源 陽東縣依山臨海,地貌類型豐富多彩,自然風光秀麗宜人。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景觀主要有濱海沙灘、溫泉資源、高山海景和潭湖風光四大類,F有的旅游景區包括東平鎮珍珠灣海濱旅游區、溫泉茶場溫泉度假村、新洲沸泉地熱景區等。 礦產資源 陽東縣礦藏多與燕山運動(距今約1.9~0.7億年),尤其是晚期巖漿頻繁活動有關,形成了多種內生礦床,后來又經風化、搬運等外力作用,使一部分礦藏遷移和重新富集,形成了多種次生礦床,使其種類較多、分布較廣。 陽東境內發現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鎢、錫、鉛、鋅、稀土、石英、花崗巖、高嶺土等。其中金礦含金品位最高的每噸70克,石英沙二氧化硅的含量達98%,具有工業開采價值。花崗巖以白色和雜色兩類居多,分布較廣。主要礦產資源分布情況見表:(資料來源:陽江縣志2000年版)。 |
陽西,因縣域在原陽江縣境西部,陽江建市分縣時得名。陽西,春秋戰國時為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后為南?さ,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為合浦郡高涼縣地。
吳青烏元年(公元238年為高元郡之廣化。晉武帝太康中(公元280年至289年),陽西為高涼郡地。南朝宋文元帝嘉九年(公元432年)為宋康郡,織篢為丹城縣。梁武帝大通中(公元527---528年)為杜陵郡、永寧郡。隋為杜康縣,杜涼相當于陽西縣境。唐后杜原縣原名杜郡,屬杜陵郡恩洲之陽江縣西境地。民國年間至1950年屬陽江縣6、7區,1951年屬6、7、10區,1953年屬陽江12至18區,1957年撤區并鄉,劃成22個鄉和1個鎮,1958年為-人民公社,1961年析為9個公社,1983年11月改為9個區鄉,1986年12月撤區建9個鎮,1988年陽江建市分縣,成為陽江市轄縣。2003年撤銷蒲牌鎮,現轄織篢、沙扒、程村、溪頭、上洋、儒洞、新圩、塘口8個鎮,縣政府駐地織篢鎮。 陽西概況: 陽西縣位于廣東省西南部沿海地區,屬廣東省陽江市管轄,面積1451平方公里,人口48萬,轄織篢、沙扒、程村、溪頭、上洋、儒洞、新圩、塘口8個鎮,縣政府駐地織篢鎮。 礦產有稀土、獨居石、鋯英石、花崗巖、石英硅砂、鈦鐵、金、錫等。其中稀土儲量較大。鈦鐵礦、鋯英石和獨居石等礦只要分布在上洋、儒洞兩鎮,花崗巖和金主要分布在程村鎮。其中石英砂儲藏量達6000多萬噸,純度達99.2%。 境內主要河流3條,西側的儒洞河為陽西縣與電白縣之界河?h內河流總長長315.3公里。全縣水力資源3萬KW,中小型水庫42宗,總庫容15340立方米,總蓄水量6704萬立方米。境內為高山、丘陵、河流、三角洲組成的復合地貌,地下水貯藏與運動比較復雜,為廣東省地下水資源最豐富的沿?h之一。 全縣林業用地面積107萬畝,有林面積95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37萬畝,沙岸林帶56公里,3.9萬畝。森林覆蓋率48.7%。盛產水稻、荔枝、龍眼、西瓜、辣椒等,其中雙肩玉荷包荔枝、上洋西瓜、蒲牌北運椒、溪頭五彩薯、儒動香芋等大宗農產品遠銷全國內地,全縣建有水果、蔬菜、中藥材以及海水養殖、畜牧業生產等十大生產基地。 陽西縣的地貌及土質大體可分為沿海地帶和山區地帶兩大部分。沿海地區程村鎮的近河到溪頭鎮的散頭咀這一岸段屬洋邊海沿岸,洋邊海為一深入陸地的溺谷河口灣,沿海地段主要為沖積平原,沿岸熱潮區局部有紅樹林及草灘分布,灘涂遼闊、平坦,底質為泥沙質及泥質。散頭咀至沙扒鎮,主要由三個鐮刀形沙灣連接而成,連接處呈半島岬角狀,是典型的山地溺谷岸段,灘涂類型有巖礁、礫石和沙灘。全縣沙灘岸段占海岸線40%,較長的沙灘岸段是上洋鎮的河北沙灘、儒洞鎮的月亮灣沙灘、沙扒鎮的海濱浴場沙灘。沙扒鎮到儒洞鎮這一岸段的特征與洋邊海岸段相似,屬儒洞河口岸段,底質為泥沙及沙質。山區地帶只要是新圩、塘口、蒲牌以及程村、織兩鎮的西北部。這些地方山地多,地勢高,礫質土多。大體上講,沿海地帶土質粘性相對大,部分水田呈堿性,山區地帶土質相對松散,部分水田呈酸性。 陽西縣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天冬季多吹東北風,夏季酷暑,冬天嚴寒,陽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開。季節分配以夏季最多,七、八月外日照在7小時以上,冬未春初最小,年均每天不足3.5小時,太陽總輻射量為111.56千卡/平方厘米年,光能資源豐富,7月份是全年最強的月份。 全縣年均氣溫23°C,1月平均氣溫16°C,7月平均氣溫28.5米。每年從4月至10月,月平均氣溫都超過20°C,日平均氣溫氣候都在10°C以上,從氣候上說是沒有冬季,溫度分布規律是西南高(23°C以上),北部低(略低于22°C),等溫大致與海岸線平行,溫度從西南沙扒、儒洞兩鎮逐漸向新圩、塘口、遞減,南北差溫1.7°C。 每年雨季一般在3月中下旬開始到10月上旬結束。雨季待續200天左右,降雨量均達1998毫米,占全年總雨量的88.6%,稱好雨李,其余5個多月雨量不足254.8毫米,僅占11.4%,稱為旱季。冬夏雨量少,春秋雨量多,但雨季剛好是雙季平向的生態期,有利于農作業生長。每年雨季有二個高峰期。前一個高峰期(前汛期)出現在4月至6月之間,降暴雨較多,稱為“龍舟水”。后一個高峰期(后汛期)出現在7月至9月之間,這時臺風頻繁,故臺風雨較多。各地區降雨量的頌也不平衡,沙扒、儒洞、上洋的年雨量不足1700毫米。而以龍高山、望夫山的塘口、新圩、織貢等鎮的降雨量達2400毫米。由于地處亞熱帶,蒸發量為1912毫米,時段分布是冬春833毫米,占全年的43.5%;夏秋1079毫米,占全年的56.5%。建縣以來降雨量最多是1997年,全年3655.6毫米。 縣境面積145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3750畝,其中水田面積258023畝,旱地面積75727畝。全縣有程村、織、溪頭、上洋、沙扒、儒洞6個沿海鎮。有溪頭、沙扒兩個省級一類漁港及河北一個省級二類漁港。海岸線126.6公里。海島13個,其中一個陸連島,島岸線路24.3公里,海島面積38平方公里.0—10M淺海灘涂面積420000畝,可開發利用的達274800畝。 海產陽西海域水質好,入海河流、港灣多,水產資源豐富。如軟體動物有牡蠣、文蛤、鮑魚等;甲殼類有對蝦、龍蝦、梭子蟹等;藻類有江蘺、石莼等;比較名貴的魚有石斑、馬鮫、魷魚等二十多種;另外還有海膽、海蜇等海產品。沙扒、上洋、溪頭等沿海鎮都有鹽田,幾鎮每年共生產食鹽14000噸以上。 礦產礦產有稀土、獨居石、鋯英石、花崗巖、石英硅砂、鈦鐵、金、錫等。其中稀土儲量較大。鈦鐵礦、鋯英石和獨居石等礦只要分布在上洋、儒洞兩鎮,花崗巖和金主要分布在程村鎮。 河流境內主要河流3條,由北往南流入海?h境中部的織河、北部的豐頭河源于西北部的蛾凰嶂,其支流構成扇狀流域,匯入海陵灣。西側的儒洞河為陽西縣與電白縣之界河?h內河流總長長315.3公里。全縣水力資源3萬KW,中小型水庫42宗,總庫容15340立方米,總蓄水量6704萬立方米。境內為高山、丘陵、河流、三角洲組成的復合地貌,地下水貯藏與運動比較復雜,為我省地下水資源最豐富的沿?h之一。 森林全縣林業用地面積107萬畝,有林面積95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37萬畝,沙岸林帶56公里,3.9萬畝。森林覆蓋率48%?h內種植有水稻、甘蔗、花生、番薯、大豆、蔬菜、茶葉、西瓜、荔枝、龍眼、香蕉、柑桔及各種中藥材。 |
陽春全景陽春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地處云霧山脈,天露山脈的中段與河尾山的八甲大山之間,漠陽江中上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1°16’27"至112°09’22",北緯21°50’36"至22°41’01"。
·行政區劃 全市總面積4054.7平方公里。南北長104公里,東西寬91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漠陽江北南縱貫全市,為狹長的河谷盆地和小平原。轄16個鎮共309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市府所在地春城。 東連恩平市,東南與陽江市相接,東南與電白縣相鄰,西接信宜、高州市,西北與羅定市相連,北與云浮市、新興縣接壤,是連江門、茂名市,肇慶及五市、三縣的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與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門相鄰,距陽江港口60公里。 陸路,從市區至江門市236公里(公路里程,下同)至廣州市266公里,至深圳市429公里,至湛江市246公里; 水路,從市區沿漠陽江南下經陽江市至北津港口入南海,航程85公里。 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漠陽江北南縱貫全市,為狹長的河谷盆地和小平原。 陽春,意取漠水之陽,四季如春。是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喀斯特地貌地帶,位于廣東省西南部,漠陽江中上游。全市總面積4054.7平方公里,是廣東省面積第二大的縣(市),總人口105.3萬。 陽春是珠三角與粵西的交通中樞,交通方便。貫穿境內105公里的三茂鐵路通達汕頭、深圳、廣西、云南、重慶;已開通的羅陽鐵路、陽陽鐵路、省道S113線一級公路和沿海高速公路、開陽高速公路、陽茂高速公路及相鄰的325國道構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從陽春到廣州、珠海2個小時,到深圳、香港3個小時,陽春已融入珠三角經濟發展2小時經濟圈。 陽春資源豐富。全市森林覆蓋率59.2%,有650多種野生植物、10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有茶木鵑、豬血木等多種國家一級保護動植物。有近40種礦產,300多萬千瓦水力發電蘊藏量,現已開發超過18萬千瓦。 ·觀光游覽 春灣凌霄風景區陽春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文化古跡眾多,這里風光綺麗,奇峰幽洞,綠水秀山,素有“廣東小桂林”之稱。春灣凌霄風景區是省級旅游度假區,先后有30多部中外影視片在此拍攝外景,已成為國內特別是港臺影視拍攝重要基地。百涌、鵝凰嶂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古木參天、珍稀動植物眾多,是正在開發的旅游勝境。陽春以獨有的風景、奇秀的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蘊、純樸的民風被世人稱為“美麗的陽春,多情的土地”。 陽春是國家地質公園、中國馬水桔之鄉、中國孔雀石之鄉、中國春砂仁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根雕雅石)之鄉、廣東省衛生城市、廣東省雙擁模范市。陽春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百萬人民正在全力打造一個文明富裕、風景優美的旅游城市。 ·產業資源 陽春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水資源豐富,四季溫和,風調雨順,年平均氣溫22℃,年平均降雨量2380mm,年平均日照達2000小時。土地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全市耕地面積73.8萬畝,其中水田56.9萬畝。山林面積389.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9.2%,木材總蓄積量743萬立方米,可供開發的山坡山130萬畝。陽春是廣東省糧、油、林、生豬生產基地之一,又是廣東省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春砂仁、霍香等南藥主要產區。市內建成了水果、蔬菜、甜玉米、蠶桑、香蕉、馬占相思六大生產基地,頗具本地特色的陽春紅荔枝、馬水桔等優質水果廣銷省內外。農業生產和綜合開發潛力巨大。 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高,已探明有銅、鐵、鋅、鎢、錫、煤、石灰石、大理石、花崗巖等36種之多,是中國礦產最豐富的6個縣(市)之一,其中水泥石灰巖儲量在10億噸以上,是生產高標號水泥的好材料。豐富的資源為發展工業提供了良好條件。目前全市工業企業4169家,水電、機電、編織、家具、紡織、食品加工、特種鋼材等支柱產業發展迅猛,建材、礦產、冶金、制糖、釀灑、有色金屬、煙花爆竹等傳統產業基礎雄厚,森工造紙、精密鑄造、不銹鋼制品、彩色包裝、藥材加工、化工等產業方興未艾。 著名作家陽春 陽春:作家副研究員客家鄉紳,江西省上猶縣陡水風景區《陽春草堂》堂主。 主要著作有: 在海外出版發行的有《客家人傳》、《客家長歌行》、《勿忘村記事》、《烏鴉唱的歌》、《蔣經國三部曲》——1〈從溪口到贛南〉、2〈在大陸最后的日子〉、3〈寶島歲月〉。 在國內出版發行的有《水牛牯》、《客家歌王》、《蔣經國外傳》、《勿忘村記事》 藝術攝影集《夢縈井岡山》、《與黔川促膝》、《客家圍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