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朔山原名羊角山,以當地話讀“羊角”諧音“陽朔”而得名。 |
因駐地白沙圩得名。 |
唐代顯慶年間,此地便有人居住,因原地荔枝成林,村舍隱伏其間,故名伏荔村。明代,在村東北的馬山腳下建馬山圩,故有“馬山名勝甲天洲”之稱。清道光年間,遷到老街(在天后宮后面)改為伏荔圩,1926年取其諧音改為福利圩。 |
興坪鎮三國時吳甘露元年(265年)起,即為熙平縣治,治所設在今興坪鎮獅子嵅村。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熙平縣治由獅子嵅遷往陽朔鎮,此處僅作圩集,“熙平”經年深日久便漸訛傳為“興坪”。 |
鎮人民政府駐葡萄圩,因有莖大如盆的山葡萄,故名。 |
金寶鄉因鄉人民政府駐金寶圩而得名。 |
普益鄉原稱小灣圩,清宣統元年(1909年)始由小灣舉人莫自逸捐資建圩,后取普天得益之意,故名普益。 |
楊堤村后有一山,它的兩個山峰像一對倒掛的羊蹄,楊堤諧音,用作村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