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前鎮位于南平市延平區南部,東與夏道鎮、爐下鎮相連,南與尤溪縣聯合鄉毗鄰,西與沙縣交界,北與西芹鎮接壤,處于延平、沙縣、尤溪三縣(區)結合部。全鎮土地總面積147.29平方公里,14個行政村,73個自然村,全鎮總人口24748人。
該鎮交通便捷,福銀高速以及南平經塔前至尤溪的縣道縱貫全境,在塔前設有高速互通預留口。距南平市區31公里,與西芹鎮接壤的北大門20公里,為6米寬水泥路面,全鎮11個行政村實現水泥路面硬化。
塔前歷史悠久,曾有白塔、塔前、土堡之稱。1949年8月南平縣人民革命0編為八個區,屬第五區(西芹),1961年成立土堡公社,1984年撤社建土堡鄉,1989年更名為塔前鄉,1993年撤鄉建鎮。塔前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史,是南、沙、尤革命的發祥地,南平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就誕生在塔前菖上村,為省定老區鄉鎮。1940年0地下黨員余維新在此點燃了革命烈火,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
塔前鎮 代碼350702109 轄14個村委會:~9201_塔前村、~202_際上村、~203_棚下村、~204_沙舟坑村、~205_隴嶺村、~206_大坪村、~207_石城村、~208_赤坑村、~209_西洋村、~210_虎山村、~211_菖上村、~212_坑柄村、~213_石伏村、~214_大坑村。 |
茫蕩鎮得名于“茫茫云中海,蕩蕩谷生風”,2002年8月由原茂地鎮大洋鄉合并組建,0駐地在茂地村,2003年5月黃墩街道安豐村劃歸茫蕩鎮,8月0駐地遷移到安豐村。位于延平區北部,東經118度04分-118度16分,北緯26度46分-26度57分,北與建甌市交界、東接大橫、南聯黃墩、紫云、四鶴、西鄰西芹、來舟、王臺、峽陽,鎮0駐地安豐村距南平市區8公里、距省城福州184公路,距武夷山149公路。
茫蕩鎮總面積204.6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28米,最高峰1363.5米,最低81.2米,屬中亞熱帶季風兼高山森林氣候,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降雨量1879毫米,無霜期287天。 茫蕩鎮 茫蕩鎮下轄19個行政村、74個自然村、109個村民小組,總戶3960戶,總人口14060人,均屬漢族建甌方言。鎮黨委0機關在編干部53人,茫蕩鎮有26個黨支部,657名黨員,鎮內有2所中心小學,教師72人,在校生260人。 -歷史沿革 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0(閩政文[2002]262號)批準同意撤銷茂地鎮、大洋鄉,設立茫蕩鎮。 附:茂地鎮位于延平區中北部,茫蕩山北麓,距市012千米。 1941年設茂地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2年建鎮。1997年,面積93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北山、寶珠、謝地、茂地、小楠坪、仲溪、照口、汶漿、筠竹、依朝10個村委會。 -特色產業 旅游業 1991年7月經省0批準,茫蕩山正式列為省級風景區,境內有著名朦瞳洋、石佛山、古道三千八百坎、 茫蕩鎮 蓮花山、寶珠、天湖,大洋文明塔、獅子巖、杉木王、千年古樟、百丈瀑布、龍盤山原始森林等景區。這里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具曠、險、奇、幽特色,集聲、色、神、氣一體,是天然的避暑、探險、休閑養老勝地,素有“福建廬山”之稱。鎮內高等植物達2000多種,超過歐洲多倍,還有南方紅豆杉王、杉木王、楠木王、樟木王、伯樂樹王等名樹古木371株。巖頭柳杉、茂地細柄阿丁楓、茂地甜儲、聰坑閩楠等4個古樹群,山巒-中棲息著熊、豹、鹿、山羊、穿山甲等珍禽異獸28種、鳥類89種、昆蟲45科315種。野生中草藥更是品種繁多,杜仲、靈芝、九死還生草、七葉一枝花等名貴藥材十分豐富,土特產品主要有木、竹、節竹、白筍干、紅菇、香菇、茶葉、毆柑、板栗、揚梅、黃花梨等。“半巖茶”曾一度作為朝廷貢品。依托這些生態優勢,我鎮正在積極打造著名的養老勝地。 針紡業:茫蕩鎮鎮址安豐溝,有大型企業南紡、南針和100多家針紡中小企業,茫蕩鎮已有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康明針織、信普針織、慶元針織、藝昕針織、佳偉針織)和20多家小的針紡企業。茫蕩鎮將依托南紡龍頭優勢,積極打造延平區第二針紡工業平臺,壯大現有企業和引進更多的針紡企業。 石材業 茫蕩鎮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龍盤山黑色石材“南平黑”,是現代高級建筑裝飾和藝 茫蕩鎮 術雕刻的優質材料,產品暢銷日本。 特色農業 做大做強茫蕩反季節蔬菜、百合花、圣女小番茄、八角瓜、木槿花。已種植了小番茄1200畝,八角瓜380畝, 百合花600畝,木槿花150畝,成立百合花、反季節蔬菜和農副產品流通等協會,注冊了“茫蕩山”無公害蔬菜商標,引進鐵觀音種植和茶葉加工廠,重塑茫蕩高山名茶的品牌。林業以抓好紅豆杉種植為主,已種植3200多畝,打造全區最大的南方紅豆杉種植基地。 -茫蕩鎮-發展規劃 1、抓好高山農業建設。大力推廣高山反季節蔬菜,種植木槿花、茶葉,發展優質果,改造低產竹林,發展紅豆杉等珍稀樹種種植,開發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茫蕩鎮 2、完善工業小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筠竹工業集中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大力引進針紡加工企業落戶園區,形成針紡企業園,促進勞動力就近轉移,不斷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減輕農民對生態資源的依賴性。 -民俗傳說 茫蕩鎮上際村村尾有座古廊橋,始建于宋代淳熙三年(1177年)歲次丁酉年。宋代時的上際村稱 茫蕩鎮 富沙村,是個遠近聞名集市村,戶越八百,人杰地靈。村水尾的石拱橋稱富沙橋,初建為廊橋,全橋長約30米,寬約6米,為單孔石橋;有橋亭與廟宇連接,橋頭有八角0,飛檐斗拱,高低參差,錯落別致,具有典型的徽派南方園林建筑風格。橋端石階古道,橋下清溪飛瀑,藏匿于古木參天,青山疊翠之間。人們站立于橋上有著“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遙看炊煙縹緲的村落,時隱時現,如夢如幻。傳說徐霞客游歷此地時曾題“石虹連蟾宮勝景,水瀑過蓬萊洞天”。石橋把守村尾水口,地勢險峻,是村民出入的重要門戶,宋朝進士楊鵬舉曾有楹聯云:“山橫南北含牛鎖,水行東西富沙盆。”遠看橫山,仿佛兩頭夜宿水牛互為問候一般。橋聯曾還有“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往卷龍背上行”之佳句,后因橋亭毀壞而消失。 -特色村屯 蓋頭村位于延平區茫蕩鎮原大洋鄉南部,東至筠竹村,南至汶漿村,西至峽陽鎮洋安村,北至百際村。海撥600米,距鎮030公里,全村有4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現有224戶957人,有許、蔡、王、宋等諸多姓氏,其中,許姓占50%。該村總面積13865畝,其中山林面積12100畝;耕地面積1513畝;用材林8492畝;毛竹2000畝;木材蓄積量3000立方米。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64萬元,水果40萬斤,毛竹9000根,村財收入11萬元。人均收入4312元,比2005年增加16%萬元。到2006年主村安裝了自來水,20%的住戶安裝了固定電話,大部分村民購置了手機。 茫蕩鎮 仲溪村位于茫蕩鎮西北部,富屯溪畔,距316國道20公里,與王臺鎮、峽陽鎮相鄰,距鎮0所在地40公里,海拔300米,全村100戶,400人口,4個村民小組,有葉、黃、余、陳、潘姓氏組成,其中以葉姓占總人口的80﹪。全村總面積約9505畝,其中耕地面積855畝,林地面積7000余畝,毛竹400畝,經濟林50畝,生態林2100畝,木材蓄積量約5萬立方米。2005年實現農業總產值75萬元,第三產業收入84萬元,糧食產量150噸,水果產量30噸,村財收入7萬元,人均收入3500元。到2005年可接收電視7個頻道,有30﹪住戶安裝固定電話,90﹪以上的住戶配備了手機,有3戶購置了運輸車。100﹪的農戶住上了樓房,解放以來共培養大中專生28名。
茫蕩鎮 代碼350702110 鎮0駐安豐村,轄19個村委會:~201_安豐村、~202_北山村、~203_寶珠村、~204_謝地村、~205_小楠坪村、~206_仲溪村、~207_照口村、~208_依朝村、~209_汶江村、~210_筠竹村、~211_茂地村、~212_大洋村、~213_聰坑村、~214_三樓村、~215_上際村、~216_巖頭村、~217_百際村、~218_蓋頭村、~219_際頭村。 |
洋后鎮地處延平區東部,位于東經118°27′~118°36′,北緯26°35′~26°43′之間,是延平區、古田縣、建甌市三地的交界處,東與古田縣鳳都鎮交界,南與延平區巨口鄉、赤門鄉毗鄰,西與延平區南山鎮相連,北與建甌市迪口鎮接壤,原省道309線(也稱南古線)橫貫全境,距南平市區62公里,距省城福州180公里,交通便利。
洋后鎮轄10個行政村,55個自然村,75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1263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79人,農業人口11789人,居民多為漢族,有少數畬族,大部分屬建甌語系,個別村屬閩中、閩西語系。全鎮總面積103.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90米,年平均氣溫19℃,年降雨量1700毫米,無霜期330天以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洋后鎮歷史悠久。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遵教里,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沿用明代舊制,民國23年屬第四區遵教鄉,民國25年屬第三區,稱遵教鄉,民國35年屬遵福鄉,1949年屬第二區遵福鄉,1950年稱洋后鄉;1958年屬飛躍(大鳳)人民公社,稱洋后管理區,1961年成立洋后公社;1984年改洋后鄉;1993年撤鄉建鎮。鎮0駐洋后村,以駐村定名。鎮內山清水秀,風景秀麗,郁郁蔥蔥的森林有效地保護了水土資源。有被冠之為“小桂林”的三井風景地,有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太保廟、東岳寺,有紀念1948年為中國解放事業而貢獻自己生命的41位革命人士建造的革命紀念碑。 洋后鎮資源豐富。耕地面積10731畝,林地面積127319畝,其中:有林地117348畝;林木總蓄積量379417立方米,其中用材林220737立方米,防護林136722立方米,特用林12781立方米,疏林地143立方米,散生木8845立方米,四旁樹189立方米。現有茶果園16670畝,毛竹近2.5萬多畝,盛產油柰、雪柑、香菇、筍干等土特產品。全鎮逐漸形成了以木材加工、筍竹制品加工、水電開發為主的三大支柱產業。鎮內骨干企業匯雄鐘表有限公司、松鶴板業有限公司、閩鮮食品有限公司等,主要產品有松木VCD架、工藝木鐘、“松鶴”牌膠合板、竹膠板、清水筍罐頭和小包裝的苦筍、小徑筍,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國內外客商的歡迎。 洋后鎮境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在王乾村、中洋村發現有鐵、輝綠巖,在大演村、良坑村發現有鉛鋅礦等礦產資源,經地質勘探專家勘測、評價,認為洋后鎮的礦產資源品位較好,且有一定的儲量,具備規模開采價值。 洋后鎮素有“小水電之鄉”的美譽。境內四條小溪縱貫全境,水電資源極為豐富,現已開發建成大祿電站、新田電站、三井電站、下坪洋電站、魚跳電站、山羊坑電站、白石溪電站、橋下電站、溪邊電站等九座小型水電站,裝機容量9945千瓦,年發電量達4200萬度。正在開發的有上良坑電站、良坑電站、清水溪電站,這些電站建成后,全鎮裝機容量可達11340千瓦,年發電量4700萬度,為我鎮人民生活、工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電力。 2006年,洋后鎮以“以人為本,求真務實,共建和諧新洋后”為工作思路,重點抓好水電業、竹木加工業、食品加工業、竹業、果樹業、畜禽業、旅店業、社會公益事業等八大產業。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實現2.05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8223萬元,工業總產值11277萬元(規模工業總產值2950萬元) ,財政總收入2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135元,計劃生育率92.17%。
洋后鎮 代碼350702111 轄9個村委會:~201_洋后村、~202_南新村、~203_大演村、~204_中洋村、~205_坑門村、~206_王乾村、~207_后坪村、~208_大祿村、~209_良坑村。
|
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人民0
聯系地址:延平區爐下鎮杜陵路1號 聯系電話:0599-8456111 聯系人:楊英恩
爐下鎮 代碼350702112 轄10個村委會:~201_爐下村、~202_龍村村、~203_蛇村村、~204_田頭村、~205_官莊村、~206_洋洧村、~207_下嵐村、~208_瓦口村、~209_斜溪村、~210_下井村。
|
巨口鄉位于延平區東南部,轄11個行政村,總人口13222人,全鄉面積135.76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172105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34304畝,有林地面積115598畝,全鄉灌溉條件優越,有團結水庫、洛陽水庫、東坑水庫等。海拔110米,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年平均氣溫20℃,降雨量1500毫米,無霜期290天左右。農民收入主要靠農業生產、外出文化旅游業。
基礎設施完善。建有35KV的變電站,中國移動、聯通、電信等通訊網絡覆蓋全鄉.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路,文教、衛生、金融等機構完善。 水力資源豐富。武步溪橫貫全境,目前為止已建成長泉電站、浮峰電站、員垱州電站、赤嶺電站、村頭電站、洛洋電站等六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17000千瓦,年發電量5800萬度。 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完善。重點發展煙葉生產、食用菌栽培、淡水養殖、檳榔芋種植。煙葉種植面積每年穩定在1400畝左右,年創產值280萬元,以增加農民收入;充分利用武步溪水質優良,無污染,電站建設形成的數千畝水面,著力發展淡水魚養殖,形成特色產業;立足資源優勢,推廣種植以竹蓀為主的食用菌栽培1000多畝,檳榔芋種植面積1000多畝。 巨口鄉轄11個行政村,分別為巨口、慕坑、谷園、嶺根、九龍、橫坑、上埔、田溪、半嶺、員垱洲、村頭,鄉0駐地巨口村,總面積136.01平方公里,總人口13080人,其中非農業(574人),居民為漢族,屬福州語系古田方言。 橫坑村為閩北最大僑村,田溪、上埔也有部分僑屬,馬來西亞砂磱越南平公會2005年在馬來西亞成立,共有巨口籍華僑近2000人。現巨口鄉有歸僑眷屬7人,歸僑家庭共23人。2005年4月,馬來西亞回鄉懇親團一行30余人回故鄉懇親祭祖,捐款30萬元無償補助僑興路(田溪-橫坑9公里)水泥路面硬化。近年來,華僑熱心人士往返巨口和馬來西亞期間,互通信息,關心家鄉公益事業。 90年代初后,臨近鄉鎮樟湖鎮居民在南平等地開設“龍宮”旅游項目,獲得初步成功后逐年發展壯大,形成一個名為“做龍”的產業。在其影響下,巨口鄉親也集資外出“做龍”,90年代中后期飛速發展,親戚朋友互相通連集資外出,在全國80多個大中城市設立各種旅游娛樂項目,帶動勞動力大量轉移。同時,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南平、福州以從事人力客運、人力貨運為主,兼顧家政服務、商品零售、電器安裝維修、開辦旅社、賓館等。
巨口鄉 代碼350702200 轄11個村委會:~201_巨口村、~202_慕坑村、~203_谷園村、~204_嶺根村、~205_九龍村、~206_橫坑村、~207_上埔村、~208_田溪村、~209_半嶺村、~210_員墩洲村、~211_村頭村。 |
赤門鄉位于延平區東北部,地處海拔280米于東經118°.23—118°.34,北緯26°.31—26°.35之間。東與巨口鄉毗鄰,西與南山鎮接壤,北與洋后鎮相連,南與太平鎮接鄰。全鄉土地總面積為107.28平方公里。設9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全鄉總人口為11219人。
赤門鄉交通便捷,北面靠南古國道,三條鄉道分別與巨口鄉、太平鎮、北岸公路相連接,直通南平城里。行政村全部貫通水泥路,鄉0所在地——赤門,距葫蘆山火車站、茶洋千噸級貸運碼頭僅十四公里,水、陸鐵路運輸十分方便。 -歷史人文 赤門鄉早在商周時期就有民居于此,宋、元、明、清時曰“積善鄉”,民國十八年為“保福鄉”。1961年以村 定名為赤門鄉,1984年撤社建鄉,建立人民0。赤門人在這里世代繁衍,史越千載、鐘靈旒秀、人杰地靈,歷史上人才輩出,曾出進士3人,舉人5人,貢生18人,今有博士生10人、碩士生23人、本科生213人,處級以上干部20人,真是名家新秀,桃李滿天下。 -建筑景觀 赤門鄉歷史悠久,屬內陸山區,境內山光物態,風光旖旎。山勢險峻的太寶山海拔1168米,修葺一新的“水月庵”、“圣靈廟”曲徑通幽,造型古樸典雅;氣勢雄偉天光山引水大橋高達35米,長達200米。橫跨姐妹雙峰,淑景宜人,迤邐千里。目前保存較為完整古跡有下莊石孔橋、吳家祠堂、陳家祠堂、中順廟、水尾庵、陳公墓等列入為鄉重點保護單位。西馬東山水庫、赤門水尾人工湖,碧波蕩漾、天水一色、風景迷人。民居以明、清建筑居多。20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民居以磚混結構為主,展現了農村現代生活的氣息。 -氣候與物產 全鄉氣候與全區同屬,全年溫暖濕潤,屬于低緯度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溫度18度、無霜期270天、年降水量1500毫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森林資源豐富,全鄉擁有林地面積117543畝,其中杉木45004畝,松木30540畝,毛竹37400畝,果樹3011畝,油茶1188畝,森林覆蓋率為72%。赤門鄉是延平區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甘薯為主,其他經濟作物如黃豆、馬鈴薯、花生、玉米、西瓜、柑橘、黃花梨等為主。土特產有:香菇、竹蓀、黑木耳、靈芝、紅菇、筍干等。 -基礎設施 赤門鄉水力資源較豐富,境內有蘭溪一條小河流,對它進行了梯級開發。全鄉共有電站五座,裝機總量為3750KW,共計全年發電量1219.17萬千瓦時,屬省網直供區,保障全鄉電力供應持續穩定。郵電通訊設施完善,9個行政村已全部開通程控電話,并全部實現移動通訊信號覆蓋,隨時可與國內外進行通訊聯系。2.7KM的機耕路貫徹千畝赤門洋,做到路相聯、渠相通、防旱排澇保豐收。閉路電視與域區聯網,機關單位、學校建立電腦網絡。 -經濟社會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末期以后,赤門鄉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2006年全鄉生產總值10923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6100萬元、農業總產值4823萬元、鄉財政收入178萬元、人均收入3211萬元。鄉鎮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9個行政村,村村鋪設硬化水泥路面。 -礦產資源 赤門鄉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種類繁多,僅石材就有尤山村碧玉石、白云石、仁巖村黑云母石、西馬村方解石、蛇紋石、綠泥石、前坪村紅沙石等巖石十余種,儲量達到11000萬立方米。礦藏資源足,分布地域廣,尤山村透炭石、重晶礦、西馬的鐵礦、銅礦、苦竹洋村的石英沙礦、赤門村的鉬礦等,品位高,有的在開發,有的目前勘探中待開發。 -文教衛生事業 赤門鄉文化教育事業也日趨進步,擁有一座建筑面積700多平方米文化中心大樓,內設圖書室、閱覽室、棋藝室、電視室等。館藏圖書達1萬多冊,電燈球2座,一般球各村一個,同時公路沿線的平原5個行政村開通了有線電視、醫療院設施較完善。鄉衛生院于1998年新建一座面積500萬平方米門診綜合樓,且全鄉85%的居民參加了醫療保險。教育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鄉內一所中學,6個6年制小學,學生可實現就近就讀。
代碼350702202 轄8個村委會:~201_赤門村、~202_東墻村、~203_仁巖村、~204_三墩村、~205_前坪村、~206_苦竹洋村、~207_西馬村、~208_尤山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