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沂源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沂源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歷山街道,隸屬于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地處沂源縣城中心,東與悅莊鎮接壤,南、西與南麻鎮相連,北接南魯山鎮。轄區總面積26.2平方千米,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6.3萬人。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沂源建縣后為歷山區。1955年10月,改稱南麻區。1958年3月,撤銷南麻區,建立南麻鎮;同年8月,撤南麻鎮,建立紅旗公社;同年12月,改稱南麻公社。1982年7月,改為南麻鎮。2011年11月,析設歷山街道。2020年6月,歷山街道下轄34個社區、6個行政村。

2011年,歷山街道財政總收入1.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11.6萬元。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349萬元,增值稅1909萬元,企業所得稅883萬元,個人所得稅166.7萬元。

南麻鎮位于山東省沂源縣中部,系縣城駐地鎮。省道泰薛路、博沂路和青島至新疆高速公路橫穿境內,交通便利。

南麻鎮系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城駐地鎮,現轄69個行政村南麻鎮

、7個社區居委會,13.26萬人,總面積152.56平方公里,地勢西北高向東南傾斜,省道泰薛路、博沂路和青萊高速貫通境內,交通十分便利。縣城沂河河支流水景公園螳螂河與沂河源頭上支流四源會和。沿河景區正與牛郎織女景區貫通。沂河水清澈見底。
南麻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據史料考證,殷商時期即有村落,原名東、西莊子,后有黃氏在村南種麻地定居,形成村落,稱南麻地,1644年始稱南麻,1945年5月始為沂源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元至清代,南麻鎮大部為沂水縣西北區,少數為蒙陰縣北鄉。民國時大部為沂水縣八區,少數為蒙陰縣北二區。1944年5月,沂源建縣后為歷山區,1955年10月改稱南麻區。1958年3月,撤消南麻區,建立南麻鎮。8月撤南麻鎮,建立紅旗公社,12月改稱南麻公社。1982年7月,改稱南麻鎮。1998年12月成立城區辦事處,與南麻鎮實行“鎮辦合一”管理體制。2001年4月,城區辦事處從南麻鎮劃出。
在南麻這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明。屬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的姑子坪遺址、始建于隋的古剎荊山寺和兩狗扒泉以身沾水救主而得名的狗跑泉等眾多人文古跡和風景名勝,久負盛名。南麻屬沂蒙山革命老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陳毅、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生活和戰斗過。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遺址

西魚臺遺址

位于該鎮西魚臺村南,屬臺地遺址,面積880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3米,1979年發現。1990、2001和2005年,山東大學和省市縣文物部門聯合發掘3次,出土大量青銅器、石器、陶器、骨器等珍貴文物。分屬龍山、岳石文化及西周、春秋、戰國、漢代等不同歷史時期,尤以西周銅器最為豐富和精美。
2005年7月濟青南線高速公路施工時,又發現春秋早期貴族墓葬——西魚臺遺址38號墓,出土大型青銅禮器罍、鼎、匜、舟等7件。其中2件青銅罍形體碩大,造型別致,紋飾優美,其頸部仍殘留紅色麻布紋痕跡。西魚臺周代銅器,不但數量大,種類多,而且都是實用器,在山東甚至全國也屬罕見。

西魚臺遺址1號墓

為西周晚期貴族墓葬。墓葬為土坑豎穴式木槨墓,由墓室、槨室、器物箱等部分組成。墓室長方形豎穴式。槨室、器物箱位于墓室底部,槨室居中,器物箱南北分列。南器物箱為禮器箱,北器物箱為兵器箱。木質棺槨,二槨三棺。三棺相套,棺內人骨已朽。該墓出土銅禮器鼎、簋、簠、方彝、壺、盤等,以及兵器戈、鏃等。該遺址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山寺宗教古建筑

西距縣城2.5公里的荊山寺,始建于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原名“無相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金主又頒詔敕建,改稱“普安禪院”。明代又重修,香火鼎盛時,有僧眾百余人,廟田數百畝。至清朝中葉,荊山寺漸衰。該寺主要建筑曾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千佛閣、十二層磚塔等。民國時,古建筑因年久失修,大部圮毀。1950年前后,所剩僧人相繼還俗,佛事活動泯滅。后辟為國營荊山園藝場,古建筑全部拆除。
今僅存金主完顏雍敕建碑、八棱碑和古銀杏樹。古銀杏樹齡1400年,樹高26米,胸徑1.69米,干高4.3米,樹冠覆蓋600平方米。古銀杏樹西為荊泉溪流,溪上建有石拱橋,遠山近岫環抱,古樹、溪流、小橋、古寺映襯,景致絕佳。2002年被辟為公園,列入縣城生態旅游區。2004年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千佛閣等。

荊山南崖有隋唐摩崖造像

造像鑿刻于羅漢崖佛龕內,有并排造像16尊,每尊高40厘米,坐式,均為高浮雕。造像面部尚能辯清。有的雙手合十,有的扶膝執印,有的手執法器,神態各異。據荊山敕建碑推斷,造像可能成于隋末唐初。

-歷史沿革

南麻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據史料考證,殷商時期

即有村落,原名東、西莊子,后有黃氏在村南種麻地定居,形成村落,稱南麻地,1644年始稱南麻,1945年5月始為沂源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在南麻這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明。屬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的姑子坪遺址、始建于隋的古剎荊山寺和兩狗扒泉以身沾水救主而得名的狗跑泉等眾多人文古跡和風景名勝,久負盛名。南麻屬沂蒙山革命老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陳毅、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生活和戰斗過。

沂源縣位于山東省中部,淄博市南端。魯村鎮是沂源縣西部重鎮,與萊蕪市接壤。總面積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萬畝,轄63個行政村,5.1萬口人。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3.05億元,實現現價總產值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21元。是省級明星鄉鎮、市級模范鄉鎮。

魯村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境內省道泰薛路縱貫東西、博沂路橫跨南北,西距-、京福高速和萊蕪火車站30公里。建設中的濟青南線高速公路在鎮駐地設有出入口。東距日照港120公里,青島港170公里。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炭、石英、粘土、花崗石、大理石、鐵礦、銅礦、陶土、礦泉水等資源,有1處年產60萬噸的國有煤礦。全鎮農業結構調整已基本完成,果樹面積3.5萬畝,年產各類果品1.5億斤,其中有山東省最大的綠色高檔果品黃金梨基地5000畝和紅將軍蘋果基地5000畝。

鎮黨委、政府按照穩中求進、進中保穩,抓穩定促發展,以發展保穩定的總體思路,堅持“兩輪推動”促發展,“五個切入”保穩定,順勢發展林果業,大力發展畜牧業,努力繁榮第三產業,突出發展工業,推動了全鎮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實施“工業富鎮”戰略,大力培植骨干企業,造就了山東海達食品有限公司、魯源礦業、沂源強力防水材料公司、金東機械制造公司、光學材料公司等頗具規模的企業群體。全鎮現有規模企業6家,個體民營企業40家,外貿自營出口權企業2家。其中引進投資1.2億元建成的年產2萬噸的光學玻璃項目,屬高科技項目,產品主要用于液晶電視、攝像機、手機及航天產品,并廣泛應用于高檔裝飾材料;海達公司是全省最大的肉兔產品出口企業集團,是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品遠銷歐盟、日本和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4年,海達公司代表中國動物源性食品企業迎接歐盟驗收,順利過關。努力建設畜牧強鎮,鎮黨委、政府采取政策驅動、示范基地和示范戶帶動、龍頭企業拉動、優質服務推動的“四動”措施,加快養殖小區、重點村、重點戶發展。全鎮建有標準化養殖場10處,其中年出欄10萬只以上的標準化肉兔養殖場5 處,200頭以上規模的奶牛養殖小區2處,全鎮畜禽綜合年出欄量達400萬頭(只),畜牧養殖業產值達到1.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0%以上。。

東里鎮位于淄博、臨沂、濰坊、壽光交界處,總面積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萬畝,轄64個行政村,5.3萬口人,2000年被命名為省級中心鎮。近年來,東里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建設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游名鎮和農業產業化大鎮為目標,積極努力地開展工作,贏得上級認同和群眾滿意,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達到11.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1億元,財政總收入1.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總收入近5000萬元,列全市鄉鎮第六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17元。我們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積極實施產業帶動戰略,以農業產業化為牽引點,農村城鎮化為著力點,發展工業化為保障點,服務業現代化為增長點,經濟社會呈現出快速、健康、和諧發展的良好勢頭。

在發展工業化方面,本著建設工業強鎮的目標,實施“工業立鎮”計劃,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積極構建工業發展框架,建立了華聯工業小區、匯源綠色園區和民營經濟小區三個特色鮮明的工業板塊,培育了華聯礦業公司、匯源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偉杰鑄造公司、匯寶顆粒飼料、匯東建材和美華化工等一批規模企業,使東里鎮逐步成為新興工業強鎮。

2005年,全鎮實現工業產值、銷售收入、利稅和利潤分別為17.5億元、17.4億元、3.6億元和2.8億元。目前,華聯公司“百萬噸產能計劃”已全面鋪開,至2007年,鐵精粉產量即可達到100萬噸,屆時,規模及效益皆將達到全省第一,全國第六。匯源公司投資1.2億元鋪開了乳制品生產線和高檔包裝生產線新上項目建設,8月份以前投產使用。和美華化工有限公司、圣王化工用碳酸鈣、宏聯球團公司等一批民營企業也在年內相繼建成投產,將再度為全鎮工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農業產業化方面,我們圍繞“建龍頭、帶基地、興產業、拓市場”的思路,用抓工業理念抓農業生產經營,首先以做大做強林果產業為目標,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狠抓了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全鎮林果總面積4.5萬畝,糧經比例達到1:9,建立了紅富士蘋果、葡萄、中華壽桃等六大綠色果品生產基地,實現了林果生產由產量增長到質量提高的轉變,東里鎮先后被評為淄博市“林果生產專業鎮”、山東省“無公害葡萄生產基地”、國家級“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和“中國果菜百強鄉鎮”,全鎮果品標準化生產面積和優質高檔果率達到80%。。

悅莊鎮總面積168平方公里,轄69個行政村,6.1萬口人,耕地面積6.8萬畝。鎮政府駐地位居縣城東10公里處,泰薛路、省道236線橫貫東西,交通便利。近年來,悅莊鎮堅持“由農業大鎮向工業大鎮、經濟強鎮跨越”的發展戰略,走“重工、強農、活商”之路,全鎮政治、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統籌協調發展。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達到6.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39元,先后獲得省級文明鄉鎮、省級衛生鄉鎮、山東省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和全市平安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農業方面以蔬菜、果品、中藥材、黃煙為重點,建成五個萬畝生產基地,其中韭菜2萬畝,蘋果1萬畝,葡萄1萬畝,桃、山楂等其他干鮮果1萬畝,黃煙、中藥材1萬畝。2000年12月被山東省農業廳認定為山東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沂蒙山”牌韭菜、蒜苗、干鮮果享譽大江南北。今年以來,突出抓了以韭菜為主的蔬菜、果品標準化生產、畜牧業規模養殖和配套服務業以及草編、食用菌和各類協會建設,全鎮新發展韭菜5000畝,草編8000余戶,中藥材3000畝,黃煙2000畝,奶牛50頭,各類協會30家以上。

近年來,逐步形成玻璃纖維、玻璃制品及工藝品、食品加工和包裝及礦產資源加工五個特色工業小板塊。全鎮企業達到100余家,預計今年全鎮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家以上,其中稅收過100萬元的企業達到兩家以上。目前,全鎮玻璃制品及工藝品企業發展到5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8家,包裝企業8家,以石英石、石灰石、頁巖、鋁土等為原料的礦產資源型企業達到10家。

在第三產業上,突出抓了旅游業發展。重點是悅莊林果百里綠色長廊進行二期開發建設,悅莊鎮林果百里綠色長廊位于沂源縣悅莊鎮北部山區林果集中地帶,全長100余華里,涉及沿線26個村兩萬畝果品生產基地,串連起沿線二十余座小型水庫,是集生態農業觀光、特色旅游、飲食住宿、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農業生態項目。去年,投資130余萬元,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設。今年又投資100余萬元對二期工程進行了全面建設,共硬化混凝土道路2000米,對沿線道路整體拓寬改造,路面寬度全部達到4米,全線達到“通中巴車,觀自然景”的總體規劃要求,全面提升了綠色長廊道路的檔次水平。。

西里鎮位于沂源縣東南部,2001年4月由原金星鄉、梭背嶺鄉合并而成,全鎮總面積1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1萬畝,轄59個行政村,176個自然村,14844戶,4.9萬口人。近年來,西里鎮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立足自身實際,按照“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社會和諧進步”的總體發展思路,確立了建設“工業強鎮、果業大鎮、畜業重鎮”的發展目標,抓重點、求突破,取得了明顯成效。2005年實現生產總值3.45億元,境內財政總收入382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55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926元。

工業發展上,依靠資源利用開發求突破。我鎮立足資源優勢,圍繞肉鴨養殖加工、果品儲存加工、礦山資源開發及雙星配套,發展特色板塊經濟,先后建成35個投資50萬元以上的項目,安置勞動力近3000人。充分發揮鐵礦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礦業經濟,投資3000萬元的源洋礦業公司于2005年9月份全部建成投產,年產值可達4000萬元,利稅1500萬元。立足全鎮石材資源豐富的實際,緊緊抓住高速公路建設契機,發展石子加工,投資800萬元,建成11處石子加工廠,年產值可達1000萬元,利稅250萬元。圍繞肉鴨資源優勢,建成了肉鴨加工廠和鴨苗孵化廠。圍繞果品生產優勢,建成果品冷藏庫32座,氣調庫1座,果品儲存能力達到2.5萬噸;投資1000萬元,建成投產新宇食品廠和天力源綠色果業有限公司。圍繞雙星配套加工,建成了紙箱、鞋帶、海綿、塑料袋、織布等企業,年產值3800萬元。到2005年底,全鎮工業完成總產值3.4億元,實現增加值8017萬元,銷售收入3.1億元,實現利稅4276萬元,利潤1472萬元,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5億元。

果業發展上,依靠品牌求突破。林果業生產走標準化、綠色、無公害生產的路子,發展優質、高檔、綠色果品。全鎮林果面積4.5萬畝,林果生產專業村達到38個,糧經比例達到1:9,林果業已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萬畝蘋果,萬畝葡萄,雙萬畝桃,萬畝柿子”四個萬畝基地初具規模,“山上干果桃,中間地帶蘋果纏腰,山下平地栽葡萄”的新型效益農業格局基本形成。年產“西里”牌干鮮果品6000萬公斤,其中我鎮生產的“西里”牌中華壽桃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國家-綠色食品”。。

山東省沂源縣地處魯中腹地,,沂蒙山區,淄博市最南端,因沂河發源地而得名,是山東省政府命名的生態農業試點縣。

大張莊鎮位于沂源縣城西南25公里處,與蒙陰、新泰、萊蕪三縣市接壤,韓萊路、沂蒙路交叉穿境而過,距博萊高速公路入口15公里,青紅高速公路入口5公里。水澆田面積4.2萬畝,二旦地及已開發砂石山7萬余畝,以砂質土壤為主,平均海拔500米以上,晝夜溫差大,陽光充足,是汶河、沂河的發源地,水質潔凈無污染,是生產綠色食品的理想天地。

近年來,該鎮始終堅持“農業富鎮”為目標,以農業基地壯大優化為核心,大力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全面提升果品規模、質量和檔次,夯實林果優勢基礎。已發展紅提葡萄15000畝,年產量3000萬公斤;巨峰葡萄3000畝,年產量600萬公斤;優質紅富士、紅將軍蘋果20000畝,年產量3000萬公斤;以黃金桃為主的中熟桃品種10000畝,年產量2000萬公斤;以壽桃、寒露蜜為主的晚熟桃品種10000畝,年產量2000萬公斤;發展板栗20000畝,年產量2000萬公斤;發展李子、核桃、大棗、仁用杏、櫻桃等10000畝,年產量500萬公斤;年栽植優質花生20000畝,年產量400萬公斤;大棚蔬菜4000畝,年產量1500萬公斤。該鎮在抓好規模發展和品種優化的基礎上,突出抓了綠色食品生產,所生產的紅提葡萄已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綠色食品,被譽為“中國紅提葡萄之鄉”。該鎮還以“五線帶五養”為抓手,突出抓好奶山羊和肉鴨養殖兩大重點,加快振興畜業經濟,努力培植農民增收新支點。現已發展肉鴨大棚1000個,奶山羊10000多只,畜業增收2000萬元。同時狠抓了批發市場、存儲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良好的服務環境與市場秩序,使大張莊鎮成為全國各地朋友大展宏圖的最佳選擇。

該鎮圍繞“工業強鎮”,不斷優化環境,強化項目包裝與推介,充分利用豐富的花崗石、長石、紅頁巖等礦產資源,青純甘甜的礦泉水資源,以及豐富的花生、林果等農產品資源的傳統優勢,綠色食品的品牌優勢和獨特的地理優勢,狠抓資源招商,以商招商、以農招商,大力發展資源加工型工業項目。

該鎮以“環境靚鎮”為核心,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立足惡溝、繭場、石柱水庫、張家旁峪水庫等20多處水庫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創新招商方式,強化旅游開發措施,積極發展觀光旅游業。。

中莊鎮位于沂源縣南部,轄45個行政村,共3.1萬口人,總面積107平方公里,現有林果面積4萬畝,年產優質果品一億公斤,是山東省林果生產專業鄉鎮、山東省無公害果品生產基地、國家無公害果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

近年來,該鎮立足山區和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建設“林果名鎮、畜牧重鎮、生態強鎮、工業興鎮”戰略,集中發展綠色果業、特色畜業、環保工業和生態環境建設,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探索出了一條山區經濟與生態建設科學發展的路子。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達到1.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781元。

在果業方面。在全面推行果品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的基礎上,大力推廣“富硒蘋果、SOD蘋果、工藝蘋果”等高檔保健果品。目前,富硒保健蘋果達到3000多畝,SOD富硒蘋果300多畝,建成百畝以上的高檔果品生產示范片11處,全鎮綠色無公害果品認證面積達到了3.5萬畝。抓住政策機遇,投資500多萬元,完成社莊、西柳峪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建成萬畝高檔果品生產基地。同時,立足果業基礎,因勢利導,大力發展圍繞果業配套的果品包裝、果品加工、果袋制作、果品貯藏“四小”民營企業及市場建設、購銷運輸等相關產業。目前,全鎮“四小民營企業”達到110家,其中金陽、盛全2家果蔬公司申請了自營出口權,實現了果品出口創匯,全鎮果品產業化格局正逐步形成。

在畜業方面。圍繞“以果興畜、以畜促果、果畜協調發展,打造畜牧重鎮”的產業化發展目標,確定了以建設肉羊生產基地為主,輻射帶動奶牛、肉豬、獺兔、肉鴨、肉牛等其它畜產品基地發展思路。在全鎮開展了“百名機關干部幫百戶建百圈”活動,引導群眾發展家庭式小規模養殖,大力發展適宜圈養的奶山羊,活動開展以來,建成標準羊圈 85處,引進良種波爾山羊、奶山羊5000余只。目前,全鎮奶山羊的存欄量達到 2.5萬只,各類畜禽類存欄量達到50多萬只。通過推行舍飼圈養,既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又從根本上解決了林牧矛盾,呈現出了“山上不見羊,家家六畜旺”的喜人局面。2005年,全鎮畜牧業收入達到900萬元,農民人均實現收入 300元,畜業經濟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生態建設方面。立足林果業發展形成的獨特綠色優勢,以建設淄博首批十佳生態示范區為抓手,突出抓了綠山、蓄水、通路、改院四大工程。。

張家坡鎮位于沂源東南,淄博、濰坊、臨沂三市交界處,青萊高速公路貫穿全境,人口2.7萬,轄34個行政村,面積98平方公里,這里自然生態資源豐富,花果飄香,適宜的氣候,充足的光照,營養豐富的土壤,純凈的水源,使張家坡成了聞名大江南北的綠色果品生產區。

歷屆黨委、政府立足實際,充分挖掘自身優勢,按照“山下葡萄,山腰蘋果、梨、杏、桃,山上陰坡栗子陽坡棗,山頂防護林戴帽”的總體思路,堅持不懈地抓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目前,全鎮林果總面積達到4萬畝,其中葡萄1.6萬畝,蘋果1.7萬畝,以魯源小棗、板栗、優質桃等為重點的干鮮果0.7萬畝,糧經比例率先調整到1:9。年產各類果品1億多公斤,年收入過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0%、鎮級財政收入的80%來自于林果業,被淄博市政府命名為“林果生產專業鎮”。所產果品以風味獨特、綠色優質而暢銷國內大中城市,并遠銷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和港澳地區。

為保證產業化經營有足夠后勁,鎮黨委、政府積極夯實基礎建設。先后投資700萬元建成3.5萬伏的變電站;投資120萬元,建起兩座通訊數字基站,實現了鎮通訊的“無縫覆蓋”;投資2000萬元,改善交通面貌;為有效地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避開銷售旺季,投資1500萬元,改建、新建大型保鮮庫120座;投資6000多萬元按照防洪、灌溉、生態三位一體綜合治理紅水河。紅水河不僅風光旖旎,而且拉動經濟增長,紅水河經濟現象日益凸顯。

在保證傳統產業優勢的基礎上,鎮黨委、政府大膽沖破舊觀念、舊思想,堅持“工業興鎮,綠色農業強鎮,環境靚鎮”的發展方針,營造優惠的投資環境,面向全社會招商引資。實行稅收減免、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公開服務承諾,以誠信招商。目前,全鎮已發展工業項目18個,涉及果品儲運銷、果品包裝、礦業、木片加工等領域,工業年產值達到16200萬元,銷售收入19700萬元,創利稅1800萬元,實現增加值3260萬元。

便利、寬松的投資環境,優越獨特的自然條件,良好的人文風氣,形成了最佳的發展環境。高效、服務的張家坡鎮黨委、政府攜2.7萬勤勞淳樸、熱情好客的張家坡人民以優質的服務,誠實的信譽,熱忱歡迎國內外有識之士投資興業,共謀發展大計!

燕崖鄉位于縣城南9Km處,隸屬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轄46個行政村,83個自然村,全鄉總面積1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1000畝,3萬口人。改革開放以來,樸實的燕崖人民在黨的政策指引下,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建設著燕崖這塊寶地,社會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全鄉呈現出一派富饒、美好、風景秀美的新景象。

一、工業發展狀況

近幾年來,燕崖鄉立足本鄉實際,積極解放思想,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新上項目建設,初步形成了玻璃纖維、礦業經濟、化工新材料和果蔬保鮮四大特色經濟板塊,全鄉工業總產值達到8960萬元。

玻璃纖維板塊:沂源縣鑫峰玻璃纖維有限公司位于鄉政府駐地,該公司以生產無堿、中堿玻璃纖維紗為主,所生產的33tex、25tex等30多個規格的無堿玻璃纖維紗于2003年9月通過了ISO9001-2003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市場前景非常廣闊。為進一步壯大企業實力,形成規模優勢,經與上海凌峰玻璃纖維有限公司磋商,投資2000萬元建設玻璃纖維絕緣套管項目,新上扁管生產設備300臺,涂膠設備3臺套,公司力爭在2006年達到年銷售收入過千萬,利稅超百萬元。以鑫峰玻璃纖維有限公司為依托,相應帶動發展興隆玻纖、聚陽玻纖等4家玻璃纖維生產加工企業,成為燕崖鄉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

礦業經濟及化工新材料板塊:燕崖鄉以青石山和砂石山居多,石料資源非常豐富,其中以北部帽子安為中心的青石山群富含石灰巖,該區域擁有青石山5000余畝,礦藏量6000萬立方米,CaO含量57.63%,是生產水泥、超細碳酸鈣之首選;南部以劉莊為主的砂石山群中蘊藏著豐富的齊魯紅花崗巖石,質地細膩優良,花色均勻美觀,為裝飾、工藝品最佳原料。按照縣政府關于加強礦山資源管理、水土保持、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管理等規定,經過多方招商引資,投資2500萬元,完成了豪竣花崗巖、淄博路遠、亨瑞石材、金環石材等石材開發項目;投資1000萬元,新上石花鈣業項目,公司主導產品是納米碳酸鈣,該產品廣泛應用于造紙、橡膠、塑料、膠黏劑、油墨、醫藥、食品、陶瓷以及日用化工等生產領域,成為用量最大的四大無機鹽白色礦物原料中最具競爭力的產品,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

石橋鄉位于沂源縣東部,距縣城20公里,博沂路、石香路橫貫鄉境,即將建成通車的濟青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全鄉轄29個行政村,3.1萬人,總面積1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萬畝。境內地勢東高西低,屬山區丘陵地,平均海撥348米,南部為青石山區,北部為砂石山區,山地寬漫,空氣清新,土壤以砂土為主,兼有山地黃壤和紅土,土層深厚,土壤養分含量充足;氣候條件良好,一年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獨特的地理、資源優勢以及良好的氣候條件,極有利于果樹、中藥材的生長。近年來,石橋鄉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抓板塊富財政、強三業促增收、求和諧上水平”的發展思路,團結帶領全鄉人民,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求真務實,干事創業,推動了全鄉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2005年全鄉社會生產總值達到1.9億元,同比增長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億元,同比增長47%;境內財政總收入達到243萬元,同比增長91%;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40萬元,同比增長12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68元,全鄉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都得到了較大幅度提高。

農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一是果業經濟發展迅速。建成了以蘋果、葡萄、桃為主的3萬畝綠色、無公害干鮮果,實現人均1畝經濟園,糧經比例達到1:9。二是畜業養殖基地發展勢頭良好。以肉鴨加工企業為依托,發展肉鴨大棚60余個,實現年出欄90萬只;同時,建成了以大泉養羊、東北莊養兔、龍門峪養雞等十幾個養殖特色村。三是藥業面積進一步擴大。建成了以丹參、黃芪、桔梗、黃芩為主中藥材基地8000畝,為GAP認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四是蔬菜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建成了以黃安越夏蘿卜為主的蔬菜基地1500畝,被評為市級蔬菜示范基地。同時以錯石、東北莊、茅子峪為主的菜花基地面積達到2000畝,計劃今年完成市級示范園申報工作。

工業和招商引資工作有了新突破。全鄉上下集中力量抓招商引資,抓投入、上項目,近年來共引進外資近億元,僅去年招商引資額達3700萬元,新上了圣佛山塑料公司、磊鑫石料廠、東北莊石料廠、龍門峪砂廠、沂蒙型鋼新廠等六個工業項目,工業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同時突出抓好“四個”工業特色小板塊培植,形成了以盛達、沂河源、長峰三家鴨業公司為主的鴨業經濟板塊;以刺繡、馬扎、塑編、草編為主的手工業板塊。。

南魯山鎮,隸屬于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位于沂源縣西北部,地處魯山之陽,沂河源頭,總面積206.37平方公里,轄46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8297人(2017年),是全國重點鎮、國家級生態鄉鎮、中國礦泉水之鄉、省級文明鎮、山東省森林鎮。

南魯山鎮是山東省旅游強鎮,有國家級魯山森林公園、距今50萬年的“沂源猿人”遺址、著名的“江北第一溶洞群”沂源溶洞群(含九天洞等多個溶洞)、和國家AA級景區、山東省生態旅游示范基地鳳凰山風景區。魯山主峰海撥1108.3米,是山東第四高峰。這里山清水秀,洞幽林美,自然景觀獨特,人文景觀密布,是避暑、療養和旅游勝地。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日韩午夜福利视频100集 | 最新久久激情免费视频 | 色婷婷综合精品中文在线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 |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 一级午夜理论片日本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