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溪街道辦事處地處鄒平縣城駐地,成立于2003年2月22日,擁有3.2萬多人口,總面積41平方公里。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濟青高速公路從境內橫穿東西,東距國際港口城市青島僅2小時的路程,西距濟南國際機場僅45公里,南距膠濟鐵路15公里。 2003年黛溪街道辦事處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精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確保社會穩定的前提下,全力實施工業化戰略,搞好園區建設、西城區開發、民營經濟和招商引資四大重點,全辦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實現健康快速發展。2003年全辦社會總產值實現37.8億元,利稅2.6億元,GDP實現9.1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實現27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36元,比上年增加236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城市化水平達到56%以上。其中實現工業總產值25億元,全辦百萬工程項目達39個,其中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3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10個,規模企業達到17家,外貿出0貨值實現1.1億元,利稅1.9億元。2003年被市委市府授予“雙基工程先進鎮辦”,被縣委縣府授予招商引資二等獎(第二名),地方財源建設二等獎(第二名),幫扶帶救助工作先進單位,鎮辦工作特別獎。 |
黃山街道位于鄒平縣中部,縣城南部新區。是縣政府駐地和未來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面積45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轄4個管理區,38個行政村,37個自然村。辦事處駐鶴伴二路659號。 [沿革]2002年11月15日,山東省政府批復同意鄒平縣撤銷鄒平鎮,以原鄒平鎮的行政區域設立黛溪、黃山和高新3個街道辦事處。黃山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南部新區景觀大街16號。2003年2月正式成立。 黃山街道位于山東濱州鄒平縣。下轄: 371626002200 122 東景村委會 371626002201 122 小呂村委會 371626002202 122 月河村委會 371626002203 121 黃東村委會 371626002204 121 黃西村委會 371626002205 121 侯家莊村委會 371626002206 220 太和村委會 371626002207 220 西楊堤村委會 371626002208 220 中楊堤村委會 371626002209 220 東楊堤村委會 371626002210 122 見埠村委會 371626002211 122 惠楊村委會 371626002212 122 代家村委會 371626002213 122 小楊堤村委會 371626002214 122 柳泉村委會 371626002215 122 楊寨村委會 371626002216 220 高家村委會 371626002217 220 劉家村委會 371626002218 220 韓家村委會 371626002219 220 唐家村委會 371626002220 122 周家村委會 371626002221 121 喬木村委會 371626002222 220 崔家村委會 371626002223 220 抱印村委會 371626002224 220 郎君村委會 371626002225 122 小李村委會 371626002226 121 代莊村委會 371626002227 122 溪河村委會 371626002228 220 碑樓村委會 371626002229 220 姜洞村委會 371626002230 220 賀家村委會 371626002231 220 王家村委會 371626002232 220 石家莊村委會 371626002233 220 樊家莊村委會 371626002234 220 魯東村委會 371626002235 220 魯西村委會 371626002236 220 大李村委會 371626002237 220 張家山村委會 |
高新街道(Gaoxin Jiedao) 代碼:220205006 郵編:132013 面積11.18平方千米。轄9個社區。 高新街道成立于1993年11月20日,因座落在高新區內而得名。成立時隸屬于豐滿區政府。1998年5月吉林高新區實行封閉管理以后,高新街道由吉林高新區管委會管理。 高新街道位于山東濱州鄒平縣。下轄: 371626003200 121 禮參村委會 371626003201 121 東范前村委會 371626003202 121 東范后村委會 371626003203 121 南范村委會 371626003204 121 鮑家村委會 371626003205 121 東石村委會 371626003206 121 蓋家村委會 371626003207 121 七里鋪村委會 371626003208 121 牛王村委會 371626003209 122 高新村委會 371626003210 121 徐毛村委會 371626003211 121 蓮池村委會 371626003212 121 祉房村委會 371626003213 122 邢馬村委會 371626003214 220 山旺埠村委會 371626003215 220 溫孟村委會 371626003216 220 崔毛村委會 371626003217 220 王毛村委會 371626003218 220 梁毛村委會 371626003219 121 鄧家村委會 371626003220 220 樂禮村委會 371626003221 220 周東村委會 371626003222 220 周西村委會 371626003223 122 西神壇村委會 371626003224 220 廉家村委會 371626003225 220 大劉村委會 371626003226 220 小劉村委會 371626003227 220 三里村委會 371626003228 122 五里村委會 371626003229 220 向家村委會 371626003230 220 大果村委會 371626003231 220 小果村委會 371626003232 220 大新村委會 371626003233 121 小新村委會 371626003234 220 東呂村委會 371626003235 220 西呂村委會 371626003236 220 南呂村委會 371626003237 220 北呂村委會 371626003238 121 司家村委會 371626003239 121 房家橋村委會 371626003240 121 東崔村委會 371626003241 122 新大村委會 371626003242 122 新三村民委員會 371626003243 122 新四村委會 371626003244 121 新五村委會 |
好生鎮位于鄒平縣東南部,距縣城10千米,東與周村城區緊鄰。面積36.6平方千米,人口3.2萬人。轄39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好升村。濟(南)青(島)高速公路,慶(云)淄(川)臨(池),好(生)禮(參)公路過境。 [沿革]原屬長山縣,1956年并入鄒平縣,1958年設好生公社,1966年好生、西董合并西董區,1968年復設好生公社,1984年置鄉,1994年改鎮。1997年,面積33.8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好生、河北、河西、河崖、平原、新華、黑土、蒙一、蒙二、蒙三、蒙四、張家、鹿家莊、尹橋、苗家、二槐、姜家、小高家、東代、宗家、展店、八里河、周家、尹家、馬家、喬家、史營、屯里、石河、院上、李莊、曹家、河陽、劉橋、賈村、李營、東董、驀澗、山旺39個行政村。 |
西董街道辦事處位于鄒平縣南部山區,隸屬長白山脈。長白山綿延百里,山石高而秀雅,植被廣而茂盛,松柏交翠,溪流潺潺。全辦轄70個行政村,3.9萬人,版圖面積10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58平方公里,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空氣清新、資源豐富,是濟南東花園、淄博西花園,濱州都市后花園。先后榮獲中國旅游文化名鎮、山東省旅游強鎮、山東省衛生鎮、山東省環境優美鄉鎮、山東省生態宜居重點城鎮、山東省最佳休閑鄉鎮、山東省生態示范鄉鎮、黃河三角州最佳投資城鎮等榮譽稱號。 近年來,西董街道辦事處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大力弘揚“三敢”精神,深入踐行“一家人、一條心、一目標、一起干、共惠享”的西董精神,堅持“退二進三”,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大力實施旅游強辦、生態興辦、地產富辦、社區富民“四大戰略”,強力推進民生事業、環境建設、項目建設、品牌農業、新型社區、廉潔自律“六大提升”重點工作,解放思想、比學趕超、團結協作、真抓實干,以一流的團隊、一流的環境、一流的服務、一流的業績,全力構建“生態、文明、和美”西董。 |
長山鎮位于鄒平縣東部,版圖面積106平方公里,轄10個責任區,110個行政村,人口7.3萬人。是久負盛名的范公故里,獨具特色的中國風電城,享譽中外的中國山藥之鄉。是省政府公布的首批中心鎮。先后被授予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小康建設明星鄉鎮、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山東省節能環保產業基地、省衛生鎮、省文明鎮、山東省發展低碳經濟十佳鄉鎮、省市發展民營經濟先進單位;被列為山東省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長山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圍繞建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區,打造“范公故里、和美長山”品牌,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全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2012年,全鎮完成財政總收入4.4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1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和31%。 |
魏橋鎮地處山東省鄒平縣西北部小清河兩岸,北距黃河8公里,南至濟青高速公路15公里,居六鎮鄉中心位置,周圍30公里無縣級城市,是該區域經濟文化的中心。 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這是一片充滿生機的沃土,這是一片承載著希望的田野。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麻姑留下了神奇的傳說,伏生留下了智慧的足跡;在這片充滿生機的沃土上,崛起了雄居亞洲同行業第一的魏橋創業集團;在這片承載著希望的田野上,勤勞善良的魏橋人正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描繪著燦爛的明天。 魏橋鎮所轄方域夏屬青州,商隸營州,周歸秦國。幾經歷史變遷,宋設齊東鎮,元設齊東縣。歷史賦予了魏橋濃郁的文化和活躍的經濟,新中國成立后,曾設區,1985年設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魏橋鎮,2000年設中心鎮,2001年原里八田鄉及碼頭鎮4個村并入魏橋,2004年又被命名為國家級重點鎮,現在的魏橋更是煥發了無限的生機。 魏橋鎮版圖面積150平方公里,耕地14萬畝,地貌為黃泛平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水資源比較豐富,土地肥沃,北方大部分農作物質均可種植。全鎮轄82個行政村,農業人口7.6萬,鎮駐地面積11平方公里,駐地人口15萬人,外來人口11萬人。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39.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16元,出口總額33.6億元,利用外資4.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3631萬元,連續九年居濱州市各鎮鄉第一位。2000年被省政府批準為中心鎮和省級文明鎮,2004年又被命名為國家級重點鎮。 魏橋鎮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境內尚未發現金屬礦藏,但已探明含油氣資源,文家村黏土質地優良,陶器生產已有二百年歷史。魏橋鎮地處黃泛平原,適合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小麥制種、棉花制種已形成產業化,魏橋仙桃、奶牛、肉牛、生豬生產發展迅速。依托魏橋創業集團,民營企業正向著高、精、尖方向發展,主要形成了紡織、電子、五金、紙制品加工等支柱產業。 |
臨池鎮位于鄒平縣最南端,處于濱州、淄博、濟南三市交界處,309國道與王維路并行橫穿鎮境南北15公里,膠濟鐵路沿鎮而過,總面積50.3平方公里,轄5個管理區,43個行政村。縣級公路縱貫南北,公路運輸四通八達;白云山連綿起伏,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民風淳樸,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農業、旅游、民營企業三大產業獨具特色。 |
鄒平縣焦橋鎮地處縣城北18公里處,北隔小清河與高青縣相望,東與桓臺縣接壤。版圖面積82平方公里,耕地8.5萬畝,轄48個行政村,總人口3.8萬,其中勞動力1.9萬人。 焦橋鎮氣候適宜,物產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水利資源充足。小清河、勝利河、杏花河、孝婦河四水繞境,保障補給,地下水位較淺,水質良好。全鎮8.5萬畝耕地全部實現方田林網化,土質優良,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安心牌雞蛋、綠春園牌黃瓜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交通條件徹底改善,南依濟青高速公路,西距濟南國際機場僅一小時路程,焦田路縱貫南北,縣鄉路四通八達。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商貿樓鱗次櫛比,個體工商戶云集城鎮,教育事業實力雄厚,醫療衛生技術先進,為落戶城鎮的居民隨時提供優質服務。 今年以來,焦橋鎮在縣委、縣府正確領導下,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的科學發展觀,搶抓“突破六鎮”帶來的發展新機遇,圍繞“工業興鎮、工業強鎮”目標,以實施“南接北擴”戰略和“1386”工程為總抓手,狠抓招商引資、園區建設、百萬工程等重點工作,全鎮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社會各項事業保持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焦橋鎮這片發展熱土已煥發出勃勃生機,迸射出無限活力,焦橋鎮人民熱情歡迎各界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加強經貿、科技、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友誼、攜手并進,共創新的輝煌。".。 |
鄒平縣轄鎮。鄒平縣糧食、棉花生產基地。1949年稱清河區,1958年建韓店公社,1966年并入城關區,1968年復置韓店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建鎮。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7.5公里。面積85.1平方公里,人口3.8萬。慶(云)淄(川)公路、肖(鎮)臺(子)公路過境。杏花河、六六河、新民河、肖鎮干渠流境。轄韓店、徐王、前官莊、袁屋、實戶、倉林、劉楷、小白、大白、東白、波渣店、小李、東衛家、小孫家、青眉、邱家、南馮家、小宋家、西韋、甲子、大王陀、小王陀、西王、白橋、趙家、辛莊、東王、顏家橋、上口、開河、小言、肖鎮、耿家莊、姚家、釋家套、舊口、西言禮、東言禮、蘇家、黃里、崔韓、小店、曹家小莊、楊村、穆王、大位家46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輕體板制品、紡織、化工、花崗石加工等門類。農業主產小麥、玉米、棉花、蔬菜。鄒平縣輕體制品實業總公司生產的實芯輕體板內門家具屬國家專利產品。 |
孫鎮位于鄒平縣北部,小清河南岸。南北長11.2公里,東西寬11.5公里,全鎮版圖面積98.5平方公里,轄 41個行政村,擁有耕地面積9.5萬畝,境內居住人口3.8萬人。省道慶(云)淄(川)路橫貫南北,西距濟南國際機場50公里,北距濱州僅一小時路程,南距濟青高速公路15公里、距膠濟鐵路30公里,東距青島港兩個小時路程。西漢時鄒平縣治所在。2200年的文明史,讓這里人文薈萃,文化底蘊豐厚。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鎮人民開拓創新,真抓實干,譜寫著千年古鎮的世紀新篇,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450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以發展小麥良種、畜牧、蔬菜、牧草生產為突破口,大棚蔬菜、肉牛、奶牛、生豬、波爾山羊基地已初具規模,全鎮小麥良種繁育面積突破1萬畝,棉花良種繁育面積達到1.6萬畝。尤其是畜牧業,全鎮建設21個畜牧養殖小區,建成了魯北最大的活牛交易市場,奶牛存欄7000頭、肉牛存欄2.5萬頭、生豬存欄4萬頭、波爾山羊存欄8000只,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1%,成為“濱州市畜牧業生產強鄉鎮”。圍繞當地豐富的農牧資源,構筑起肉牛屠宰、棉花加工、石化機械管道配件和機械加工制造四大支柱產業,是山東省最大的蓖麻油生產基地、鄒平縣最大的油脂生產基地、山東省市最大的農機交易市場和鄒平縣最大的石化配件基地。如今,全鎮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心思上。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勤勞樸實的孫鎮人民熱忱歡迎各界人士到孫鎮投資興業,愿孫鎮這片熱土成為有識之士投資的樂土,讓我們攜手共創繁榮,一同走向輝煌燦爛的明天!.。 |
九戶鎮位于山東省鄒平縣北部,南距縣城和濟青高速公路20公里,西距省會濟南90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條件便利,全鎮轄67個行政村,農業人口3.8萬人,耕地面積93540畝,版圖面積91平方公里。 九戶鎮人杰地靈,物產豐富。據《齊東縣志》記載:“清光緒19年冬,齊東知縣康鴻達奉準遷城于九戶鎮。‘本縣民業耕織,士尚廉恥,勤儉樸素,饒有古風,以之提倡新生活最為相宜。’” 進入新世紀以來,古老的齊東故里—九戶鎮在新世紀曙光的照耀下青春煥發,生機盎然,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鎮人民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真抓實干,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全鎮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成績斐然。以財政、農民雙增收為目的,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植壯大了西瓜、蔬菜、食用菌、畜牧四大主導產業。無公害西瓜面積突破1萬畝,蔬菜有菜面積3萬畝,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甜椒之鄉”,甜椒種植面積達1.5萬畝。日銷量達100萬公斤的劉寨大型批發市場已申報國家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以奶牛、肉牛、生豬生產為主的畜牧業發展迅速。全鎮大牲畜存欄3萬頭,其中奶牛10000頭,肉牛1.5萬頭。 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投資4000萬元建成的伊怡乳業有限公司,被命名為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日加工鮮奶100噸,到2004年底日產鮮奶可達到300噸。投資3000萬元建成的愛德伊怡生物工程公司,每年可向社會提供年產奶量10噸以上的良種奶牛5000頭。大力推行標準化養殖,建設奶牛存欄100頭以上的標準養殖小區50個。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結局。 九戶鎮依托經濟園區和小城鎮建設等載體,加快工業興鎮步伐,全鎮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化工、電子技術等多業并舉,遍地開花的有利形式,全鎮現有規模企業20余家,年產值25億多元。 這是一片開放的熱土! 這里是你理想的投資樂園!勤勞的九戶人民熱情歡迎各界有志之士前來投資興業!.。 |
青陽鎮位于魯北平原和魯中山區疊交地帶、南枕泰沂山區、北瀕九曲黃河,東挨鄒平縣城、西鄰省府濟南,距濟南國際機場35公里,青島港260公里,周村火車站20公里。版圖面積54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全鎮人口3.4人。 近年來,青陽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的重要思想,大力實施“工業興鎮”戰略,實現了財政增長、農民增收、就業增加。2003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6.34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入4.13億元,財政總收入2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55元。2003年,被0濱州市委、濱州市人民政府表彰為2003年度“雙基工程”先進鄉鎮,被鄒平縣委授予“六好鄉鎮”黨委。 青陽鎮民營企業起步早,數量多,有較好的發展基礎。青陽鎮按照培植骨干企業,發展規模企業,帶動小型企業的發展思路,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重點工作來抓。至2003年底青陽鎮共發展民營經濟項目3296個,其中工業企業156家;個體小型企業200家;個體工商戶1360戶;流通業戶1500戶;餐飲服務業80戶。成為了集鋼鐵生產、鋼丸鑄造、鋁鑄配件等為主的鑄造業基地。2003年,全鎮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20億元,營業收入19億元,利稅2.2億元,實交稅金1760萬元,完成百萬工程項目22個,招商引資實現2.4億元,基建技改投入達到4億元。 青陽鎮不斷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無核甜柿”、“小米”、“紅芽香椿”等特色產品飲譽海內外。平原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玉米制種已發展為全省最大的“訂單農業”基地。 青陽鎮旅游資源豐富,有“會仙山、醴泉寺、雕窩峪”三大風景旅游區。會仙山壑峪縱橫,澗水縈回,景最幽僻,人稱“世外小桃源”。千年古剎醴泉寺建筑宏偉,氣勢磅礴,有“范仲淹讀書洞”等十多處景點。2003年青陽鎮投資200萬元對雕窩峪風景區隋末王薄起義遺址進行改建,山區旅游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
鄒平縣明集鎮位于縣城西部,轄36個行政村,3.5萬人,耕地6.9萬畝,版圖面積71.2平方公里。南臨濟青高速公路,西鄰濟南市,距濟南國際機場50公里,東距青島港兩小時路程。改革開放20多年來,鎮黨委、政府團結全鎮人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干,使明集迅速崛起,逐步發展成為山東省的一個精品城鎮,象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齊魯大地上。鎮委鎮府適時提出“工業興鎮”戰略,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形成了棉花加工、帆布和汽車烤漆設備三大支柱產業,被譽為“中國帆布第一鎮”,“中國汽車烤漆設備生產基地”和“山東最大棉花市場”.... 民營經濟迅猛發展,工業企業星羅棋布,全鎮民營企業 2508 家,從業人員 20000 余人。棉花加工蓬勃發展,年加工皮棉 200 萬擔;帆布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市場占全國 1/4 份額;汽車烤漆設備遠銷全國各地及坦桑尼亞、加拿大、東南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以占地 2000 畝的工業園區為龍頭,發展了段橋、張辛、紅星、顏集四個園區。被授予省、市級示范工業園。 鎮委、鎮府成立了鎮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和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辦公室,出臺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促進了工業大發展。 明集鎮農業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在穩定糧棉生產的基礎上,著力建設了菜椒、韭菜、蕓豆、食用菌生產基地和肉雞、蛋雞、生豬生產基地。 |
臺子鎮位于縣境西北部,面積79.3平方公里,是一個坐落于黃河岸邊有著濃厚歷史積蘊的城鎮,這里政通人和,民風淳樸。全長54.1公里的高標準鄉村公路貫穿72個村莊,撥了在全省率先村村通鄉村路的頭籌;萬畝香椿基地被確定為國家級標準化香椿示范區,榮獲“中國香椿之鄉”的美譽;啟動“綠色臺子”工程,綠色通道建設中群眾樂植速生楊千余畝,扮靚了臺子鎮,全鎮上下高揚發展之旗,緊繃穩定之弦,煥發出一片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正向著“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的園林型生態鎮”扎實推進,將成為黃河岸邊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鎮”。 |
碼頭鎮地處鄒平縣西北部,東與位橋、臺子兩鎮相鄰,西、南與章丘市接壤,北跨黃河與濟陽縣相望。位處三縣交接地帶,地理位置特殊。駐地距縣城36公里,距濟南市40公里,距濟南國際機場30公里,距濟青高速公路10公里,緊靠亞洲最大棉紡織企業—位橋創業集團。全鎮總人口49864人,總面積124平方公里,耕地10.8萬畝。全鎮共轄8各責任區,78個行政村。 境內位碼路、章碼路穿境而過,黃河浮橋貫通南北,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地處黃灌區,黃河為當地提供了便利的水澆條件。現已建成300余公里的農田水利排灌網絡,全鎮耕地旱可澆、澇能排。電話、移動通訊、寬帶網絡、有線電視等功能性設施齊全,基本達到了村村通。小城鎮建設發展迅速,功能齊全,形成民營經濟及各業發展的良好平臺。 碼頭鎮土質良好,土壤肥沃,盛產西瓜、糧棉。近年來,農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建成“萬畝保健西瓜基地”、“桑蠶基地”、“優質果品基地”、“萬頭肉奶牛基地”等特色農產品基地。西瓜面積達1.5萬畝,棉花5萬畝,桑園5000畝,果園3000畝,肉奶牛存欄達1.6萬頭以上。鎮黨委政府以增加財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全面招商引資,走工業興鎮之路。到2003年底,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7.3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490元。碼頭鎮將以最優惠的政策,最好的環境,最優質的服務,歡迎廣大客商、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共創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