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畢節市各縣市區情況介紹

畢節市各縣市區情況介紹

七星關區

地處東經104°51'—105°55',北緯27°03'—27°46'。東北與金沙縣接壤,東與大方縣相鄰,南與納雍縣連接,西南與赫章縣、西與云南省鎮雄縣毗鄰,北與四川省敘永、古藺縣隔赤水河相望。最高海拔2217米,最低海拔470.1米,平均海拔1511米。年均降雨量954毫米,無霜期250天左右。全區轄35個鄉鎮(其中6個民族鄉),6個街道辦事處,524個行政村,22個居民委員會。2010年總人口148.37萬人。屬中山地貌類型,東北部地處大婁山山脈,山地與溝谷交錯,地勢陡峭;中部屬中山山地和河谷平地;西南部屬中山和高中山及谷地。主要農作物為玉米、水稻、小麥、馬鈴薯、油菜、烤煙。盛產生漆、大蒜和天麻、杜仲、半夏、黨參等名貴中藥材。有硫、鐵、煤、鋅、大理石、草炭等20余種礦藏,其中煤儲量21.6億噸,硫鐵礦儲量8.41億噸。七星關區山川秀麗,景物雄奇,境內風景名勝頗多,畢節八景、赤水八景、王張八景早見諸史冊;有七星關古遺址、大屯土司莊園、瓦窯村古遺址等國家級、省級、縣級重點文物共31處。

 大方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畢節地區中部、烏江上游六沖河北岸,東與黔西縣毗鄰,東北抵金沙,南靠六沖河同織金縣接壤,西南以瓜仲河為界與納雍縣相望,西部和西北部同畢節市相連。總面積3505.21平方公里,轄36個鄉鎮389個村(居)委會,居住著漢、彝、苗、白、仡佬等23個民族。2005年年末總人口97.79萬人,少數民族占33.02%,農業人口93.1萬人,占95.2%。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被列為扶貧開發重點的鄉鎮31個,其中一類貧困鄉鎮4個,二類貧困鄉鎮20個,三類貧困鄉鎮7個,有貧困人口8.62萬人,低收入人口13.47萬人。

——大方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全縣境內海拔720米—2325米,年平均氣溫11.8℃,無霜期257天,年平均降雨量1150.4毫米,年日照時數1335.5小時。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全縣有天然林15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2.5%,空氣清新,被喻為天然氧吧。

——大方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縣城始建于明崇禎年間,至今已有360多年的歷史,周屬夜郎國地,蜀封羅甸王國,宋賜羅施鬼主,元置順元宣撫司,明領貴州宣慰使,清康熙五年設大定府,明國三年廢府設大定縣,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大方縣,1987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縣。千百年來,水西彝族土司政權治所大方,世代相襲,使大方成為黔西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傳承了古老淵深的華夏文明,積沉了多民族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孕育了流芳千古的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奢香在攝貴州宣慰史期間,平息戰釁、興辦漢學、開辟九驛、發展耕織,盡畢生精力,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致力于發展水西經濟、文化,深受人民愛戴。大方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典籍繁多,人文景觀豐富,民族民間藝術多姿多彩,書法、燈謎、詩詞、楹聯、木雕、農民畫、漆器工藝等,一直在黔西北文化領域獨樹一幟,興盛不衰。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繪畫畫鄉”和貴州省政府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曾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表彰為“廣播電視先進縣”。記載歷史軌跡的“井文化”、“塔文化”和貴畢高速公路修建后的“橋文化”與大方傳統的荊州龍燈、彝族火把節、苗族跳花坡、白族節等民族風情串起了人類文明的鏈珠,形成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進入新世紀以來,大方傳統文化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水0融,煥發出勃勃生機,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大方物華天寶,蘊奇藏珍。境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有無煙煤、硫鐵礦、高嶺土、大理石、冰州石等19種,低灰、低硫、高發熱量的優質無煙煤總儲量為102億噸,其中上表儲量為53.02億噸,適宜建設大型坑口火電廠和煤化工項目。農副土特產品量大質優。生漆產量居全國、全省前列,生產的漆器工藝品與茅臺酒、玉屏蕭并稱“貴州三寶”;天麻、杜仲、竹蓀、獼猴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有“全國天麻產貴州、貴州天麻產大方”之譽;大豆、蕓豆、反季節無公害蔬菜、脫毒馬鈴薯、皺椒是大方的大宗農產品,皺椒、蕓豆遠銷港澳和東南亞一帶,以豆棒、豆干、豆豉為主的豆制品堪稱地方一絕;烤煙質地優良,是大方的主要經濟作物,也是大方重要的經濟支柱,大方是全國重點烤煙生產基地,也是英美煙草公司基地和貴州省進出口公司煙葉基地縣之一。

——大方山川秀麗,勝景天成。世界品牌國家森林公園百里杜鵑大方景區,總面積130多平方公里,共有23個品種,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地球上唯一保存完好、規模宏大、品種繁多的原始杜鵑林帶,“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的絕妙詩句,描述了杜鵑和杜鵑鳥(子規)的美麗動人。盛花時節,姹紫嫣紅,滿山溢彩,遍野流芳,艷麗非常,令游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中國品牌國家級風景名勝九洞天,其巖溶風光集山、水、路、洞為一體,洞中有水,水洞相連,為巖溶地貌之奇觀,奇、險、幽、美,勝景迭出,被中外地質專家譽為中國巖溶地質教科書,可與南斯拉夫的波斯托依洞媲美,被列入美國出版的《中國旅游》一書。有聯贊云:“山中水,水中山,獨占山水魂;洞上橋,橋上洞,別有洞橋天”。在洞內修建的瓜仲河水電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溶洞電站。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奢香墓和奢香博物館,相映成趣,古樸典雅,其建筑風格充分展示了彝族建筑藝術之精華。西部大開發拉開序幕的“西電東送”重點工程洪家渡水電站蓄水后形成的高原湖泊——水西湖,綿延百余里,為大方旅游增添了新景。神秘的油杉河、米底河原始生態風光,奇山異樹,淺潭伏流,花香鳥語,曲徑通幽,引人入勝。距縣城10公里的羊場鎮,集聚了世界最大的天生橋、中國第一臺飛機發動機制造廠遺址、玲瓏別致的星云宮三個旅游景點;位于貴畢高速公路邊上的黃泥塘鎮在拱移山人工湖,山水一體、波光粼粼,被游客推為休身養性歇息之圣地;落腳河“祿水大峽谷”風格獨具。此外,還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千歲衢摩崖石刻及古驛道、水西慕俄格城堡遺址、九層衙遺址、閣鴉驛道、大渡河橋等。有中華蘇維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中國工農紅軍將軍山、黃家壩、貓場戰場遺跡等一批紅色旅游景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高度綜合構成了黔西北獨具特色的大方風景旅游區。

——大方區位優勢凸現,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大方處于國家重點開發區“攀西-六盤水”境內,為重慶、成都、昆明、南寧、貴陽等大中城市的經濟圈所輻射,屬國家西部大開發中能源建設、“西電東送”工程實施的主戰場范圍。縣城距省城貴陽178公里,距地區所在地畢節50公里。321、326國道縱橫交錯,貴畢公路橫貫其中,大方至四川納溪公路是西南出海和北上長江的大通道;動工新建的隆黃鐵路、擬建的威吉鐵路和杭瑞高速公路穿越縣境;規劃建設的畢節飛機場距縣城20公里。全縣36個鄉鎮基本實現了水、電、路、訊暢通,通公路的村達89.7%,96%的村實現了通電,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85%、90%;開通程控電話3.9萬門,行政村通電話率達到80%;移動電話總數達2.8萬戶,政府網站開通運行,互聯網發展迅速。優越的地理位置,日臻完善的基礎設施,使大方成為黔西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被譽為黔西北的“旱碼頭”。

——大方人民勇于開拓,與時俱進。大方各級干部和群眾積極搶抓國家西部大開發“西電東送”工程實施的大好機遇,以在建的4×30萬千瓦火電廠等大項目為重點,改善投資環境,大力招商引資,著力開展能源大縣建設。五鳳、龍泉、對江、小屯、綠塘等大型煤礦建設如火如荼。大方火電廠第一臺機組即將發電。從根本上解決縣城供水緊張狀況的中型水庫——岔河水庫爭取立項工作進展順利。

——大方人民勤勞智慧,自強不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縣委、政府堅持以鄧小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大項目拉動、招商引資帶動、城鎮經濟推動”的工作思路和全縣近、中、遠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牢牢把握搶抓機遇、加快發展這個富民興方的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進步。2005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233515萬元;完成財政總收入241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01元;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全縣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政治穩定。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勤勞質樸的大方人民正在以飽滿的熱情、高昂的斗志,乘西部大開發東風,解放思想,真抓實干,與時俱進,艱苦創業。“十一五”期間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及省委九屆八次全會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用發展的辦法和改革的思路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牢牢把握試驗區“三大主題”,發揚“堅定信念、艱苦創業、求實創新、無私奉獻”的試驗區精神,搶抓西部大開發和新階段扶貧開發機遇,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優勢資源,壯大支柱產業,培育特色經濟,加快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建設進程;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科技進步和機制創新,增強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活力,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實施科教興縣和人才強縣戰略,扎實推進生態建設,努力控制人口增長,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民主法制與和諧社會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主要預期目標是: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10年比2005年翻一番,其中:第一產業增長3%,第二產業增長29%,第三產業增長11.8%以上,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1.1:52.9:26左右。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10年達到6億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9%以上,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58億元以上;新增城鎮就業3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8萬人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到2010年城鎮化率達到20%;非公有制經濟占全縣經濟的比重達43%;教育發展實現“雙高”目標,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40%,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有較大發展;科技投入明顯加大,科技創新能力有較大提高;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公共衛生設施和農村基本醫療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基本健全和完善全縣疾病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和衛生監督體系,逐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9‰以內,總人口控制在102.47萬人以內;石漠化治理取得較大進展,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8%;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國家下達的指標范圍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逐漸完善;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55%的農戶達到小康,城鎮居民享有社會保障人口覆蓋率達到80%以上,農村特困群眾全部納入救助范圍。實現預期目標的工作舉措:一是加強農業農村工作,積極推進城鄉統籌。二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三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四是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五是協調發展科教事業,大力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六是全面深化各項改革,努力提高開放水平。七是統籌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八是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奢香故里藏珍蘊奇,無限商機蓄勢待發,勤勞的人民團結奮進,發展的道路前程似錦。大方的未來,不僅屬于大方人民,也屬于那些有遠見、有魄力的各界仁人志士。大方人民真誠地敞開胸懷,熱忱歡迎八方賓客投資開發,搶抓機遇共鑄輝煌!。

金沙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畢節地區東部,地處烏蒙山脈與婁山山脈交匯處,坐落于烏江與赤水河之間,東以偏巖河抵遵義縣,西交馬洛河接畢節市,西南以崇山峻嶺枕大方縣,南達烏江與黔西、修文、息烽三縣接壤,北臨赤水河與四川省古藺縣,以大河溝等與仁懷縣、遵義縣交界。全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528平方公里,轄26個鄉鎮,247個村(居、社區),2007年末總人口62.19萬人,是貴州省首批建設的20個經濟強縣之一。

【資源環境】

金沙境內山川秀麗、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林茂糧豐、交通便利、商貿繁榮。生物資源、能源資源、礦產資源種類繁多,旅游資源富集。

生物資源方面,境內農作物達400余個,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烤煙、辣椒、花生、茶葉等。森林植被好,森林覆蓋率達35.5%。適宜生長的藥用生物資源達480余處,主產銀耳、天麻、杜仲、黃柏等,適宜發展綠色產業和地方特色種養業。

能源資源方面,金沙是貴州省實施“西電東送”工程的能源基地之一,黔北電廠170萬千瓦裝機已全面建成投產發電,縣境內還有長征、紅聯等一批中小型水電站,地上地下河流水量豐沛,落差集中,便于多級連續開發。同時,境內煤炭資源儲量大,儲量達44億噸。

礦產資源方面,境內礦藏達19種,其中儲量大的有煤、硅、磷、鎂、鐵等,鐵礦有菱鐵礦、褐鐵礦、硫鐵礦、硅鐵礦,儲量分別為3698萬噸、400萬噸、1.1億噸、1124萬噸,硅礦工業儲量978萬噸,磷礦地質儲量2500萬噸,銅礦工業儲量102萬噸,鋁礦儲量10萬噸,鎂礦儲量2億噸,具有潛在的開發優勢。

旅游資源方面,境內有三丈水省級森林公園,烏江流域黃沙河風景旅游區,安底溫泉、冷水河原始森林保護區等山水風光景點,有后山東漢古墓群石刻,石場敖家墳古墓群石刻、茶園萬壽宮古戲樓等文物古跡,還有彝族“火把節”,苗族“踩山節”,仡佬族“吃新節”,布依族“對歌節”等民族風情。地方旅游商品有金沙窖酒、金沙回沙酒、康星植物油、冠香坊調味品、禹謨醋、清池貢茶、金沙礦泉水等,縣境內的各類資源都有較大的開發價值和前景。

【社會經濟】

2007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44.94億元,比上年增長11.29%,人均生產總值達7441元,比上年增長18.96%,成為畢節地區第一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的縣。完成財政總收入8.69億元,比上年增長15.85%。農業經濟得到較好的發展,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優質玉米、返季節蔬菜、脫毒馬鈴薯、辣椒、高粱、茶葉等基地建設初見成效。工業經濟保持健康、良好的發展勢頭,2007年實現原煤產量869萬噸,發電量109億千瓦時。形成了能源、采礦、化工、冶金、建材、釀造、糧油加工等門類齊全、結合合理的工業體系,鄉鎮企業、輕工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穩步發展。

【交通信息】

金沙交通方便,東鄰歷史名城遵義,南毗貴陽,西靠畢節,北達四川,326國道線橫穿境內,與貴遵、貴畢高速公路緊連,已經建成了六條出縣主要通道,均為二、三級水泥路或油路,杭州至瑞麗高速公路遵義至畢節段和金沙至修文二級公路正在規劃在建中。交通、電力、廣播電視、通信、醫療衛生、教育等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縣城通過投資改造和擴建,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完全可以滿足各項投資的需求。

目前,金沙已經步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0地完成了第十個五年計劃,正穩步地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挺進,在即將步入“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歷史時期,為實現其各項任務和目標,加快發展,金沙人民將以真摯的感情,周到的服務,快捷的工作效率,良好的形象和投資環境竭誠歡迎省內外、國內外的各界朋友前來旅游觀光,考察投資,創業發展,達到雙贏,共享成功的喜悅!

織金縣轄11個鎮、13個鄉、8個民族鄉:城關鎮、桂果鎮、牛場鎮、貓場鎮、化起鎮、龍場鎮、八步鎮、以那鎮、三塘鎮、阿弓鎮、珠藏鎮、三甲白族苗族鄉、自強苗族鄉、大平苗族彝族鄉、官寨苗族鄉、茶店布依族苗族彝族鄉、金龍苗族彝族布依族鄉、后寨苗族鄉、雞場苗族彝族布依族鄉、中寨鄉、綺陌鄉、普翁鄉、實興鄉、馬場鄉、上坪寨鄉、營合鄉、納雍鄉、板橋鄉、白泥鄉、少普鄉、熊家場鄉、黑土鄉。

地理位置

織金縣位于貴州中部偏西,畢節地區之東南。地處烏江上游六沖河與三岔河交匯的三角地帶.縣城東至貴陽約151公里,南距安順約95公里,北距畢節約129公里;境內東西長82.5公里,南北寬66公里,總面積2868平方公里。東鄰平壩、清鎮;南鄰普定、安順;西接納雍、六枝;北接大方、黔西;有較好的區位優勢。 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地理環境

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巖溶發育,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海拔2262米,最低最低海拔860米,縣城海拔131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4.7℃,年平均降雨量938.4毫米,全年日照1172小時,無霜期327天。

民族構成

縣內居住著漢、苗、彝、回、布衣等23個民族,少數民族(含未定民族穿青人)占48.02%。全縣除漢族外,還有苗、彝、布依、白等少數民族。

經濟概況

2008年,全縣財政總收入68,999萬元,完成年初預算的119.8%,比上年增收19,433萬元,增長39.2%。

縣境巖溶地貌發育,多峰林、溶洞、暗河。全縣水能資源豐富,現有小水電站8個,年發電量800萬千瓦時;洪家渡電站是西部大開發拉開序幕的標志性工程,裝機容量60萬千,計劃年發電量15.59億千瓦時;引子渡電站裝機容量36萬千瓦,計劃年發電量10億千瓦時,也是國家實施西電東輸的主要工程之一。 

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由重慶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研究所作高品味、高起點的縣城總規修編通過省級評審,所轄八鎮被列為全國百個重點建設集鎮之一,有18個鄉(鎮)進行了科學的集鎮規劃建設。

資源

生物資源:水稻、玉米、小麥、洋芋、大豆、烤煙、油茶、苡仁米、茶葉等農作物110多種;有杉、松、油桐、生漆、核桃、剌梨、獼猴桃、杜仲、天麻、黃柏、黨參、半夏等植物90多個種類;有各種家畜家禽和野生動物50多個種類。烤煙是目前的主要經濟支柱,年產量萬噸左右,為全國烤煙生產基地縣之一。苡仁米的營養和藥用價值較高,遠銷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

生物資源亦很豐富,縣內盛產的清香型紅托竹猻,被譽為“真菌皇后“;現有人工和天然優質草場70萬畝,加上年種植30余萬畝優質綠肥及其轉化利用,經逐步引進和改良大量優良畜禽品種,畜牧產業發展潛力較大。竹筍產量大,銷往深圳、香港等地。近年來室內砂鍋栽種竹筍及室外栽種已形成規模生產。

礦產資源:全縣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20多種,其中:無煙煤總儲量129億噸,可開采量107億噸,是待開發的大型無煙煤基地;磷礦儲量13.98億噸,占全省儲量的55.4%,是貴州三大磷礦集中區之一;大理石儲量191億立方米,有“晶墨”、“殘雪”等品種;重晶石儲量近7000萬噸,含硫酸鋇95%。此外,硫鐵、鋁土、鉛鋅、硅石、方解石等,儲量亦豐,均有開發價值。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儲蓄大,品位高的有煤、磷、重晶石、鐵礦、鋁釩士等26種。其中優質無煙煤儲量達129億噸,占貴州省總儲量的2%以上,可開采量達104.5億噸,磷礦儲量13.74占貴州總儲量的54.4%;、鋁礬土儲量967萬噸。其他各種礦產品儲量也極為豐富,具有極高的開采和綜合利用價值,開發潛力巨大。

特產

織金縣城東門,有一條長約八百米的古老小街,小街大多屬于民國時期建筑物,俗稱“砂鍋街”。聞名中外的織金砂鍋、砂器就產自這里。

織金砂鍋、砂器歷史久遠,據說宋朝時就已傳入這里,早在清朝初年,織金砂鍋、砂器就己非常盛行,最盛極一時的是在清朝未年至上世紀末,產品除本地銷售外,還遠銷云南、四川、廣東及美國、法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織金砂鍋、砂器最盛行時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有手工作坊270余家從事砂鍋、砂器生產,該縣從事砂鍋砂器生產的專業戶大都集中于此。他們中有的是祖輩從事砂鍋、砂器生產,代代相傳至今,有的是受街坊親朋影響,拜師學會的。由于織金砂鍋、砂器大部分出自這里,因此,織金砂鍋街也名聲遠揚。織金砂器以造型別致,經久耐用、保溫性能良好而聞名中外,種類有砂缸、沙灶、鼎罐、茶罐、火鍋、茶鍋、烘餅平底鍋、圓底鍋、香爐、蒸雞缽等近百余個品種及美術砂器,幾乎囊括了人們日常所需生活器皿。

織金砂鍋、砂器以出自于織金的優質無煙煤砂和粘土泥為原料,有許多優點,所盛食物不易變質變壞;保溫性能好,保鮮、無害、不變味、變色;燉雞、肉等食物其味鮮美無比、用于沏茶煎藥效果尤佳。織金砂鍋、砂器制作非常復雜,從原料選擇到燒制成型,僅砂鍋制作就需七十二道工序。織金砂鍋砂器成型后自然干燥或烘干。然后在地爐中煅燒5、6分鐘出爐,用柴火煙熏,呈光亮,古樸渾厚。它不同于其他陶器,具有非常高的環保效果。作為釉料的白泥,燒成后與砂器本色融為一體,略帶呈亮鉛白金屬光色,顯得飽滿含蓄。最早以前的織金砂器是不上釉的。據說很早以前,有個叫陳春心的藝人用白泥漿衣服時,將漿衣服的白泥水滴下一滴在曬在院內鍋坯上,此鍋燒成后滴有白泥漿的地方發出光澤。從此,砂器、砂鍋始有獨特的釉色裝飾。砂器美術品作為案頭欣賞品、旅游紀念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以獨特的面貌受到中外人士歡迎。

然而,由于受資源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織金砂鍋已漸入末路之途。是以,為了不使砂鍋失傳于世,僅存的十五戶砂鍋藝人家庭,組建‘東升砂鍋廠’,以傳承民族技藝,弘揚砂鍋文化為本,努力挽救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

歷史文化

織金,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甚豐,山、水、洞俱佳,1991年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據清道光進士諶厚光編纂《平遠州志》記載:“織金秦屬巴郡;漢屬牂牁郡;為仡佬族世居;晉以后彝族入主;宋、元、明為毗喇郡;清代為平遠州;民國3年(1914年)1月以平遠州城東有織金街、織金關得名而改為今織金縣。”

織金城文物古跡有74處,其中頗為著名的有“四庵”、“四閣”、“四寺”、“四祠”、“八大廟”,多系清代乾隆盛世建筑,即觀音庵、紫竹庵、白衣庵、回龍庵;玉皇閣、斗姥閣、文昌閣、文騰閣;隆興寺、地藏寺、東山寺、壽福寺;武侯祠、忠烈祠、丁公祠、雹神祠;財神廟、文昌廟、關帝廟、龍王廟、馬王廟、炎帝廟、黑神廟、城隍廟。儒、釋、道,應有盡有,融各家文化為一體。

旅游

織金山水,靈秀天成,引人入勝。縣城群山環繞,山石形成的自然景觀達20余處。秀水穿城,清泉流布。從南至北貫城河把縣城分為東西二城,現在的織金河又將開發城區分為南北兩半。城東為文化、風景旅游區,城西為政治、經濟開發區,橫跨東西的日升橋、太平橋、回龍橋、月華橋和重新橋把兩城連接起來。織金縣城號稱“泉城”也名不虛傳,城內就有七十二泉,均分布在貫城河兩岸。城西“響水洞”處有相對兩個山洞,泉水自洞中涌出,二水交流,一響一應,如琴如瑟,名曰“雙流激浪”。城北方向被稱為“高原明珠”的天然湖,堪與草海、紅楓湖媲美。

位于城中心的財神廟,始建于清初,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重建,為木結構建筑,四重檐歇山頂,十八個翼角起翹,四層樓逐漸縮小為寶塔狀,側面構成三個重疊的三角形。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單士元看后評價說:“織金財神廟是特殊建筑,在國內還沒有見過,只有日本的天壽閣與此類似。”八景之一的“云洞天開”位于城東15公里處的三甲鄉,兩峰相合,形成天然拱洞,高數十丈,其中空闊,上露天光,日夜仰視,日月在天。洞內原塑有觀音像,洞口匾額曰:“赤云洞”,依山建造有觀音閣、保安寺、關帝廟等,均系道光年間建筑。“云洞天開”四字乃當時名流孫行雅墨跡。北京建筑設計院院長、工程師張開濟看后說:“保安寺很了不起,與山洞結合得非常巧妙。”中國博物館副研究員施力行說:“這個保安寺真是妙不可言,這個建筑例子,在清華大學上課的時候,是一個很好的教材。”此外,織金八景之一的“三潭映月”收入《中國名勝大詞典》。神秘奇幻的“日落碑現”勝景令人心馳神往,迷惑不解。城北黛山之中,每當紅日西沉,翹首東顧,可見一地白色石碑巍然屹立,輪廓分明,走近卻蕩然無存。這是陽光折射之故,即是奇妙的“日落碑現”景觀。

織金財神廟是全國罕見的古建筑,與日本大阪的天壽閣相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城東文昌閣為木結構建筑,閣為三層,一層高于一層,一層窄于一層,三重飛檐,建筑巧妙,氣勢恢宏,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初的鳳西書院,結構與文昌閣相類。文昌閣下乃“雙潭對鏡”景觀,約4畝許的一方形碧潭,名曰“雙堰塘”,此潭原系兩潭,中有石梁相隔。60多年前潭水上漲,淹沒石梁合二而一,潭水清澈,宛若明鏡,其冷暖相間。此處乃垂釣、憩息、游泳之佳地。

魚山,位于城東北隅,因形似木魚而得名。其山四周懸崖絕壁,山腳一徑通頂,有石階108級,巖壁上有石刻數幀,多為德政碑、去思碑之類。山上建有黑神廟,碧琉璃精舍,藏書樓、濟賑亭、且住亭,還有魚池、花圃。據《魚山記》載:“余山,即古之吾山也。上有神女智瓊祠。祠前有一松一桂,邑人常會于此。會前歌《迎神曲》,會后歌《送神曲》。明太子曾隱于此,嗣駕飛車朝峨嵋,一去不返。”位于城東的東山,拔地而起,雄奇壯觀。此山為大理石山,它和南面古佛山、西面的西靈山、北部的魚山,合稱織金四大名山。其三面為絕壁,唯西面有曲徑達山頂。此山有三層洞,上曰“慈云洞”,中為“打拳洞”,下為溶洞群。山上古木森森,林蔭蔽日,樹皆生長于巖縫石隙之中。古建有東山寺、梵帝宮、后殿、讀書樓、鐘鼓樓、觀音閣等,巖壁有摩崖石刻16幀,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趙達庵駐軍于此時所題“佩劍披云”,四個大字遒勁清秀。1982年以來,省、地、縣撥款,已將魚山、文昌閣、財神廟修葺一新,使這些古建筑重放光彩,以其瑰麗的風姿吸引著省內外游客觀光旅游。

織金洞風景區位于貴州織金縣境內,原名“打雞洞”,面積約為307平方公里,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景區分為織金古城、織金洞、結河峽谷、洪家渡等四大部分。

織金洞是該景區的精華,它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一座規模宏偉、造型奇特的洞穴資源寶庫。洞深10余千米,兩壁最寬處173米,最高達50米。洞內空間開闊,巖質復雜擁有40多種巖溶堆積形態,包括世界溶洞中主要的形態類別,被稱為“巖溶博物館”。洞外還有布依、苗、彝等少數民族村寨。

織金洞囊括了當今世界溶洞中的各種沉積形態,它既是一座地下藝術寶庫,又是一座巖溶博物館,堪稱“世界奇觀”。走入織金洞,就等于進入了一個神奇的童話世界,眼望著滿洞的奇珍異寶,游人禁不住驚嘆連連。著名作家馮牧曾題詩贊嘆:黃山歸來不看岳,織金洞外無洞天。瑯環勝地瑤池景,始信天宮在人間。織金洞引來的游客越來越多,其名氣也越來越大。

門票:120元(含導游服務費)

位置:位于貴州織金縣境內

面積:約為307萬平方公里

洞中遍布石筍、石柱、石塔、石鼓、石盾、石花、石芽、鐘旗、卷曲石、月乃石、雞血石、葡萄石、蛇皮石、松子石、晶芽、云盤、云碟、穴罐、谷針田、梅花田、珍珠田、邊石壩等四十多種堆積物,形成千姿百態的巖溶景觀。洞道縱橫交錯,石峰四布,流水、間歇水塘、地下湖錯置其間。高大的石幔、石帷如從天上垂下,顏色各異。地下煙河煙霧縹緲,深邃莫測。被譽為“巖溶瑰寶”、“溶洞奇觀”。因其巖溶景觀如傳說中的天宮,又稱“織金天宮”。

洞口位于山腰,高約十五米,寬約二十米,狀如虎口。按其巖溶景觀組合特征、自然形成的界限和巖溶物分布情況,目前分為十個景區,即迎賓廳、講經堂、塔林洞、萬壽宮、望山湖、江南澤國、雪香宮、靈宵殿、廣寒宮、十萬大山。

迎賓廳。長二百余米。由于洞口陽光照射,廳內長滿苔蘚。巖溶堆積物如巨獅、玉蟾、巖松。廳頂有直徑約十米的圓形天窗,陽光可直射洞底;窗沿串串滴落的水珠,在陽光的照耀下,仿佛撒下千千萬萬個金錢,稱“圓光一洞天”,又名“落錢洞”。側壁旁一小廳,中有一棵十余米高的鐘乳石,形如核彈0后冉冉升起的蘑菇云,名“蘑菇云廳”。廳內還有直徑約四米的圓形水塘,站立塘邊,可觀看塘中如林石筍和洞窗倒影,名“影泉”。

講經堂。長約二百米,寬五十米。因巖溶堆積物如羅漢講經得名。中間有一面積三百平方米的水潭,被鐘乳石間隔為二,名“日月潭”,系全洞最低點。潭中巖溶物高二十余米,底部圍大十余米,形如三層寶塔,頂端坐一佛,如聚神講經。東側半圓形石臺上眾多羅漢齊集諦聽,有的手捧經卷,有的托腮凝思,有的問訊于鄰,有的低頭默想。洞壁如七色俱備的天然壁畫,呈山巒、林海、田野諸景。潭北為陡坡,石徑盤旋而上,伸手可觸頂棚,名“摩天嶺”。左側有九根石柱,毗鄰成排,形如蟠龍,從洞底直抵頂棚,我“九龍撐天”,是全洞洞頂最矮處。

塔林洞,又稱“金塔城”。面積一萬六千余平方米,有石塔一百余座,呈金黃色,熠熠閃光,最高的達三十余米,底部圍二十余米。群塔將景區分為十一個廳堂,其間遍布石筍、石柱、石帷、鐘旗,形態各異,氣象萬千。“蘑菇潭”潭水清澈,中有無數朵石蘑菇,影隨波動;潭前石花成片。“石鼓”面平中空,水點滴在鼓上,咚咚作響。“塔松廳”內有相對兩株石松;一株黑褐色、高五米,酷似針葉的鐘乳石聚成片狀凝結在主干上,下大上小,呈塔形;另一株高近二十米,層層葉面上如覆白雪,名“雪壓青松”。

萬壽宮。遠古時洞頂塌落的巨石堆積如山,稱“萬壽山”。后來山上又覆滿巖溶堆積物。上有珍奇的“穴罐”,呈橢圓形。旁有“雞血石”,晶瑩緋紅,酷似“孔雀開屏”。有三尊“壽星”,高十至二十米。洞頂和廳壁由黃、白、紅、藍、褐諸色構成美麗的圖案。

望山洞。為長一百七十米,寬四十余米的地下湖。這里是洞中樞紐,可通往各大景區。湖邊鐘乳石呈黑色,其中最大的一棵高達十米,形如鐵樹,樹身布滿千萬顆黑色石珠,上端右側呈白色,如雪花被覆,稱“鐵樹銀花”。湖東北岸是一陡峭斜坡,路歧出:一條緣十八盤,繞二十七拐,登四百四十一石級進“南天門”,入“靈宵殿”;另一條經四百二十二石級進“北天門”,入“廣寒宮”。

江南澤國。全長一點一公里,面積五萬多平方米。分為漫谷長廊、北海隴、宴會大廳、江南澤國四部分。“漫谷長廊”,洞廊深長、壁間鐘乳石奇異多姿。“宴會大廳”,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洞內平坦干燥,是游覽途中理想的休息、進餐和活動場所。“北海隴”,數條游龍似的邊石壩蜿蜒伸展,鐘乳石林立。中有一深潭,潭中有九根石筍,稱“清潭九筍”。“江南澤國”,流水、湖泊、水塘、水田交錯,流水潺潺,田水如鏡。

雪香宮。全長三百余米,面積六千余平方米。巖溶堆積物如茫茫雪原。注柱四立,玉帷高掛,儼然一派北國風光。其間,有自然形成的二十多塊谷針田、珍珠田、梅花田;有二十余個大小不一的石盾;有數十面紅色透明的鐘旗,扣之

如鐘聲;有百余株石竹形成的“竹苑”,如叢篁密筿,意趣橫生。“卷曲石洞”,在二百余米的洞廳頂棚上,布滿數萬顆晶瑩透亮的卷曲石,中空含水,彎曲橫生,甚至向上生長。

靈宵殿。高四十余米,面積五千多平方米,兩壁垂下百尺石簾,五彩斑斕,儼然天宮帷幕。正中有一棵石柱拔地而起,直抵頂棚,稱“攀天柱”。柱后有面積約二十平方米的水池,石蓮飄浮出水面,稱“瑤池”。

廣寒宮。長四百余米,寬一百余米,高七十余米,面積五萬多平方米。群山聳列,陡峭險峻。兩山間為開闊平地,地下湖橫陳其間。有六十余米高的“梭羅樹”,長滿成千上萬朵石靈芝;有十七米高的“霸王盔”,酷似古時武士頭盔;有五十米高的石佛,巍然屹立;有十七米高的“銀雨樹”,亭亭玉立,潔白有光。

十萬大山。面積七萬多平方米,最寬處達一百七十五米,最高處一百五墕主。洞內地勢起伏,石峰叢立,如重巒疊嶂,山間常有云霧繚繞。有金色塔山、成林玉樹,還有螺旋狀的高大石柱“螺旋樹”。洞內還有“珍珠廳”,石珍珠晶瑩閃光;有古溶洞河道遺跡,長六面余米,寬四至八米。

乘貴昆鐵路線火車至安順,轉乘長途汽車至織金洞。另外,貴陽、安順都有旅游車直接去織金洞。

一、歷史沿革、區位、氣候

納雍縣原屬大定府(今大方縣),民國卅年(1941年)成立納雍縣設治籌備處,因縣南有一納雍

河,即以納雍為縣名(亦取納民雍熙之意)。同年7月1日,成立納雍縣政府。

納雍位于貴州西北部,畢節地區南部。地處東經104°55′40″至105°38′04″,北緯26°30′16″至27°05′54″,東西長56公里,南北寬48公里,總面積244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476米,最低海拔1050米,全縣轄25個鄉鎮,479個行政村,28個居委會。2006年末總人口81.82萬人,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5.13%。全縣有耕地52.27萬畝(習慣畝),旱地占92%。

全縣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3.6℃,平均日照1179.9小時,年均降雨量1243.5毫米,無霜期268天,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宜于玉米、水稻、洋芋、烤煙、甘桔等農作物生長。

二、自然資源、民族風情、旅游

納雍是一個資源豐富,開發前景較好的縣,現已探明的地下資源有煤、鉛鋅、大理石、硫鐵、瑩石、白云石、石灰石等20余種礦藏。其中,無煙煤儲量123億噸,占全省儲量的14.4%,位居第四位,可開采量68億噸,煤質優良,屬低硫低灰高發熱的優質無煙煤;鉛鋅地質儲量10萬噸,品位高、易開采;大理石儲量68.626億立方米,可逐層開采,自成板材,層面平整的黑色大理石被專家命名為“納墨玉”,還有虎皮、水浪花等十多種品種,均可制成板材、地面磚、工藝品;鐵礦儲量103萬噸,硫鐵礦儲量74萬噸。水能資源豐富,可開發量6萬千瓦,現僅開發1萬多千瓦。

1982年以來,納雍依托《中國3356項目》、長防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農業開發項目等,植造了大量的用材林和經濟林,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1.2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縣內盛產烤煙、生漆、核桃、茶葉、竹蓀、杜仲、黃柏、天麻等經濟作物,有宜煙地面積30多萬畝,是北京等國內煙廠的原料生產基地。有宜牧地面積80余萬畝,發展畜牧業條件較好。2006年,全縣大牲畜存欄數為22.23萬頭(匹)。

納雍屬多民族聚居區,全縣共有苗、彝、白、布依、回、侗、壯等22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3.66%。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親家”等,充滿著濃郁的地方色彩。特別是舞姿古樸、驕健、驚奇的苗族蘆笙舞——“滾山珠”曾多次出國演出獲得好評。此外,苗族的蠟染和刺繡也別具特色,令人贊嘆。

納雍是喀斯特地貌廣泛發育地區,盲谷、伏流、峰林隨處可見。主要旅游景點有小三峽之稱的總溪河風光,雄奇壯觀的吊水巖瀑布,碧波蕩漾、杜鵑噴香的過獅河水庫以及桃園洞、彭家洞、宣慰洞、白龍洞等離奇古怪的溶洞景觀,還有萬壽橋、奢香行宮、古戰場猴兒關,紅軍路過槍桿巖等歷史遺跡。

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納雍憑借煤炭資源優勢,大力實施煤電開發戰略,經濟社會邁上了新臺階。200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20178萬元,全年糧食總產量28.95萬噸,烤煙產量58021擔。社會消費品零售達到45457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6.64億元。財政總收入50118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54元。

四、基礎設施建設

納雍境內有省道S307畢節—納雍三級柏油路,省道S213納雍—水城二級水泥路,納雍至大方公路、納雍至六枝公路、納雍至織金公路、納雍至赫章公路全部改造為三級油路以上等級,全縣公路通車里程1992公里,實現了鄉鄉通公路。正在籌建的納水地方鐵路預計2008年投入運行。建成110千伏、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并入國家電網運行,縣城開通了42套閉路電視節目,電信寬帶、程控電話、移動通訊網絡覆蓋全縣25個鄉(鎮)。新汽車站、農貿大街、工貿街、沿河開發區建成投入使用,城南開發區、發展大道、納(雍)六(枝)公路入城通道、納(雍)水(城)公路入城通道正開工建設,萬噸級水廠建成投入使用。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貴州西大門。位于貴州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與云南省毗連。全縣總面積629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森林覆蓋率33.28%;縣境中部為開闊平緩的高原面,四周低矮,是貴州省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縣,屬畢節地區管轄。全縣轄35個鄉鎮,620個行政村(居)委會。2007年末總人口120.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25.1%。縣府駐草海鎮。

春秋時為莫國之地。漢屬犍為郡。唐置羈縻寶州。元置烏撒路,后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烏撒衛,隸云南都司;永樂十一年(1413)改隸貴州都司。清康熙五年(1666)改烏撒府為威寧府。1914年改府為縣。1954年11月成立民族自治縣。

威寧80%以上地區海拔超過2000米,是貴州省地勢最高的縣。縣境氣候溫涼,適于馬鈴薯、甜菜作物生長,是貴州馬鈴薯良種基地和甜菜生產基地。

高原草場面積大,畜牧業發達。特產威寧火腿。盛產黃梨和蘋果。農收產品加工業發達。縣城西邊是著名的草海。中河區發現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11.2℃,1月均溫3.9℃,7月均溫17.0℃,年降水量739毫米。森林面積18萬公頃。有煤、石膏、鉛鋅、鐵、銅等礦產資源。產玉米、馬鈴薯、小麥、水稻、豆類、蕎麥、甜菜。有火腿、蘋果、黃梨、黨參等特產。工業以煤炭、地毯工業為支柱。貴昆、貴大鐵路過縣境。名跡勝地有石門壩教堂、雙霞洞摩巖石刻、草海黑頸鶴保護區等。

社會經濟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地處黔西北高原,是貴州省的西大門,全縣總面積629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森林覆蓋率31.7%;縣境中部為開闊平緩的高原面,四周低矮,是貴州省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縣。全縣轄35個鄉鎮,620個行政村(居)委會。2007年末總人口120.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25.1%。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低緯度、高海拔、高原臺地的地理特征,使這里的光能資源和風力資源為貴州之冠,威寧縣城也因年平均日照數為1812小時,被氣象學界命名為"陽光城"。太陽神的無私惠顧,使動植物大受其益,又因地處烏蒙之巔,山脊和空曠地帶無靜風時刻,春風浩蕩,秋風送爽,常年艷陽高照與涼風撲面兼備,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威寧既是貴州的"屋脊",又是滇東北走廊的交通要塞,326國道過縣境129公里,102省道過縣境157公里,鐵路里程187公里。威寧縣物產資源種類繁多,盛產玉米、馬鈴薯、蕎麥等糧食作物,烤煙、蕓豆、蘑芋等經濟作物和蘋果、黃梨、核桃、板栗等干鮮水果;中藥材有黨參、天麻、黃柏、三七、半夏、杜仲、厚樸等。其中馬鈴薯常年產量在15億公斤以上,品質優良,為全國之冠。全縣擁有成片草場和草山草坡320萬畝,各類牲畜常年存欄達157.22萬頭(匹、只)以上,出欄77.47萬頭(匹、只)以上,已成為我國南方最大的畜牧業基地之一。是著名的"馬鈴薯之鄉"、"中藥材之鄉"、"畜牧之鄉"和"南方落葉水果基地"。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鉛、鋅、銅、金、銀、鋁、石膏、泥炭、硅石、大理石、水晶石、花崗石等30余個品種,其中煤炭資源遠景儲量達50億噸。

歷史文化

威寧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據文獻記載,威寧秦朝為漢陽縣地,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1954年11月11日成立"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是全省乃至全國成立較早的自治縣。歷史的滄桑巨變,為威寧留下了眾多歷史文化遺跡,如中水漢墓群、彝族向天墳、奢香古驛道遺址、千年古剎鳳山寺、明代疆界碑、吳三桂金殿、蔡鍔點兵場、石門坎柏格里墓、云貴紅軍橋等。

特殊的氣候條件,地理條件和歷史沿襲,使威寧縣物華天寶、雄奇壯美,旅游資源、文化資源、風物特產在全國別具一格,形成"多彩貴州"中充滿神奇魅力的高原風景線。

在縣城東部的鹽倉、板底兩鄉鎮范圍內,有面積40余萬畝的中國南方天然大草原--百草坪;有彝族的火把節和歌舞阿西里西;有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素有"戲劇活化石"之稱的彝族古戲"撮泰吉";有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彝族向天墳遺跡。這里還是貴州母親河烏江的發源地,一口古井使千里烏江源遠流長。

位于威寧縣西北部的中水、石門坎旅游區,旅游資源以歷史文化和苗族風情見長。備受國內外專家學者廣泛關注的石門坎,在中國教育文化領域內創造了若干個第一,它是我國第一個倡導和實踐雙語教學的地方,是中國近代首開男女合校先河的學校,是中國最早的麻風病、地氟病防治區,有貴州的第一個足球場,第一個學校游泳池遺址,石門坎因此被稱為"西方人眼中的海外天國","西南苗族的最高文化區"。被評為2005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中水遺址,所出土的文化遺物,填補了貴州史前考古的多項空白,其歷史至少在2000-3500年前,為研究古夜郎的歷史文化變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古依據。

旅游資源

位于雪山鎮、龍街鎮范圍的北部旅游區,為草海北草海部巖溶丘陵區和多雨區,森林覆蓋率較高,是威寧縣畜牧業和水果生產基地之一。這里有郁郁蔥蔥的森林、云霧繚繞的人工草場、花果飄香的萬畝蕎麥種植區和蘋果園、民族風情濃郁的苗家村寨。

彝族、回族、苗族三個主體少數民族釀就了威寧濃郁的民族風情,有熱烈奔放的彝族火把節、莊嚴肅穆的回族古爾邦節、歡快明朗的苗族花山節等節日活動。獨具特色的民族村寨,五彩斑斕的民族服飾,原始古樸的民族舞蹈,獨特的音律,淳厚的風情,讓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坐落在縣城西郊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草海,與青海湖、滇池同為中國三大高原湖泊,被稱為"物種基因庫"、"天然博物館"、"鳥的王國",有"高原明珠"的美譽。1992年10月,國務院公布草海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120平方公里,草海逐漸引起了世人的矚目,成為全球十大最佳湖泊觀鳥區之一和鳥類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最新一版的全國小學德育教材中,《黑頸鶴之鄉--威寧草海》一文被編入教材。草海屬長江水系,是金沙江支流橫江的上源湖泊,是貴州高原上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水面海拔高度2170米,比泰山主峰還高600米。濕地與農田為鄰,湖水的補給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和地下水,年補給水量800~900萬立方米,湖區平均水深2米,最深處5米,湖中遍布水生植物,現有海菜花、蘆葦、蒲草、水蔥、紫萍、金魚藻等水生植物40余種,因此得名"草海"。草海之美,獨臻其妙,廣闊的水面,環海峰巒逶迤曲折,遠近高低,層疊有次。東南海面,六洞橋長堤臥波,西海水域,陽關山蒼然突兀。山圍水抱、秀迤委婉。登山盡可觀海,游海亦可見山,山水相依,渾然天成。草海是鳥的樂園,湖里共有鳥類208種10萬余只。我國現有鳥類1186種,貴州有417種,而到草海棲息的鳥類占全國的六分之一還多,占貴州近一半,草海因此成為中國第二大遷徙鳥的樂園。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頸鶴、金雕、黑鶴、白尾海雕等7種,二級保護鳥類灰鶴、白鷺等20余種,中日候鳥協定保護的鳥類56種,國家珍稀瀕危重點保護動物27種。各種珍稀鳥類中,以有著"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黑頸鶴最為珍貴,它是世界上迄今所發現的15種鶴中唯一生活在高原上的鶴類,也是科學上記載最晚的一種鶴,全球僅存7000余只。據最新的觀測數據顯示,從2008年春到草海越冬的黑頸鶴有1194只、灰鶴774只、斑頭雁3820只。水是草海的另一景,特別清,特別藍,像透明的玻璃,一眼可望到游魚、水草。

經濟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各部委的關心支持幫助下,威寧縣委、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干部職工及百萬各族人民,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縣第十次-會提出的"搶開發機遇、抓開放帶動、謀經濟發展、促社會和諧"的總體要求,堅持"團結、穩定、發展"的方針,突出開發和開放兩個重點,緊扣畢節試驗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三大主題,實施"三農穩縣、工業富縣、服務興縣、科教強縣"四大戰略,統籌社會各項事業,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著力構建和諧威寧,全面推進威寧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事業。2007年底,全縣完成生產總值34.57億元,比2006年增長14.1%;完成財政總收入3.5億元,同比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4億元,同比增長26.69%;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5億元,同比增長40%;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9500元,同比增長41.05%;農民人均純收入2101元,同比增加356元。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國民經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

一、總體情況介紹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赫章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烏江北源六沖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過度的烏蒙山區傾斜地帶,地處東經104°10′28"~105°01'23",北緯26°46′12″~27°28'18″,東西長85.276公里,南北寬77.696公里,東鄰畢節、納雍,西連威寧,南接六盤水,北界云南省鎮雄、彝良。縣城距省會貴陽340公里,距畢節地區行署所在地96公里,距六盤水市107公里,橫穿貴州省東西方向的326國道,從東面平山鄉入境經縣城向西穿威寧縣后進入云南省,向北、南、東三面分別還有通往云南省鎮雄縣、貴州省六盤水市、納雍縣的省級公路,縣境內公路全長約842.5公里,90%的行政村有鄉村公路相通,交通較為方便。全縣被舍虎梁子、結構梁子、三望坪、韭菜坪等大山分割,地勢西北、西南和南部較高,東北部偏低。境內山高坡徒,峰巒重疊,溝壑縱橫,河流深切。全縣最高峰(也是貴州最高點)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最低點剎界河海拔1230米,平均海拔1996米。

赫章屬長江流域的烏江水系,烏江水系又分六沖河和三岔河兩個小流域,六沖河流域面積2130平方公里,三岔河流域面積479平方公里,分別占全縣總面積的64.8%和14.8%。赫章屬暖溫帶溫涼春干夏濕氣候區,無霜期206~255天。氣溫日差較大,年差較小,年均溫10°C~13.6°C,最高氣溫33.6°C,最低氣溫-3.0°C,年總積溫3650°C~4964°C,年均降雨量785.5~1068毫米,全年降雨量55%集中在6-8月,全年平均降水日174天,日照時數1260.8~1548.3小時,無霜期210-250天。光照條件較好,太陽輻射較高。

政區及面積。赫章自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戰田時為夜郎轄地,秦置漢陽縣,政區沿革幾經變更,到1941年設置赫章縣。現共轄27個鄉鎮(其中少數民族鄉12個)、457個村、2851個村民組。全縣南北最大寬度77.6公里,東西最大長度84.45公里,面積3245.1平方公里。

(二)資源概況

赫章自然資源和其它資源十分豐富,堪稱烏蒙山區的“聚寶盆”,是黔兩北很有經濟開發的一塊寶地。

土地資源:2006年末,在全縣總面積中,有耕地130.79萬畝(習慣畝為59.98萬畝),人均占有耕地1.92畝,在耕地中,稻田3.73萬畝,旱地127.05萬畝,菜地0.01萬畝。全縣有林地234.02萬畝,牧草地35.19萬畝,園地0.45萬畝,水域4.19萬畝。耕地大部分分布在海拔1800-2600m之間。全縣土地中,近94.11%是坡地,其中有264897.3畝耕地分布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上,占總耕地面積20.25%。

礦產資源:縣內蘊藏著33種金屬和非金屬礦,儲量大、品位高的有13種。其中煤的遠景儲量約40億噸,鐵礦石的遠景儲量4.05億噸(占全省已探明儲量的40%),鉛鋅礦儲量居貴州之首,占全省己探明儲量的三分之二,鍺金屬儲量居亞洲第一。并伴生有許多貴重金屬如銀、銅、錦、鈹、鎵等。硅石儲量上億噸,含二氧化硅98%以上:高鈣石灰石遍布全縣各地:花崗石、大理石、高嶺土、重晶石、瑩石等也有較大的開采價值。

生物資源:全縣畜禽種類較多,貓、牛、羊、馬等都有許多優良的地方品種,其中可樂豬(又稱烏金豬)為肉脂兼用型豬種,肉質好,是加工火腿、臘肉的優質原料,享有“宣威火腿可樂豬”之說。縣內林果、牧草、中藥材等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200多萬畝,森林蓄積面積達100多萬立方米。有放牧草山草坡76.8萬畝,其中5萬畝以上成片草山l片,1-5萬畝成片草山4片,0.5至l萬畝的成片草山ll片,可供各種牲畜食用的牧草行27科129種,常年產草量在15億公斤以上,按80%的利用率計算,可飼養牲畜12萬個黃牛單位。赫章被譽為天麻的故鄉,有中藥材上千種,其中伏苓、何首烏、龍膽草、續斷、天麻、柴胡、獨腳蓮、元木香、厚樸、山楂、烏梅、半夏、升麻、淫羊霍、黃柏等,是貴州中藥材主產區之一。

水能資源:全縣有10公里以上河流17條,落差大、流速急、水量足。可利用落差1456米,水力發電理論蘊藏量為8萬多千瓦,可開發2.88萬千瓦,現已開發8885千瓦。

土特產資源:縣內土特產品繁多,享有較高聲譽。“財神漆”質地優良,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核桃以殼薄、仁滿、味香、出油率高聞名:大蒜以個大、色白、耐貯藏廣受歡迎:櫻桃則色澤鮮艷如珠,味道甘美似密:蕓豆香甜味美,是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

旅游資源:赫章山川秀麗,景色迷人,民族風情濃郁。在赫章與六盤水市交界處的韭菜坪,有占地千畝以上的石林與溶洞相連,洞內石鐘乳千姿百態,曲徑通幽,引人入勝。韭萊坪石林風景區附近有萬畝草場,地勢較為平緩,每逢民間盛大節日,成千上萬的各族群眾便來這里舉行賽馬等活動,人家載歌載舞,歡慶節日。此外,還有“雙龍飛瀑”、“小天橋”等旅游景點。

赫章是一個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境內古跡甚多,有古遺址、古建筑、古墓群、摩巖石刻遺址32處,古彝文碑刻100條(處),其中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可樂古遺址,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窩剡寫字巖、石板孤耳巖、哲莊紅軍戰斗遺址。

赫章民族風情濃郁。彝族的賽馬和鈴鐺舞、敬酒舞、慶蕎豐收舞、采杜鵑花舞、月琴舞等舞蹈多姿多彩,苗族的蘆笙舞場面壯觀;民族服飾精美鮮艷,璀璨奪目。

勞動力資源:全縣農村總勞力有30.13萬個,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剩余勞動力可轉移到非農產業。

(三)人口、民族

全縣轄27個鄉鎮457個行政村,共有人口66萬,有漢、彝、苗、回、布依等18個民族。

二、國民經濟發展概況

建國五十多年來,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縣各族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針,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團結奮斗,開拓進取,苦干實干,實現了全縣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和社會安定。到2002年底,全去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0167(預計)萬元,比1990年增長337.65%。工農業總產值達217624萬元,比1990年增長444.99%。地方財政收入達6347萬元,比1990年增長196.1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87元,是1990年的4.77倍。

(-)農業農村工作

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國務院和省、地關于農業農村工作的有關政策,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為重點,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的效益,實現了農民增收、保證了農村穩定。

進一步加大科技興農力度,糧煙生產科技含量全面提高。2002年,實現農業總產值73008萬元。以雜交玉米、地膜玉米、玉米育苗定向移栽、綠肥聚壟耕作、脫毒馬鈴薯種植、水稻旱育稀植、地膜煙等科技興農措施在全縣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和應用,全縣糧食總產量達17.87萬噸.農業科技水平為建國以來的最好時期。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業化經營得到有力推進。按照該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思路,即穩定以玉米、小麥、洋芋為主的糧食作好基礎,提高優質品種的比重;鞏固烤煙和畜牧業支柱:逐步建立洋芋生產基地及加工產業、苦蕎生產基地及加工產業、中藥材生產基地及加工產業、核桃生產基地及加工產業。進一步提高科技興糧(煙)水平\遵循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全縣已累計發展核桃基地12647畝,板栗基地38184畝、中藥材基地15000畝。

扶貧工作取得較好的成績,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上步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中央統戰部和深圳市福田區及社會各界的大力幫扶和支持下,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完成“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目標,2000年基本越過溫飽線,開始實施新階段扶貧開發。農村貧困人口從1994年的25萬人減少到2002年的6.75萬人。通過農村稅費改革,農民負擔減負率達46.73%。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4年的499元增加到2002年的1287元,年均增長53.95%,人均糧食從227公斤增加到301公斤。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9年來,實施極貧戶建房工程4949戶17031人,異地移民搬遷工程289戶1309人:渴望工程和解困工程共解決20萬人21萬頭畜的飲水困難:建成沼氣池900口;農村用電以及電話、廣播電視覆蓋率大幅度提高。農村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

(二)工業、鄉鎮企業及非公有制經濟

200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4.16億元,占計劃的101%,同比增長35.2%,規模企業產值12.3億元(90價),占計劃的76.9%,同比下降17.l%。累計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24.08億元,占計劃的102%,同比增長17%:實現鄉鎮工業增加值5.2億元,占計劃的101%,同比增長25%:實現營業收入23.55億元,占計劃的103%,同比增長19%;生產精鋅2.3萬噸,同比增長10%,粗鋅2.4萬噸,同比減少2%;生產生鐵5.81萬噸,同比增長ll0%:生產原煤28.58萬噸,同比增長67%。繼續抓好國有企業改革,赫章鋼鐵廠l、2號爐租賃經營已點火投產,3號爐已成功租賃。鋼鐵廠破產的初步方案己上報并獲國家經貿委批準。粗鋅技改步伐加快?從云南硯山引進的濕法煉鋅項目己正式投入生產并取得成功。在認真抓好關閉非法小煤窯工作的基礎上,按照地區要求,認真搞好農民生產生活自用煤的規劃設計和實施工作,共規劃井口81個,并陸續啟動投入建設和生產,將逐步緩解農村生產生活用煤的困難。

(三)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

以交通、電力、通信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以退耕還林為主的生態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到2002年,實現了鄉鄉通公路,62,58%的行政村通簡易公路。完成或基本完成了過境段國省道的提等改造和去鄉經濟路的鑲邊改造。公路通達深度和好路率逐年提高。以農網改造為主的電力建設較快發展,累計完成農網改造投資8307萬元,新建、改造了全縣高低壓線路。新建4個鄉鎮35千伏輸變電工程,完成城關、砂石110千伏變電站自動化改造,新增裝機容量1900千瓦,全縣已實現通電村423個,通電覆蓋面達92.56%。全縣27個鄉(鎮)開通程控電話,程控電話用戶總數達18797戶,22個鄉(鎮)通移動電話,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2134戶,電話覆蓋面和普及率大幅度提高。實施了一大批以退耕還林為主的生態建設工程,1998年以來,共完成退耕還林9萬畝,宜林荒山造林8萬畝,封山育林30萬畝,飛播造林17.5萬畝,長防工程造林8萬畝,天然林保護工程18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7.440%。

(四)科教文衛

到2002年,全縣有各類學校406所,其中,普通中學31所,職業中學5所,小學校370所。有在校學生l14331人,其中,高中2063人,初中15510人,小學96748人;有醫療機構35個,病床570張,衛生技術人員678人。有去鄉廣播站28個、地面接收站440個,文化館1個,圖書室(館)3個,文明活動中心28個。

畢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前身是2010年批準成立的貴州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2011年7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2019年9月30日,省人民政府批復將貴州畢節經濟開發區變更認定為畢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在地在小壩鎮、青龍街道轄區,總規劃面積63平方公里,核心區23平方公里,《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公告面積為7.297平方公里,規劃工業用地占比16%。

畢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于畢節城區東部,距離主城區18公里,距高速5公里、距機場10公里、距高鐵10公里,交通優勢明顯。目前已建成近100公里道路網絡,廠房、公租房、商業配套、學校、醫院等生產生活設施建筑面積近400萬平方米,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善。

省政府批復變更認定為畢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時,規劃功能定位為圍繞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等加快產業集聚,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盡快建設成為區域創新的重要節點和產業高端化發展的重要基地。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時,規劃功能定位為以“營造產業生態,培育發展新動能”為主線,以創新產業制度供給和高技術轉化應用為兩大核心路徑,聚焦“綠色經濟、健康經濟、數字經濟”三型經濟,前瞻布局若干具有爆發式增長潛力的新賽道,構建以儲能、綠色建筑、新醫藥大健康為三大主導產業的高質量產業體系。

將儲能產業作為首位產業。以發展鋰離子電池為主的儲能產業為方向,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競爭門檻高、附加值高、市場容量大的高端新能源新材料產品。加快推進貴州貴航科技有限公司的鋰電池及其配套產品生產、貴州巨能科技有限公司電池生產項目、貴州丕丕丕科技有限公司正極材料生產項目、貴州光瑞科技有限公司電解液生產項目、貴州金沃科技有限公司鋰電池生產項目等重大項目建設。

新型建材作為潛力產業。基本形成了以貴州東冶實業有限公司和貴州磐石高科新材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新型建材產業,17家其他建筑材料集聚發展的產業格局,目前規模以上建材企業10家。其中貴州東冶建設有限公司鋼骨結構項目、貴州江天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生產項目、貴州磐石高科新材有限公司高性能混凝土項目、畢節華宜建材有限公司混凝土初加工項目、貴州元能管業有限公司污水管道生產項目、貴州加泉寶建材有限公司混凝土凝固劑生產項目等均已經建成投產。新區新型建材產品主要包括新型裝配式建筑材料、新型輕質墻體材料、高性能混凝土、綠色預拌砂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PC預制構件和PC生態護坡預制構件、新型磚、混凝土添加劑、HDPE城市埋地排水管道等。

經過這幾年的不斷發展,畢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先后于2012年6月獲批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2013年4月獲批省級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2013年7月獲批畢節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基地,2015年5月獲批省級清潔生產試點示范園區,2016年1月被工信部認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汽車產業•貴州畢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2016年12月獲批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2017年9月獲批省級綠色示范園區,2017年11月獲批省級新型建材培育示范基地等稱號。

2020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5.8億元,稅收7.7億元,進出口貿易1.08億美元;共有入園工業企業123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6家,提供就業崗位5000余個。截止2020年底,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產值24.3億元,占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9.3%,力爭在十四五末實現產值40億元,占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新型建材產業實現產值35.5億元,占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8.2%,力爭在十四五末實現產值45億元,占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5%以上。

開發區設有園區企業服務中心作為公共服務平臺機構,對企業實行“一對一”包保制度,目前入園企業達123戶(標準廠房內92戶),其中正常生產81戶,在建1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6戶,高新技術企業13戶,已使用標準廠房面積47萬平方米,標準廠房使用率達99%以上,累計引進企業123家,累計到位資金326億元。

黔西地處烏蒙高原東部、烏江中游、鴨池河北岸,距省會貴陽68公里,距畢節市政府所在地七星關區77公里,有“水西門戶、貴筑藩屏,黔中腹地、省府咽喉”之稱,享有“中國杜鵑花都”的美譽。市域總面積2380.5平方公里,轄25個鄉鎮、5個街道、364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彝、苗等18個民族,人口近百萬。

黔西文化底蘊厚重。早在五六十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觀音洞古人類遺址是中國南方人類始祖的發祥地,素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觀音洞”之稱;水西政權延續了15個世紀,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地方政權統治時間長度之最。這里有凝聚著明代杰出女政治家奢香夫人歷史功績的“龍場九驛”古驛道,有寄托明代大儒王陽明“天下無不可教化之人”哲思的古象祠,是在清史上留下廉潔美名的兵部尚書李世杰的故里,有烙下黔西文明印記的三楚宮、武廟和水西古城等歷史人文景觀,還有留下血染風采的鴨池河戰斗遺址等紅色勝跡。這里是貴州地方代表劇種《黔劇》的故鄉,古韻悠悠的“文琴戲”、活潑有趣的“花燈戲”、原始粗獷的“太來陽戲”無不特色鮮明、引人入勝。

黔西區位優勢明顯。這里是全省中大型城市發展帶動戰略的重點縣城和省會貴陽城市帶的衛星城,是貴陽1小時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城市,是畢節市的東大門。這里有貴黔、黔織、黔大、白黔、息黔高速和成貴快鐵“五高一鐵”過境的交通優勢,是黔中經濟圈旅游、物流、商貿經濟流向西北方向的第一要塞,發展基礎條件優越、潛力巨大。

黔西自然資源富集。這里是貴州省“西電東送”的能源基地,煤炭遠景儲量70多億噸,水能資源徑流年總量77億立方米,現有青龍、桂箐、新田等大中型煤礦,有黔西電廠、洪家渡、索風營等大型電廠,電力總裝機310萬千瓦;森林覆蓋率達45.27%,自然生態良好,環境清新優美。

黔西山水風光迷人。中國十大喀斯特美麗湖泊排名第一的烏江源百里畫廊,山似三峽而水勝三峽,水似漓江而山勝漓江;貴州首個海子群濕地公園——水西柯海國家濕地公園,30多處大小湖泊鑲嵌在茂松翠林間,湖光倩影,令人心醉;此外,浩渺壯闊的支嘎阿魯湖、美輪美奐的水西洞和八仙洞、千姿百態的東風湖、奇秀無比的索風湖、生態優美的中果河等風光不勝枚舉。

黔西城鄉環境怡人。城區地勢開闊平坦,高樓鱗次櫛比,道路縱橫交錯,設施一應俱全,建成面積達18.6平方公里,極具現代都市氣息。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星羅棋布,錯落有致的黔西北民居與古樸清新的鄉村風貌交相輝映,解放村有“中國十大魅力鄉村”的美譽,化屋基是“貴州省苗族歌舞之鄉”,大海子是“貴州最具魅力民族村”,中建營盤村林木蒼翠,花海人家依山傍水,烏騾壩布依寨是觀光休閑、體驗農事和度假療養的理想勝地,丘林村山水相映、桃李芬芳、風光秀麗,林泉海子、雨朵扯泥等一批美麗鄉村正如雨后春筍般在水西大地悄然涌現。

黔西民族風情濃郁。這里民風淳樸,彝族火把節、苗族跳花節、布依族六月六、白族三月三、滿族頒金節、仡佬族吃新節等民俗,內涵豐富,精彩紛呈,極具特色。這里特產誘人,麻辣脆、趙老五黃粑、糍粑包豆腐、擂茶糍粑等“花都味道”讓你垂涎欲滴;竹雕鳥籠、根雕根畫、蠟染、刺繡、剪紙、民族服飾等“花都特產”讓你欲罷不能。

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8.4%,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分別達202.07億元、223.24億元,年均增長10.9%、17.9%,人民生活健康富足,城鄉發展和諧秀美,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全縣縱二線延伸線、陽光大道、站前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車,體育、科技、文化三中心投入使用,鳳凰山、杜鵑湖等城市公園建成,南部新區初具規模,房地產業欣欣向榮,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1.9%。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榮獲“國家衛生縣城”“2020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貴州省園林縣城”等稱號。建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區”,榮獲“2016-2018年度全省平安建設先進縣”稱號,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加到33818元、11451元。32188戶130018人全部脫貧,順利通過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和脫貧攻堅大普查,2018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林泉鎮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2人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表彰,群眾滿意、精彩出列。5條高速公路、成貴快速鐵路縱橫交匯,縣鄉村組路全面夯實,形成了內暢、外聯、互通的現代交通網絡,改寫了黔西沒有高鐵的歷史。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性图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日本国产激情视频 | 亚洲曰本欧美在线 | 中国A级片在线观看 | 亚洲丁香七月色婷婷 | 日本色色的视频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