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坪鎮自唐設睦州宋置治,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 明洪武初(1368),縣設三鄉,屬崇教鄉管轄;清雍正十三年(1735)后,復屬崇教鄉管轄;嘉慶二十五年(1820)后,設東、南、西、北四鄉和本城5片區,龍舟坪屬本城直轄;清末遵令實行地方自治,屬城廂鎮管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屬龍永鄉管轄;新中國成立初期,龍舟坪區域沿襲舊制設龍永、沿頭、均東3個鄉,鄉公所分別設龍舟坪、石牌、偏巖;1950年調整為長陽縣第一區,區公所置津洋口;1956年1月,鎮域改設城關區、沿頭溪區,區公所分別駐城關、王家棚。 |
清朝宣統二年(1910),高家堰為三區,區公所設木橋溪;民國三十四年(1945)為高城鄉,轄十二個保,鄉公所駐高家堰;1950年為第三區,區公所駐地木橋溪;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分屬津洋口公社和賀家坪公社;石洪管理區屬津洋口公社;高家堰管理區、流溪管理區、玉泉管理區屬賀家坪公社;1961年將原有的人民公社改為區,高家堰行政區域分別劃歸津洋口區和賀家坪區,原管理區改設為人民公社、石洪公社、青巖公社、高家堰公社、屬津洋口區,玉泉公社屬賀家坪區;1975年11月撤區并社,設立高家堰人民公社,轄石洪、青巖、高家清朝宣統二年(1910),高家堰為三區,區公所設木橋溪;民國三十四年(1945)為高城鄉,轄十二個保,鄉公所駐高家堰;1950年為第三區,區公所駐地木橋溪;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分屬津洋口公社和賀家坪公社;石洪管理區屬津洋口公社;高家堰管理區,流溪管理區,玉泉管理區屬賀家坪公社;1961年將原有的人民公社改為區,高家堰行政區域分別劃歸津洋口區和賀家坪區,原管理區改設為人民公社,石洪公社,青巖公社,高家堰公社,屬津洋口區,玉泉公社屬賀家坪區;1975年11月撤區并社,設立高家堰人民公社,轄石洪,青巖,高家堰,玉泉四個管理區及28個大隊;1984年,設區建鄉,高家堰人民公社被撤銷,所轄區域并入津洋口區,原石洪、青巖、玉泉管理區變更為石洪鄉、青巖鄉、玉泉鄉,高家堰管理區變更為鄉級鎮,原大隊變更為村;1985年10月,全縣行政區劃調整,高家堰鎮由鄉級鎮升為區級鎮,轄魏家洲鄉(原玉泉鄉)、彭家河鄉(原石洪鄉)、青巖鄉、高家堰鎮(鄉級);1987年撤區并鄉(鎮)、仍為高家堰鎮,轄魏家洲,彭家河,青巖,高家堰四個鄉,28個村;2002年,合村并組,高家堰鎮轄11個村,73個村民小組至今。 |
明洪武初年至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屬安德鄉;嘉慶二十五年(1820)屬東鄉;宣統二年(1910)屬城鄉鎮;民國三十四年(1945),屬磨峰鄉;新中國成立初為二區;1958年8月成立磨市公社,12月,磨市、山峰兩公社合并,組建平洛公社;1961年4月恢復區、鎮建制,撤銷平洛公社,組建中共平洛區委會、平洛區公所,原9個管理區改為9個公社;1975年11月,磨市、民主、花橋、峰山4個公社合并為磨市公社;1984年撤區建鄉,建立磨市區,下設磨市鎮(鄉級),次年12月升為區級鎮。 |
明朝洪武初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屬崇教鄉;嘉慶二十五年(1820),屬南鄉;清末宣統二年(1910),屬二自治區;中華民國初仍為二自治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屬都橫鄉都鎮灣保;新中國成立初(1950)屬四區,轄三個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都鎮灣公社,轄12個管理區;1961年恢復區、鎮建制,設都鎮灣區,轄12個公社;1975年11月撤區并社,復設都鎮灣公社;1984年設區建鄉,改都鎮灣區,轄10鄉1鎮;1987年區、鄉體制改革,設都鎮灣鎮。 |
北周、隋唐時代,曾在此置資田郡和鹽水縣。 明洪武初,鎮域東片屬安德鄉,西片屬安寧鄉。 其中,明正德年間,不時有鄰近土司在長陽境內“買管侵奪”,域內亦曾分屬容美田氏、玉江司、麻栗司等土司管轄,至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時止。 嘉慶二十五年(1820),資丘大部屬西鄉。 桃山以下屬前鄉。 宣統二年(1910),始置資丘自治區(三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全縣分置18個鄉時,境內分為資泉鄉和天連鄉。 土地革命斗爭時期,建立蘇維埃資丘市政府,駐地資丘鎮,下轄桃山、后坪、曲溪、低坪、天河坪、田家坪、黃柏山、花屋場八個鄉級政權。 新中國建立以后,改保甲制為區鄉制,全縣分設7個區時,以序數命名資丘為五區。 1953年土改結束以后,全縣公設12區時,資丘為7區。 1956年4月,全縣改以地名為區名,七區改為資丘區。 在此期間,盡管區名多次改變,但駐地和轄區一直未變。 1958年8月全縣建立12個人民公社時,資丘區撤銷,分別建立了西灣、淋湘溪兩個公社,同年12月合并為資丘公社,轄區為西灣、璞嶺、石城、曲溪、黃柏山、中溪、水連、柿貝、桃園、火燒坪、天堰、資丘12個管理區,75個生產大隊。 1961年4月,恢復資丘區,所轄管理區改公社。 1975年11月撤區并社,柿貝、桃園、水連三個公社合并為桃山公社,社址桃山;曲溪、黃柏山、中溪、天堰、資丘鎮仍為資丘公社,駐地資丘鎮。 1981年元月,資丘與桃山合并為資丘公社,資丘鎮遷址桃山重建。 1984年春,恢復資丘區,改所轄公社為鄉,轄7鄉一鎮。 1985年冬,資丘鎮升格為縣轄鎮,轄區不變。 1987年9月撤區建鄉,黃柏山、中溪、曲溪三個小鄉合并為黃柏山鄉,駐地老竹園。 天堰、柿貝、五房嶺、紙坊頭、資丘仍為資丘鎮。 2001年1月全縣鄉鎮區劃調整,將黃柏山鄉合并到資丘鎮至今。 |
清雍正十三年屬于安寧鄉。 民國三十四年,分屬漁鴨鄉和枝龍鄉,共轄18保。 1950年為長陽縣第6區,下轄漁鴨鄉、傅紅鄉、枝龍鄉,共28個行政村。 1951年1月,長陽縣將第六區劃分為長陽縣第六區(漁峽口)和第八區(枝柘坪),第六區轄22個行政村,第八區轄18個行政村。 1951年8月,長陽縣將第六區(漁峽口)改為長陽縣第十區,原八區改為十區,共轄兩個區44個村。 1953年5月28日,將原長陽縣第十區、第十三區(漁峽口)改為長陽縣第十、十一、十二區,轄41個鄉。 1956年4月,將原漁峽口、傅家堰、枝柘坪合并成長陽縣漁清雍正十三年屬于安寧鄉。 民國三十四年,分屬漁鴨鄉和枝龍鄉,共轄18保。 1950年為長陽縣第6區,下轄漁鴨鄉、傅紅鄉、枝龍鄉,共28個行政村。 1951年1月,長陽縣將第六區劃分為長陽縣第六區(漁峽口)和第八區(枝柘坪),第六區轄22個行政村,第八區轄18個行政村。 1951年8月,長陽縣將第六區(漁峽口)改為長陽縣第十區,原八區改為十區,共轄兩個區44個村。 1953年5月28日,將原長陽縣第十區、第十三區(漁峽口)改為長陽縣第十、十一、十二區,轄41個鄉。 1956年4月,將原漁峽口、傅家堰、枝柘坪合并成長陽縣漁峽口區,轄11個鄉。 1957年3月和1958年7月將所轄的紅漁坪、星巖坪兩鄉劃歸五峰縣管轄,至此,漁峽口區轄9個鄉。 1958年8月,撤銷原區、鄉建制,成立人民公社,原漁峽口區改為漁峽口人民公社,并將所轄的九里坪、大龍坪、傅家堰三鄉劃出組建九里坪人民公社,漁峽口人民公社僅下轄6個大隊即漁鴨、雙龍、橋坪、高龍、枝柘坪和小龍坪(原鄉改稱大隊)。 1958年12月,將全縣12個人民公社改劃為7個人民公社,將70個大隊改為70個管理區,據此,九里坪人民公社又并入漁峽口人民公社,下轄11個管理區。 1961年4月,恢復區建制,改漁峽口人民公社分設為漁峽口區、傅家堰區(轄傅家堰、九里坪、大龍坪),轄原6個管理區改為6個人民公社、39個生產大隊、295個生產隊。 1975年11月,撤區建社,建立“漁峽口公社革命委員會”;1984年2月,設區建鄉,原管理區建鄉(鎮),將原漁峽口公社改設漁峽口區,轄5個鄉1鎮(漁峽口鎮);1985年12月,漁峽口鎮升為區級鎮,轄4個鄉,1個鄉集鎮(枝柘坪)和區鎮郊區(原漁峽口鎮)。 1987年9月,撤區并鄉,將原1個區(鎮)6個鄉(鎮)撤并成2個鄉鎮(漁峽口鎮、枝柘坪鄉),漁峽口鎮下設4個辦事處。 2001年1月6日,原漁峽口鎮和枝柘坪鄉合并為漁峽口鎮。 2002年漁峽口鎮合村并組,下轄16個行政村,105個村民小組至今。 |
明朝以前為安寧鄉,清宣統二年(1910)榔坪為第六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為榔茶鄉,轄榔坪、黎園、茶園、鳳凰、梓榔坪、井坪、渠安頭、冷水、沙坪、秀峰橋、響潭園、羅山、井水、八角廟、周龍共15個保;1950年,為第七區,轄榔茶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改為榔坪人民公社,轄樂園、景峰、茶園、長豐、榔坪、雙坪6個管理區;1961年恢復區鎮建制,又改為榔坪區,轄榔坪、雙坪、茶園、樂園、長豐、景峰、馬坪7個管理區;1975年撤區并社,成立榔坪人民公社,原榔坪、雙坪、茶園、長豐、馬坪5個管理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榔坪。 |
明朝前為安寧鄉,清宣統二年(1910)賀家坪屬木橋溪區;民國三十四年為賀紀鄉,轄賀家坪,季佳河,中嶺,三友坪,拔刀嶺,大長沖,紫臺,草池,堡鎮。 1950年后屬三區賀紀鄉;1958年人民公社時改為賀家坪人民公社轄青崗坪,賀家坪,中嶺,白沙驛,流溪,紫臺,高家堰,玉泉,土木等九個管理區1961年恢復區、鎮建制改名賀家坪區公所所轄賀家坪,紫臺,土木,青崗坪,白沙驛,中嶺,堡鎮,玉泉8個管理區;1975年撤區并社,成立賀家坪人民公社管委會,原玉泉管理區,劃高家堰公社,土木管理區劃樂園公社,尚轄6個管理區;1984年設區建鄉,撤銷賀家坪人民公社管委會建立賀家坪區人民政府,轄賀家坪,紫臺,堡鎮,中嶺,青崗坪,白沙驛6個鄉;1987年撤區建鎮,成立賀家坪鎮人民政府;2002年合村并組后,所轄的40個村合并為九個村,原小村改為組(白咸池村改為青崗坪村,蔡家灣村改為白沙驛村)管理至今。 |
大堰古時稱老鴉嶺。 元朝為南里。 明洪武初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屬安德鄉,嘉慶二十五年(1820)屬南鄉,宣統二年(1910),屬二自治區。 民國初為二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為大蔡鄉。 新中國成立初為二區,轄3鄉;1951年8月為四區,轄16鄉;1956年4月為趙家堰區,轄7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8月設山峰公社,轄5個大隊,12月改平洛公社,轄9個管理區。 1961年恢復區、鎮建制為平洛區,轄9公社。 1975年11月撤區并社為大堰公社,轄26個大隊、241小隊。 1984年2月設區建鄉,設大堰區,轄5鄉、35村、326村民小組。 1987年9月區、鄉體制改革設大堰鄉,原5鄉改辦事處,2002年10月合村并組,大堰鄉轄15個村至今。 |
清雍正時屬安德鄉;嘉慶時屬北鄉;民國時期屬馬水鄉和都橫鄉;1950年屬都鎮灣區;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都鎮灣人民公社;1961年屬都鎮灣區;1975年撤區并社時,將原都鎮灣區所屬木溪、馬連、西陰、古坪、楊溪、劉坪六個小公社合并為鴨子口公社,公社管委會駐地設鴨子口;1984年設區建鄉,鴨子口曾為都鎮灣區區公所駐地;1987年區鄉體制改革,將原鴨子口公社轄區設為鴨子口鄉,因鄉政府駐地鴨子口被隔河巖水庫淹沒,遷到其上游三公里處的厚浪沱楊家槽至今。 |
民國三十四年(1945),屬資泉鄉火燒坪保和天連鄉柳楊溪保;1950年,屬資丘區資泉鄉火燒坪村和天連鄉柳楊溪村;1951年至1954年分屬資丘區火燒坪鄉和黍子嶺鄉;1955年至1957年將火燒坪鄉黍子嶺鄉合并為三合鄉;1958年12月,人民公社化時屬資丘公社火燒坪管理區;1961年恢復區鎮建制,稱資丘區火燒坪公社;1975年,撤區并社火燒坪升格為大公社。 轄九個大隊,74個生產隊;1984年,設區建鄉屬樂園區火燒坪鄉;1987年,區鄉體制改革,火燒坪鄉為縣轄鄉至今。 民國三十四年,屬資泉鄉火燒坪保和天連鄉柳楊溪保;1950年,屬資丘區資泉鄉火燒坪村和天連鄉柳楊溪村;1951年至1954年分屬資丘區火燒坪鄉和黍子嶺鄉;1955年至1957年將火燒坪鄉黍子嶺鄉合并為三合鄉;1958年12月,人民公社化時屬資丘公社火燒坪管理區;1961年恢復區鎮建制,稱資丘區火燒坪公社;1975年,撤區并社火燒坪升格為大公社。 轄九個大隊,74個生產隊;1984年,設區建鄉屬樂園區火燒坪鄉;1987年,區鄉體制改革,火燒坪鄉為縣轄鄉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