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潮安區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潮安區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清至民國三年(1914年),時隸屬海陽縣歸仁都。

民國四年(1915年),隸屬潮安縣仁和區。

1950年10月至1955年,隸屬潮安縣第二區。

1956年,改為古巷鄉。

1958年10月,成立紅色公社。

1961年,析出登塘、田東,改稱古巷公社。

1983年6月,改稱區。

1986年12月,改稱鎮。

2013年6月28日,國務院批準調整潮州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安區,古巷鎮屬潮安區。

清末隸屬海陽縣歸仁都。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稱登塘鄉。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第一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屬歸仁鄉。

1958年9月,登塘鄉與古巷、田東合并稱紅色公社。

1960年,獨立建登塘公社。

1962年,與田東并社。

1974年,拆出田東,分別成立登塘公社和田東公社。

1983年7月,改稱登塘區。

1987年3月,撒區建鎮。

2002年9月,登塘鎮與田東鎮合并成立登塘鎮。

2013年6月28日,國務院批準調整潮州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安區,登塘鎮屬潮安區。

清代屬海陽縣大和都。

民國十九年(1930年),隸屬潮安縣仁和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隸屬大和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隸屬湖安縣大和鄉。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后隸屬潮安縣第二區。

1951年9月,從二區拆出建立第九區。

1955年5月,改九區為鳳塘區。

1956年2月,撒區并鄉,設為風塘、吉林、槐山崗、玉鳳、鶴隴5個小鄉。

1957年,合并為風塘、鶴隴2個大鄉(槐山崗鄉劃歸楓溪管轄,吉林鄉的西郊村、烏洋村,橋頭湖村劃歸浮洋管轄)。

1958年9月,二鄉合并成立風塘公社。

1960年冬,拆為鳳塘公社和鶴隴公社。

1962年冬,又合并為風塘公社。

1982年前,屬潮安縣。

1983年,縣、市合井后,公社改鄉。

1983年11月,起稱鳳塘區。

1987年3月,區改鎮。

1992年后,鳳塘鎮劃歸潮安縣管轄。

2013年6月28日,國務院批準調整潮州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安區,鳳塘鎮屬潮安區。

在新石器時代,浮洋就有先民棲息,到了漢代,已經有居民聚居。

南宋后期,漢人南遷,浮洋居民大部分來自福建莆田。

北宋元豐年間,浮洋地稱登云都。

浮洋鎮俗稱“浮洋市”,形成于明代。

明初,浮洋人口增長,村落增多,集鎮也初步形成。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置巡檢司于浮洋,轄海陽縣大和、登云、登隆、隆津、東莆五都之領地。

至民國初年,登云都改置登云區。

民國十九年(1930年),撤登云、登隆、隆津3區,置云隆區,列潮安縣第六區。

1956年2月,撤第六區,分置浮洋、隴美、云步、塘東、銀湖、龍湖6鄉。

1956年12月,云步、塘東合并為云步鄉,浮洋、隴美合并為浮洋鄉,銀湖、龍湖、鸛巢合并為龍湖鄉。

1958年9月,浮洋、龍湖、云步(部分)合置浮洋公社。

1961年,浮洋公社分置浮洋、龍湖2個公社。

1983年7月,浮洋公社改區。

1987年3月,浮洋區改鎮。

2013年6月28日,國務院批準調整潮州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安區,浮洋鎮屬潮安區。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海陽縣有延德鄉隆津都和登隆都,龍湖各村地屬隆津都和登隆都。

民國三年(1914年),都改稱區。

1950年,潮安縣劃為8個行政區,鎮內各村分屬潮安縣第六區(云隆區)。

1956年2月,撤區并鄉。

同年12月,小鄉并大鄉,龍湖、銀湖、鸛巢3鄉合置龍湖鄉。

1958年9月,撤龍湖、浮洋2鄉,成立浮洋公社。

1961年4月,浮洋公社分拆為浮洋和龍湖2個公社。

1983年,改稱潮州市龍湖區。

1987年,撤區建鎮,龍湖改置潮州市龍湖鎮。

1992年,改稱潮安縣龍湖鎮。

2013年6月28日,國務院批準調整潮州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安區。

龍湖鎮為潮安區下轄鎮。

宋、元、明、清鎮內各自然村隸屬海陽縣東莆都、上莆都和隆津都。

民國三年(1914年),海陽縣改稱潮安縣,轄下都改為區。

1950年,屬潮安縣第七區。

1953年5月,金石、沙溪(除大寨片外)從七區中劃出,與石鼓、古樓、鸛巢、新大隴合并成立第十區。

1955年5月,第十區改稱為金石區。

1956年2月,撒區為鄉,金石區拆為5個鄉,12月,小鄉并大鄉,金石、古樓、大寨3個鄉合并為金石鄉。

1958年9月,金石鄉與沙溪鄉合并為潮安縣金石公社。

1961年4月,從金石公社中析出并成立沙溪公社。

1983年7月,再改稱為潮州市金石區。

1987年3月,撤區建鎮,改稱為潮州市金石鎮。

1992年,潮安縣恢復建制后,再稱潮安縣金石鎮。

2013年6月28日,國務院批準調整潮州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安區,金石鎮屬潮安區。

古時,屬潮州府海陽縣東莆都。

民國三年(1914年),海陽縣改潮安縣,隸屬多次變更。

1961年3月底,成立沙溪人民公社。

1985年11月,改稱區。

1987年2月,改稱鎮。

北宋時期,彩塘已有村落。

宋時彩塘屬上莆都。

民國三年(1914年),改上莆都為上莆區。

民國十五年(1926年),并東莆區為上東莆區。

民國十七年(1928年),稱第七區。

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第七江東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劃分為莆東、莆西2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遂改為上東區。

1950年,改上東區為第七區。

1956年,改稱彩塘鄉。

1958年,成立彩塘公社。

1960年末,拆為彩塘、金華2個公社。

1962年,又合并為彩塘公社。

1983年,公社改稱彩塘區。

1987年,改區為鎮。

1992年,稱潮安縣彩塘鎮。

2013年6月28日,國務院批準調整潮州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安區,彩塘鎮屬潮安區。

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之前,屬海陽縣延德鄉。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都為區。

民國十九年(1930年),實行分區自治,南桂區與江東區合并為江桂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江桂區改稱潮安縣第五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并入第四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后恢復第五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撤區,原南桂區境域稱南桂鄉。

1949年10月23日,潮安解放后又并入江東,稱江桂區。

1950年3月15日,改稱潮安縣第五區。

1951年5月,梅溪鄉割歸第八區。

1952年5月,江東析出,南桂自成第五區。

1955年5月28日,改稱東鳳區。

1956年2月4日,撤區,原第五區分為禮陽、東鳳、鰲頭、鯤江4鄉,同年12月又并為東鳳、鰲頭2鄉。

1958年9月,并2鄉為東鳳公社。

1961年4月,析出鰲頭公社。

1963年1月23日,又并為東鳳公社。

1983年12月,撤公社,置潮州市東鳳區。

1987年3月,撤區,改稱東鳳鎮。

1992年4月,潮安縣恢復建制,東鳳鎮屬之。

2013年6月28日,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安區,東鳳鎮屬潮安區。

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屬海陽縣延德鄉。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從海陽縣析出12都建置揭陽縣,龍溪屬海陽縣。

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潮陽、揭陽并入海陽,龍溪都再屬海陽。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恢復揭陽縣,龍溪屬之。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龍溪都從揭陽割歸海陽縣。

清康熙三年(1664年),斥地,龍溪都被斥出界外。

清康熙(1669年),恢復龍溪都。

民國三年(1914年),海陽縣改稱潮安縣,龍溪都改稱龍溪區。

民國十九年(1930年),龍溪區改稱潮安縣第八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撤區,第八區中的溪中鎮改為庵埠鎮。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第八區恢復。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原第八區分內龍鄉和外龍鄉。

1949年,內龍鄉和外龍鄉合并為龍溪區。

1950年3月,龍溪區改稱潮安縣第八區,同年7月,劃出集鎮內等地成立庵埠鎮,為區級鎮。

1953年,撤鎮歸區,仍在集鎮內設置鄉級鎮,仍稱庵埠鎮。

1955年5月,第八區改稱庵埠區。

1956年2月,原庵埠區地域分為郭隴、劉隴、仙溪、大鑒4鄉和庵埠鎮。

1956年12月,原庵埠區分為1鄉1鎮,即劉隴鄉和庵埠鎮。

1958年4月,并1鄉1鎮為庵埠鎮。

同年9月,庵埠鎮改稱庵埠公社。

1961年,庵埠公社一分為二,分出劉隴公社。

1962年,兩公社合并為庵埠公社。

1966年,從公社劃地置庵埠鎮。

1983年3月,撤銷潮安縣,庵埠公社屬潮州市。

同年12月,撤公社,置庵埠區和庵埠鎮。

1987年,撤區鎮,總稱庵埠鎮。

1992年,潮安縣恢復建制,庵埠鎮屬之。

2013年6月28日,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安區,庵埠鎮改屬潮安區。

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江東鎮稱海陽縣江東都。

民國十八年(1929年),江東、南桂合置江桂區。

江東各村分別屬上江、中江、下江三鄉,樟厝洲和上下湖屬上桂鄉。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江桂區改稱第五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樟厝洲、上下湖歸屬江東。

民國三十年(1941年),第四、五區合并為第四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5月,第四區又分為第四區和第五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第五區分江東、南桂2鄉。

1949年初,江東、南桂2鄉合置江桂區。

1950年3月,江桂區改稱第五區。

1953年2月,第五區分成第五、第十二兩個區。

1955年5月,十二區改稱獨樹區。

1956年2月,撤獨樹區置獨樹、紅砂、水頭3個大鄉;同年12月,獨樹、紅砂、水頭3鄉合置獨樹鄉。

1957年初,改稱江東鄉。

1958年9月,撤江東鄉成立江東公社。

1983年11月,江東公社改區。

1987年3月,江東區改鎮。

2013年6月28日,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安區,江東鎮改屬潮安區管理。

歸湖舊稱海陽縣登榮都。

民國三年(1914年),改為潮安縣登榮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登榮區改為登榮鄉,分上、中、下榮鄉。

1950年,與意溪合并改屬第三區。

1952年,歸湖與意溪的東西南北中五社及二區的西林、克安、草塘、綠竹、松水等村,分劃為兩個小區為十四區和十五區。

1954年3月,撤區并鄉,把原18個小村合為歸湖、仙洋、鳳南、赤鳳4個大鄉。

1957年1月1日,將4個鄉合為2個鄉,歸湖、仙洋合并為歸湖鄉。

1958年5月1日,歸湖、鳳南、赤鳳合并為一個大行政區,同年9月8日,成立歸湖鎮公社。

1961年春,析出鳳南、赤鳳2個公社。

1983年,成立歸湖區。

2002年,鳳南鎮并入歸湖鎮。

2013年6月28日,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安區,歸湖鎮歸屬潮安區管理。

唐末宋初始有先民定居于此。

北宋至清初,文祠屬海陽郡登瀛都。

清至民國期間稱登榮都。

民國三年(1914年)后,改為潮安縣登榮區。

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潮安縣榮意區,與意溪合并。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與意溪分拆,屬潮安縣登榮鄉。

1949年,又與意溪合并稱榮意區。

1950年,榮意區稱第三區人民政府。

1952年,拆三區,文祠建制為文祠區人民政府,期間轄屬村變更繁迭。

1958年9月,再與意溪并置意溪人民公社。

1961年4月,與意溪分拆,成立公社。

1980年,稱文祠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11月,改置文祠區公所,轄下大隊稱鄉。

1987年2月,改為文祠鎮人民政府。

1992年,后屬潮安縣。

2013年6月28日,國務院批準調整潮州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安區,文祠鎮屬潮安區。

根據《潮州府志》和部分姓氏族譜記載,大約在距今八百年前后的宋朝期間,由于北方頻頻戰禍,迫使部分漢人南移遠避亂世,這些南移漢人來自江西、福建等省份。

他們逐步沿山路來到這地廣人稀、多山無主的鳳凰山落戶生息,世世代代,繁衍至今。

明代先屬海陽縣。

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屬饒平縣。

1958年11月,歸潮安縣。

1983年7月,與潮安縣合并為潮州市1992年4月,恢復建制,屬潮安縣。

昔屬海陽縣的登瀛都(清代改稱登榮都)。

民國以后,幾經更迭,先后隸屬登榮區、下榮鄉、第十五區、第十一區。

1956年2月,撤第十一區,分置赤鳳、鳳南、歸湖、仙洋4鄉。

1956年12月,赤鳳、鳳南合并為赤鳳鄉。

1957年8月,赤鳳又分出風南鄉。

1958年9月,撒撤赤鳳、鳳南、歸湖(合并仙洋)3鄉,合置歸湖公社。

1961年4月,歸湖公社分拆成歸湖、赤鳳、鳳南3個公社。

1963年4月、1965年8月,3個公社又經兩次合分。

1983年9月,赤鳳公社改區。

1987年3月,赤鳳區改鎮。

2013年6月28日,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安區,赤鳳鎮屬潮安區。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最新日韩一区二区综合另类 |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 |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片片 |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 | 日本中文一二区精品在线 | 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