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德州改為德縣,屬山東省濟西道。1950年5月裁德州市歸并德縣,屬德州專署。1951年3月,復置德州市。
“陵”字是“升、登”之意,有超越、逾越之感,故將陵縣命名為“陵城區”。
唐虞時期為兗州域,原名“臨津縣”,因臨鬲津河得名。金天會六年(1128)秋,縣城毀于大水,東遷現址,改名寧津縣。
明洪武以前慶云縣名為無棣縣。明成祖名“棣”,為避諱起見,于洪武初年廢無棣縣。洪武六年(1373)析樂安州北地置慶云縣。
臨邑縣原名漯陰縣。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將漯陰縣合著縣部分土地合并,取漢時東郡臨邑縣之名。
因督揚之盟中有此誓言,即“主茍終所不嗣事于齊者猶如河”里面有“齊”、“河”兩字,金據此于天會八年(1130)置齊河縣。
春秋時該地為齊西境下邑,戰國時為趙所并,趙惠文王封公子勝為平原君,食邑于此,平原之名始見。
據縣志載,“邑東有負夏遺跡”,即孟子所謂“舜遷于負夏”處,因而得“夏”。春秋時,此地為齊、晉會盟之要津,而得“津”。因此,該縣得名為夏津。
因地處趙國東境邊塞,為防御強齊入侵,遂修筑城防以屯兵,武城由此而得名。
德州因明朝定都北京后,成為九省(冀、魯、豫、蘇、皖、浙、湘、鄂、贛)通往北京的漕運通道,而叫九達天衢。
取自《詩經》“樂土”、“樂國”、“樂郊”,意為安居樂業之意。樂陵之“陵”,意指境內境內崇陵如山。
唐朝天寶元年設禹城縣,意在紀念大禹曾在此率眾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