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地區是房縣歷朝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古代以建城池施政四方,倚城門設關卡查私輯盜,保護一方平安,以街道建店鋪加工貿易,因交易形成集鎮。 城池以內東西南北街道、城門關卡以外東西北關街道形成房縣中心集鎮。 俗稱“城里三關”。 簡稱“城關”。 城關鎮作為政區設置,源于民國年間,國民黨政府實行區、鄉制,明確區、鄉行政區域范圍,加強社會管控,1932年將城關劃為一區,區署設縣城南街,轄城關鎮、北海鄉(三海堰)、高河鄉(高枧)、羊包鄉(白窩)、德化鄉(觀音臺);1940年9月撤銷一區區署,縣政府直轄各鄉鎮,設城關區轄城區15保;1946年改“城關鎮”為“忠孝鎮”。 1949年1月房縣解放,2月建立城關區人民民主政府。 1950年3月將兩河區、五龍、桃園、孫家灣、宋解四村劃入城關區管轄。 8月改城關區為一區;1951年7月改稱城關鎮,轄八條街道。 即:民主街、和平街、建設街、西大街、南大街、東關街、北關街;1958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農村人民公社的決定,改城關鎮為城郊人民公社,轄5條街7個生產大隊28個生產隊;1961年6月復稱城關鎮,設立城關鎮人民委員會,增劃和平街;1975年3月,撤區并社。 將塘溪公社泉水大隊劃入城關鎮;1984年6月設區建鄉,城關鎮轄四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溫泉鄉,將原紅塔公社所轄三海、炳公、白露、聯觀、花寶、曉陽、八里、溫泉和原高枧公社所轄桃園、蓮花,原塘溪公社所轄泉水共15個生產大隊,劃歸城關鎮管轄,下轄四個街道辦事處和溫泉鄉;1987年撤區并鄉,下轄四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管理區;2002年房縣鄉鎮進行機構改革,下轄街辦管理區機構撤銷,鎮直轄村、居。 2003年將城區13個城鎮居民委員會合并為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5年將鎮所轄泉水、白路、聯觀、桃園、花寶5個村民委員會改設社區居民委員會。 現城關鎮轄11個社區、7個村。 |
清嘉慶六年(1801)二月,筑房山寨,寨前有下店子市,光緒年間設軍馬鋪直保,屬西鄉白土堰團;晚清,歸白土堰團轄管;明國23年為一區所轄;1931年為軍店區蘇維埃鄉政府所在地;1941年9月,軍馬鋪與下店子合并為軍店鎮;1946年5月,軍店鎮轄25保;1949年10月,設軍店區;1950年8月,改為第二區人民政府;1956年3月,改為軍店鎮,轄軍店街、茅坪、羊峪、樂園、百家、化龍、軍馬“六鄉、一鎮;1958年11月,改為軍店人民公社,轄7個管理區,51個大隊,320個生產隊;1961年6月,改為軍店區區公所;1968年9月,成立軍店區革委會;1975年3月,房縣撤區并社,軍店鎮改為軍店人民公社革委會,轄軍店街、化龍公社、泗河公社、軍馬公社、竹橋公社的西嶺、莊房大隊;1977年11月15日,軍店公社軍店鎮的三個大隊(下店子、軍店、軍馬鋪)劃歸羊峪公社,并把羊峪公社改名為“軍店公社”,社址為軍店鎮,軍店公社改名為“化龍公社;1982年,軍店公社轄25個大隊,即一大隊(下店子)、二大隊(軍店)、三大隊(軍馬鋪)、易溝、滴水、高山旗、油茶山(石坡)杜溝、方畈、燈草溝、三溪溝、官橋、六谷、油坪、新農村(下茅坪)郭莊、何家村、向灣、劉畈、月明、堆金(上茅坪),雙柏、中村、雙廟、回龍寺;1984年6月設區建鄉,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建立區、鄉、村、居民組,軍店公社改名為軍店鎮,為縣轄鎮。 全鎮版圖面積為168.59平方千米,轄五鄉(雙柏、茅坪、羊峪、軍馬、泗河)一個辦事處(軍店街);1987年9月,將泗河鄉劃歸化龍堰鎮。 軍店鎮轄軍店街,羊峪口、茅坪、雙柏、軍馬五個辦事處;1989年3月,又將辦事處改為管理區,將軍馬辦事處管轄的白果、指北、洞子三個村劃為指北管理區。 全鎮轄一個辦事處,五個管理區,33個村(居)民委員會;2001年1月,撤銷管理區和辦事處,將全鎮33個村民委員會合并為21個村(居)民委員會。 即:回龍寺,雙廟村并為中村村,下店子、軍店街、軍馬鋪三個居民委員會合并成立軍店街社區居民委員會。 杜家溝并入上茅坪,成立上茅坪村;燈草溝并入三溪溝村為三溪溝村;方家畈并入官橋村為官橋村;石坡村、滴水村并入易溝村為易溝村;土城村并入小峪村為小峪村;荒峪村并入軍馬村為軍馬村;洞子村并入指北村為指北村,保留的十二個村,有月明村、雙柏村、白果村、劉家畈村、向家灣村、何家村村、郭家莊村、下茅坪村、高山旗村、土坎村、松柏村;2005年稅費改革時,將21個村民委員會合并為13個村(居)民委員會。 即:月明村、雙柏村、雙廟、回龍寺合并中村村為中村村;下店子、軍店街、軍馬鋪合并為軍店街社區居民委員會;高山旗、燈草溝合并三溪溝村為三溪溝村;郭家莊村、下茅坪村合并為下茅坪村;劉家畈村合并何家村為何家村村;方家畈村、官橋村合并向家灣村為向家灣村;石家坡村、滴水巖村合并易溝村為易溝村;荒峪村、松柏村合并軍馬村為軍馬村;土坎村、土城村合并小峪村為小峪村;洞子村、白果村合并指北村為指北村;杜家溝村合并上茅坪村為上茅坪村,現全鎮轄13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民委員,3.91萬人,160平方千米。 |
1951年7月,新政權建立之后,劃9個鄉組建第三區(區公所設化龍堰);1952年8月調整為二區,轄24個鄉;1956年3月,命名為化龍堰,區公所設化龍堰,轄馬尾、窯淮、竹橋三個大鄉,同年5月并入軍店區;1958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農村人民公社化的決定,將原來的區、鄉、高級農業合作社分別明確為人民公社、管理區和生產大隊,成立化龍管理區,由軍店人民公社所轄;1961年3月,成立化龍人民公社,由軍店區所轄;1975年3月,撤區并社,將化龍公社并入軍店公社;1977年11月,把軍店公社更名為化龍公社,把羊峪公社更名為軍店公社,把原軍店公社所轄的軍店鎮劃出,歸新成立的軍店鎮所轄;1984年6月,撤區建鄉,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建立區、鄉、村、居民組,成立化龍區、轄化龍、窯淮、馬尾、上營、竹橋、高川5個鄉37個村民委員會228個村民小組;1987年,撤區建大鄉,成立化龍堰鎮,所轄鄉稱為管理區;2001年鄉鎮機構改革,撤銷管理區建制。 |
古時,在此地設有白洛鋪、羊子鋪,明清時期,房縣下轄七路四十一塘,土城歸正北路百濟塘轄。 民國二十一年(1932)。 土城歸八區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土城屬五區屬地;1950年土城屬五區(設兩河口)后改為兩河區轄;1958年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農村人民公社決定,將原來的區、鄉、高級農業合作社,分別劃分為人民公社、管理區、生產大隊(公社屬政社合一);將兩河區改為通省人民公社。 土城歸屬通省公社龍坪管理區土城生產大隊;兩河區劃分為13個人民公社,99個管理區,703個生產大隊,3419個生產小隊,1961年6月行政區劃分調整,通省區增設土城公社;1975年撤區并社,龍坪、土城兩公社及百濟公社的8個大隊(穿山、百濟、小堰、磨石、四棵樹、桂坪、雙溝、白果樹),堤坪公社3個大隊(堤坪、羊嶺、班毛埡)合并為土城公社;1984年6月設區建鄉,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建立區、鄉、村、戶組,土城公社為縣轄鎮,改“土城鎮”。 同時,將龍坪、百濟鋪、通省館、馬蹄山合并至土城鎮。 土城鎮經過合并,下轄12村民委員會;2001年房縣鄉鎮進行機構改革,撤隊;兩河區劃分為13個人民公社,99個管理區,703個生產大隊,3419個生產小隊,1961年6月行政區劃分調整,通省區增設土城公社;1975年撤區并社,龍坪、土城兩公社及百濟公社的8個大隊(穿山、百濟、小堰、磨石、四棵樹、桂坪、雙溝、白果樹),堤坪公社3個大隊(堤坪、羊嶺、班毛埡)合并為土城公社;1984年6月設區建鄉,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建立區、鄉、村、戶組,土城公社為縣轄鎮,改“土城鎮”。 同時,將龍坪、百濟鋪、通省館、馬蹄山合并至土城鎮。 土城鎮經過合并,下轄12村民委員會;2001年房縣鄉鎮進行機構改革,撤銷鄉轄管理區,同時撤銷通省鄉,將通省鄉的馬蹄山等10個村劃歸土城鎮管轄;2005年土城鎮下轄土城,龍坪,花樓門,百濟鋪,穿山堰,葛坪河,小亭,通省館,塘埂,馬蹄山,大河灣,黃泥溝12個村委會,土城鎮歸縣政府直轄。 現土城鎮轄12個村民委員會,3.37萬人,370.67平方千米。 |
元天順十二年(1352),紅巾軍起義,北方多戰亂、饑荒,河南、山西、山東、河北農民南遷流往荊襄,荊襄流民沿漢江、堵河尋求生存之地,陸續定居于此地,開山辟地,櫵采而食生存繁衍。 遂伐山中大樹,加工成棟梁,沿堵河、漢江放排外銷,以建宮亭廟宇之用,遂稱此地為大木廠。 明天順八年(1464),河南西華縣的劉通與石龍在此地梅溪寺(現天子賜寺),聚集數萬人,揭桿祭旗發動荊襄農民起義,自稱“漢王”,建號“德勝”,振動朝野。 明朝政府派兵鎮壓后,設置鄖陽府,增設竹溪、保康二縣,劃房縣,竹溪等五縣歸其所轄,明確大木廠區域歸房縣管理,縣衙在此設鄉里保甲,查戶籍教化,催租賦徭役,并在板橋設巡檢司,盤查過往行。 清光緒七年(1881),為強化地方治安,興辦民團,改前朝官民相間的鄉里保甲制,為軍民相間的民團聯保甲制。 設大木團,轄楊子、泰山廟、板橋鋪、高贊川、罄口、姚坪、安陽溝、椒園、五谷廟9個聯保。 民國二十年(1931),賀龍率紅三軍開辟均房蘇區,建立大木區蘇維埃政府,轄雙廟、五谷、孔家溝、白雞、軍地河、馬蹄、東坡、小溝、陳家山、馬進洞、板橋鋪11個鄉蘇維埃政府。 1932年,舊政權復辟,民國政府設大木廠鄉公所,歸五區所轄。 1935年撤銷鄉公所,為大木聯保。 1936年6月,廢聯保為鄉,復為大木廠鄉,歸馬進洞區所轄。 1943年12月將土城區公所移至大木廠。 1944年,國民政府將大木鎮更名為大公鎮,轄大木、磚橋、姚黃三鄉。 1949年8月,建立新政權設大木區。 1950年4月稱四區,轄14鄉。 1951年,將轄區磚峪河鄉劃歸鄖。 1952年轄24鄉。 1956年改稱大木區,所轄區域合并為9鄉(黃坪、五谷、姚坪、新進、公平、板橋、和平、新。 1958年11月,根據中央關于建立農村人民公社的決定,將區、鄉、高級農業合作社,分別創為人民公社、管理區、生產大隊。 成立大木公社,轄9個管理區。 99個生產大隊,482個生產。 1961年6月,再度設立大木區,所轄管理區改稱人民公社,并增劃高船公社,安坪公社,共轄11個公社。 1975年撤區并社,全縣撤銷13個區(鎮),劃為一個鎮24個公社,撤銷大木區公所,將轄區內大木、五谷、新民、前進4個公社合并為大木公社,將板橋,安坪,高船3個公社合并為板橋公社,將黃坪、姚坪2個公社合并為姚坪公社。 1984年6月設區建鄉,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建立區、鄉、村、居民組,成立大木區,轄1個鎮7個鄉,(大木鎮北坡、馬進洞、孔家溝、新路、五谷廟、板橋鋪、高船),50個村。 1987年10月撤銷區級建制,將全縣106個鄉鎮,重新組建成7鎮,17個鄉和五臺林場計25個鄉鎮場。 大木區改稱大木鎮,鎮轄鄉改為管理。 鎮轄鎮改成辦事處。 2001年4月,鄉鎮機構改革,將板橋鋪鄉并入大木鎮。 "現全鎮轄13個村3.37萬人,415.77平方千米。 |
青峰鎮以青峰山為鎮南屏障而故名,有房縣東大門之稱;明洪武初,張、劉、代、毛四姓氏從江西遷入,在青峰河兩側建立居民點,繁衍生息,故有明代洪武年間建鎮之說。 明代置保,隸屬東鄉宜陽灣團,東路古驛道站設青峰鎮;清嘉慶(1796)置青峰塘,設把總1名,兵丁18名,陡口塘,設兵5名,烏牛觀塘,設兵4名;晚清,亦稱青峰市。 民國二十年(1931),賀龍率紅三軍轉戰房縣,開辟了以房縣為中心的鄂西北蘇區,設立青峰區蘇維埃政府,轄青峰、馬家河、劉家河、聶家坡等蘇維埃政府。 民國二十三年(1934),設青玉鎮,歸二區所轄,民國三十五年(1946),撤銷二區,設青玉鎮,轄14保。 1949年1月,房縣解放,改造舊政權,8月設立青峰區。 1952年改稱七區,1956年復稱青峰區。 1958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建立農村人民公社的決定,改稱青峰公社,轄7個管理區,54個生產大隊,325個生產隊。 1961年1月恢復青峰區,轄7個人民公社。 1975年撤區改社,稱青峰公社,轄25個生產大隊,1984年恢復青峰區,轄青峰鎮、紅廟鄉、峪坪鄉等13個小鄉鎮。 1987年撤區建鎮,2001年撤銷中堰河鄉并入青峰鎮。 現全鎮轄26個村民委員會,149個自然村落,3.6萬人,轄區面積419.6平方千米。 |
晚清時期屬泉水灣團獅子崖聯保,聯保署社上達河;民國十五年(1926)設四區,區署門古寺;民國二十年(1931)賀龍率紅三軍轉戰房縣,開辟蘇區,建立門古區蘇維埃政府,轄秦口、石嶺、巨峪三個蘇維埃政府;1932年紅軍撤離房縣,舊政權復辟,設六區,區署設門古寺,轄上谷(上達河)、萬佛鄉(門古寺)、巨寶鄉(下壩)、太湖鄉(范家埡)、平湖鄉(太平河)、雙九鄉(九道梁);民國二十五年(1936)四區署轉至范家埡,轄門古寺鄉;1949年1月,房縣解放建立新政權,8月設立門古區;1952年8月改稱十二區,轄門古寺、黃柏、大柳等20個鄉(1952年8月7日,全縣劃為一個鎮,14個區,276個鄉,門古為十二區轄20個);1956年3月復稱門古區,轄5鄉(1956年3月,全縣由150個鄉鎮合并為96個大鄉一個集鎮,設門古區,建設農業生產合作社,轄5個鄉新華、金榮、光輝、新建、先鋒);1958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農村人民公社的決定撤銷門古區成立門古公,轄6個管理區(1958年11月11日,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農村人民公社的決定,將原來的區、鄉、高級農業合作社并成人民公社,管理區和生產大隊。 全縣為13個人民公社,99個管理區,702個生產大,3419個生產小隊。 門古區改為門古人民公社,轄6個管理區新華、金榮、光輝、新建、先鋒、巨峪);1961年6月恢復門古區,轄6個人民公社;1974年3月18日,門古區獅子巖公社和葉家河、宋家溝、半仄店大隊合并葉家河大隊;1975年3月,撤區并社,稱門古公社,轄35個生產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仙家坪、大坪、門古、獅子巖4個公社合并為門古公社。 東河、秦口、巨峪、高塘4個公社合并為巨峪公社);1976年2月18日,“巨峪公社杉林場”、月日灣大隊“轉為“巨峪公社月日灣黑木耳場由公社直接領導。 12月22日建立大埡國營林場,將門古公社的大埡山大隊、葉家河大隊歸房縣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劃歸大埡山國營林場;1984年6月設區建鄉稱門古區,轄9個鄉(1984年6月,設區建鄉,門古公社與巨峪公社合并為門古區,轄門古寺鎮、秦口鎮、獅子巖鄉、仙家坪鄉、太平鄉、鑰匙鄉、巨峪鄉、東河鄉、河心鄉);1987年10月撤銷區的體制,。 將原門古區的巨峪,鑰匙,秦口鎮,中壩區的高塘河等4個小鄉鎮劃出,增設秦口鄉,轄高塘,巨峪,秦口,鑰匙四個管理區,17個村;2001年4月,撤銷秦口鄉,并入門古寺鎮,改為門古寺鎮,轄61個村,279個組;2012年3月,小村并大村,門古寺鎮將原來61個村合并為19個村,279個組,合并為96個組;2016年10月,楊叉山林場,代東河林區劃歸門古寺鎮管轄。 現門古寺鎮轄25個村民委員會,3.43萬人,轄區面積522.48平方千米。 |
白鶴鎮以白鶴觀得名。 原名白窩鄉,白窩乃山間小盆地,有著悠久歷史,在遠古時代,堯子丹朱避舜于房,曾住境內三十里地的蝴蝶寨下的“堯子埡”。 后丹朱遷彭水流筑城,建立權國。 舜封丹朱為房侯。 隸屬房陵。 西周時徐州彭祖家族遇劫難,族人流落彭水流域定居,建立了彭部落方國,下轄高墩山即白窩;《元和郡縣志》記載,春秋戰國時,房縣屬防渚。 《春秋傳說匯纂》記載防渚即房陵。 羊鼻嶺(白窩)隸屬房陵。 后被楚國所滅。 《史記正義》載,秦始皇八年流趙王遷于房陵。 趙王遷后裔定居于高墩山河北,即該鎮的趙家灣。 趙幽繆王遷在房陵,思故鄉心切,則為作山水之謳,聞之者莫不隕涕《淮南子》。 胡曾作《房陵》詩曰:“趙王一旦到房陵,國破家亡百恨憎。 魂斷叢臺歸不得,夜來明月為誰升?”《詠史詩》。 漢末以為房陵郡,東漢因之。 時白鶴仙翁來此修行,民眾建廟以示紀念,白鶴觀由此留名。 三國時為新城郡,歸蜀地,羊皮嶺領北窩(白鶴鎮)隸屬于新城。 《水經注》: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立為新城郡,以孟達為太守,治房陵。 隸屬房陵。 西魏廢帝二年(553),改新城郡為光遷國,隸屬于房陵郡。 北周武帝三年(563),廢光遷國為光遷州,房陵郡改光遷縣,隸屬光遷縣。 隋大業二年(606),改光遷縣為房陵郡,隸屬于房陵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房陵郡為遷州,隸屬于遷州轄。 唐貞觀十年(636)廢遷州,自竹山移房州,治于舊州。 其年為武陵縣,改光遷賦房陵。 隸屬房陵轄。 《舊唐書天后紀》記載,唐垂拱元年(684)3月武后遷廬陵王李顯于房州,途中改遷均州。 秋9月又改遷房州,李顯和韋后從均州出發,經草店到六里坪,從官山李家河入房界。 當時韋后有孕在身,路徑房界梨花寨下,韋后胎動,臨盆產下一女嬰,因路途之中沒有包裹嬰兒料布,李顯用劍割下身上一片棉袍包裹了女嬰。 李顯給這女嬰起名“裹兒”。 這女嬰便是后來權傾天下的皇太女安樂公主。 天寶元年(724),改房州為房陵郡,隸屬房陵郡。 《舊唐書地理志》記載,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房州,隸屬房州《明統志》記載,明朝時北鄉白窩(統領)保四:羊皮嶺,高墩山,包家河,東浪解家河。 隸屬北鄉。 《湖北通志》載,白鶴觀在縣東北二十里,鋪司一名,鋪兵三名;隸屬北鄉轄。 《大清一統志》記載,粉水,在房縣東北,名曰粉漬河,又名粉青河。 包家河上游白火石(石英石)尖為發端,細碎的白沙隨流而下造就了粉水,又稱粉河。 清同治版《房縣志》載,白窩堰城北二十里,白窩,城北十五里。 隸屬白窩堰。 清光緒七年到宣統三年(1881—1911)白窩保四:羊皮嶺,高墩山,包家河,東浪解家河。 隸屬北鄉。 民國元年1912年,沿清制。 民國二十年(1931)賀龍率紅三軍來到房縣,開辟了以房縣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據地,紅軍在白鶴觀建立羊包鄉(白窩)蘇維埃鄉政府。 當時紅三軍指揮所就設在白鶴觀內,后遷縣城西街天柱堂。 民國二十五年(1936)羊包鄉改名為白窩鄉,隸屬一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5月白窩鄉改為樹停鄉(東起三棵樹至北邊小亭)轄21保,隸屬城關鎮。 民國37年(1948年)5月14日撒樹亭鄉為和平鄉,隸屬一區。 1952年8月7日白窩恢復建制,宿小到白窩四村,隸屬一區。 1956年3月全縣合并大鄉,長勝區設在趙家灣,隸屬長勝區。 1958年11月11日建立農村人民公社時,白窩劃為管理區和馬欄管理區河北8個大隊合并下轄16個生產大隊。 隸屬長勝公社。 1961年6月20日行政區劃調整,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組織,公社管委會相當于原來鄉政府,區設立區公所。 各區仍用原名。 原雙河公社和馬欄公社河北8個大隊合并白窩公社、歸長勝區所轄。 1984年6月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建立區鄉、村,居民組;設區建鄉時,紅塔區所轄的白窩鄉、石堰鄉、雙河鄉和三樹鄉合并白窩鄉,轄伏溪堰村、赤巖村、傅家村、白鶴觀村、堰河村和立石寺村等6個村,堰河、立石寺2個村(1984年從土城公社撤并過來)合成白窩大鄉。 1987年撤區并鄉建白窩大鄉,又把白窩、石堰、雙河和三樹4個小鄉合并在一起。 2002年撤通省鄉,把通省鄉的黃堰和東浪兩個管理區合并到白窩鄉,白窩的四至邊界正式定位。 2005年白窩鄉改白鶴鄉。 2010年白鶴鄉改名白鶴鎮,沿用至今。 現白鶴鎮轄14個村民委員會,3.33萬人,轄區面積230.78平方千米。 |
晚清時期,橋上鄉屬房縣南鄉,屬沿觀堰三海團轄:木瓜河、白崖河、博磨坪、松香坪、千家坪。 杜家川團轄:元土坪、后山坪、銀杏坪、石頭莊。 長坪團轄:仙家坪、三尖山、六淌河、青陽河、宋洛河橫溪;民國23年,我鎮為三區轄川白鄉;1949年1月,房縣解放;1950年8月,我鎮劃分為第八區,轄16個村;1952年8月7日,全縣劃為1個鄉鎮,14個區,我鎮為第9區,轄15個村;1956年3月全縣由195個鄉合并為96個大鄉,我鎮更名橋上區,區公所設譚家灣,轄鄉:杜川、木瓜、東蒿、安陽、七里、西蒿、碾盤、運動;1958年11月,全縣劃為13個人民公社,橋上人民公社轄8個管理區,50個生產大隊222個生產隊,分為:碾盤管理區、杜川管理區、東蒿管理區、運動管理區、七里管理區安陽管理區、木瓜管理區;1964年底,全縣劃為12個區,1個鎮,108個公社,744個大隊,橋上區轄10個公社,56個大隊;1975年3月撤區并社。 將黃金、安陽、七里3個公社合并為安陽公社;木瓜、銀坪、東蒿、西蒿、杜川5個公社合并為橋上公社;1982-1984年,橋上公社轄:橋上、掛榜、三岔、魚腮、紅場、清溪、大廟、荒河、木瓜、杜川、股泉、西蒿、橫峪、群力、七中、東蒿、長嶺、豐坪、礦物、馬里;安陽公社轄:安陽、七里、駝河、柏杉、埡里、甘霞、高陽、黃糧、金斗、毛河;1984-1985年,設區建鄉,橋上區轄7個鄉,即:安陽坪、七里鄉、黃糧坪鄉、橋上鄉、木瓜鄉、東蒿鄉、西蒿鄉。 29個村,161個組;1987年,撤區并鄉,橋上鄉與安陽分開,橋上鄉轄四個管理區,即:橋上管理區、東蒿管理區、西蒿管理區、木瓜管理區,安陽鄉轄三個管理區,即:安陽管理區、七里管理區、黃糧管理區;2001年,合鄉并村,將橋上鄉、安陽鄉合并為橋上鄉,鄉政府設在橋上鄉,將原來的26個村合并為現在的18個村。 即:木瓜村(荒河村并入)、大廟村、魚腮村(三岔村并入)、橋上村(清溪村并入)、杜川村(橫峪村并入)、西坪村(礦物村、柒中村并入)、三座庵村、股泉村、馬里村、東坪村(長嶺村并入)、千坪村、甘霞村、七里村、駝河村、安陽村、埡里村、黃糧村、毛河村(金斗河村并入);2010年1月18日,經省政府批準將橋上鄉更名為野人谷鎮。 現野人谷鎮轄20個村民委員會,1.39萬人,轄區面積395.34平方千米。 |
1949年1月本縣解放,為城關區管轄;1950年至1951年改為一區所轄;1952年8月,全縣劃為一個鎮,14個區。 稱為第八區,轄七河、白土、三海、炳公、南壇、魚鰓、馬欄、曉陽、聯觀、興勝等10個鄉;1956年3月,為紀念土地革命戰爭將期,賀龍、鄧中夏、柳直茍率紅三軍開辟房縣蘇區,以及為保衛蘇區而犧牲的紅軍戰士,在鳳凰山下建起紅軍烈士紀念塔,將原八區所轄區域命名為紅塔鄉,歸長勝區所轄;1956年3月,小鄉合大鄉,隸屬長勝區,轄白窩、紅塔、高枧、馬欄、塘溪等5個鄉;1958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農村人民公社的決定,將原來的區、鄉、高級農業合作社分別劃為人民公社、管理區和生產大隊,更名為紅塔管理區;隸屬長勝區;1961年6月,更名為紅塔人民公社;1975年3月,撤區并社,將南壇公社,塘溪公社的高碑、李灣、馬欄、向陽4個隊合并為紅塔公社。 轄20個大隊,歸縣直轄;1984年6月,撤社建區,設紅塔區轄七里河、塘溪、高枧、付家畈、雙河、白窩、南壇、馬欄、三樹、石堰等10個鄉;1987年撤區建鄉,紅塔區改為紅塔鄉,轄七里河、南壇、馬欄、高枧、付家畈、塘溪溝等6個管理區;2005年撤銷管理區,紅塔鄉轄26個村民委員會;2012年紅塔鄉改為紅塔鎮。 現紅塔鎮轄27個村民委員會,4.35萬人,轄區面積225.5平方千米。 |
清光緒七年(1881)到宣統三年(1911),房縣共劃分為12團69聯保。 馬尾塘、陳家鋪歸西鄉白土堰團管轄;化魚河歸九道梁團管轄;民國時期:1931年賀龍率紅三軍來到房縣,開辟了以房縣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據地,宣布成立了房縣蘇維埃政府,設14個區,105個鄉蘇維埃政府。 窯場八區蘇維埃政府。 窯場八區轄:窯場鄉、八道河鄉、鋪溝鄉、山岔鄉、大柳鄉、西溝鄉、大畈鄉、和平鄉、碾盤鄉、岳池鄉;1932年紅軍撤離房縣,舊政權復辟,民國政府將本縣劃為8個區,其中五區設馬尾;1934年,本縣又并為5個區,區轄鄉鎮為:一區轄德化鄉(觀音堂);1935年12月,本縣恢復為八個區,五區設馬尾;1935年12月15日,撤銷區公所,并成5個區署,49個聯保,431個保,窯淮劃歸四區,區署地址:中壩,轄三教堂8個保,鋪溝12個保,化魚河被劃為五區,區署地址:土城,轄界牌埡7個保;1936年6月3日廢聯保為鄉,仍為5個區,區署地址有變動,五區設馬金洞,轄馬尾、陳家鋪、界山、化魚河;1946年5月本縣為25個鄉,328保。 窯淮正隸屬德化鄉管轄,管12個保;1952年8月7日,全縣劃為一個鎮,14個區,276個鄉,除城關鎮,其余用數字排列,其中三區轄:馬尾、金溝、東溝、西溝、窯場、橫水、界山、長峪。 四區轄和平;1958年為軍店人民公社所轄(馬尾管理區、窯淮管理區);1975年3月,撤區并社,撤銷13個區(鎮)公所,大木區的和平公社,軍店區的窯淮公社,馬尾公社、竹橋公社的擺上、橋上、竹園合并為窯淮公社;1982年至1984年6月定型為窯淮公社,轄25個大隊;1984年6月設區建鄉,撤銷公社、大隊,建立區、鄉。 窯淮公社的馬尾鄉、窯淮鄉劃為化龍區。 化魚河劃為姚坪區;1987年撤區并鄉時由姚坪區的和平鄉,化龍區的窯淮鄉、馬尾河鄉合并成立窯淮鄉,下轄窯淮、馬尾、化魚河三個辦事處;1989年三個辦事處改為三個管理區;2002年撤銷管理區;2012年經省民政廳批準將窯淮鄉改為鎮。 下轄14個行政村。 分別是:觀音堂村、鋪溝村、淮水村、窯場村、里樂城村、三岔村、東溝村、西溝村、界山村、陳家鋪村、長峪河村、陽坪村、后河村、化魚河村。 "現窯淮鎮轄14個村民委員會,1.8萬人,243.92平方千米。 |
漢末,此地是荊州通往川蜀的必經之路。 宋末,房縣改屬襄陽郡;明民洪武年間設驛道。 在此地形成居名點,多有荊襄難民沿驛道西行,沿大道兩旁深山開荒種地。 增設兩個管理區:珠藏洞管理區和玉堤店管理區。 珠藏洞管理區轄長青,勝利,河心,保林,塘嶺,聯合,紅星,紅光,高峰大隊。 玉堤管理區轄青平,玉堤,榔峪,白峪,安徽,七星,白馬大隊;1961年6月,行政區劃調整,設榔口人民公社,歸屬青峰區管轄;1975年3月,撤區并社,將玉堤,珠藏洞,榔口,雙溝,臺口5個公社合并為榔口公社;1984年設區建鄉,明朝中期設保甲鄉里,治理地方;清光緒七年(1881)設榔口鄉,歸青峰聯保所轄。 民國二十三年(1934),歸二區所轄;民國24年改稱玉提店聯保;民國三十五年(1946)變為沙河鄉轄11保,歸縣直轄;1949年8月;至1950年4月歸屬青峰區所轄;1952年8月,全縣改1個鎮14個區,歸屬7區,轄高枧,珠藏洞,榔口,小河,榔峪,玉堤,中堰7個鄉;1956年3月合并為珠藏洞鄉管轄;1958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農村人民公社的決定,將原來的區鄉,高級農業合作社分別劃為人民公社,管理區和生產大隊。 榔口增設兩個管理區:珠藏洞管理區和玉堤店管理區。 珠藏洞管理區轄長青,勝利,河心,保林,塘嶺,聯合,紅星,紅光,高峰大隊。 玉堤管理區轄青平,玉堤,榔峪,白峪,安徽,七星,白馬大隊;1961年6月,行政區劃調整,設榔口人民公社,歸屬青峰區管轄;1975年3月,撤區并社,將玉堤,珠藏洞,榔口,雙溝,臺口5個公社合并為榔口公社;1984年設區建鄉,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建立區、鄉、村、居民組,設榔口鄉,歸青峰鎮所轄;1987年10月,撤區建大鄉,設立榔口鄉,轄玉堤、榔口、珠藏洞3個管理區,14個村民委員會,由縣政府直轄;2012年2月經省民政廳同意,批準撤銷原榔口鄉,設立尹吉甫鎮,沿用至今。 現尹吉甫鎮轄8個村民委員會,1萬人,98.5平方千米。 |
解放初為大木區所轄,1958年為大木公社的和坪、公坪、黃坪、姚坪管理區;1961年為大木區的4個公社;1975年撤區并社,將和坪、公坪、黃坪、姚坪公社合并為姚坪公社;1984年撤社設區建鄉,成立姚坪區,下轄化魚河、對寺河、姚坪、黃峪口、磨山、安陽溝6個小鄉,共44個行政村;1987年9月撤區并鄉時,原安陽溝鄉、化魚河鄉分別劃歸板橋、窯淮管轄。 新成立的姚坪鄉下轄對寺河、姚坪、黃峪口、磨山四個管理區和一個鄉辦林特場,共31個行政村;2001年體制改革,撤銷4個小區和林特場,重新合并為16個行政村至今。 現全鄉1.75萬人,轄區面積201.7平方千米。 |
漢末,此地是荊州通往川蜀的必經之路,宋末房縣改屬襄陽郡,明洪武年間設驛道,在此設有店鋪驛站遂形成居民點,多有荊襄難民沿驛道西行,沿大道兩旁入深山開荒種地,明朝中期設保甲鄉里,治理地方。 清光緒七年(1881),設八道河聯保,由沙河團所轄。 1934年成立沙河鄉,歸二區所轄。 民國二十四年改稱八道河聯保下轄6保,歸青峰鎮所轄。 1936年廢聯保為鄉,改稱八道河鄉。 1946年復為沙河鄉轄11保,歸縣直轄。 1949年8月,成立沙河區。 1950年4月改稱六區。 1956年3月改稱沙河區,轄沙河、班河、雙坪、萬峪、大興、長青、蘇坪、峪河、建山9個鄉。 1958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農村人民公社的決定,將原來的區、鄉、高級農業合作社分別劃分為人民公社,管理區和生產大隊,改沙河區為沙河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復為沙河區,轄11個人民公社,70個生產大隊。 1975年3月撤區并社,撤銷沙河區,將建山,沙河,雙坪,大興四個公社合并為沙河公社,歸縣直轄。 1977年4月,沙河公社與萬峪公社合并,稱“萬峪公社”,公社管理委員會設萬峪河。 1981年2月,“萬峪公社”更名沙河公社,公社管委會轉八道河。 1984年設區建鄉,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建立區、鄉、村居民組,成立沙河區,轄魏家坪、五塘、朱家坪、沙河店、三岔河、班河、峪河、萬峪河、老人坪9個小鄉,58個村民委員會。 1987年撤區并鄉,成立沙河鄉,轄沙河店、峪河、朱家坪、三岔河、五塘、魏家坪6個管理區27個村。 2001年4月,房縣鄉鎮進行機構改革,撤銷管理區,合并村、組,沙河鄉轄13個村。 現沙河鄉轄12個村,0.83萬人,230.58平方千米。 |
清朝多沿明制,清朝光緒七年(1881)至宣統三年(1911),屬東鄉老鴉峪團轄。 屬栗子坪聯保、黃柏溝聯保區域;民國元年民國二十年(1931)賀龍率紅三軍來到房縣,開展土地革命,在萬峪河建立了列家坡蘇維埃鄉政府,地址是現萬峪河鄉老人坪村列家坡;民國二十一年,屬二區;民國二十三年,青玉鎮(青峰),雷栗鄉(栗子坪);民國二十四年12月,又恢復二區設玉堤店;民國二十四年12月15日,撤銷區公所,并區署,青峰鎮(二區),下屬栗子坪聯保,轄6保;民國二十五年6月3日,廢聯保為鄉,區不變,屬栗子坪鄉;民國三十二年12月10日,撤銷青峰區署鄉不變;民國三十五年5月,屬雷栗鄉轄10保;1949年1月,全縣解放,屬沙河區;1950年8月,為沙河六區,轄11村;1951年7月,改村為鄉,鄉下為閭;1952年8月7日,屬沙河六區轄13鄉,其中長青、雷坪、平原、班河、雙嶺、萬峪屬現在萬峪河鄉轄區;1953年,鄉下閭改為初級社,1955年由初級社改為高級社;1956年3月,全縣由195個鄉(鎮)合并為96個大鄉,屬沙河鄉區轄9個鄉,其中班河、萬峪、長青屬現在萬峪河鄉;1958年11月11日,將原來的區、鄉、高級農業合作社改為人民公社,將沙河區改為沙河公社,轄9個管理區,其中班河管理區、萬峪管理區、長青管理區;三個管理區中黎明、雙嶺、小嶺、天坪、黃柏、民主、金倉、平原、白米、旱田、中院、黃土、山咀、紅巖、紅光、遠景、碾灣、林溝、上坪、大堰、雷坪、藨湖等大隊屬現萬峪河鄉轄區;1961年6月20日,恢復沙河區(六區),增劃雙溝、清河公社;1975年3月,撤區并社。 將原萬峪、峪河、班河、長青公社合并為萬峪公社;1977年11月5日,撤消沙河區建制,沙河公社與萬峪公社合并為萬峪公社,社址萬峪河;1981年2月18日,萬峪公社更名沙河公社,社址八道河;1982年沙河公社移址魏家坪。 其中迎新、民主、天坪、黎明、中心、聯盟、雙嶺、平原、建設、光明、黃土、燎原、山咀、曙光、紅巖、建國、大堰、工農、碾灣、上坪、紅光、遠景、藨湖等大隊屬現萬峪河鄉轄區;1984年6月,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建立區、鄉、村、居民組。 恢復沙河區,其中班河、萬峪河、老人坪三個鄉為現在的萬峪河鄉;1987年,撤區并鄉后由(萬峪河、班河、老人坪)三個小鄉合為萬峪河鄉,轄下25個村和一個林場(旱田、中院、谷場、白米、大堰、老人坪、長灘河、小坪、栗子坪、代家坡、山咀、黃土、紅巖、筒子溝、林溝、碾灣、雷坪、藨湖、雙嶺、天坪、大水田、建設、金倉、班河、古竹園、采育場);2001年3月19日,萬峪河鄉由原25個村合并為十一個村和一個林場(旱田與黃土合并為旱田村,中院、山咀合并為中院村,谷場與紅巖合并為谷場村,白米與代家坡合并為白米村,大堰、藨湖村一組合并為大堰村,雷坪、藨湖村二、三組合并為雷坪村,老人坪、碾灣、林溝合并為老人坪村,長灘河與筒子溝合并為長灘村,小坪、雙嶺、天坪、合并為小坪村,栗子坪、古竹園合并為栗子坪村,金倉、班河村四組合并為金倉村,大水田、建設、班河村一、二、三組與采育場合并為白云觀林場),劃分為三個片(萬峪河、班河、老人坪);2005年,萬峪河鄉由十一個村和一個林場合并為9個村,長灘、老人坪、旱田、谷場、白米、中院不變,大堰與雷坪合并為大堰村,小坪與白云觀林場的建設、大水田、合并為小坪村,栗子坪、金倉、白云觀林場的原班河與采育場合并為栗子坪村。 現全鄉轄9個村民委員會,0.87萬人,192.2平方千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