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隋為嘉良地,唐屬雅州,元置宣撫司,宋明繼之,崇禎十二年(1639)固始汗在木雅設置營官,清雍正七年(1729)置打箭爐廳,1913年設康定縣,1939年為西康省會,1950年為西康省藏族自治區政府駐地,1955年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駐地至今。 2015年2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成為四川藏區首個縣級市。 |
瀘定縣在古代屬梁州西部,周、秦、漢時代,稱“笮國”。 兩漢、兩晉、南北朝為牦牛縣。 隋代在嘉良范圍內。 唐代設置嘉良縣(今嘉慶河壩)、大渡縣,大足元年改屬黎州,唐統一廢縣后,境內曾設置羈縻州,屬雅州的有東嘉良州(今冷磧地方)、西嘉良州(今嘉慶河壩)、當馬州(今岔道)、羅巖州(今嵐安鄉),屬黎州的有河東州(今冷磧鎮)、大渡州(今沈村)、葉(野)川州(今灣東、磨西以下地區),并一直保持到宋代。 元朝時在烹壩境內設長河西營軍萬戶府,河東地區隸天全六番招討司,河西地區則隸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 明代復置三土司:沈邊長官司,轄佛耳巖以下河東地區的新興、磨西、德威等地,以扯索壩觀音巖為界;冷邊長官司,轄佛耳巖以上至嵐安河東地區;長河西千戶所轄河西自扯索壩觀音巖至今康定大藏橋。 清初沈邊隸清溪縣(今漢源縣),冷邊屬天全州(今天全縣)。 長河西千戶所為青海和碩特部打箭爐營官兼并,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成瀘定橋,設巡檢司管理鐵索橋、烹壩和沈村兩驛站。 康熙在為橋賜名時誤把大渡河為“瀘水”,意為瀘河一帶已安定,故賜名為“瀘定橋”。 1912年建縣,沈邊土司和化林營汛防地改為化林縣,冷邊土司和咱里土司以橋名定縣名,改為瀘定縣。 1913年改化林為縣佐,屬瀘定縣,瀘定成為單一的縣治。 1950年3月22日瀘定解放,11月西康省藏族自治區政府成立,劃瀘定為其屬。 1955年10月,撤銷西康省建制,藏族自治州區劃歸四川省。 1956年1月,瀘定縣劃為雅安專區。 同年10月又轉劃屬甘孜藏族自治州。 2019年12月23日,撤銷加郡鄉、德威鄉,設立德威鎮。 撤銷田壩鄉,劃瀘橋鎮所屬;撤銷杵坭鄉,劃屬冷磧鎮。 |
隋為嘉良夷地。 唐屬吐蕃,并置羈縻東、西嘉梁州。 元屬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明為哈依拉木演化禪師領地。 清置丹東、巴底兩安撫司及巴旺宣慰司。 乾隆四十一年(177年)置章谷屯,屬懋功直隸廳。 1912年置丹巴設治委員。 1926年置丹巴縣,屬西康屯墾區,后屬西康行政督察區。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于此建格勒德沙(藏語音,意為少數民族)政府。 1939年屬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 1955年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西漢屬蜀郡西部都尉地,東漢屬蜀郡都尉。 三國屬漢、晉屬漢嘉郡。 唐屬吐蕃。 元屬陜西長河西里管軍招討司。 明屬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 清置呷佴(爾)、灣壩二土千戶;八哩(窩)龍、三巖龍、斜卡、子耳溝、小堡子、洪壩、江郎、惡拉(核拉)等土百戶,為康定南境土司屬地;清末改土歸流后,隸屬打箭爐廳。 宣統三年(1911)改土歸流,擬設九龍縣未成。 民國三年(1914)置九龍設治局;民國十五年(1926)置九龍縣,屬西康政務委員會。 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1955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州;10月西康省撤銷,改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
東漢時為白狼國地,隋為附國地。 唐、宋屬吐蕃,元屬陜西行省,明屬四川。 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置呷拉、雅曲喀土百戶,之后,置八角樓、尼瑪中、八衣絨、奪雅中等土百戶,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在雅礱江境內設渡口,駐兵鎮守。 雍正八年至十三年(1730-1735年)置德靖瑩于河口。 1911年,“改土歸流”時東劃明正土司所屬之尼馬宗,八衣絨、白孜等地,西劃理壙崇喜土司屬地置治,定名為河口縣,屬康定府。 1914年,改名雅江縣,屬川邊特別行政區。 1925年,屬西康屯墾使署。 1939年,屬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1950年至1955年屬西康省康定藏族自治區。 1955年屬西康省康定藏族自治州。 同年十月西康省撤銷,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1958年理壙縣之德差鄉、新龍縣之普巴絨鄉劃歸雅江縣。 1978年7月撒銷乾寧縣建制時,將其扎麥區兩鄉(木絨、瓦多)劃歸雅江縣。 |
隋為附國桑梧地。 唐屬吐蕃。 元置寧遠宣撫司。 清為明正安托司和霍爾孔撒、甘孜麻書、瓦述魚科、丹東等安撫司地。 雍正六年(1728)后置道塢汛。 宣統三年(1911)設道塢設治委員。 1912年改置道塢縣。 1913年更名道孚縣,屬川邊特別行政區。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建波巴依得瓦(藏語意為藏族)政府。 1939年屬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 1955年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1978年乾寧縣撤銷,所轄協德、扎壩兩區劃入。 |
隋為附國桑梧地。 唐屬吐蕃。 元屬吐蕃等處宣慰司。 清為霍爾章谷安撫司轄地。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置爐霍屯。 屬打箭爐廳。 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改置章谷設治委員。 1912年置爐霍縣,屬川邊特別行政區。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于此置波巴依得瓦政府。 1939年屬西康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建置爐霍縣。 1951年3月7日成立爐霍縣人民政府,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州,1955年10月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
甘孜縣為藏族人民聚居,歷史悠久。 東漢為白狼夷地,唐屬吐蕃,元置朵甘思。 甘孜屬霍爾地區。 清宣統三年改流,遂將霍爾孔薩、霍爾麻書、霍爾白日、霍爾朱倭、霍爾東谷五司轄地歸并,設置甘孜委員,屬邊北道鄧柯府。 1912年改為甘孜州,屬康安道。 1913年建甘孜縣。 1950年4月和平解放,1951年3月成立縣人民政府,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 1955年10月撤銷西康省后,一直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古為白狼國地。 隋屬附國。 唐、宋屬吐蕃。 元至元十年(1273),封“瞻對本沖”,為瞻對第一代土司。 至元二十五年(1288),置喇馬兒剛等處招討司。 明洪武七年(1374),設沙可萬戶府和兆日千戶所。 清康熙四十年(1701),置喇滾安撫司。 雍正六年(1728)至乾隆十年(1745),先后分授上、中瞻為長官司、下瞻對安撫司,故稱“三瞻”。 道光二十八年(1848),中瞻波日·工布朗結控制全瞻對。 宣統三年(1911),置瞻對委員。 1912年置懷柔縣。 1916年,改為瞻化縣。 1936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經瞻化,成立瞻化縣博巴政府和雄龍西、尤拉西、甲拉西等待1個鄉博巴政府。 1939年,屬西康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 1951年,更名為新龍縣。 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銷,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古為""董族""地。 西漢為""動黏""地。 隋唐之初分屬白蘭和附國。 唐貞觀十二年(638),屬吐蕃轄下多康六崗之色莫崗。 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以俄反為中心置朵甘思田地里管軍民都元帥府。 明洪武六年(1373),置朵甘衛,翌年升為怵甘行都指揮司,增置朵甘思宣慰司。 清雍正六年(1728),置林蔥安撫司、德爾格忒安撫司;雍正十一年(1733),升德爾格忒安撫司為宣慰使司。 宣統元年(1909)置德化州于更慶今(更慶鎮),屬登科府。 民國二年(1913),置德化縣(今更慶)。 民國三年(1914)改名為德格縣;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西康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50年,人民解放軍進駐德格,本縣獲得解放;1951年成立德格縣人民政府,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1955年西康省與四川省合并,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78年,鄧柯縣撤銷,劃入德格2個區、8個鄉。 1990年,德格縣轄6區、26鄉、1鎮,縣治更慶鎮;2020年,開展行政區劃調整,德格縣轄10鎮,13鄉,162村,3個社區。 "。 |
白玉轄境歷史悠久。 西漢前,本地為血緣骨系部落。 東漢為白狼夷地。 隋為附國地,隋末唐初,吐蕃繼續向東發展,附國為其所滅,逐屬其統治。 唐末,吐蕃勢力崩潰,本地復為部落。 北宋中期為格薩爾王征服,屬林國轄地。 清代白玉全境為德格土司所轄,解放后,1951年7月成立白玉縣人民政府,隸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州;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銷,劃屬四川省甘孜州自治州;1966年試建人民公社時,將原有白玉鄉分建為3個人民公社。 由此,形成全縣轄4區,17鄉的建制。 2020年6月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后,全縣由17個鄉(鎮)156個行政村,減少為16個鄉(鎮)130個行政村2個社區。 |
東漢羌地。 隋為附國地。 唐屬吐蕃。 北宋林國地。 元屬朵甘宣慰司。 明為朵甘衛行都指揮使司。 清為德格土司北部轄地。 宣統元年(1909)“改土歸流”,設石渠設治委員。 宣統三年(1911)改置石渠縣,地名沿用至今。 |
色達歷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已有人類繁衍生息于此,古藏族六大氏族之一的董氏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當地人稱“阿嘎洛麥”即猿人之意。 他們游牧的區域包括今色達大片草原。 唐為吐蕃,宋元因之,屬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 明為烏斯藏據,屬朵甘行都指揮使司轄區。 明末,瓦修骨系一部遷于色達杜柯,游牧于色柯上游。 清時康區改土歸流,趙爾豐多次札諭色達歸誠未遂,故清朝視為“野番”居地。 民國時期無變化。 1952年8月和平解放,195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縣,隸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理塘縣隋屬利豆,唐屬吐蕃。 元屬陜西行省,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李唐州,后設奔不兒亦思剛招討使司,至元二十五年(1288),設錢糧總管府。 明置裹塘宣撫司,后為扎思東思麻千戶所。 明末清初青海顧實汗屬地,設裹塘營官。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設正副營官。 康熙五十七年(1718)內,屬四川省。 雍正七年(1729)置裹塘正副宣撫司,屬打箭爐廳。 乾隆五十七年(1792)于此立糧務委員。 裹塘土司制度始于元,至清而興。 清光緒三十二(1906),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改土歸流,置順化縣。 光緒三十四年(1908)擬升裹化廳,設同知。 宣統三年(1911)奏準。 統稻城、定鄉、順化等縣。 1912年設理化府。 1913年廢府改置理化縣,屬邊東。 1914年屬川邊特別行政區。 1925年屬西康屯墾使行署。 1939年屬西康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 1952年5月更名為理塘縣。 1955年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1978年義敦縣撤銷,其東南部劃入理塘縣。 |
"""昔為古白狼國之地。 漢為白狼羌樓簿部。 唐屬吐蕃。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拉藏汗和五世達賴置第巴(俗稱巴德娃)于此。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四川永寧協副將岳鐘琪招撫巴塘。 三十二里、西松共與大拉山內屬巴塘。 雍正六年(公元1728)置糧臺。 雍正七年(公元1729)置巴塘巡撫司。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改土歸流。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置巴安縣,是為建縣開始。 光緒三十四年(1908)七月升巴安府,屬康安道。 1913年為巴安縣,屬邊東道。 1923年屬川邊特別區。 1925年,屬西康屯墾署。 1928年屬西康臨時政務委員會。 1932年“大白事件”后金沙江以西原屬巴塘各村完全離治。 1935年屬西康建省委員會。 1936年紅二軍團長征過境。 1939年屬西康省第五督察區。 1949年12月解放。 1951年10月經西康省康定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將巴安縣更名為巴塘縣。 “巴安”之名始于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改土歸流后,改巴塘宣撫司為巴安縣。 因巴安含有強行征服和民族歧視的“安撫”、“安邊”之意,故更名為巴塘縣。 1950年8月1日成立巴塘縣臨時政府,屬西康省康定軍管會。 11月屬西康省康定自治區。 1955年西康省撤銷,改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藏語意為“綿羊聲壩”,藏族傳說綿羊叫聲為吉祥。 古白狼國地。 唐屬吐蕃。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置巴塘宣慰司。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置巴塘糧務委員。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為川滇邊務大臣駐地。 三十三年“改土歸流”,于巴塘土司治地置巴安縣,翌年升巴安府。 1913年廢府,改置巴安縣,屬川邊特別行政區。 1925年屬西康屯墾區。 1939年屬西康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 1951年更名巴塘縣。 1955年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1978年義敦縣撤銷,其西北部劃入巴塘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