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印發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方案的通知》(建成〔2020〕68號)、《廣東省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實施方案》(粵建節〔2021〕84號)的要求,廣州市在原“廣東省綠色社區”“廣東省宜居社區”創建工作的基礎上,經過組織發動、社區申報、街道推薦、各區初核,市級相關部門召開會議共同研究,對照相關創建標準(見附件2),初步同意795個社區為廣州市2021年綠色社區。 |
原是珠江南岸對出的一個小島,因形似鰲魚,故名鰲洲。1980年,為南華西街道的第一、第二、第三居委會。2002年3月三者部分街巷合并成立鰲洲居委會,沿用至今。鰲洲社區……。 |
因轄內有主要道路德和新街,故名。2001年3月,原為洪德街道的洪德五巷居委會、德和新街居委會與同福西路居委會(雙門牌)合并成立德和新居委會,沿用至今。德和新社區……。 |
因區內有粵海關俱樂部為來往商船修建的天氣預報信號臺——波樓,因要在信號臺上懸掛風球而得名(粵語稱球為“波”,取英文“ball”的譯音)。據說,當時在波臺用高倍度望遠鏡可眺望到虎門,故此地有“海天四望”之稱,故名海天。2002年3月,原洪德路居委會(部分路段)、寶恕居委會、波樓居委會及海天居委會合并成立新的海天居委會,沿用至今。海天社區……。 |
敬和里為清朝時十三行四大富商之一的葉家私宅所在地,不少富貴人家也陸續在此建造私宅。取意“居住在此的住戶能互敬互愛、和睦相處”,故名。原為南華西街的第六、七、八、九、十居委會和洪德街道洪德路居委會(部分街巷),2002年3月合并成立敬和里居委會,沿用至今。敬和里社區……。 |
因轄內有龍武里,故名。龍武里,曾名龍德里、紅武里,巷名的“龍”字與福建龍溪鄉潘氏遷此定居有關,1981年改稱龍武里。2002年3月,原南華西街道的第六、第十、十一居委會合并成立龍武里居委會。2012年9月原兆龍里居委會的龍光里、龍慶北這兩條街巷并入并沿用至今。龍武里社區……。 |
因轄內有兆龍里,故名。巷名的“龍”字與福建龍溪鄉潘氏遷此定居有關。2002年3月,原南華西街道第十二、十三居委會及聚龍居委會(部分)合并成立兆龍里居委會,沿用至今。兆龍里社區……。 |
因居委會駐洲咀大街,故名。洲頭咀,因原是江心洲的突出部分(俗稱洲咀)而得名。2002年3月,原洪德街道洲咀大街居委會與第十一居委會合并成立洲頭咀居委會,沿用至今。洲頭咀社區……。 |
因轄內有主要道路金沙路,故名。原為鳳凰街道的第三、四、十三、十四居委會,2002年合并為金沙居委會并沿用至今,現屬龍鳳街道。金沙社區……。 |
海珠涌舊稱“馬涌”,因地處海珠涌旁,故名。原為二龍街道的第一居委會,2002年更名為馬涌居委會并沿用至今,現屬龍鳳街道。馬涌社區……。 |
因轄內有主要小區康隆苑,故名。原為二龍街道的第十八居委會,2002年更名為康隆居委會并沿用至今,現屬龍鳳街道?德∩鐓^……。 |
“昌盛”寓意“繁榮昌盛”,故名。原為二龍街道的第三十七居委會,2002年更名為昌盛居委會并沿用至今,現屬龍鳳街道。昌盛社區……。 |
因地處龍田,故名。原為二龍街道的第二、第三、第十九居委會,2003年合并為龍田居委會并沿用至今,現屬龍鳳街道。龍田社區……。 |
民國初建有宅邸“梅園”,因地處梅園南部,故名。原為鳳凰街道的第十六、十七居委會,2003年合并為梅園南居委會并沿用至今,現屬龍鳳街道。梅園南社區……。 |
因轄內有主要建筑富力現代廣場,故名。2004年從梅園西居委會析出,并成立至今。富力社區……。 |
因轄區內原有廣州市造船廠宿舍,故沿用舊名。原為沙園街道的第一、第二居委會,2002年合并成立廣船社區居委會,沿用至今。廣船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