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是新設立社區而得名。 |
頂鋪社區,古代稱十里為一鋪,“鋪”亦為街坊別名,涵江舊時有24個村,亦稱二十四鋪,因該社區位于二十四鋪頂端處,故名。 |
宮下社區,因舊時當地山上建有幾座宮廟,村民于山下河谷盆地處聚居,故名。 |
霞徐社區,據傳頂鋪徐巷里徐家部分遷居于此,頂鋪稱上徐,該社區稱下徐,后逐漸雅化為霞徐。 |
鋪尾社區,因原福廈公路未建之前,涵江通往福州的道路需經頂鋪、鋪尾、鐵灶,故涵江鎮頂鋪居委會和涵東的鋪尾村有“頂鋪尾”之稱,后演變為鋪尾社區。 |
后度社區,因該社區以前有三個姓,分別為“歐、盧、李”,在該地方言中“后”是“歐”的諧音,“度”是“盧”的諧音,“歐盧里”諧音為“后度里”,社區名以此簡化,故名。 |
塘北社區,因其原為涵東村塘北自然村,后成立居委會,故名。 |
蒼然社區,該社區古稱東山,即紫璜山。因其位于鹽倉之前,改名倉前。“蒼”與“倉”莆田方言諧音,又改為蒼前。“蒼然”是“蒼前”的雅稱。 |
涵中社區,因該社區位于涵江區中心地帶,故名。 |
卓坡社區,因當地舊時為卓姓先民聚居地,且聚落散布于山坡谷地間,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