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江陰市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江陰市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南北朝梁紹泰元年(555)置江陰郡,澄江始屬江陰縣。

其后江陰為國、為郡、為州、為軍、為路,建廢置不常,皆為澄江之地為治所。

1949年4月解放,城廂建江陰市(區級),同年10月撤市建城區。

1956年12月,撤城區建澄江鎮。

1960年6月,澄江鎮改澄江人民公社。

1982年1月1日,恢復澄江鎮建置。

1994年7月,西郊鎮原轄區并入澄江鎮。

2001年6月,要塞鎮與澄江鎮合并。

2007年4月撤澄江鎮建立澄江街道。

2013年4月夏港街道普惠苑社區、澄西新村社區、望江社區、通江路社區、江鋒村、黃田港村、普惠村、夏東村、葫橋村并入澄江街道。

2017年10月普惠苑社區、澄西新村社區、望江社區、通江路社區、江鋒村、黃田港村、普惠村、夏東村、葫橋村劃歸夏港街道。

南閘街道在宋、元、明時東部為太凝(寧)鄉,西部為來春鄉。

清康熙三年廢鄉都,建鎮保。

1913年10月改鎮為鄉,稱蔡涇鄉,觀山鄉,謝綺花鄉。

1934年劃區分鄉,蔡涇鄉改稱南閘鎮。

1949年10月南閘鎮分為南閘、蔡涇二鄉,屬花山區。

1956年3月謝南鄉和謝北鄉并入南閘鄉,蔡涇鄉劃歸通運鄉,觀東、觀西并入觀山鄉,南閘鄉屬花山區。

1957年9月觀山鄉并入南閘鄉,蔡涇鄉仍劃歸南閘鄉。

1958年9月,政社合一,南閘鄉改稱南閘人民公社,1984年3月稱南閘鄉,1988年6月稱南閘鎮,2009年12月撤鎮建街道,至今未變。

云亭鎮宋代已形成交易所,稱云亭市,隸屬昭聞鄉。

康熙三年間始建云亭鎮。

1912年為云亭鄉,1928年云亭變為鎮,1956年云亭復為鄉,1956年成立人民公社,1968年政社分設復為云亭鄉,1986年9月撤鄉建鎮,2009年12月18日撤鎮建街道至今。

宋時為良信、來春鄉。

清為申港、虞門鎮,民國時為申港、崇文、濱江、景賢、橫塘、于門等鄉。

1951年為申港鎮和崇文、濱江、景賢、橫塘及虞門鄉西境。

1955年并為申港、濱江2鄉,1956年合并為申港鄉,1958年9月成立申港人民公社,1984年復為申港鄉,1988年撤鄉建鎮,2008年6月撤鎮建街道。

2013年3月,并入臨港街道而消失。

2017年10月臨港街道撤銷,恢復申港街道。

宋時為永陵、良信鄉,清為丁墅鎮,民國時為利港鎮和丁桃、丁墅鄉,1956年合并為利港鄉,1958年為利港人民公社,1984年為利港鄉,1988年撤鄉建鎮,2001年與西石橋鎮合并,仍稱利港鎮。

2013年3月,并入臨港街道而消失。

2017年,撤銷臨港街道,改為利港街道。

宋始屬來春、太寧、良信和順化鄉,清設夏港、虞門、葫橋等鎮,民國時為夏港鎮和夏港、夏五、葫橋、三元等鄉。

1949年10月設夏港區轄9鄉。

1956年統并為夏港鄉,1958年為夏港人民公社,1984年復為夏港鄉,1988年8月撤鄉建鎮,2008年6月撤鎮建街道。

2013年3月,轄區大部分(除通江路、望江、普惠苑、澄西新村4個社區居委和黃田港、江鋒、夏東、普惠、葫橋5個行政村并入澄江街道)并入臨港街道,2017年10月臨港街道撤銷,普惠苑居民委員會、夏東社區、普惠社區、葫橋村又回歸夏港街道。

1950年1月從利城鄉劃分30個自然村,桃花鄉劃分5個自然村,華湖鄉劃分8個自然村,新建璜土鄉。

1956年3月璜土、華湖兩鄉合并為璜土鄉,1957年10月璜土、篁村兩鄉合并為璜土鄉。

1958年9月成立璜土人民公社,1983年10月復稱璜土鄉,1987年撤鄉建鎮為璜土鎮,2001年6月石莊鎮并入璜土鎮。

至今未變。

南北朝時,江陰郡治所遷至境內秦皇山南之夏浦,筑艦浦城,亦稱夏城,宋代起,月城分屬太寧鄉,青陽鄉,鳳戈鄉。

明嘉靖年間已成月城市,境內居民近萬人。

康熙三年(1664年)設月城、夏城、黃橋三鎮。

民國期間各鎮幾經分合,鄉,鎮稱謂多次交換,1949年設月城鎮,夏城鄉,黃橋鄉,秦南鄉。

1956年并為月城鄉,黃橋鄉。

1957年并成月城鄉。

1958年改為月城人民公社。

1983年恢復為月城鄉。

1991年2月,月城撤鄉建鎮。

境域在歷史上有幾次調整:光緒四年(1878年),峭岐鎮的陳四房莊,李家村,張陸唐家村,戴莊等析入月城鎮;1952年武進縣柳三鄉鄒家橋、三塘上、惠濟橋、劉家村(西半村)析入秦南鄉;1956年新安鄉小兆析入黃橋鄉,西岐鄉花塘村、日照村析入月城鄉;1957年,黃橋鄉小兆村析入泗河鄉。

晉時中國名道許遜(許旌陽)在此修道成名,邑稱“旌陽里”。

當時地方行政單位縣以下設鄉,里,亭。

人口集中的集鎮設亭長管理治安,農桑,獄訟等事。

“亭”屬“里”管轄。

當時的旌陽里已是頗具規模的集鎮。

故青陽古稱“旌陽”,道教興旺。

北宋崇佛貶道,改旌陽為“下草市”。

元后青城道教興起,故改稱“青旸”。

直至解放后1965年由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改名為“青陽”。

1984年由江陰縣命名為青陽鎮;1987年江陰撤縣建市;2001年與桐岐鎮合并成青陽鎮。

徐霞客鎮:2003年11月,由原璜塘鎮、馬鎮鎮、峭岐鎮三鎮合并,組建霞客鎮,2007年2月13日,經江蘇省政府批準,將霞客鎮更名為徐霞客鎮。

相傳為吳王夫差種花之處,故名“華墅”。

明中葉,境周廣植棉花,曾為棉花集市,故稱“花市”。

古文“花”與“華”義同互用,“市”與“墅”方言同音,演繹為“華墅”。

明弘治年間,始有華墅村記載。

嘉靖年間,始稱為鎮,時為江陰十二鎮之一。

清光緒年間(1875-1908),華墅鎮下轄18個保,分華東、華西各九保。

華士現境分屬華墅鎮、周莊鎮東部(周東七個保)、章卿鎮西部和祝塘鎮部份。

宣統三年(1911),改鎮為鄉,稱華墅鄉。

1912年,省頒行市鄉制,江陰劃1市36鄉,華士為36鄉之一。

1927年,鄉設行政局,華士區劃未變。

1929年,實行區鄉制,撤局設區。

華墅鎮屬江陰第九區,區站華墅。

是年,陸橋設鎮,區劃限陸橋集鎮河西。

此后,陸橋或鎮或鄉,建制數易。

同期,境內河南、龍南、啟長、瓠岱、泰清、周東等先后設鄉。

1934年,設保甲制。

華墅仍設鎮,下轄12保,116甲。

據1935年《江陰社會調查》載:華士現境時屬第四區,同屬第四區的有周邊各鄉。

屬第五區的有陸橋鎮及周邊各鄉。

1937年11月25日,日軍入侵,境域淪陷,至1945年抗戰勝利期間,華墅、陸橋,或屬區,或稱鎮,或設鄉,從屬迭變,然其名稱未變。

1949年4月23日,境域解放,華墅、陸橋同屬澄東區。

同年10月,易屬華楊區,山北大部屬周莊區,現華西八村、九村,屬晨陽區,陸橋、瓠岱二鄉,屬祝塘區。

1950年,撤華楊區,華墅、陸橋等劃屬華墅區。

56年,全縣設區轄鄉,華墅為縣屬鎮,并設華墅區,轄10余個小鄉。

翌年,并建大鄉,華墅仍為縣屬鎮,華墅區轄5鄉:陸橋、周莊、長壽、祝塘、華墅。

1958年,華墅、陸橋相繼成立人民公社。

1961年9月,華墅公社一、二、三大隊劃入新橋公社。

華墅鎮改稱華墅人民公社分社,次年撤,重設華墅鎮,與華墅公社并列。

63年,恢復為縣屬鎮。

1965年10月19日,“華墅”更名“華士”。

此前,民間及機構,一度將“華墅”改作“華市”,然無批文,沿久成習。

1968年,撤公社管委會,成立革委會,5月,華士鎮相繼成立革委。

75年,撤華士鎮,并入華士公社。

時華士公社轄26個大隊,1個集鎮;陸橋公社轄22個大隊和1個漁獵大隊。

1981年10月8日,撤公社革委會,復建華士、陸橋公社管委會,下屬機制為變。

1984年3月,先后成立華士、陸橋鄉人民政府,大隊改稱行政村,生產隊易各村民小組。

1985年,華士撤鄉為鎮。

87年,江陰撤縣建市,華士為10個鎮之一,陸橋為20個鄉之一。

91年2月28日,陸橋撤鄉建鎮。

2001年6月8日,華士、陸橋兩鎮合并為華士鎮,鎮治華士,原轄行政村未變。

2003年元月,周莊水池巷村劃入華士鎮,更名華西四村。

至今未變。

漢屬毗陵縣暨陽鄉。

西晉屬毗陵郡暨陽縣,明洪武二年(1369)屬江陰縣,1912年,境設周莊鄉,長壽鄉,1949年4月為周莊鎮,屬晨陽區;10月改屬周莊區,1951年又置周莊鄉,1955年,周莊、宗言、亭西、茂龍、陶城、應河、砂山諸鄉調整合并為周莊、宗言、砂山3鄉。

1956年3月,長壽、毗山、分水3鄉合并為長壽鄉。

1957年9月,周莊、宗言、砂山3鄉合并為周莊鄉。

1958年9月,周莊、長壽2鄉分別撤鄉,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5月、1984年3月,先后復為鄉。

1985年12月、1991年2月,周莊鄉、長壽鄉,先后撤鄉設鎮。

2001年6月,長壽鎮并入周莊鎮,至今未變。

宋時屬白鹿鄉。

清屬馬嘶鎮。

民國時屬馬嘶鄉。

1949年10月,轄區內分設新橋、郁橋、蘇墅等小鄉先后隸屬于華楊、楊舍、長涇等區。

1957年9月,郁橋鄉并入華墅鄉、蘇墅鄉、新橋鄉并入塘墅鄉。

1961年9月,塘墅公社7個大隊、華墅公社6個大隊、北國公社1個大隊合并建立新橋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撤社建鄉為新橋鄉,1991年2月撤鄉建鎮為新橋鎮至今。

長涇古稱東舜城,宋元時名東舜鄉,明時稱東順鄉。

清康熙二年(1663年)始建為鎮,名長涇鎮。

1913年10月改鎮為鄉,1929年復鄉為鎮。

1946年屬長涇區,1947年6月直屬江陰縣,1949年屬江陰縣澄東區。

1956年3月,長涇鎮改長涇鄉,1957年8月撤區并鄉,南鄉、河塘鄉歸并長涇鄉,直隸江陰縣。

1958年10月改鄉為人民公社,1984年復名長涇鄉;1986年9月撤鄉建鎮,又復為長涇鎮。

2001年6月,長涇鎮和河塘鎮合并,仍稱長涇鎮,至今未變。

宋代與長涇合為東順鄉,清康熙三年,顧山以鎮為名。

1949年顧山、北國仍以鎮名,1956年北國稱鄉,1958年顧山、北國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復稱顧山,北國為鄉,1986年稱顧山鎮,1988年北國稱鎮。

2003年顧山北國兩鎮合并,稱顧山鎮。

沿用至今。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AV影院 | 日本免费不卡高清网站视频 | 亚洲理论在线视频 | 在线欧美精品二区视频 |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v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