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屬一都、二都、七都(統政坊)。 1958年3月,外舍鄉改稱外舍民族鄉;5月學田鄉改稱學田民族鄉;同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制,設學田、外舍、匯田3個管理區,屬紅星公社。 1961年9月,改屬麗水縣紅星區、渤海區。 1962年6月,改屬云和縣紅星區、渤海區。 1981年12月,屬景寧區、渤海區。 2012年1月18日(景政發〔2012〕2號)撤鶴溪鎮,分設紅星街道辦事處,名稱至今使用。 |
清雍正《處州府志》稱其地為“鶴溪洞天”。 世傳漢初浮丘伯攜雙鶴隱居,居此間,濱溪壘石,筑臺垂釣,沐鶴于溪,鎮因溪名。 自秦至唐中期,其城遞為閩中郡東甌國和回浦,章安,松陽,括蒼諸縣所屬。 唐景云二年(711年)置青田縣后為沐鶴鄉。 明景泰三年(1452)析置景寧縣,始為縣治。 鶴溪,古稱沐鶴溪,清,民國因之。 1949年5月12日,景寧縣城解放。 6月15日景寧縣人民政府成立,駐鶴溪鎮。 鎮屬城關區。 1956年為建制鎮。 1960年2月,屬麗水縣紅星人民公社。 1962年6月屬云和縣紅星區。 1981年為云和縣屬鎮。 1984年6月30日國務院批準成立景寧畬族自治縣后,復為縣治。 張春鄉1992年并入鶴溪鎮。 清屬六都,民國屬第一區,建國后,1951年城東鄉,1952年改名張春鄉,1956年兼并三枝樹鄉,為縣直屬鄉。 1958年建張村畬族鄉,1984年改為張春畬族鄉。 1986年11月,張春鄉取消畬族鄉名。 1992年5月,撤銷張春鄉,并入鶴溪鎮。 經浙政函〔2011〕349號批復,2012年1月18日(景政發〔2012〕2號)撤鶴溪鎮,分設鶴溪街道辦事處、紅星街道辦事處。 |
建國后建政時為渤海鄉,公元60年代改渤海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渤海鄉政府,屬渤海區轄區,在1992年撤區并鄉時由渤海,大都二鄉合并擴建為渤海鎮人民政府。 因2004年灘坑電站水庫建設渤海村被淹沒,遷址鮑山頭村。 2019年新建鎮政府駐地,遷址梅坑村。 |
清屬五都,六都。 1931年分設東坑,北溪,桃源等5鄉。 建國初設東坑、北溪二鄉。 1951年并東坑鄉析出章坑、楊斜鄉。 北溪鄉析出深垟鄉。 1956年并東坑、楊斜、章坑為東坑鄉,并北溪、深垟鄉為深北鄉。 1958年,分別改稱東坑管理區、北溪管理區,均屬東坑人民公社。 1961年,分別改建為東坑人民公社、北溪人民公社。 1981年,公社以駐地名義改稱白鶴人民公社。 1984年,復建東坑鄉,析白鶴人民公社為白鶴鄉、北溪鄉。 1992年,撤白鶴鄉、北溪鄉,并入東坑,建東坑鎮。 |
清屬三都。 民國以其地置英川、隆川、黃湖三鄉,屬第三區。 建國后鄉名沿用。 1958年為英川人民公社所屬之英川、隆川、黃湖3個管理區。 1961年分別改建為英川、隆川、黃湖3個人民公社。 1984年復建英川鄉、隆川鄉、黃湖鄉。 1992年5月,撤區并鄉,英川、黃湖、隆川3鄉合并,設英川鎮。 2002年6月,因英川電站庫區移民,木耳口村民委員會更名為木岱口村民委員會。 2013年5月,撤葛山鄉建制,原嶺頭、崗頭、粗壟3個村民委員會劃屬英川鎮。 |
該鎮明為鳴鶴鄉升天東里。 清屬二都。 1931年設鄉,屬三區,舊地圖曾稱沙灣市,后設沙灣鄉,鄉保以駐地村名所定,解放后建政沙灣、季莊、七里三個鄉,1956年三鄉合并仍稱為沙灣鄉,1958年改建為沙灣公社,轄沙灣、季莊、七里三個管理區,1961年上述三個管理區再次合并改稱為沙灣公社,1984年,改社復稱沙灣鄉,1986年11月建鎮,當時面積66.74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1992年6月,蓮川鄉、葉橋鄉并入,現面積擴大到122.7平方公里。 |
清屬三都,民國屬第一區。 1951年析置新亭鄉;1952年析置伏葉、泉坑鄉。 1956年諸鄉復并為大均鄉,均屬城關區。 1958年為大均管理區,屬紅星人民公社。 1961年改建大均人民公社,屬城郊區。 1984年改建大均畬族鄉。 1986年11月,復稱大均鄉。 1991年7月,赤梅村民委員會析置梅山、大赤坑2個村民委員會。 1992年5月,撤擴并后,仍設大均鄉。 |
屬五都、六都。 1931年,設澄照、朱坑、金丘、漈頭4鄉,屬第一區。 1950年7月,設澄照鄉,屬城區。 1951年2月設澄照、漈頭、朱坑3鄉,屬城區。 1952年10月設澄照、金丘2鄉,屬城區;設漈頭、東岱2個鄉,屬大漈區;朱坑鄉劃歸沙溪區。 1956年3月,朱坑、金丘、東岱、澄照、漈頭5鄉合并為縣直屬澄照鄉。 1957年3月,復屬城區澄照鄉。 1958年9月,設澄照、漈頭2個管理區,屬紅星公社。 1961年2個,管理區合并,設澄照公社,屬紅星區。 1962年6月,劃屬云和縣紅星區澄照公社。 1981年12月,屬景寧區澄照公社。 1984年3月,澄照公社析置澄照鄉、漈頭畬族鄉;12月改屬城郊區。 1986年11月,漈頭畬族鄉復稱漈頭鄉。 1992年5月,撤銷漈頭鄉,并入澄照鄉。 |
清屬六都。 1931年,置梅岐鄉,屬第一區。 1950年7月,改稱梅溪鄉,屬城區。 1951年2月,梅溪鄉析置竹山鄉,劃屬東坑區。 1952年10月,屬東坑區。 1956年4月,梅溪、竹山2鄉復置梅岐鄉,屬東坑區。 1957年3月,劃歸城區。 1958年9月,設梅岐管理區,屬紅星公社。 1961年9月,改建梅岐公社,屬紅星區。 1962年6月,屬云和縣紅星區。 1981年12月,屬景寧區。 1984年3月,復設梅岐鄉;12月改屬城郊區。 1991年3月,析留錢村民委員會置高閂村民委員會。 1992年5月,行政區劃調整仍稱梅岐鄉。 |
清屬一都。 1931年,設鄭坑、柳山、張坑下3鄉,屬第二區。 1950年7月,屬渤海區大都鄉。 1951年2月,仍稱鄭坑鄉,屬渤海區。 1956年3月,并入大都鄉。 1957年3月,復建鄭坑鄉。 1958年9月,改置鄭坑管理區,屬渤海公社。 1961年9月,并入大都公社,屬渤海區。 1962年6月,復建云和縣,屬云和縣渤海區。 1981年12月,從大都公社析出,置鄭坑公社。 1984年3月,改設鄭坑畬族鄉,屬渤海區。 1986年11月,取消畬族鄉名稱,復稱鄭坑鄉。 1992年5月,行政區劃調整后仍稱鄭坑鄉。 |
清屬五都。 1931年,設大漈鄉,屬第五區。 1950年7月,大漈鄉屬東坑區。 1951年2月,設大漈區,轄大漈、高演、景南、上標、梅塢、葉謝、東岱7鄉。 1952年10月,大漈區增設雁溪、漈頭2鄉。 1956年3月,撤大漈區;大漈鄉改屬東坑區。 1958年9月,設大漈公社,轄大漈、何莊、景南、雁溪、芎岱5個管理區。 1961年9月,設大漈公社,復屬東坑區。 1962年6月,改屬云和縣東坑區大漈公社。 1984年3月,復設大漈鄉,屬東坑區。 1992年5月,行政區劃調整屬大漈鄉。 |
清屬五都。 1931年,設景南、上魚、忠石3鄉,屬第五區。 1950年7月,稱景南鄉,屬東坑區。 1951年2月,設景南鄉,劃屬大漈區。 1952年10月,析景南鄉置上標鄉,仍屬大漈區。 1956年3月,上標鄉并入景南鄉,劃歸東坑區。 1958年9月,設景南管理區,屬大漈公社。 1961年9月,設景南公社,屬東坑區。 1984年6月,析景南鄉置上漁鄉,仍屬東坑區。 1992年5月,上漁鄉并入景南鄉。 |
清屬五都。 民國屬第五區。 1951年2月,設梅塢鄉,屬大漈區。 1952年10月析梅塢鄉置雁溪鄉,屬大漈區。 1956年3月,雁溪、梅塢2個鄉及魚漈村合并置雁溪鄉,屬東坑區。 1958年9月,置雁溪管理區,屬大漈公社。 1961年9月,設雁溪公社,屬東坑區。 1962年6月,改屬云和縣東坑區。 1984年3月,復稱雁溪鄉。 1984年6月,魚漈村劃屬上漁鄉。 1992年5月,區劃調整,仍稱雁溪鄉。 |
清屬三都。 1931年,設鸕鶿鄉、葛山鄉,屬第三區。 1950年7月設鸕鶿、英川2鄉,屬沙溪區。 1951年2月,析鸕鶿鄉,置茶亭鄉。 1952年10月,設鸕鶿、茶亭、葛山3個鄉,改屬英川區。 1956年3月,改設鸕鶿、葛山2鄉,仍屬英川區。 1958年9月,設鸕鶿管理區屬沙溪公社;設葛山管理區屬英川公社。 1961年,改設鸕鶿、葛山2公社,屬沙溪區。 1965年3月,鸕鶿公社改稱路茲公社。 1981年9月,復稱鸕鶿公社;復屬英川區。 1984年3月,復設鸕鶿、葛山2鄉,仍屬英川區。 1992年,行政區劃調整后仍設鸕鶿、葛山2鄉。 2013年5月,撤葛山鄉,原葛山、坳根、印章、金岱、林胡、西山6個村委會劃歸鸕鶿鄉。 |
清屬二都、五都。 民國建梧桐鄉,屬第一區。 1951年2月,設沙溪區梧桐鄉。 1952年10月,設沙溪區梧桐鄉、山前鄉。 1956年3月,撤山前鄉并梧桐鄉,為縣直屬鄉。 1958年9月,設梧桐管理區,屬沙溪公社。 1961年9月,原何莊管理區高演、東源、王山頭3個村并入梧桐管理區,改設梧桐公社。 1984年3月,復設梧桐鄉。 1992年5月,撤擴并后,設梧桐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