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鎮,在解放前屬舊城鎮管轄,共為十保。 1949年解放后,為臨潭縣第二區(舊城)管轄。 1951年改第二區為舊城市。 1956年改舊城市為城關鎮。 1958年公社化時,臨、卓兩縣合并后,設立為城關鎮人民公社。 1961年體制下放時,臨、卓兩縣分開后,恢復了城關鎮的原稱。 1972年又改城關鎮為城關人民公社。 1981年更城關人民公社為城關鎮人民政府,并沿用至今。 |
1956年,設城關鄉。 1958年,更名新城公社。 1962年,設寇家橋公社,同年更名扁都公社。 2002年,撤銷新城鄉,設立新城鎮。 |
1949年底至1957年,臨潭縣第四區(冶力關)管轄。 1958年,臨、卓兩縣合并后,成立冶力關公社,并劃杓哇和八角一帶地區為該社管轄。 1962年,臨、卓兩縣分開后,名稱仍稱冶力關。 2002年,撤鄉建鎮。 |
1949年,以前屬西平鄉。 1949年后,為臨潭第二區(舊城)下屬的羊永鄉。 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為羊永公社,后改為羊永鄉。 |
1949年,設陳旗鄉。 1958年,并入洮陽公社。 1962年,成立陳旗公社、王家墳公社。 1971年,更名龍元公社。 1983年,改為陳旗鄉、龍元鄉。 2006年9月,撒銷龍元鄉、陳旗鄉,合并定名王旗鄉。 |
1966年,從楊永轄區劃出成立古戰鄉公社。 1984年,改為古戰鄉。 2017年,撤鄉改鎮。 |
1949年,設總寨鄉、新堡鄉。 1958年,并入柳林公社。 1962年,轄總寨、新堡2公社。 1983年,改總寨鄉、新堡鄉。 2005年末,撤銷總寨鄉、新堡鄉,合并設立洮濱鄉。 |
1962年,設立八角公社。 1983年改設為鄉。 2017年,撤鄉改鎮。 |
新中國成立后,臨潭縣第二區轄區下設第五鄉(后更名為流順鄉)。 1958年9月7日撤銷縣轄鄉級建制,設立“一大二公”的大公社,流順鄉改稱春光人民公社。 1961年12月30日,復設流順人民公社。 1968年5月2日,成立流順鄉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1年改稱流順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置鄉建制,設流順鄉。 2018年撤鄉改鎮時,撤銷流順鄉,設立流順鎮,沿用至今。 |
1962年1月,成立店子公社。 1983年,設鄉。 2018年,撤鄉改鎮。 |
1949年,前為蓮峰鄉管轄。 1949年10月后,為臨潭縣第四區(冶力關區)和第五區(羊沙區)管轄。 1953年,設甘溝鄉、岸門鄉。 1958年,臨、卓兩縣合并后,劃歸北山公社。 1962年,臨、卓兩縣分開后,組建為羊沙公社。 1984年,改為羊沙鄉。 2018年,撤鄉建鎮。 |
清時,屬于西鄉,由五僧綱之一的嘛呢寺(麻奴寺)管轄。 1954年,設立碌曲行政委員會,將新成立的術布鄉劃歸其管轄。 1961年,劃歸臨潭縣。 |
1949年至1957年,先后為臨潭縣第二區,屬舊城和城關鎮。 1963年,從城關鎮劃出后,成立卓洛公社。 1980年,改為卓洛鄉。 1985年,成立卓洛回族鄉。 |
1949年后,先后為臨潭縣第二區(舊城)和三川區管轄,名為和平鄉。 1958年9月7日,成立和平公社,同年12月20日,劃歸羊永公社。 1962年初,置千家寨公社,同年9月2日,更名長川公社。 1984年,改為長川鄉。 |
1949年,設三岔鄉。 1958年,并入洮陽公社。 1962年,析改三岔公社。 1983年,復置鄉。 |
1953年,劃歸臨潭縣管轄。 1953年,設鄉。 1958年,并入新城公社。 1962年,改名石門公社。 1983年,復置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