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代有隕石落于縣境,故名。 |
春秋時屬晉國祁氏之田。戰國屬趙,為大陵邑。西漢王莽時改名為大寧縣。東漢復為大陵縣。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改為受陽縣(又稱西壽陽)。隋開皇十年(590年),因境內文谷水多紋,始更名為文水縣。唐武則天稱帝時,將其故里文水縣改為武興縣,唐神龍元年(705年)復為文水縣。 |
西周屬北唐,為狐氏戎地。春秋屬晉,西北山區為狐氏食邑,東南平川為祁氏之田,晉傾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置平陵縣于境內大陵村一帶,地屬平陵。戰國屬趙,西部地為大陵縣,東部地屬晉陽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晉陽、文水之地置交城縣,因居汾、孔二河交匯之地而得名。唐武后天壽二年(691年),移縣治于山南卻波村。 |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置蔚汾縣,后歷次更名為臨泉縣、臨津縣、合河縣,金興定二年(1218年),晉陽公郭文振“以此方頻河,地重民繁,該合河縣為興州”,取“興旺”之意。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興州為興縣。 |
夏屬冀州。周隸趙地。西漢置臨水縣,因境內湫水河(舊稱陵水)得名。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烏突郡與烏突縣。隋開皇元年(581年)烏突郡改為太和郡,烏突縣改為太和縣;開皇三年郡廢。唐武德三年(620年),太和縣改為臨泉縣。金天會元年(1123年),臨泉改為臨水。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設臨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臨州廢,改為臨縣。 |
1971年7月從離石縣西部、中陽縣西部各劃出部分公社組建柳林縣,以縣城駐柳林鎮而得名,取柳樹成林之意。 |
殷商為沚國。春秋屬屈地。西漢置土軍縣,屬西河郡。東漢初廢土軍縣。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置峪西縣,為吐京郡治;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名土京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石樓縣,因縣東有通天山(現石樓山)“石疊如樓”而得名。 |
因境內岢嵐山得名。相傳,趙武靈王將婁煩趕到長城以北后,這個部族定居在賀蘭山一帶。后來,趙武靈王又允許他們回來居住,婁煩的后代就逐步遷回婁煩舊地,他們發現這里的管涔山很像他們的賀蘭山,于是就稱其為“賀蘭山”,由于發音的差異,就變成了“可嵐山”,文人造字,這才有了“岢”字,變成了“岢嵐山”。 |
西漢置皋狼縣。北齊文宣帝時置良泉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徙治方山鎮,改名方山縣,因城在方山之下而得名。 |
戰國始稱中陽邑,屬趙。西漢置中陽縣,取“中午的太陽,如日中天”之意。東漢未并入離石縣。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析置寧鄉、平夷兩縣,屬離石郡。隋合并為平夷縣,屬離石郡。唐屬石州。宋屬太原郡。金泰和年間改寧鄉縣。1914年改稱中陽縣。 |
交口縣籌建于1971年4月,由隰縣劃出的交口、石口、川口、康城,靈石縣劃出的回龍、雙池,孝義縣劃出的大麥郊、壇素、溫泉等9個公社組成,因縣址駐交口鎮而得名,取呂梁山南北交通隘口之意。 |
戰國屬魏,秦屬太原郡,為茲氏縣地。三國魏初元年移置中陽縣,屬并州西河郡。西晉永嘉元年改屬并州西河郡隰河縣。北魏改置永安縣。唐貞觀元年(627年),因縣人鄭興“割股奉母”孝行名聞朝野,唐太宗敕賜改永安縣為孝義縣。1992年2月改為孝義市。 |
春秋屬晉,為瓜衍縣地。戰國屬趙,為茲氏地。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茲氏縣屬西河郡所轄,郡治設于茲氏故城。西晉改西河郡為西河國,改茲氏縣為隰城縣。北魏太和十二年(448年)置汾州,轄隰城縣。唐上元元年(760年)改隰城縣為西河縣。經唐末、五代、宋、金、元、明初未變。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置汾陽縣。汾陽縣因縣境瀕臨汾河之陽(西),且宋、金兩代皆于西河縣駐過汾陽軍而得名。1996年8月改為汾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