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始為縣署駐地,明清屬在城里。 民國屬第一區,分設城東、城南鎮。 1951年屬第一區,1956年城區居民成立居民辦事處,隸屬城關鎮,1958年改稱城關公社星火(居民)大隊,1969年3月星火(居民)大隊從城關公社劃出,成立城鎮革委會,1984年8月更名為翠江鎮。 |
宋代設溫泉團,明、清時屬泉上里和泉下里。 清雍正十二年(1734)設泉上分縣,置縣丞,分轄泉上、泉下、招賢(今水茜)三里。 1912年撤泉上分縣為泉上公安分局,1927年撤銷公安分局。 1930年蘇區時期設泉上區,1933年8月設泉上縣,建立泉上縣蘇維埃政府。 1934年冬為第二區,設三個聯保,1936年8月改屬三區(水茜),1941年并聯保為泉上鄉,1942年撤區為縣直屬鄉,1943年更名為元仲鄉,轄14個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3月屬第四區(湖村)為元仲鄉,1951年6月為四區改設泉上、泉正等6個鄉,1952年8月第四區政府遷駐泉上,1954年9月設泉上鎮和11個鄉,1956年5月改稱泉上區,設泉上鎮和6個鄉,1958年1月改設泉上鎮和泉正鄉,1958年10月為泉上公社和泉正公社,1959年2月合并稱泉上公社,1961年6月屬泉上工委分設泉上、泉正公社,1964年6月撤銷工委,泉上、泉正兩公社合并為泉上公社,1984年8月改制為泉上鎮。 |
湖村建于唐代,最早由溫姓開基,后有朱、李、熊、馬諸姓遷入。 當時村富有魚米,取名米子塘。 又因村多巖洞,故稱烏虎洞。 后毀桐林辟墟,更名桐柿。 明末清初改名為烏村。 1941年為蛟湖鄉,1942年又改為湖村鄉,1941年以前為泉上里一都蛟湖鄉,1942年改為湖村鄉后與蓉峰(店上)合并為湖峰鄉。 1950年為寧化縣第四區,1951年改為第十區。 1958年湖村、店上成立公社,1964年合并為湖村公社,1984年改為湖村鄉,1990年8月改為湖村鎮。 |
宋、元屬桂枝鄉,明、清稱會同里,民國設大同鄉。 1950年設寧化縣第三區,1954年設第十一區,1958年成立曹坊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設鄉。 2012年撤鄉設鎮。 |
明、清時屬招得里。 1930年至1934年蘇區時期屬澎湃縣,設置芒東橋、洪圍、伍坊、都上、營上五個區,1934年,澎湃縣蘇維埃政府和閩贛省蘇維埃政府曾遷駐里坑村,1934年冬屬寧化縣第四區,設安遠、營上聯保1936年)8月改屬第三區(水茜),仍設安遠、營上兩聯保,1941年屬三區并聯保為安營鄉,1943年改稱安遠鄉轄15個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3月屬第五區(中沙)為安遠鎮。 1951年6月改設第五區,1956年5月改稱安遠區,設安遠、營上等1鎮8鄉,1958年分設安遠鎮、營上鄉和趙東鄉,1958年10月,設安遠、營上、趙東公社,1959年2月合并為安遠公社,轄14個大隊,1961年6月設安遠工委,轄安遠、趙東、營上、河龍四個公社,1964年6月撤銷工委,設安遠、趙東、營上公社,1966年8月合并為安遠公社,轄20個大隊,1982年3月,永建大隊劃歸河龍公社,1984年改制為安遠鎮。 |
宋至元屬桂枝鄉,建于唐代,崇禎八年,寧化縣志標為懷土圩,清志標為淮土,屬龍上上里,民國時屬禾口區分設淮土,鳳山二鄉,轄25個保。 建國后,1950年屬寧化二區(禾口),1952年淮土、橋頭、水東、禾坑、竹園、磜下歸寧化八區(方田),鳳山、大王、孫坑、吳坡仍屬二區,1956年設淮土、鳳山二鄉,1958年成立淮土、鳳山公社,1966年并入禾口公社,1961年復名為淮土、鳳山公社,1966年并為淮土公社下轄20個大隊,1984年改為淮土鄉設鄉政府。 2014年12月17日福建省政府同意寧化縣撤銷淮土鄉,設立淮土鎮,下轄21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 |
明清時屬新村里,1930年-1934年蘇區時期,設安樂區和丁坑口區,其中安樂區曾劃屬清流縣;1934年冬為第六區設安樂、丁坑口兩聯保;1936年8月屬第二區(曹坊);1941年并安樂、丁坑口聯保為安丁鄉;1943年更名為安樂鄉,轄13個保;1950年3月屬第三區(曹坊)為新村鄉;1951年6月為第三區政府駐地;1956年5月為安樂區;1958年1月改設安樂鄉和羅龍鄉,1958年10月為安樂公社和羅龍公社;1959年合并為安樂公社,1964年6月分設為安樂公社和羅龍公社,1966年合并為安樂公社;1984年改制為安樂鄉,2015年12月改為安樂鎮。 |
宋代時屬登龍鄉為招賢里,元代沿用宋制,明代時屬招賢里,下轄24村,清時仍屬招賢里,轄43村1墟;1933年8月屬澎湃縣轄區,區蘇維埃政府駐地設沿口,1934年冬屬第三區,轄水茜、廟前、棠地等聯保,1936年8月屬第三區署,轄水茜、廟前、棠地等聯保;1943年改名招賢鄉,轄17個保。 1950年屬第四區(湖村),1951年6月屬第五區(安遠),1952年8月屬第九區,1956年5月屬中沙區,1958年1月為縣屬水茜、廟前、沿溪三個鄉,同年10月成立3個公社,1959年2月合并為水茜公社,1961年6月設水茜工委,下轄水茜、廟前、沿溪3個公社,1964年6月撤銷工委,原3個公社合并為水茜公社,轄15個大隊,1984年改為水茜鄉。 2015年12月撤鄉設水茜鎮。 |
宋元時期,城郊鄉歸屬桂枝鄉興善里。 明清時期屬在城里和興善里。 民國時期至1949年屬第一區為城東鎮和城南鎮。 1956年改為縣屬城關鎮、舊墩鄉、連屋鄉、高塹鄉和瓦莊鄉。 1958年初合并為城關鎮和連屋鄉。 1958年10月成立城關公社和連屋公社。 城關居民成立星火大隊隸屬城關公社。 1961年改屬城關工委分設城關、舊墩、上畬、巫高等公社。 1964年撤銷城關工委改為縣直屬公社。 1966年8月合并為城關公社。 1969年劃出居民組織星火大隊成立城鎮革委會。 1978年城鎮更名為城關鎮。 1984年更名為城郊鄉。 2018年11月27日城郊鄉改鎮。 |
宋元時期稱新村,屬桂枝鄉。 明清時期屬新村里和興善里。 民國時期屬城南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一區為橫鎖鄉,1958年成立橫鎖公社,1959年改屬城關公社,1961年恢復為橫鎖公社,1984年撤社設鄉,1992年5月更名為城南鄉。 2018年11月27日,撤城南鄉設城南鎮。 |
明清屬龍下里,1930至1934年蘇區時期設芙蓉區和武層區,1934年屬5區(禾口)設濟村聯保,1936年改屬一區設濟村鄉,1950年屬五區(中沙)為濟村鄉,1951年6月屬六區(中沙)設濟村、湖頭、武義、龍頭、辛昆鄉,1954年9月設十二區,轄濟村、石汀、上畬、龍上等12個鄉,1956年5月改稱濟村區,石汀劃歸中沙、上畬劃歸城關,共轄濟村、武義等8個鄉,1958年1月改設濟村鄉和武義鄉,1958年10月成立濟村公社和武義公社,1959年2月濟村、武義公社合并為濟村公社,轄濟村和城郊鄉北部部分大隊共25個大隊,1961年調整為15個大隊,1966年又調整為13個大隊,1984年8月改制為濟村鄉。 |
明清時和民國初年屬龍上上里,1930年至1934年蘇區時期設方田和南城堡區蘇維埃政府;1934年屬五區(禾口)為方田聯保,1936年屬二區(曹坊)為方田聯保,1941年為方田鄉,1942年屬西南區署為南田鄉,1943年復名方田鄉,轄朱王、南城等8個保。 1949年后屬二區(禾口)為南田鄉,1951年屬七區(寺背嶺)設朱王、南城、方田鄉,1952年8月成立第八區,轄方田全境和淮土、竹園、禾坑、磜下、樹坪、坪上、南坑等10個鄉,1954年9月調整管轄14個鄉,1956年5月改屬禾口區設方田、朱王、南城鄉,1958年1月為縣直屬方田鄉,1958年10月成立方田公社,1961年屬禾口工委為方田公社,而南城公社屬曹坊工委,1964年撤消工委后南城、泗溪并入方田公社,設8個大隊,1984年改為方田鄉。 |
明清時期屬會同里,民國時期初仍屬會同里,1934年屬六區(安樂)為壽背聯保,1941年為壽背鄉,1943年更名為志平鄉,1952年方田成立八區,原方田坪上等4個鄉劃歸方田、曹坊,1956年5月改為志平區,1958年1月改名為志平鄉,1958年10月成立治平公社和下坪公社,1959年2月合并為治平公社,1984年改制為治平鄉,2000年9月,撤治平鄉,設立治平畬族鄉。 轄鄧屋、彭坊、治平、湖背角、社福、坪埔、高地、泥坑、下坪、高峰、田畬、光亮12個村。 |
明清時期屬永豐里,1934年屬第三區(水茜)為中沙聯保,1943年為永豐鄉轄中沙、河龍等15個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為五區駐地設永豐鄉,1951年6月改設第六區,設中沙、樓家、下沙、半溪、武昌5個鄉,六區還轄現河龍、濟村全境7個鄉,1956年5月更名中沙區,轄中沙、水茜各鄉,1958年1月改制為中沙鄉,10月成立中沙人民公社,1959年2月河龍公社并入,轄中沙、河龍等16個大隊,1961年6月河龍又單獨成立公社,1966年8月河龍公社復并入中沙公社,1982年3月河龍復劃出成立公社,1984年設中沙鄉。 |
明、清時屬永豐里,民國時期先后屬河龍區、四區、三區、永豐鄉。 1951年6月屬縣第六區。 1958年10月設立河龍人民公社。 1966年8月并入中沙公社。 1982年3月恢復河龍公社。 1984年8月撤社設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