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屬瑞安清泉鄉,北宋熙寧四年(1071)初建的觀音寺石塔銘文有“瑞安清泉鄉”的記載。 明嘉靖時屬清泉鄉十一都、十二都;1917年屬東區十一都;1930年屬東南隅;1935年屬永豐鎮;1946年屬城區中央鎮;1949年8月稱城郊鄉,屬城區;1951年12月析置東郊鄉;1956年2月并入城關鎮;同年10月析出,仍屬城郊鄉;1958年9月改稱城郊生產大隊(次年3月改稱城郊管理區),屬城關公社;1961年9月城郊鄉改建隆山人民公社,屬城區;1984年4月置隆山鄉;1992年6月并入城關鎮;2000年8月瑞安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時,由原城關鎮、上望鎮、潘岱鄉合并設立成立安陽鎮,2003年12月10日浙政函[2003]205號批復設立安陽街道,分置安陽街道、玉海街道等6個街道;2011年4月莘塍街道9個村劃入安陽街道。 |
曾長期為瑞安縣(市)政府駐地。 東晉太寧元年(323)為縣治;明嘉靖年間設4隅1廂;1931年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永豐、豐湖、鎮海、永勝8個鎮,1966年合并為中央鎮;1949年8月置城區,1950年為城關鎮,1958年稱城關人民公社,1959年復稱城關鎮,1981年復置城區,轄隆山、紅旗等公社;1983年8月城關鎮置城南、城北、城東、城西4街道;1985年2月城區與城關鎮合署辦公;1992年6月東山鎮并入,2000年6月城關鎮、上望鎮、潘岱鄉合并設立安陽鎮,2003年12月撤安陽鎮設立玉海街道。 分置玉海街道、安陽街道等6個街道。 |
明嘉靖時屬清泉鄉十二都。 1930年稱錦湖里,屬城區外西北隅;1931年稱錦湖鄉,屬屬第一區;1935年屬東北鎮;1946年屬城區中央鎮,塘下區鼎鳳鄉一部分;1950年8月屬城區城郊鄉,莘塍區橫山鄉;1951年12月橫山鄉并入,析置東郊、西郊鄉。 1956年2月東郊、西郊鄉與原屬莘塍區的橫山鄉合置城郊鄉;1958年10月改為城郊、橫山生產大隊,1959年3月改名城郊管理區(8月分設隆山、紅旗管理區)、橫山管理區,屬城關公社;1961年9月建紅旗、橫山人民公社,屬城區。 1984年4月置紅旗鄉、橫山鄉;1989年11月并入城區(城關鎮);1992年撤區后屬城關鎮;2000年8月城關鎮、上望鎮、潘岱鄉合置安陽鎮;2003年12月撤安陽鎮,分設錦湖街道、安陽街道、潘岱街道等6個街道;2011年4月潘岱街道并入錦湖街道;2015年12月析置潘岱街道。 宋葉適《沈氏萱竹堂記》:“瑞安鹽聚漁合,而北湖背市遠人,山水嫻美,游者恨不得居而久也。”。 |
明嘉靖年間屬清泉鄉十一都;1931年設東山鄉;1946年與民族鄉合置東望鄉;1949年8月析置東山鄉;1958年9月稱東山生產大隊(1959年改東山管理區),屬莘塍大公社;1961年9月建東山人民公社,屬莘塍區;1984年4月復置東山鄉;1988年5月撤鄉建東山鎮,仍屬莘塍區;1992年5月并入城關鎮;2000年6月城關鎮、上望鎮、潘岱鄉合并設立安陽鎮;2003年12月撤安陽鎮,分設東山街道、安陽街道等6個街道;2011年4月北麂鄉、北龍鄉并入;2015年12月析置北麂鄉。 |
明嘉靖年間屬清泉鄉九都;1931年分屬前南、薛里、九里、雅望鄉;1935年前南、薛里、雅望、九里鄉合置前里鄉;1938年屬民權鄉;1946年屬東望鄉;1949年8月建雙里、上望鄉;1950年分置九里鄉、薛里鄉、上望鄉;1956年九里鄉并入上望鄉;1958年9月分別改稱上望、薛里生產大隊(1959年3月改稱上望、薛里管理區),屬莘塍公社;1961年9月薛里、上望合并,改建上望人民公社,屬莘塍區;1985年5月復置九里鄉、薛里鄉、上望鄉,仍屬莘塍區;1992年5月撤區擴鎮并鄉,九里鄉、薛里鄉、上望鄉合置上望鎮;2000年6月并入安陽鎮;2003年12月撤安陽鎮,分置上望街道、安陽街道、錦湖街道、玉海街道、潘岱街道、東山街道。 |
明嘉靖年間地屬莘塍、前埠、南垟、直洛、董田莊,稱莘塍莊,屬清泉鄉八都、十都、十一都;1931年分屬莘塍、前南、洛周、董田、鎮源5鄉;1935年洛周鄉、莘塍鄉合置洛莘鄉,鎮源鄉、筼筜鄉合置鎮筼鄉(后改稱民生鄉),董田鄉與汀田鄉合置汀董鄉;1946年洛莘鄉、民生鄉合置莘塍鎮;1949年9月稱莘塍鄉;1950年8月復建莘塍鎮;1958年改稱莘塍、莘民、董田、民公生產大隊(1959年改稱管理區),歸屬先鋒(莘塍)人民公社;1959年3月復置莘塍鎮;1961年9月復設莘塍區公所,并建莘民、民公等人民公社,莘塍鎮、汀田人民公社等屬莘塍區;1962年莘民公社并入莘塍鎮,1965年復置;1984年廢人民公社,復置莘民等鄉,屬莘塍區;1990年1月莘民鄉并入莘塍鎮;1992年6月撤區擴鎮并鄉,董田、民公鄉并入莘塍鎮;2011年4月莘塍撤鎮置街道,紅星、西岙龍、雙岙、上山根、上沙塘、下沙塘、西垟繆、漁墩、紅光9村劃入安陽街道。 |
原以姓名村,稱丁田。 明弘治《溫州府志》載:“清泉鄉八都金岙、岱石、新城。 一圖。”舊志又載,明嘉靖年間有丁田莊之名,后雅稱汀田。 明嘉靖年間屬清泉鄉八都,有丁田、山上等村;1931年分屬汀川、原澤2鄉,1935年為汀董鄉,1943年為汀田、厚學2鄉,1948年與董田鄉合并為董岙鄉;1949年8月復置汀田鄉,1958年9月稱汀田管理區,1961年9月改稱汀田公社,1984年4月復為汀田鄉,1985年6月析置里學鄉與大典下2鄉,1992年5月汀田、里學、大典下3鄉合并稱汀田鎮,2011年4月瑞安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汀田鎮建制,設立汀田街道,沿用至今。 |
明嘉靖年間屬南社鄉十三都、十五都;1931年建有飛云、南社、中寶、卓峰等鄉,屬第二區;1938年飛云鄉與南社鄉合并為云南鄉;1946年與寶峰鄉(系中寶、卓峰鄉合并而成)合并,稱云峰鄉,屬仙降區;1949年8月置吳橋、孫橋鄉,屬仙降區;1958年9月改稱吳橋、孫橋生產大隊(1959年3月改為吳橋、孫橋管理區),屬海濱(仙降)公社;1961年9月改建吳橋、孫橋人民公社,屬仙降區;1984年復置吳橋、孫橋鄉,1985年12月撤吳橋鄉置飛云鎮,仍屬仙降區;1992年5月撤區后與孫橋鄉合置飛云鎮;2000年6月與林垟鎮、閣巷鎮、云周鄉合置飛云鎮;2011年4月撤飛云鎮,分置飛云、南濱2個街道;2015年12月從飛云街道析置云周街道。 |
明嘉靖年間稱仙降莊,分屬漲西鄉十八、十九、廿一、廿二都;清沿之,有仙降、新安、塘梨、塘角、四甲、埭頭、街頭、項岙等莊(清嘉慶《瑞安縣志》)。 1931年屬仙樂鎮、周萇鄉;1935年屬仙岙等鄉;1946年雙江鄉、仙岙鄉、周萇鄉合置仙降鄉,與林閣鎮、馬嶼鎮、云峰鄉、清泰鄉、錦浦鄉、曹村鄉、梅嶼鄉、荊谷鄉、許峰鄉屬仙降區;1949年10月仙降區轄仙降、新江鄉(由仙降鄉析置)、云江、吳橋、孫橋、林垟、閣巷鄉,以馬嶼鎮與清泰、錦浦、曹村、梅嶼鄉、荊谷鄉、許峰鄉改屬新設之馬嶼區;1950年8月析置周萇鄉。 1958年10月分設仙降、周萇生產大隊,1959年3月改為仙降管理區、周萇管理區,屬仙降公社;1961年9月改建為仙降、周萇人民公社,屬仙降區;1984年4月復稱仙降鄉;1985年稱仙降鎮;1992年5月撤仙降區,將新江鄉并入仙降鎮;2000年6月江溪鎮并入;2011年4月改置仙降街道。 |
明嘉靖年間屬南社鄉十六都和十七都;清沿之,有塘頭、沙園、南爿、柏樹、郭巷、團前、直落等25莊(清嘉慶《瑞安縣志》)。 1931年分置林垟鎮、閣巷鎮、沙園鄉、蔡橋鄉,屬第二區;1935年合置林閣鎮、沙平鄉;1946年合置林閣鎮,屬仙降區;1949年8月析置閣巷鄉、林垟鄉,屬仙降區;1953年林垟撤鄉建鎮;1956年閣巷與林垟合置海濱鄉;1958年9月改稱閣巷、林垟生產大隊(1959年改為閣巷管理區、林垟管理區),屬海濱(仙降)公社;1961年9月改建閣巷、林垟人民公社,屬仙降區;1984年4月復置閣巷鄉、林垟鄉;1985年林垟撤鄉建鎮;1992年撤仙降區;1994年閣巷撤鄉建鎮;2000年6月林垟、閣巷鎮并入飛云鎮;2011年4月以飛云鎮的原林垟、閣巷轄區20個村合置南濱街道。 地處飛云江近海處南岸、平原水網地帶,地勢低,海拔3.5—4米。 三國時就是吳國橫嶼船屯停泊船只的一大港灣,后淤成陸地,20多條河流以林垟為中心如蛛網狀向四周輻射,有下塘河及分支龍船河、車頭河、直垟河等注入飛云江,多條河流與瑞平塘河相通。 河道交錯,河闊水深,素以河多、橋多、船多聞名,有“浙南威尼斯”之美譽。 江岸海岸線長,海涂廣闊。 |
明嘉靖時屬集善鄉二十四、二十五兩都;1931年置潘岱鄉;1935年分屬北首、北善鄉;1946年屬陶山區首善鄉;1949年分置北首、桐善2鄉;1950年8月置潘岱鄉;1958年10月改稱潘岱生產大隊,1959年3月改稱潘岱管理區,屬陶山公社;1961年改建潘岱人民公社,屬陶山區;1984年復置潘岱鄉;2000年8月與城關鎮、上望鎮合置安陽鎮;2003年12月撤安陽鎮,分置安陽街道、錦湖街道、玉海街道、潘岱街道、東山街道、上望街道;2011年4月并入錦湖街道;2015年12月從錦湖街道析置,復置潘岱街道。 |
明嘉靖時屬南社鄉十三都和漲西鄉二十、二十一、二十三都;清沿之,有上埠、下硐、潭頭、十八家、周村、上湖、馬頭、塆頭等莊(清嘉慶《瑞安縣志》)。 1931年析南社鄉置卓峰、盧峰、中寶三鄉,漲西鄉的萇芬、周村合置周萇鄉,屬第二區(后改名仙降區);1935年置雙峰鄉、周萇鄉;1938年改雙峰為雙寶鄉;1946年改雙寶為云峰鄉,周萇并入仙降鄉,皆屬仙降區。 1949年置云江鄉,1950年8月從仙降鄉析置周萇鄉,仍屬仙降區;1958年9月改稱云江、周萇生產大隊(1959年改稱云江、周萇管理區),屬海濱(仙降)公社;1961年改建云江人民公社、周萇人民公社,屬仙降區;1984年復置云江鄉、周萇鄉;1992年撤區擴鎮并鄉,云江鄉和周萇鄉合置云周鄉;2000年并入飛云鎮(2011年4月改稱飛云街道);2015年12月從飛云街道析置云周街道。 |
古稱帆游。 宋學者蔡幼學《宋寶謨閣待制致仕贈通議大夫陳公行狀》云:“公諱傅良,字君舉,姓陳氏,其先自閩徙溫州瑞安之帆游鄉。”古代帆游鄉有主山名帆游。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四:“帆游山,縣北四十五里,東接大羅山,與永嘉縣分界,系舟楫要衛。”明嘉靖年間分屬帆游鄉三都和崇泰鄉四都、五都、六都。 《宋史·食貨志》記載:“雙穗鹽場在崇泰鄉五都場橋”。 清乾隆《瑞安縣志》載,塘下莊屬“崇泰鄉四都”。 始見“塘下”名。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屬羅陽鎮。 1917年屬東區。 1931年置塘下鎮、海安鎮和汀川、鳳瀆、鼎南、典學、蟬墀、鮑田、鮑川、鎮源、筼筜、場橋、八水、埭川等鄉,屬第一區(后改名塘下區)。 1946年合置塘下、鮑墀、樹霞、羅陽、海崗、海島等鄉和莘塍鎮,屬塘下區。 1949年10月置塘下、雙垟、鮑田、新華、海安、羅南、梓岙等鄉,屬塘下區。 1958年9月塘下、鮑田、海安、羅南、場橋等鄉改為生產大隊(1959年3月分別改為塘下管理區、鮑田管理區、場橋管理區、羅南管理區),屬塘下公社。 1961年9月改建塘下、鮑田、場橋、羅南人民公社,屬塘下區(1964年6月改為塘下區聯社,1972年7月恢復塘下區)。 1964年析置三都、新華、海安、鳳山人民公社。 1977年3月撤塘下區的漁潭、羅山、林坑、馱山4公社,其地并入仙巖、梓岙與鳳山公社。 1984年4月復置塘下、三都、鮑田、新華、海安、場橋、羅南、鳳山鄉,屬塘下區。 1985年11月塘下撤鄉建鎮。 1985年12月場橋撤鄉建鎮。 1990年12月鮑田撤鄉建鎮。 1992年5月撤區擴鎮并鄉,以三都鄉并入塘下鎮、新華鄉并入鮑田鎮,羅南鄉、鳳山鄉合置羅鳳鄉。 1993年9月海安撤鄉建鎮。 1995年7月羅鳳撤鄉建鎮。 2000年6月塘下、鮑田、海安、場橋、梅頭、羅鳳6鎮合置塘下鎮,轄99個村民委員會、10個居民區。 2001年7月原梅頭鎮域劃歸龍灣區,形成今之行政區域。 |
宋、元屬來暮鄉。 明弘治《溫州府志》卷六載:“來暮鄉,在縣西南四十里。”明嘉靖年間屬來暮鄉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都。 1930年設來安區。 1931年設馬嶼鄉。 龜、蛇二山原為島嶼,形似馬鞍,合稱“馬嶼”,故名。 1935年分屬來安鄉、沿厚鄉。 1946年置馬嶼鎮。 1952年分置馬嶼鎮及馬嶼鄉。 1956年鳳鳴、篁社、馬嶼3個鄉并入馬嶼鎮。 是年10月,析置鳳鳴鄉、望社鄉。 1961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復為馬嶼鄉。 1984年撤鄉建鎮。 1992年江浦鄉、清垟鄉并入。 1949--1992年為馬嶼區公所駐地。 2000年篁社鎮并入。 2011年曹村鎮與梅嶼、大南、順泰3個鄉并入,形成現今之政區范圍。 |
明嘉靖年間屬集善鄉。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屬集廣鄉。 1931年屬第三區,后改陶山區;1943年分置陶山、豐和、白云鄉;1946年3鄉合置陶山鄉,屬陶山區;1949年分置陶峰、豐和、白云、沿江、山下鄉,與浦西等鄉同屬陶山區;1950年8月析置街路、和平鄉,也屬陶山區。 1956年2月陶峰、豐和、白云鄉合置陶峰鎮,撤北首、沿江、山下、街路等鄉;1956年10月析置豐和鄉;1958年10月改稱陶峰、豐和、和平生產大隊(1959年3月改稱管理區),屬陶山公社;1961年改建陶峰、豐和、碧山人民公社,屬陶山區;1984年復置陶峰鄉;1985年陶峰撤鄉建鎮;1992年5月撤區擴鎮并鄉,陶峰鎮、豐和鄉合置陶山鎮;2011年5月碧山鎮、桐浦鄉、荊谷鄉并入陶山鎮;2015年12月析置桐浦鎮,形成今之行政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