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間屬芳山鄉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屬集廣鄉;1931年置湖嶺鎮,屬第三區;1946年稱湖嶺鄉,屬陶山區;1949年8月屬湖嶺區;1953年復置湖嶺鎮,仍屬湖嶺區;1958年9月改稱湖嶺生產大隊(1959年3月改稱管理區),屬湖嶺公社;1961年改建湖嶺人民公社,屬湖嶺區;1984年撤湖嶺鄉,置湖嶼橋鎮;1992年5月撤區,湖嶼橋鎮與坑源鄉合置湖嶺鎮;2011年4月,永安鄉、桂峰鄉、芳莊鄉、林溪鄉、金川鄉、潮基鄉、鹿木鄉并入湖嶺鎮;2015年12月析置芳莊鄉、林川鎮。 |
古名三港、嘉嶼。 宋《三港曹氏世系圖》:“曹氏……遷三港嘉嶼。”《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四:“三港口,在縣西南四十里大溪上流,有羅陽、大洪、莒江三個水自西北來會于此,因名。”“三港稅課局,在縣西南百十里。 明初與池村巡司同置,景泰三年司改屬泰順縣,而稅課局如故。”明弘治《溫州府志》卷六“瑞安縣”載:“嘉嶼鄉在縣西南一百十里,舊里名七:衡溪、鳳源……。”“四十八都三港、螺溪……。”宋時屬瑞安縣嘉嶼鄉,設有高樓等里。 “高樓”之名此時已出現。 明嘉靖年間屬嘉嶼鄉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都。 明弘治《溫州府志》卷六“瑞安縣”載:“四十七都黃岙、古溪……。”“四十八都三港、螺溪……。”“四十九都高樓……。”。 |
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居住繁衍,山前山曾發現新石器時代陶窯遺址。 明嘉靖時屬集善鄉二十五都、二十六都、二十七都;清嘉慶時已有嶺南、寺前、桐溪、后河等村莊(清嘉慶《瑞安縣志》);1931年分屬匯桐、桐州、三河、澄浦等10鄉,屬第三區;1935年分屬桐嶺鄉、博愛鄉、北善鄉;1946年合置桐嶺鄉,屬陶山區;1949年分置桐溪、浦西、桐善鄉(1956年并入桐溪),屬陶山區;1958年10月改稱桐溪、浦西生產大隊(1959年3月改稱管理區),屬陶山公社;1961年改建桐溪、浦西人民公社,屬陶山區;1984年復置桐溪鄉、浦西鄉;1992年5月撤區擴鎮并鄉,桐溪、浦西鄉合置桐浦鄉。 2011年4月并入陶山鎮,2015年從陶山鎮析置桐浦鎮。 |
古名芳山。 明弘治《溫州府志》卷六“瑞安縣”載:“芳山鄉在縣西一百里。”明嘉靖時屬芳山鄉三十一都。 1935年分屬三友、金川(金岳、對川合置)鄉。 1938年設立嶺雅、東源、金川、景和4鄉。 1946年合置雅源、川和鄉,屬陶山區。 1949年置東源、金川、嶺雅鄉,屬湖嶺區。 1950年從東源鄉析置林溪鄉,從金川鄉析置川和、金坪鄉。 1958年改稱林溪、金坪、川和、嶺雅生產大隊(1959年均改稱管理區),屬湖嶺公社。 1961年改建林溪、金坪、川和、嶺雅人民公社,屬湖嶺區。 1984年,復置林溪、金坪、川和、嶺雅鄉,仍屬湖嶺區。 1992年撤湖嶺區,川和、金坪2鄉合置金川鄉,嶺雅鄉并入林溪鄉;2011年林溪、金川2鄉并入湖嶺鎮;2015年從湖嶺鎮析置林川鎮。 |
明嘉靖年間屬來暮鄉三十七都和三十八都;1931年分屬甲岙、許峰、曹川、許協鄉;1935年分屬甲峰、曹許鄉,屬第二區;1946年改稱曹村鄉;1949年又分為曹許、甲峰兩鄉,改屬馬嶼區;1950年3月為曹村鄉;1956年2月設立曹村(大)鄉;1958年9月稱曹村生產大隊(1959年改稱管理區),屬馬嶼公社;1961年改建為曹村人民公社;1984年復置曹村鄉;1987年9月撤鄉建鎮;2011年并入馬嶼鎮;2015年12月復置曹村鎮,沿用至今。 |
明嘉靖年間分屬安仁鄉四十四都、廣化鄉四十七都、嘉嶼鄉四十八都。 1931年分屬第四區江平、江華、江文、江鳳4鄉。 1935年江平、江華合置平華鄉,江文、江鳳合置文鳳鄉。 1946年平華、文鳳鄉合置文華鄉,屬高樓區。 1949年析置永新鄉、永和鄉,屬高樓區。 1952年8月設立平陽坑區,高樓區永和、永新、鳳翔等鄉與馬嶼區的大南、清祥、順泰鄉劃歸平陽坑區。 1955年永新鄉并入永和鄉。 1958年稱永和生產大隊(1959年改永和管理區),與鳳翔、大南、清祥、順泰等生產大隊(1959年改管理區)同屬平陽坑公社。 1961年改建為永和公社,屬平陽坑區。 1966年平陽坑區撤,與鳳翔公社改屬高樓區,大南等公社劃歸馬嶼區。 1984年復置永和鄉。 1985年撤永和鄉,設平陽坑鎮,沿用至今。 |
明嘉靖時屬芳山鄉三十二都。 1931年分置咸豐、芳垟、東瑤、龍莊4鄉;1935年咸豐、芳垟鄉合置咸芳鄉,1945年東瑤、龍莊鄉合置瑤莊鄉;1946年咸芳鄉、瑤莊鄉合置芳莊鄉,屬陶山區。 1949年析置咸芳鄉、周垟鄉、瑤莊鄉,1958年周垟鄉并入咸芳鄉。 1958年9月分別改稱咸芳生產大隊、瑤莊生產大隊(1959年分改為咸芳管理區、瑤莊管理區),屬湖嶺公社;1961年改建為咸芳人民公社、瑤莊人民公社,屬湖嶺區;1984年取消人民公社,復置咸芳鄉、瑤莊鄉,仍屬湖嶺區;1992年撤區擴鎮并鄉,瑤莊鄉與咸芳鄉合置芳莊鄉;2011年并入湖嶺鎮;2015年12月復置芳莊鄉。 |
北麂歷史悠久,自古以來為海防重地,有北麂島軍事設施遺址等歷史遺存。 原名東洛山,一名北岐山,地勢險要,小島回環,明初已有大陸居民到此定居,以捕魚為業,漸成聚落。 明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鄭和率舟師七次下“西洋”,多次經停東洛山。 《鄭和航海圖地名索引》載:“東洛山,據圖,東洛山在溫州港外,南己(麂)之北。”《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四載:“東洛山,在縣東南海中。 倭寇南北往來,往往泊舟取水于此,隆慶初設舟師戍守。”清乾隆后期至嘉慶年間,因朝廷強推禁海政策,蔡牽夫婦率所部曾踞此島周圍海洋與清軍水師李長庚、許松年等部周旋達20多年之久。 今島除,大陸村民受生活所迫者,紛紛來此海島以捕魚為業,重新建立村落,北麂遂成近海漁場;民國時,為逃避抓壯丁,有許多近海居民遷移定居于此。 上之大小較場、東西水門等名稱,皆蔡牽所署。 蔡牽失敗后,島民被逐回大陸,復成無人島。 鴉片戰爭后海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