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區位于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東起蓮塘,與鹽田區相鄰;西至紅嶺路,與福田區相連;南臨羅湖橋與香港毗鄰;北到特區管理線公路,與龍崗區布吉鎮、沙灣村相連。總面積78.89平方千米。總人口31萬人(2003年)。
區人民政府駐文錦中路,郵編:518001。代碼:440303。區號:0755。拼音:LuohuQu。 羅湖概況 羅湖區地處深圳中部,面積78.36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設用地約36平方公里,已基本全部建成,其余的是深圳水源保護區和梧桐山森林保護區。下轄10個街道辦事處,115個社區居委會,83個社區工作站,10個街道派出所。截至2006年底,常住人口為86.78萬人。轄區內有全國最大的內陸口岸,每年從羅湖口岸出入境的人數超過1億人次。羅湖火車站每天都有超過100次列車進出,每天有近10萬人到羅湖旅游和洽談業務。 羅湖區是深圳市的中心城區之一。在這片最先沐浴改革開放春風的熱土上,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誕生了全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第一家地方商業銀行,更孕育出了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精神。經過27年的發展,羅湖已經成為了深圳市的金融中心、商貿中心、文化娛樂旺區和全國最大的黃金珠寶首飾加工基地,城市功能不斷增強,“功能羅湖”的集聚和輻射效應日益顯現。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羅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正在全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羅湖效益羅湖和現代服務強區。 在過去的一年(2006年)里,羅湖在建設創新型經濟與和諧社會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轄區GDP達到572.2億元,增長9.4%;財政收入總量、增長幅度及完成進度均創歷史新高;新增現代服務業外資項目數居全市首位,其中港資所占比例超過80%;“高產低耗”超出預期,每平方公里產出GDP7.3億元,增長9.4%,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5倍;萬元GDP建設用地、水耗、電耗均遠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經濟發展整體呈現出又好又快的良好勢頭,自主創新和循環經濟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的強大動力,核心產業整體呈現出高端化、創新型發展態勢。 目前,羅湖集中了全市74%的銀行機構、60%的保險機構、40%的證券機構和50%的其它金融機構。駐深的人民銀行、保監會以及深圳證券交易所以及全市90%的外資銀行,100%的外資證券機構和89%的外資保險機構全部集聚羅湖。2006年羅湖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9.1%,近十年來首次超過GDP增幅,成為增長最快的行業。截至2006年10月底,羅湖金融機構的資產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3%和71%,占全市的62.7%和71%,6家企業榮獲市金融創新獎,占全市的32%。轄區外資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額、存貸款業務和利潤都保持較高的增長,多項業務指標在全市名列前茅。可以說,羅湖區是金融服務業的“福地”,是金融機構財富積累的“寶地”。 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蔡屋圍金融中心區改造,是深圳市、羅湖區兩級政府傾力打造的重點項目。改造片區以人民銀行為核心,面積約14公頃。規劃包括,將人民銀行辦公大樓擴建2萬平方米,新建辦公、商務公寓9.5萬平方米,增加片區的綠化休閑用地,為入駐金融企業提供一個優美的生活和工作環境。2007年,隨著改造拆遷工作的全面完成,金融中心區改造即將全面展開,改造后的該區域又將成為深圳新的標志性建筑景觀。 在極力營造金融服務優質軟硬發展環境的同時,我們正努力引進上海黃金交易所深圳備份交易中心落戶羅湖,豐富金融要素市場。通過加強與香港金融業的合作,我們期望更多外資金融機構來羅湖集群發展,努力打造深圳的“華爾街”。 今日成就 羅湖區已經形成了以服務業立區的經濟結構,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第三產業占主導地位,占GDP比重達到88%,金融、商貿、黃金珠寶和文化創意成為四大支柱產業,是深圳市的商貿旺區、金融中心、網絡服務中心和黃金珠寶產業基地。近年,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向基層基礎傾斜、向民計民生傾斜、向重點產業傾斜,全力推進“功能羅湖”建設,羅湖經濟社會呈現又快又好的發展態勢,轉型實現重大突破。 經濟發展模式發生根本性轉變,經濟指標“一升一降”。“一升”是經濟發展指標上升。全年完成本區生產總值575億元,同比增長9.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5億元,增長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1億元,增長14.5%;出口總額85.7億美元,增長15.4%;地方財政預算收入19.8億元,增長26.3%。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48億美元。“一降”是單位生產總值消耗資源全面下降。本區生產總值每萬元建設用地5.7平方米、水耗24.2立方米、電耗576.3千瓦時,分別比去年下降8.7%、8.3%、4.6%,遠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服務業加快向高端化發展,第三產業的地位越來越鞏固,金融、商貿物流、黃金珠寶、文化創意四大支柱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增強。金融業:增加值預計增長16%,近十年來首次超過GDP增幅,成為增長最快的產業;繼“十五”期間進入深圳的9家外資銀行全部落戶羅湖后,又有三家外資銀行入駐;金融機構的資產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3%、71%,占全市的62.7%和71%;外資金融機構的資產和利潤總額的增長均超過20%,占全市的份額均超過80%。商貿業:人民南—老東門—寶安南“金三角”被規劃為兩個市級商業區之一;連鎖業成為主力業態,在轄區零售額排名前20的商家中,連鎖企業有12家,占60%,連鎖零售份額占80%;23家連鎖店進入社區,21家傳統集貿市場完成升級改造。文化創意產業:第二屆文博會6個分會場有4個設在羅湖,怡景(國家)動漫產業基地、水貝國際珠寶交易中心、深圳滿京華藝展中心和深圳古玩城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重要的產品展示和交易平臺。黃金珠寶產業:新增企業近300家,其中有17家外資企業,全區黃金珠寶企業達到1300多家;水貝項鏈街區擁有14個“中國名牌”產品,分別占全市和全國黃金珠寶產業的87.5%和42%,成為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和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 城區二次開發取得重大突破,“功能羅湖”價值充分釋放。人民南片區改造主體工程完工,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初具現代化國際化商業街區的風范,進一步鞏固了羅湖商業中心的地位。蔡屋圍金融中心區改造取得突破,拆遷任務基本完成。水貝項鏈街區完成黃金步道建設和8棟廠房的外立面改造。筍崗—清水河物流園區的筍崗片區改造全部完成,初步形成以建材、家居、汽車等大宗消費品為主的“大賣場”;清水河片區改造完成功能定位調整。羅湖區31個“城中村”全部列進2006—2010年深圳市“城中村”改造中長期計劃。田貝村整體改造完成全部拆遷工作,水庫新村局部拆建工程已經封頂,湖貝新村市政道路改造和筍崗南村里面改造也已完成。 社會和諧有序,居民幸福感明顯增強。區內172個老舊住宅區全部完成環境綜合改造,并基本引進物業管理。“城中村”“三線”貼墻下地工程全部完成。基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4個試點街道的8個社區實現減員增效。社會治安形勢進一步好轉,安全形勢總體平穩,固本強基工程成效顯著。養老、醫療、工傷、失業、住房保險參保人數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醫院每門診人次平均費用下降7%,每住院人次平均費用下降14%。26所學校新加入健康促進學校行列,全區現有健康促進學校共51個。城區空氣質量總體優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居環境不斷改善。 教育概況 羅湖區是深圳經濟特區的老城區,是深圳的商貿、金融和信息中心。近年來,在市、區各級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在全區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羅湖教育事業取得了優先長足和持續發展,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教育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教育整體水平位居全市前列,適應了羅湖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基本滿足了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為我區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目前為止,目前,全區共有學校、幼兒園167所。 按辦學層次分,高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完全中學5所,初級中學10所,小學51所,幼兒園99所; 按辦學體制分,有公辦學校52所(其中,直屬學校50所,鐵路系統辦學2所),公辦民助學校1所,國有民辦學校8所,簡易民辦學校8所(還有1所已經批準籌辦),公辦幼兒園11所(其中,直屬1所,非直屬10所如婦聯辦幼兒園等),民辦幼兒園88所。 按學校等級分,有國家級學校1所,省一級學校(幼兒園)20所,市一級學校(園)33所,區一級學校15所。 截止2004年底,在校學生、幼兒104965人(其中,中小學生88392人,在園幼兒16573人。)。 轄區內還有信息技術學院、黨校、行政學院、電大、老年大學、衛生學校、財經學校等大中專院校,以及深圳中學等市屬中小學4所,有各類成人教育機構40多家。 全區教育系統現有在職在編教職員工4633,其中,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1人,特級教師11人,高級職稱681人,中級職稱2471人,初級職稱1079人;學歷結構:研究生(碩士)91人,本科2278人,大專1804人,中專363人。 今天,隨著深圳市成為廣東省首個教育強市,并努力創建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羅湖教育正朝著教育現代化的目標不斷邁進。放眼未來,羅湖教育工作者豪情滿懷,我們堅信羅湖教育的明天一定會更好[4]。 榮譽稱號 羅湖區在過去幾年獲得“廣東省教育強區”,區委被深圳市委授予“好班子”、“廣東省先進文化區”等榮譽稱號的基礎上,2004年榮獲“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區”、“廣東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區”、“深圳市第二屆計劃生育模范區”、“廣東省體育先進區”、“全國三八紅旗單位”等稱號,2005年獲“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梳理行動先進單位”、“第五屆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優秀組織獎”、“深圳市再就業先進工作單位”、“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區”等稱號,2006年獲“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區”、“深圳市市容環境轄區管理優秀單位”、“深圳市城中村和社區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單位”、“2001-2005年全省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等稱號,2007年1月又獲“深圳市政府法制工作先進單位”光榮稱號。[2] 發展目標 十一五及至更長一段時期,圍繞建設和諧羅湖、效益羅湖和國際化城區的總體目標,不斷鞏固和發展現代服務強區建設成果,努力把羅湖建設成為立足深圳、服務全國的集金融、物流、信息、專業服務等現代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商業活動中心區,以現代商貿、都市旅游,娛樂休閑為支撐的消費天堂,以創新產業為導向的文化產業基地。 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5%左右,2010年達到75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9600美元以上,服務業增加值達到630億元,年均增長6.5%,中心城區的集聚,輻射和帶動能力顯著增強,服務業增加值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4%,2010年萬元生產總值建設用地5.1平方米,萬元生產總值電耗小于584千瓦時,萬元生產總值水耗小于21立方米,分別比“十五”期未下降25%-6%和14%. [3] 行政區劃 羅湖區轄10個街道(桂園、黃貝、東門、翠竹、東曉、南湖、筍崗、東湖、蓮塘、清水河)。 歷史沿革 羅湖區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于同年9月21日成立。 2000年,羅湖區轄8個街道。總人口774805人,各街道人口:掛園街道79615黃貝街道110944東門街道79000翠竹街道181925南湖街道68095筍崗街道126895東湖街道65014蓮塘街道63317(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羅湖區轄8個街道(桂園黃貝東門翠竹南湖筍崗東湖蓮塘)、122個居委會。 2004年,羅湖區轄10個街道。 桂園街道:轄大塘龍、桂木園、人民橋、紅嶺、紅南、紅村、濱苑、鹿丹村、老圍、松園、洪圍、新圍12個社區。 黃貝街道:轄新湖、黃貝嶺、新秀、水庫、新誼、曦龍、湖濱、羅芳、新興、文華、碧波、怡景、鳳凰13個社區。 東門街道:轄湖貝、新龍、湖容、立新、城貝、城東、錦湖、玉蘭、螺嶺、翠園、花場、東風、東門、北門、書院街15個社區。 翠竹街道:轄百仕達、新村、翠嶺、水貝、翠輝、民新、木頭龍、翠竹、翠平、翠寧、愉天、翠錦12個社區。 南湖街道:轄友誼、羅湖橋、建南、新港、建中、文錦、海關、和平、漁屯、羅湖、向西、新南、嘉北、嘉南14個社區。 筍崗街道:轄田貝、北站、洪湖、筍崗、田心、梨園、筍西、湖景8個社區。 東湖街道:轄布心、大望、梧桐山、翠湖、翠新、東民、樂群、太白、翠鵬、金嶺、金湖、金鵬12個社區。 蓮塘街道:轄蓮塘、坳下、西嶺、長嶺、蓮花、仙湖、畔山、鵬興、廣嶺9個社區。 東曉街道:轄東曉、草埔東、松泉、名地、獨樹、綠景、馬山、港發新村、木棉嶺、蘭花、馬崗、木棉花12個社區。 清水河街道:轄清水河、泥崗、銀湖、梅園、草埔西、紅崗、玉龍、龍湖8個社區。 (社區名錄由根據《深圳市行政區劃代碼》整理,截至2004年底)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羅湖區轄10個街道(桂園、黃貝、東門、翠竹、東曉、南湖、筍崗、東湖、蓮塘、清水河)。 領導班子 中共深圳市羅湖區委領導成員 書 記:劉學強 副書記:魯 毅曾 節 常 委:劉學強魯 毅曾 節周向陽倪澤望王智敏 吳裕中呂 維黃瑞儒劉石磊(女)朱鋒 深圳市羅湖區人大常委會領導成員 主 任:劉學強 副主任:彭桂華張定枝(女)王新憲成澤彥(女)徐小康余衛業 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政府領導成員 區長:魯 毅 副區長:倪澤望呂維康雅麗(女)李樹軍張斌郭志文鄒廣 深圳市羅湖區政協領導成員 主 席:吳培基 副主席:高 霖(女)張雪嶺蔣湘寧張躍侖李志榮李晴(女) 中共深圳市羅湖區紀委領導成員 書 記:周向陽 副書記:李廣開廖聲榮 常委:周向陽李廣開廖聲榮陳漢燊李志強何軍崔巖(女) [1] |
福田區隸屬于廣東省深圳市,是深圳市中心城區,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位于深圳中部,東起紅嶺路與羅湖區相連,西至僑城東路、海園一路與南山區相接,南臨深圳河、深圳灣與香港新界的米埔、元朗隔河相望,北至白尾石、大腦殼、黃竹園等山脊與龍華新區民治街道毗鄰。
福田區總面積78.8平方公里,主要由中心城區和深南大道兩側帶狀經濟開發區域及部分丘陵、山地、海灘組成,地形北高南低,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區。 截至2016年,福田區下轄10個街道。2016年,福田區常住統計人口150.17萬人,2016年,福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61.44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4.21萬元。 |
南山區位于廣東省深圳市中西部,地域由陸地與內伶仃島、大鏟島、孖洲島、大礬石島、小礬石島組成,地理坐標北緯22°24′~22°39′、東經113°47′~114°01′。行政區域東起車公廟與福田區毗鄰,西至南頭安樂村、赤尾村與寶安區相連,北靠羊臺山與寶安區、龍華新區接壤,南臨蛇口港、大鏟島和內伶仃島,東南隔深圳灣與香港元朗比鄰,西南隔珠江口與澳門、珠海相望。地形為南北長、東西窄。轄區土地面積187.53平方千米,海岸線長43.7千米。東南距香港元朗5.5千米(直線距離,下同),東北距惠州61.6千米,西北距東莞61.3千米,西距廣州102.4千米,西南距澳門59.1千米。
【建置沿革】先秦時期,今南山地域為百越地。秦代,屬南海郡番禺縣。漢代初屬南越國南武郡番禺縣,武帝時期屬南海郡博羅縣。三國到西晉,屬博羅縣,上隸南海郡。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從南海郡析置東官郡,領寶安、興寧等6縣,東官郡治、寶安縣治均設在南山地域的南頭城。南朝時期,南山地域屬寶安縣,上隸東官郡(東莞郡)。隋代,屬寶安縣,初隸廣州總管府,后隸南海郡。唐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治由南頭移到涌(今東莞莞城),后寶安縣更名為東莞縣,南山地域改屬東莞縣,上隸廣州都督府。五代后梁時期,屬東莞縣,上隸南漢國興王府。宋開寶五年(972年),屬增城縣,上隸廣州中都府。翌年,恢復東莞縣,屬東莞縣,上隸廣州中都府。元代,南山地域屬東莞縣,上隸廣州路。明萬歷元年(1573年),由東莞縣析置新安縣,縣治設在南山地域南頭古城。南山地域屬新安縣,上隸廣州府。清康熙五年(1666年)到康熙七年,因朝廷令東南沿海居民內遷50里(后增至80里),地處沿海的新安縣被遷界而裁撤并入東莞縣。南山地域屬東莞縣,上隸廣州府。康熙八年,取消遷界令,新安縣建置恢復。民國元年(1912年),南山地域屬新安縣,上隸廣東省。民國三年(1914年)1月,新安縣因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更名為寶安縣,南山地域屬寶安縣,上隸廣東省。此后,上隸行政區多變,先后隸粵海道、廣東省、廣州行政委員公署、中區善后管理委員會、中區綏靖公署,第一區、第四區、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0月16日,寶安縣城南頭解放,南山地域屬寶安縣,上隸東江專員公署。此后,上隸行政區多變,先后隸珠江專員公署、粵中行政公署、惠陽專區、佛山專區、惠陽地區。1953年12月,寶安縣治由南頭城遷往深圳鎮。1979年1月,改寶安縣為深圳市,南山地域屬深圳市。1980年8月設立深圳經濟特區,南山地域在特區范圍內。1981年8月,南山地域屬羅湖區。1983年6月,國務院和廣東省政府批準設立南頭區,縣級建制,行政區域與今之南山區行政區域相同。1984年8月,經廣東省委、省政府批準,劃出南頭區部分地域,設立蛇口區。1990年1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南山區,管轄原南頭區與蛇口區行政區域,上隸深圳市。是年9月,南山區正式成立,沿襲至今。區政府駐南頭街道桃園路1號,距深圳市政府17千米。 |
寶安位于廣東南海之濱,是深圳市六大轄區之一,地處東經113°52',北緯22°35'。全區面積73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0.62公里。寶安南接深圳經濟特區,北連東莞市,東瀕大鵬灣,臨望香港新界、元朗,是現代化經濟中心城市深圳的工業基地和西部中心。 自然環境 寶安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平均氣溫22°C,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926毫米。倚山傍海,風景秀麗,物產豐富,陸、海、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是安居興業之寶地。 寶安區屬低山丘陵濱海區,背山面海,崗巒起伏。地勢是東北高西南低,地貌類型豐富。主要山脈屬蓮花山系,由羊臺山、鳳凰山等構成海岸屏障。寶安區地形較為復雜,主要地貌類型為低山、丘陵、臺地和平原,最高海拔為羊臺山山頂734米。東北部主要為低山,中部及北部主要為丘陵臺地,西部主要是沖積平原,并殘存一些低丘,而西南海岸多為泥岸,灘涂資源豐富。 行政區劃 寶安歷史源遠流長,夏、商、周為百越地,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置寶安縣建制,迄今已有1600多年。寶安區是原寶安縣的一部分,于1993年1月1日掛牌成立,轄西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石巖、龍華、觀瀾8鎮及新安、光明兩個街道辦事處。設127個村民委員會,491個村民小組,38個居民委員會。至2002年末,全區現有人口為160.6萬,其中戶籍人口28.88萬,外來人口131.73萬人。寶安也是著名僑鄉,有旅居海外的華僑達6萬多人,港澳同胞9萬多人。 2007年,光明新區掛牌成立,寶安區轄新安、西鄉、福永、沙井、松崗、石巖、龍華、觀瀾、大浪、民治十個街道辦事處。 歷史文化 寶安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留下了許多獨特的民俗。如吃“盆菜”的風俗、福永鎮的舞麒麟舞獅、松崗鎮的賽龍舟、石巖鎮的重陽登山、公明鎮的放風箏等等。在古跡方面,鳳凰山上的鳳巖古廟、鳳凰禪寺、文公祠和文昌塔等,相傳是文天祥的侄孫所建。 與市中心區的都市繁華相比較,這里的大面積綠色郊野風光,展示了恬靜秀美的都市田園景象。這里有田園牧歌、瓜果飄香的觀光農場;荷塘擺渡、泛舟垂釣的海上田園;禪宗圣地、鬧市凈土的鳳凰山;風光旖旎、景色如畫的石巖湖;峰巒疊翠、風景秀麗的羊臺山;林幽花艷、恍若仙境的桃花源旅游中心;健體強身、舒心悅目的玉律保健溫泉;揮桿灑脫、時尚休閑的高爾夫鄉村俱樂部,使君流連忘返…。更有美味可口的“蠔宴”、“烤乳鴿”以及鮮甜爽口的荔枝、龍眼等各種嶺南佳果,令人回味無窮。 地方美食 觀瀾狗肉 狗肉滾一滾,神仙站不穩。味香、色濃、肉嫩而不膩,觀瀾狗肉堪稱一絕。[1] 沙井蠔 沙井蠔以其色澤乳白、肥嫩爽滑著稱港澳和東南亞。鮮蠔從食法上有姜蔥蠔、豉汁蠔、炸蠔等不同風味;蠔豉,可入藥治病;蠔豉皮蛋粥可降虛火;蠔豉發菜湯可降壓;蠔殼入藥能滋陰降火,治需汗,還可燒灰建房。 光明乳鴿 光明乳鴿專門挑選用五糧(玉米、高粱、火麻仁、豌豆、小麥)和不含添加劑的人工飼料飼養的優質乳鴿,采用傳統手法進行加工制作,味道鮮美爽口。[2] 經濟狀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寶安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2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33億元,比上年增長19.6%;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9.7億元,比上年增長2.6%;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7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8%;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44.2億元,增長10.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58352萬元,比上年增長19.3%;出口總額177.0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2903萬元,比上年增長24.7%;一般預算財經收入257886萬元,比上年增長21.8%;全區農民人均所得10980元,比上年增長13.0%。 基礎設施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寶安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職工工資水平穩步提高、居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消費支出結構進一步調整、社會保障進一步加強。 寶安區委區政府通過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娛樂等社會事業,為包括廣大投資者在內的全區居民和到本區休閑觀光人士提供優越的生活環境。全區有各類學校385所;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運動場、影劇院星羅棋布,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遍布全區。以各街道辦中心文化廣場為主要場所的大型文化活動,以觀瀾高爾夫球會、寶日高爾夫球會、深圳西部海上田園風光旅游區、鳳凰山和羊臺山旅游區為主的休閑娛樂設施,為提升全區的文化生活質量提供了優良的載體。寶安山好水美人文明,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示范點。 人文環境 “革故鼎新,得寶而安”。寶安歷史源遠流長,夏、商、周為百越地,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置寶安縣建制,迄今已有1600多年。由于歷史的原因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寶安的土地上,先后孕育了“東方明珠”香港和改革開放的“一夜名城”深圳。 寶安區是原寶安縣的一部分,于1993年1月1日掛牌成立,下轄西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石巖、龍華、觀瀾、新安、光明十個街道辦事處。現已將原龍華街道辦再劃分辦三個街道,即大浪、民治、龍華。去年,深圳又把公明、光明合并成立光明新區。2006年末全區常住人口338.01萬人,同比增長2.4%。其中,戶籍人口為39.36萬人,增長10.9%。暫住人口298.65萬人,增長為1.4%。戶籍人口出生率為13.74‰,同比下降0.2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72‰;政策內生育率97.59%。寶安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留下了許多獨特的民俗。如吃“盆菜”的風俗、福永鎮的舞麒麟舞獅、松崗鎮的賽龍舟、石巖鎮的重陽登山、公明鎮的放風箏等等。在古跡方面,鳳凰山上的鳳巖古廟、鳳凰禪寺、文公祠和文昌塔等,相傳是文天祥的侄孫所建。 國民經濟增長實現新的突破。初步核算,初步核算,2006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500億元,達到1520.00億元,同比增長20.1%,總量和速度均居深圳市六區之首。其中,第一次產業增加值4億元,同比下降17.3%;第二次產業增加值1015.00億元,同比增長25.8%(其中工業為984.16億元,增長25.8%);第三次產業增加值501.00億元,同比增長12.0%。國民經濟三次產業比例為0.26:66.78(工業為64.75):32.96。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5392元(折5761美元),同比增長16.9%。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該區經濟以外向型經濟為主,自主品牌產品較少,核心技術不掌握,制約工業增加值的上升;工業結構以加工制造為主,基礎原料產品價格上漲、國際貿易磨擦等原因導致企業生產成本明顯上升,導致工業經濟效益提升難度加大;“住房、教育、醫療”三大民生問題影響居民消費信心;經濟發展受土地、能源和資金等資源要素制約的情況嚴重;繼續保持良好的投資和工作生活環境,社會治安問題不容松懈。 地名的由來 “寶安寶安,得寶而安” 寶安境內有寶山,“得寶而安”。明朝有書記載:“得其寶者安,凡以康民也。”“寶安”在歷史上就這樣擁有了自己的名字,含有吉祥用意。 這座“寶山”位于現在的東莞市樟木頭鎮境內。宋朝有書記載:寶安“山有寶,置場煮銀,名石甕場。”所以,此“寶”實為銀礦。 “寶安”作為縣名,從公元331年的東晉年間算來,已有1670多年的歷史。公元331年,東晉設郡,下轄寶安等6縣,寶安縣范圍包括今日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東莞市部分地區、番禺縣南部、中山市等地區。這是在深圳地區設立郡、縣級行政機構的開始,也是深圳城市歷史的開端。 深圳地區自從唐朝中期起,歸入東莞縣管轄,畢竟距離較遠,治理鞭長莫及,深圳、香港地區頻受倭寇、海盜侵擾,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后,兵災不斷,因此經南頭鄉紳的提議,在廣東海道副使劉穩的支持與籌劃下,明朝萬歷元年(1573年),在寶安故地建“新安縣”,取“革故鼎新,去危為安”的意思。從“得寶為安”到“去危為安”,可見人民的生存環境與理想。 1914年,因全國行政區域整編,廣東省新安縣因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改回“寶安”縣名。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由深圳市直轄。 現在寶安區的新安街道辦事處,沿襲了歷史上“新安”之名。有新安大道、新安一路至四路,都直接以新安取名。還有一些道路以“安”字取名,像裕安一路二路、建安路、安樂路等。 行政區域 位置:位于深圳市西北部。東接龍崗區,南連南山區、福田區,西臨伶仃洋,北靠東莞市。 拼音:Bao'anQu 代碼:440306 郵編:518101 駐地:新安 區域:共轄10個街道新安、龍華、西鄉、福永、沙井、松崗、石巖、觀瀾、大浪、龍華、民治 經濟狀況
寶安現已初步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的過渡,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出口創匯型"三高"農業和規模經營的第三產業共同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推動"三來一補"、"三資"、內聯、自營和民營企業共同發展。利用深圳高交會和區政府舉辦的各種招商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目前已有來自日本、美國、英國、韓國、新加坡、香港、臺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在寶安投資,項目包括電子、機械、化工、印刷、倉儲等20多個行業。2004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952宗,實際利用外資13.5億美元,完成外貿出口總額560.7億元,分別比去年增長4.85%、31.7%、21.42%。以電子信息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快,先后引進了施樂、友利電、北大方正、長城計算機、富士康、砂感微訊等一批高科技項目,2004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94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1%。穩步發展"三高"農業,建立了蔬菜、水果、畜牧、水產、花卉五大鮮活產品基地和創匯農業基地,走出了一條有寶安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積極發展第三產業,重點開發了富有寶安特色的生態型旅游觀光項目。全區擁有星級酒店24家。觀瀾高爾夫球會是全球第一大高爾夫球會,享譽海內外。位于沙井鎮西海堤沿線,配合發展觀光農業誕生的旅游龍頭項目西部海上田園風光旅游區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生態旅游景區。 教科文衛 建區以來,先后創辦了《寶安日報》、有線廣播電視臺、寶安網絡媒體《中國寶安網》(www.bainfo.net)和寶安政府在線(www.baoan.gov.cn),建成了寶安體育館、區圖書館、文化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科技檔案館等文化設施,全區建成村級圖書館130多座,藏書總量達到217萬冊。全區共有25間非營利性醫療單位,共有病床3410張,醫護人員6586人。深入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全面推進教育強區工作,普及全民12年教育,現有中、小學校200所,其中公辦92所;幼兒園184所。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在校學生達到27.4萬人。設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寶安發展中心,規劃建設桃花源科技創新園,加快發展科技事業。高度重視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工作,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寶安女足代表深圳市多次獲得廣東省冠軍。創建文明區、文明鎮、文明村、文明企業和"文明單位"活動不斷深入,一批粵劇隊、醒獅隊、龍舟隊、文藝隊和各類球隊長年活動活躍全區,全區廣場文化、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等群眾性社區文化活動異彩紛呈。以沙井鎮"愛心一族"為代表的先進典型,把傳統美德和現代文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全區文明創建蔚然成風。寶安區被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示范點",沙井鎮沙一村被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寶安先后還獲得"全國村民自治模范區"、"全國先進文化區"、"全國先進科技城區國體育先進區達標區"、"全省雙擁區"、"全省計劃生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教育事業奠定良好基礎,近年來,寶安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實施“科教興區”、“人才強區”戰略,以“公平、優質、高效、和諧”為發展目標,促進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寶安區教育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高標準普及義務教育,基本普及12年教育,在辦學體制、管理機制、課程改革、教育信息化、教師培訓、職業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等方面形成了區域教育特色,初步建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2003年成為廣東省第一個“鎮鎮為教育強鎮”的教育強區,幾年來先后榮獲“全國‘雙合格’家庭教育示范區”、“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先進區”、“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全國職業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國家示范性縣(區)級教師培訓機構”等稱號。 全區現有中小學、幼兒園424所,其中公辦中小學82所(含教育實踐基地和社區教育中心),民辦中小學94所,幼兒園244所。在校學生32.77萬人,其中中小學26.72萬人,幼兒園6.05萬人;專職教師2.04萬人。全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升學率,初中毛入學率均達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5%以上,適齡兒童(3—6周歲)學前三年入園率達98%以上。全區公辦中小學、幼兒園上等級率達100%,6所高中通過廣東省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導驗收,其中4所通過終期督導驗收。 05、06年先后涌現省高考狀元,08年高考涌現出2個省單科狀元和2個市單科狀元,重點本科、本科上線率穩居全市全列。積極推進學校科技、體育、藝術等教育,京劇、機器人、跆拳道等特色項目在國內外比賽中屢獲大獎,2008年有5000多人次學生獲市級及以上獎勵,“校校有特色、學生有特長”的局面日益鞏固。“寶安京劇娃”成為全國矚目的文化現象,7所中小學被確定為試點學校,占全省20所試點學校的三分之一,中央電視臺九次展播寶安區少兒京劇表演。 建立多渠道優秀人才引進機制,2006年以來引進優秀骨干教師和畢業生1600多名,教師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小學教師大專率達95.9%,初中本科率85.6%,高中本科率97.4%,有特級教師53名,國家級優秀教師23名。創新教師專業化發展模式,創建“研·訓·教”一體化模式和“三地一站”培訓機制,每年選派幾百名教育教學骨干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掛職學習,在區內開展各類教師培訓,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現有職業、成人學校14所,技工學校2所,在校生達到8972人,成人教育培訓機構65個,社區教育站146個,各種學習型組織1000多個,年培訓量達100萬人次。寶安職校參加200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得成績位居全市18所職業學校之首。創造性地開展家庭教育,建立完善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的家庭教育體系,現有家長學校總校1所,分校403所,專、兼職教師800多人,在校學員20多萬人,家長年培訓量達40多萬人次[3]。 街道介紹 (共十個,光明,公明屬于成立后的光明新區) 西鄉街道西鄉街道位于寶安區西南部,南瀕珠江口,北連寶安國際機場,東接界與新安街道毗鄰。轄區面積93平方公里,下轄西鄉、柳竹、龍珠、龍騰、福中福、桃源居、富華、利錦、九圍、黃田、鐘屋、鶴洲、后瑞、草圍、三圍、固戍、共樂、樂群、鹽田、河東、河西、臣田、莊邊、鳳凰崗、鐵崗、麻布、徑貝、流塘、勞動、漁業、蠔業32個居民委員會。2004年年末總人口25.07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7054萬人,暫住人口20.3696萬人。 福永街道福永街道位于寶安區西部,西臨珠江口,與中山市、珠海市隔海相望,東南與西鄉街道接壤,北與沙井街道相連,東北角與公明街道毗鄰。轄區面積58平方公里,下轄興圍、福圍、聚福、福永、新和、和平、橋頭、塘尾、新田、鳳凰、懷德、白石廈、稔田13個居民委員會。2004年年末總人口18.533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6414萬人,暫住人口16.8917萬人。 沙井街道沙井街道位于寶安區西北部,西臨珠江口,北連松崗街道,東接公明街道,南鄰福永街道,西北隔茅洲河與東莞市長安鎮相望。轄區面積53平方公里,下轄后亭、步涌、共和、民主、蠔一、蠔二、蠔三、蠔四、沙一、沙二、沙三、沙四、衙邊、辛養、東塘、沙頭、和一、大王山、馬安山、崗、萬豐、新二、新橋、上星、上寮、黃埔27個居民委員會。2004年年末總人口31.79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7283萬人,暫住人口29.0637萬人。 松崗街道松崗街道位于寶安區西北部,東鄰公明街道,西南與沙井街道相鄰,西瀕珠江口,西北與東莞市長安鎮接壤,是深圳的西北大門。轄區面積95平方公里,下轄東方、紅星、潭頭、樓崗、松崗、山門、洪橋頭、沙埔、沙埔圍、江邊、郎下、碧頭、羅田、燕川、塘下涌、溪頭、松濤、花果山18個居民委員會。2004年年末總人口20.414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9496萬人,暫住人口18.4649萬人。 石巖街道石巖街道位于寶安區中部,東與龍華街道接壤,南接南山區,西接西鄉街道,北與公明和光明街道相連,是革命老區和水源保護區。轄區面積79平方公里,下轄石巖、羅租、上屋、官田、水田、塘頭、浪心、應人石8個居民委員會。2004年年末總人口10.3399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1489萬人,暫住人口9.1910萬人。 龍華街道龍華街道位于寶安區東部,東臨龍崗區布吉鎮,南與福田區、羅湖區和南山區接壤,西與石巖街道為鄰,北與觀瀾和光明街道相連。轄區面積88平方公里,下轄民治、三聯、大浪、龍華、龍勝、油松、清湖、上塘、同勝、牛欄前、景龍、龍園、新龍13個居民委員會。2004年年末總人口28.6070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8492萬人,暫住人口24.7578萬人。 觀瀾街道觀瀾街道位于寶安區東北部,北與東莞市交界,東與龍崗區平湖鎮和布吉鎮相鄰,南接龍華街道,西依光明和公明街道。轄區面積88平方公里,下轄觀城、福民、松元廈、新田、樟坑徑、君子布、牛湖、桂花、庫坑、黎光、大水坑、新瀾12居民委員會。2004年年末總人口15.293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9623萬人,暫住人口13.3311萬人。 新安街道新安街道成立于1994年11月15日,位于寶安區南部,西南臨珠江口,東南與南山區相連,北與新安路為界與西鄉街道相鄰,轄區面積24平方公里。下轄寶民、龍井、靈芝園、洪浪、上川、新安湖、新樂、文匯、布心、海富、海樂、興東、大浪、建安、海華、文雅、海旺、海裕、上合、翻身、安樂、甲岸22個居民委員會。2004年年末總人口25.241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1.1654萬人,暫住人口14.0763萬人。 |
龍崗區位于深圳市東部,經濟特區管理線以北。東臨大亞灣、大鵬灣,南連羅湖區、鹽田區及香港,西接寶安區,北靠惠州市、東莞市。總面積940.9平方千米(“龍崗區政府網站”為844.07平方千米)。2007年末全區常住人口19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7萬人(實際管理人口超過460萬)。
區人民政府駐地郵編:518172。代碼:440307。區號:0755。拼音:LonggangQu。 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地勢屬低山丘陵濱海區,區內最高的山峰是位于大鵬半島的七娘山,海拔867米。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3℃,最高氣溫37℃,最低氣溫1.4℃,年平均降雨量1933毫米。 基本概況 龍驤虎步,騰蛟起鳳。 龍崗區位于深圳市東北部,東臨大亞灣、大鵬灣,南接深圳經濟特區,西連寶安,北通惠州和東莞市,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儲備豐富的土地資源、風光旖旎的黃金海岸和歷史悠久的客家文化,是改革開放的熱土和投資置業的理想之地。 揚帆競渡賦華章,開拓進取譜新篇。龍崗區委、區政府謀大局,抓大事,著眼長遠,關注民生,使龍崗煥發出蓬勃生機。近年來,龍崗各項指標年均以兩位數速度飚升,經濟發展呈現出又好又快的勢頭,200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78.68億元,增長18%;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局。一個規劃科學、產業發達、環境優美、文化繁榮的新龍崗,正以其嶄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躬身盡責促和諧,革故鼎新再騰飛。目前,龍崗區委、區政府正帶領百萬勤勞智慧的龍崗人民,借深圳成功取得2011年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舉辦權的東風,緊抓本屆運動會主場館落戶龍崗的歷史性機遇,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實施自主創新和發展循環經濟為戰略支撐,努力推進和諧龍崗、效益龍崗、平安龍崗、生態龍崗建設,把龍崗打造成為代表深圳21世紀發展水準的現代化中心城區。 經濟建設 龍崗建區以來,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和循環經濟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各項指標持續快速增長。目前,龍崗區進入新的發展周期,經濟總量占深圳市經濟的比重不斷提升,經濟發展呈現出又好又快的勢頭。2006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3.87億元,第一、二、三次產業的增加值分別為2.47、694.59、356.82億元,三產比例是0.2:65.9:33.9,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現代物流、商貿、運輸、文化產業、房地產、海濱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初具規模的外向型經濟格局。 ◆工業 龍崗區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有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和豐富的土地資源,土地儲備量居全市六區之首。2006年,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662.4億元,占全市的比重達23.2%。在工業產業結構方面,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63家,其中超億元的重點企業近228家,成為穩定和拉動全區工業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8.6%,成為工業發展的支柱;民營經濟保持迅猛發展勢頭,2006年共吸引民企投資50億元,已接近外資規模。全區已形成了產業以工業為主導、工業以高新技術和現代裝備制造為主導、高新技術產業以民科企業為主導的新格局。 ◆農業 龍崗區是深圳市最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擁有農業用地10000公頃、海域440平方公里。通過加快發展花卉生產、種苗繁殖和海水養殖,積極推行規模生產,推廣先進技術,走出了一條設施化、園區化、科技型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道路,形成了“設施農業”、“園區農業”、“海洋農業”并重發展的農業結構和以水果、蔬菜、花卉、畜牧、水產五大產業為龍頭的現代農業產業格局。堅持生產與研究并重和科技興農的發展戰略,不斷擴大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領導的碧嶺農科園規模,引進了雜交水稻、轉基因棉、雜交芥菜等一批高新農業項目,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現代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整體布局初步完成,成為龍崗區新的經濟增長點。200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0.24億元)增幅首次超過GDP增幅,第三產業增加值從2002年的177.8億元增加到305.5億元,年均增長17%。全區金融市場已初步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功能的開放型格局,共有銀行支行23家、各銀行分支機構104家、農村商業銀行11家(網點93個)。區內物流、旅游、文化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平湖物流基地成為國家物流試驗園區,大芬油畫村成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在2006年山海龍崗旅游文化季的帶動下,全區共接待游客649.4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6.19億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龍東的義烏小商品城,是龍崗發展商業服務業的一個重大嘗試,區政府近年的重點扶持項目之一,吸引了深圳本土知名品牌吉爾福百貨等大公司的進駐。 200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78.68億元,增長18%;實現工業增加值813.94億元,增長22.2%;消費品零售總額248.16億元,增長18%;固定資產投資379.98億元,增長14%;出口總額226.52億美元,增長33.7%。財政實力大幅增強,國地兩稅總收入206.61億元,增長25.9%;一般預算收入56.67億元,增長28.2%;13個街道財力平均增長3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萬元,增長8.7%。[1] 發展規劃 按深圳市《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龍崗區是東部發展軸心.范圍包括龍城、龍崗、橫崗、坪地、坪山和坑梓街道。劃分為2個組團,即龍崗中心組團和東部工業組團。功能定位為東部地區的綜合服務中心,重要的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具體來說, 1.東部發展軸是惠—深—港區域性產業聚合發展走廊,主要承擔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等功能。 2.充分發揮羅湖中心區的輻射功能,重點開發大運新城、坪山新城,推進東部通道、蓮塘口岸、廈深鐵路、深惠城際線等重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龍崗中心服務功能和大工業區發展水平。龍崗區是五大城市副中心之一,龍崗中心包括大運新城和龍崗中心城,在進一步發揮綜合服務職能的基礎上,重點發展文化體育和商業服務業,成為深圳東部地區及輻射粵東地區的綜合服務中心。 歷史文化 龍崗區歷史文化悠久,已發現的文物古跡多達400余處。區內以大鵬咸頭嶺遺址為代表的咸頭嶺文化,是環大鵬咸頭嶺遺址珠三角地區史前人類活動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鵬所城是深圳市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客家人是中國漢族的八大民系之一。在寬闊的龍崗土地上,留下了很多客家先民的足跡。鶴湖新居、大萬世居、龍田世居等60多處客家民居,將一一向您生動地講述客家的風土人情,客家人的勤奮、努力和自立。其中占地14432平方米的鶴湖新居,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客家民居,氣勢恢宏,別具一格,被譽為“客家民居建筑藝術的結晶”。[2] 社會事業 龍崗區經濟健康發展的同時,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處處彰顯人文關懷,和諧城區正在形成,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龍崗區連續兩屆被評為“深圳市文明區”。“鎮改街”前,全區省級高標準文明鎮覆蓋率達70%。 ◆科技 龍崗區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區”、“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區”及“全國科普示范城區創建單位”。全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專利申請量(達4949)、發明專利量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近600件)三項指標列深圳市六區第一位;區內擁有各級工程中心16家,啟動建設天安龍崗數碼新城,建立東平興民營科技企業孵化器;龍崗區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2006年發布《龍崗區知識產權發展現狀白皮書》,制訂《龍崗區知識產權工作推進計劃》。區內13個街道均成立了科協組織,擁有8個專業學會及各類科普教育示范基地14個,科技特色學校27所,建有一支2000多人的科普志愿者隊伍。 ◆教育 龍崗區是“廣東省教育強區”,教育綜合實力居全省先進水平。全區共有辦學單位356個,其中公辦中小學校78所(省一級有39所,市一級有13所),民辦中小學校99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0所(省示范成校9所,市骨干成校1所),龍崗中專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幼兒園167所,在校學生27萬人。全區各類教育結構合理,類型齊全,基礎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體系完善。 ◆文體 龍崗區已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功能的文化設施網絡。投資達5.5億元的龍崗文化中心,集書城、圖書館、影劇院、展覽廳、文化館等多功能設施于一體,是目前深圳市功能最齊全的文化中心;多次舉辦大型國際、國內賽事的龍崗體育中心,與正在規劃建設的深圳大運中心一道,構成龍城西區體育新城;隨著廣場、公園、新華書店、社區活動室、社區圖書館等精神文明硬件設施的不斷建設完善,城鎮居民出家門步行不超過10分鐘,即可到達一個公眾文化場所。全區大力加強“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區一特色”的群眾文化建設,打造出一批客家文化、廣場文化、民俗文化名牌。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籃球、乒乓球、自行車、游泳等優勢體育項目多次在國家和省、市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衛生 龍崗區是全國第一批“人人享有衛生保健”達標區,率先在全國建立起各街道衛生監督所和預防保健所,建立起遍布區、街道、社區的衛生服務網,全面推行合作醫療和外來勞務工醫療保險制度,醫療救治體系、預防保健體系、衛生監督執法體系、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婦幼保健體系和健康教育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全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620家,病床2904張,衛生工作人員9481人,高級職稱以上醫師902人。 ◆社會保障 龍崗區已建立起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制度。綜合醫療保險、住院醫療保險、勞務工醫療保險等多層次醫療保險能滿足各種人群需求,131萬員工得到社會醫療保險,141家醫療保險定點醫院及醫療服務網點遍布全區;全區有173萬名員工參加工傷保險,基本實現工傷保險全覆蓋。區內已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開展了法律援助、醫療救助、助學救助、住宅困難救濟等社會救助活動。 行政區劃 龍崗區轄13個街道(龍崗、龍城、坑梓、坪山、橫崗、布吉、葵涌、大鵬、南澳、平湖、坪地、坂田、南灣)。 基礎設施 交通:龍崗區是深圳市東北部的交通樞紐,擁有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全區公路通車里程722公里,路網密度達86公里/百平方公里,機荷(深圳機場-荷坳)、深汕(深圳-汕頭)、惠鹽(惠州-鹽田港)、鹽壩(鹽田港-葵涌壩光)、水官(布吉水徑-官井頭)、清平(深圳清水河-龍崗平湖)一期、鹽排(鹽田-排榜)等7條高速公路跨區而過。正在加緊建設清平二期和橫坪(橫崗-坪山)、沙荷(沙灣-荷坳)、龍沙(龍景立交-沙灣)、東部通道等干線道路。 已正式動工建設的地鐵3號線是深圳市軌道交通二期工程優先發展線路之一,全長42.659公里,起點位于深圳市紅嶺中路,貫通龍崗、羅湖、福田三區,途經龍崗區布吉、南灣、橫崗、龍崗、龍城五個街道,計劃于2010年6月通車,將使龍崗與市中心區實現無障礙交通,大大提高市區內組團間的可達性和城市一體化進程。為配合3號線建設,205國道(深惠公路)深圳段將按第二條“深南大道”的標準進行改建,雙向八車道設計,徹底打通龍崗交通主動脈。 貨運方面,龍崗區緊鄰鹽田港,區內有平湖物流基地、深圳市大工業區等工業園區,貨運需求旺盛。廣深鐵路、平南鐵路(平湖街道-深圳市南山區)、平鹽疏港鐵路(平湖街道-鹽田港)貫穿全區,在其交匯處建有大型的平湖南鐵路編組站。海上運輸方面,龍崗區南面緊鄰國際大港鹽田港,西距蛇口港約35公里,區內還建有沙魚涌等多個客貨運碼頭,最大可泊15萬頓級的液化氣油輪。 通訊:龍崗區通信條件達到國際水平,融合了世界上先進的通信技術網絡。區內有15個電信營業中心,服務網點遍布全區各街道,可提供包括圖、聲、文一體化的多媒體通信業務,可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城市直接聯絡。全區寬帶主干網建設成熟,用戶接入十分便捷,全面實現了通訊網絡傳輸光纖化、交換程控化、業務綜合化,“數字龍崗”已成雛形。 供水:龍崗區水資源豐富,開發利用充分,各類水務工程設施完備,布局合理。2006年全區日均供水總量109萬噸,年供水總量3.98億噸,水質合格率達99.8%。區內已建成水廠24座,擁有中小型水庫88座,擬擴建水庫22座,總庫容量2.36億立方米,可供水量17883萬立方米。東深引水工程和深圳市東部供水工程均經過龍崗區境內,每年可向全區供水4.53億立方米;區內中水回用、海水利用實現零突破,中水回用率達2.3%,海水利用300萬噸。 供電:龍崗區電力設施完備,電網布局合理,電力供應充裕,年供電能力達1037.5萬千伏安。區內設有龍崗供電局,各街道辦均設有供電所,為各企業提供優質的用電服務。區內共有變電站34座,其中50萬伏變電站2座,22萬伏變電站7座,主變總容量900萬千伏安。2006年新開工建設變電站11座,投產4座,東部電廠一期順利投產,供電量累計為122億千瓦時。 商貿:龍崗區已形成以13個街道辦事處的主體市場為軸線,與中小型集市相聯通的市場交易網絡,華南工業原料城、龍崗建材物流中心、集銀皮革市場及龍城世貿商城、沃爾瑪、萬佳、新一佳、天虹、歲寶、吉之島、蘇寧電器、國美電器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分布在全區各大商業黃金地帶和住宅小區,交易十分活躍。全區現有各類規模較大的商品市場100多個,一批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的專業化批發市場應運而生,經營范圍涵蓋五金、皮革、茶葉、電子、建材、五金、農副產品等十多個商品門類。 環境狀況:龍崗區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深圳市首個獲評“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的行政區,是深圳市最適宜人居的區域之一。全區森林覆蓋率達41%,綠化覆蓋率達40.5%,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99.6%,東部近海海域水質保持良好,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區域環境噪聲控制在60分貝以下。全區已建成污水處理廠9個,污水日處理能力達43.5萬噸;建成垃圾焚燒發電廠2座,生活垃圾清運率達100%,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達2000噸;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全區共有各級綠色單位107個,“鎮改街”前已有省級生態示范鎮(村)8個、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6個,是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最密集的行政區域之一。 服務設施:龍崗區具有比較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各類商業、娛樂服務設施星羅棋布。全區擁有各類商業和社會服務業網點4萬余個,登記在冊已開業的賓館酒店百余家,其中星級酒店9家,在建高星級酒店3家,還有多家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人才交流中心、職業介紹所等中介服務機構。 歷史沿革 1992年11月11日,龍崗區與寶安區同時建制。 2000年,龍崗區轄10個鎮。總人口1714908人,各鎮人口:平湖鎮235702布吉鎮513016橫崗鎮292731龍崗鎮272037坪地鎮88461坪山鎮128273坑梓鎮75612葵涌鎮41729大鵬鎮52359南澳鎮14988(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龍崗區轄10個鎮(龍崗坑梓坪山橫崗布吉葵涌大鵬南澳平湖坪地),90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 2003年11月26日,龍崗區撤銷龍崗鎮改設兩個街道辦。龍崗、龍城兩個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將在2004年1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擬設立的龍崗街道轄區總面積約64.12平方千米,管轄新生、盛平、南聯、南約、同樂、龍東、龍崗7個村委會和龍崗、平南2個社區,辦公地點擬在原龍崗鎮政府。擬設立的龍城街道轄區總面積約61.14平方千米,管轄原龍崗鎮愛聯、回龍埔、龍西、五聯4個村委會和盛平村的荔枝園村民小組,及龍崗鎮代管的紫薇、天健、愉園3個社區。 2004年,深圳市民政局《關于同意撤銷龍崗區平湖等九個鎮設立平湖等九個街道辦事處的批復》(深民基[2004]17號): 撤銷平湖鎮,設立平湖街道辦事處。平湖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平湖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9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總面積40.77平方千米,總人口13.9萬人。街道辦事處設在原平湖鎮政府大樓。 撤銷布吉鎮,設立布吉街道辦事處。布吉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布吉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15個村委會和15個社區,總面積84.08平方千米,總人口30萬人。街道辦事處設在原布吉鎮政府大樓。 撤銷橫崗鎮,設立橫崗街道辦事處。橫崗街道辦事處管轄原橫崗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9個村委會和4個社區,總面積83.97平方千米,總人口17.9萬人。街道辦事處設在原橫崗鎮政府大樓。 撤銷坪地鎮,設立坪地街道辦事處。坪地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坪地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6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總面積53.14平方千米,總人口7萬人。街道辦事處設在原坪地鎮政府大樓。 撤銷坪山鎮,設立坪山街道辦事處。坪山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坪山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14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總面積127.22平方千米,總人口9.14萬人。街道辦事處設在原坪山鎮政府大樓。 撤銷坑梓鎮,設立坑梓街道辦事處。坑梓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坑梓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5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總面積40.49平方千米,總人口5.3萬人。街道辦事處設在原坑梓鎮政府大樓。 撤銷葵涌鎮,設立葵涌街道辦事處。葵涌街道辦事處管轄原葵涌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8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總面積98.86平方千米,總人口5.43萬人。街道辦事處設在原葵涌鎮政府大樓。 撤銷大鵬鎮,設立大鵬街道辦事處。大鵬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大鵬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6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總面積76.24平方千米,總人口3.29萬人。街道辦事處設在原大鵬鎮政府大樓。 撤銷南澳鎮,設立南澳街道辦事處。南澳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南澳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8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總面積114.04平方千米,總人口2.4萬人。街道辦事處設在原南澳鎮政府大樓。 區劃調整后,龍崗區轄11個街道。 龍城街道:轄愛聯、龍西、五聯、回龍埔、紫薇、天健、愉園7個社區。 龍崗街道:轄新生、龍崗、南約、同樂、龍東、南聯、盛平、龍崗墟、平南9個社區。 平湖街道:轄平湖、良安田、新南、新木、山廈、鵝公嶺、平湖、白泥坑、輔城坳、上木古10個社區。 布吉街道:轄布吉、長龍、龍嶺、沙灣、德興、南龍、龍珠、麗湖、國展、茂業、四季花城、中海怡翠、東方半島、布吉村、水徑、上李朗、下李朗、甘坑、坂田、崗頭、雪象、丹竹頭、南嶺、吉廈、沙塘布、樟樹布、廈村、三聯、鳳凰、羅崗30個社區。 橫崗街道:轄松柏、華僑新村、保安、四聯、西坑、安良、六約、大康、黃閣坑、橫崗村、荷坳、華樂、銀荷13個社區。 坪地街道:轄圩鎮、怡心、坪西、坪東、中心、六聯、年豐、四方埔8個社區。 坪山街道:轄坪山、金龜、馬巒、江嶺、坪環、六聯、碧嶺、湯坑、石井、田頭、田心、竹坑、沙坣、南布、沙湖15個社區。 坑梓街道:轄坑梓、龍坑、秀新、龍田、金沙、沙田6個社區。 葵涌街道:轄葵涌、葵涌村、三溪、高源、土洋、溪涌、壩光、官湖、葵豐9個社區。 大鵬街道:轄大鵬、鵬城、嶺澳、水頭、布新、王母、下沙7個社區。 南澳街道:轄南澳、南漁、東漁、東農、南農、水頭、新大、東涌、西涌9個社區。 (社區名錄由根據《深圳市行政區劃代碼》整理,截至2004年底)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龍崗區轄11個街道(龍崗、龍城、坑梓、坪山、橫崗、布吉、葵涌、大鵬、南澳、平湖、坪地)。 2006年,布吉街道一分為三:布吉、坂田、南灣3個街道辦事處。原布吉街道總面積84.12平方千米,常住(半年以上)人口10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1.83萬人,現下轄34個社區居委。4月29日,布吉、坂田、南灣3個街道正式掛牌成立。 布吉街道:總面積30.89平方千米,其中建成面積20.09平方千米。常住總人口51.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7.13萬人。轄18個社區居委,其中布吉、水徑、三聯、甘坑4個是“村改居”社區居委,布吉圩、龍珠、長龍、德興、麗湖、龍嶺、國展、茂業、中海怡翠、東方半島、羅崗、光華、鳳凰、金排14個是非“村改居”社區居委。 坂田街道:東連布吉,南鄰福田,西接龍華,北靠平湖,總面積28.51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7.7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2.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7萬人。下轄坂田、崗頭、雪象、四季花城4個社區居委。 南灣街道:東接橫崗、北連平湖、西臨布吉、南與羅湖相望,總面積24.68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4.88平方千米,常住總人口21.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萬人;下轄南嶺村、沙塘布、樟樹布、吉廈、廈村、丹竹頭、上李朗、下李朗、沙灣、南龍、寶嶺、康樂12個社區居委。 |
鹽田區位于深圳經濟特區東部,經濟特區管理線以南,西傍梧桐山,東臨大鵬灣。東起大鵬灣背仔角與龍崗區相連,西接羅湖區,南連香港新界,北接龍崗區。總面積72.63平方千米。總人口3萬人(2003年)。
區人民政府駐地郵編:518083。代碼:440308。區號:0755。拼音:YantianQu。 基本概況 深圳市鹽田區1997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1998年3月30日正式掛牌成立,是深圳市最年輕的一個行政區。轄區總面積72.36平方公里,下轄沙頭角、海山、鹽田、梅沙4個街道辦事處,東和、海濤、永安、濱海等17個社區居委會。區內有我國重點發展的四大國際深水中轉港之一——鹽田港,還有沙頭角、鹽田港兩個保稅區和一街兩制的中英街。 鹽田歷史悠久,明朝屬于新安縣歸城鄉七都轄地,清朝屬新安縣富司管轄。出土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的大梅沙海灣沙丘遺址表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沙頭角鎮內的中英街及界碑是舊中國貧困落后,清王朝腐朽沒落和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1900年孫中山領導和發動的三洲田武裝起義,打響了資產階級革命從改良主義真正走上了武裝革命的第一槍。東江縱隊在廣東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卓越功勛。沙頭角沙欄嚇村的吳氏宗祠、天后宮等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村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漁燈舞藝術使沙頭角成為我國的“民間藝術之鄉”。鹽田街道500多年樹齡的古樟樹被譽為深圳樹王。 經濟發展 2006年,實現生產總值170.15億元,比上年增長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0.0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4.08億元鹽田港,增長11%,第三產業增加值106.04億元,增長19%,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0.02∶37.66∶62.32。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7.83萬元,突破1萬美元,增長12.8%。 港口物流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鹽田港三期擴建首兩個泊位投入使用,保稅物流園區正式投入運營,中石化中海深圳船舶燃料項目落戶鹽田,普洛斯等大型物流項目建設有序推進,鹽排高速公路竣工通車,貨柜車實現“東進東出”。鹽田港區開通國際航線80條,航線頻密度為華南各碼頭之冠,2006年集裝箱吞吐量達886.45萬標準箱,比上年增長15.7%。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實現增加值69.4億元,增長23.8%,占本區生產總值的40.8%。 旅游業的龍頭作用日益顯現。東部華僑城一期基本具備開園條件,京基大梅沙喜來登酒店主體已經封頂,梅沙片區旅游配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成功舉辦了第五屆深圳黃金海岸旅游節和第二屆深圳(大梅沙)沙灘音樂節,黃金海岸旅游節入選2006年度中國十大旅游類節慶活動,深圳沙灘音樂節入選深圳十大文化品牌。全年轄區收費景點接待游客198.65萬人次,增長8.3%;賓館酒店接待過夜游客48.16萬人次,增長8.7%;賓館酒店平均入住率為50.8%,提高3.3個百分點。 高新技術產業保持穩步發展勢頭。召開了鹽田區首屆科技大會暨民營經濟工作會議,-了《鹽田區關于實施自主創新推動科技發展的決定》和《鹽田區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加大對創新型民營企業支持力度。積極引進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組織參加第八屆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簽訂重大項目6個,成交金額6.6億元。大百匯總部及研發生產基地一期主體實現封頂,超美科技工業園即將投入使用,中興通訊、唯冠等重大科技產業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超美、安科訊、安多福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迅速崛起,全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259.23億元,增長2.6%,占全區工業產值的65.9%。 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2006年,轄區稅收實現19.85億元,增長29.7%。納稅大戶納稅額增勢明顯,1000萬元以上大戶完成稅收7.7億元,增長51.9%,對轄區稅收增長貢獻達70.2%。萬元GDP電耗402度,下降7.1%;萬元GDP水耗13.6噸,下降11.6%;萬元GDP建設用地9.6平方米,下降7.8%。 2007,實現本區生產總值210.69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完成年度計劃的108.6%(下同);實現工業增加值55.87億元,下降3.0%,完成86.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70.83億元,增長16.1%,完成118.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13億元,增長10.7%,完成102.3%;出口總額82.77億美元,增長12.9%,完成108.9%;實際利用外資1.00億美元,完成100.0%;一般預算財政收入10.11億元,增長14.8%,完成104.2%。 轄區綜合經濟實力再上新臺階。本區生產總值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10.69億元,增長16.1%。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70.20億元,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140.40億元,增長19.8%。三次產業結構為0.04∶33.32∶66.64,第三產業比重上升3.73個百分點。人均GDP達到1.28萬美元;轄區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0.11億元,增長14.8%;轄區財政總收入實現15.04億元,增長13.4%。 港口物流產業優勢進一步提升。鹽田港三期擴建工程中第四個泊位已竣工,鹽田港區碼頭總泊位數已達16個,每周共有84條國際航線,鹽田港區集裝箱吞吐量突破千萬標箱,達1001.57萬標箱,同比增長13.0%。鹽田國際連續四年獲得“中國港口前十強集裝箱碼頭第一名”。普洛斯國際物流園一期已開工建設。“區港聯動”運作順暢,海鐵聯運腹地不斷拓展,保稅貿易發展迅速,保稅貿易出口額達47.71億美元,增長26.3%。全區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實現增加值94.59億元,增長25.6%,對轄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 高端旅游業快速發展。東部華僑城一期項目建成并投入運營,京基喜來登酒店建成開業,金沙街改造已啟動,大梅沙水上運動中心即將完工,成功舉辦了首屆深圳大梅沙(國際)游艇及設備展,轄區高品質旅游設施進一步完善。全年轄區收費景點接待游客303.48萬人次,增長52.8%;賓館、酒店接待過夜游客達54.70萬人次,增長13.6%;客房均價達到390.94元/天,提高49.9%;轄區旅游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71億元,大幅增長293.4%。 高新技術產業和總部經濟發展成績喜人。2007年,全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223.48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57.1%。大百匯集團總部及研發生產基地一期工程主體竣工驗收,集團總部即將入駐。萬科總部已在我區注冊,萬科國際會議中心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周大福珠寶業務發展迅速,已在全國發展分店645家。引進了深圳地區最大的電力服務商鵬能公司到我區落戶。 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不斷提高。2007年,轄區總稅收實現24.4億元,增長22.9%,快于GDP增速6.8個百分點。納稅大戶納稅額明顯增加,1000萬元以上大戶完成稅收收入16億元,增長20.5%,對轄區稅收增長貢獻率達59.3%。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較好地完成了節能降耗目標任務。2007年,萬元GDP電耗365.27度,下降7.6%;萬元GDP水耗11.14噸,下降16.9%;萬元GDP建設用地為9.10平方米,下降3.7%。[1]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再上新臺階。鞏固“教育強區”創建成果,教育基礎設施得到不斷完善,教育均衡化發展有效推進,海濤小學綜合樓建設進展順利,田東中學綜合樓、樂群小學擴建前期工作順利推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引進優秀教學帶頭人,抓住課改契機,扎實推進教學科研,不斷提高教學質量。2006年,高考繼續保持較好成績,重點錄取率為14.7%,本科錄取率為52.9%。 1.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全區現有中學4所(2所公辦,1所與深圳大-辦,1所為公辦民助),小學10所(8所公辦,1所與深大聯辦,1所為公辦民助)。4所中學均為完全中學,其中,沙頭角中學和深大二附中設有初中和普高班,田東中學設有初中、普高和職高班,于2004年9月開辦的鹽田外國語學校目前只有初中在校生。建有幼兒園17所(公辦2所,民辦15所)。另有黨校1所,電大1所,職業培訓中心1所,其它成人教育機構17家。 2.辦學條件不斷改善 ——教育投入逐步加大。2001年至2005年我區預算內教育 經費撥款數分別為:0.64億元、0.88億元、0.92億元、1.07億元和1.08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4.82%;城市教育附加費分別為:502萬元、562萬元、636萬元、943萬元和939萬元,年增長率達18.45%。 ——中小學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基本完成。建成了先進的鹽田教育信息網絡中心,100%的學校建成比較完備的校園網;100%的課室配備了多媒體教學平臺;100%的一線教師人均1臺電腦,生機比達5:1, 居六區第一;100%的等級學校完成了標準化的功能室建設;100%的學校建有規范的運動場地和塑膠跑道,林園小學等5所學校還建成了現代化的室內體育館。 3.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成功 2001年至2004年,中小學成功開展了兩輪以職員職級制、競爭的工資分配和后勤社會化為主要內容的人事制度改革。改革形成的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獎勤罰懶、褒優汰劣機制,有力地推動了教師隊伍的優化組合、合理流動和高效使用,為全市乃至全國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成功典范。 4.學校均衡化建設取得新進展 ——薄弱學校改造成效顯著。鹽田中學和鹽田小學通過引入深大師院的優質辦學資源,兩校合并為深大師院第二附屬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區原先最為薄弱的樂群小學在投入2000萬元改造后,成為一個環境最為優美的學校,被評為國家級綠色學校,并于2003、2005年先后通過了市、省一級學校評估;梅沙小學于2005年8月搬入高標準建成的新校舍與鹽田外國語學校合校辦學。 ——應評學校全部上等級,校園基本實現綠化。截至2005年底,共建成省一級學校6所,市一級學校5所,區一級學校2所,新辦未評學校1所;省一級幼兒園2所,市一級幼兒園2所,區一級幼兒園3所。全部學校達到綠色學校水平,現有國家級綠色學校1所,省級綠色校(園)4所,市級綠色校(園)9所。 5.超前普及十二年教育 3-6歲戶籍幼兒入園率達100%、非戶籍幼兒入園率達90%以上;在全市率先實現6周歲入學,全面解決了戶籍和非戶籍兒童“入學難”問題;適齡兒童入學、小學畢業升初中入學率100%,義務教育鞏固率100%;戶籍初中畢業生100%就讀高中,戶籍高中畢業升入大學比例高于市平均水平。 6.師資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 現有在編教職工960人,其中專業教師899人。以兩個“5%精神”(多做5%,多做好5%)為激勵,形成了一支管理規范、德高藝精的師資隊伍。其中省級特級教師2名,市級學科帶頭人2人、中青年骨干教師16人,區級名優校長5人、學科帶頭人31人、中青年骨干教師64人,市區兩級名師占專業教師比例達13%。 目前專業教師師資結構狀況總體如下:①職稱結構:擁有高、中、初級職稱人數分別為131人、507人和261人,分別占總人數的14.6%、56.4%和29.0%,高、中、初級的結構比為1:3.9:2;②學歷結構:擁有研究生學歷、本科、專科和中專學歷的分別為19人、702人、131人和47人,分別占總人數的2.1%、78.1%、14.6%和5.2%;③年齡結構:30歲以下的人數為266人,占總數的29.6%;31-40歲的人數為364人,占總數的40.5%;41-50歲的人數為214人,占總數的23.8%;51歲以上的人數為55人,占總數的6.1%[3]。 文體事業日益繁榮。區綜合體育館前期工作積極推進,水上運動中心開工建設,區圖書館積極開辦外來工免費英語培訓等特色服務項目,接待讀者人次大幅度增加,全區人均公共圖書館館藏圖書達1.9冊,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成功舉辦鹽田區第二屆來深建設者才藝大賽和第三屆社區藝術節,積極組織各類群眾性文藝活動,舉辦廣場演出和社區文化活動近300多場次,群眾文化活動精彩紛呈。文體精品捷報頻傳,“魚燈舞”成為深圳市唯一入選廣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在第十二屆省運會上,該區榮獲“突出貢獻獎”。女子帆板運動員陳麗娜在第十五屆亞運會上勇奪冠軍,實現鹽田亞運金牌零的突破。 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取得新成績。區人民醫院新住院大樓主體實現封頂,鹽港醫院住院大樓(二期)和梅沙醫院啟用準備工作基本完成,醫療衛生服務條件進一步改善。加強了醫療行業監管力度,制定了控制醫療費用“量化指標”,區內兩家主要醫院每診療人次費用比上年下降8.5%,每出院人次費用比上年下降8.8%,均大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社康中心全面推行勞務工醫療保險和中醫藥特色服務,緩解了醫藥費用增長過快的趨勢,降低了醫藥費用,為90%以上社區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檔案,門診量占全區總醫療人次的22%,被評為“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繼續走在全市前列。戶籍人口政策生育率為98.75%,比市下達指標高1.75個百分點,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9.88‰,建成區、街道、社區三級計生信息系統,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社區建設成果突出。扎實推進固本強基社區建設工程,全年市、區共安排固本強基社區建設項目39個,安排建設資金2562萬元,小梅沙社區服務中心大樓用地得到解決,社區辦公服務場所和文體活動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社區建設走在全市前列。-了《關于完善社區治理體制的意見》,“鹽田模式”社區治理體制改革榮獲第三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優勝獎。整合社區人力資源,建立了社區綜合協管員隊伍,增強了基層社區執行力,社區服務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新型社區治理體制有效運行,“鹽田模式”社區治理體制改革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 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穩步提高。2006年全區在崗職工人均工資達到2.36萬元,增長6.3%,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6萬元,增長11.6%,空氣質量達到I級和II級的天數為352天,增加3天。 城市建設 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深鹽第二通道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鹽排高速公路竣工通車。全區污水管網截污工程基本完成,一體化污水處理系統基本形成,污水處理率達95%,鹽田河截污工程已經完成,沙頭角灣清淤工程已經完工,海濱棧道建成開放。區委-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工青婦大樓建設扎實推進,區綜合體育館項目完成方案設計招標,新建社區公園5個,沙頭角、海山、梅沙等五個標段小區路燈工程全面完成,“有路無燈,有燈不亮”問題得到解決。 城中村改造取得積極進展。暗徑東村改造取得重大進展,拆除重建工作全面鋪開。成立了鹽田三、四村及西山嚇村整體搬遷現場指揮部,基本完成了安置用地、拆遷查丈、建筑設計方案編制等前期工作。完成徑口、成坑、上坪、沙井頭及官路嚇等村改造專項規劃。實施以整治架空管線為主的城中村和社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舊城舊村生活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城市綜合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投入600多萬元建成并啟用城管數字化平臺,形成了發現問題、派遣處理問題、反饋回復、績效評價的完整數字化鏈條,城管信息化上了新臺階,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成功召開了全市“城市管理年”現場會,街景改造工程取得成績得到肯定,其成功經驗在全市推廣。繼續保持對違法建筑的高壓態勢,實現轄區全年“零違建”,“清無”工作綜合評分居全市之首。推進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程,創新環衛管理模式,實現了綠化養護市場化,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績獲得“鵬城市容環衛杯”競賽優勝杯。 行政區劃 鹽田區轄4個街道(鹽田、梅沙、沙頭角、海山)。 歷史沿革 1997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鹽田區,因轄區內有深水大港——鹽田港區得名。 2000年,鹽田區轄2個街道、1個鎮。總人口152323人,各街道、鎮人口:鹽田街道39850梅沙街道8032沙頭角鎮104441(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鹽田區轄2個街道(鹽田梅沙)、1個鎮(沙頭角),21個居委會。 2004年,鹽田區轄4個街道,17個社區。 梅沙街道:轄大梅沙、小梅沙、濱海3個社區。 鹽田街道:轄永安、鹽田、沿港、東海、明珠5個社區。 沙頭角街道:轄沙頭角、田心、橋東、中英街、東和5個社區。 海山街道:轄田東、海濤、鵬灣、梧桐4個社區。 (社區名錄由根據《深圳市行政區劃代碼》整理,截至2004年底)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鹽田區轄4個街道(鹽田、梅沙、沙頭角、海山)。 改革創新 鹽田區2007改革創新工作取得新成效,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制定并實施《鹽田區改革創新促進辦法》,為推動我區改革創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不斷深化月度量化考核制度,政府部門實行“問題管理”模式取得較好效果,實現了政府管理問題的前置處理和有效監控。社區治理改革進一步深化,-了全國首部社工隊伍建設方面的專業性文件《鹽田區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試行方案》,率先成立了社會工作者協會和社工服務中心。-了《關于加強民間組織培育發展與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社區民間組織管理更加規范。居住證試點工作進展順利,為在全市全面推行居住證工作打下了較好基礎。深入推進區屬醫療機構藥品廠家直購,區屬醫療機構1126個常用藥品實現按出廠價采購,常用藥品采購成本平均下降20.2%,全年為群眾節約藥品費用720多萬元。深沙保(集團)有限公司劃歸我區管理。在梅沙街道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組織制訂了關于規范股份合作公司股權收益分配的指導意見。[2] |
國務院關于同意廣東省設立深圳市龍華區和坪山區的批復(國函[2016]159號)
同意設立深圳市龍華區,將深圳市寶安區的龍華街道、大浪街道、民治街道、觀湖街道、福城街道、觀瀾街道劃歸龍華區管轄,以龍華街道、大浪街道、民治街道、觀湖街道、福城街道、觀瀾街道的行政區域為龍華區的行政區域,龍華區人民政府駐觀瀾街道廣場沿河路1號。 |
最開始這里叫“東頭嶺山”也就是現在的大萬世居和六聯村一帶,因為這里地勢平坦山丘不高,因為叫坪山。據坪山宋代遺址推測,至少在南宋時期,已有大批從中原南遷而來的漢人在此繁衍生息。 當時坪山地區名為“東頭嶺山”。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曾、張、黃、戴四姓先后從廣東興寧、韶關和福建等地遷居“東頭嶺山”周圍落戶。 因當地地勢較為平坦,僅東南部有一較高的田頭山,其余均為低矮山丘或平地,故名“坪山”,名稱沿用至今。 1949年10月至1958年10月,屬惠陽縣。 1958年10月,成立坪山人民公社,11月,劃歸寶安縣管轄。 1966年5月,坪山公社并入龍崗公社。 坪山地域屬寶安縣龍崗公社。 1976年12月,龍崗析分坪山公社。 坪山地域屬寶安縣坪山公社。 1979年3月,撤銷寶安縣設立深圳市。 坪山屬深圳市坪山公社。 1982年11月,恢復寶安縣建制,屬寶安縣坪山公社。 1983年7月,撤銷公社建制,改稱寶安縣坪山區。 1986年10月,撤坪山區設坪山鎮、坑梓鎮。 1992年,撤銷寶安縣,設立寶安區、龍崗區,坪山鎮、坑梓鎮屬龍崗區。 2009年6月,深圳市實施城市功能區體制改革,在大工業區及坪山、坑梓街道的基礎上,建立坪山新區,原“深圳市大工業區(廣東深圳出口加工區)管理委員會”更名為“深圳市坪山新區管理委員會”,加掛“廣東深圳出口加工區管理委員會”牌子。 “深圳市大工業區”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廣東深圳出口加工區繼續保留,并于2020年6月升級為深圳坪山綜合保稅區。 2016年9月,國務院同意設立坪山區。 國務院關于同意廣東省設立深圳市龍華區和坪山區的批復(國函[2016]159號)
同意設立深圳市坪山區,將深圳市龍崗區的坪山街道、坑梓街道劃歸坪山區管轄,以坪山街道、坑梓街道的行政區域為坪山區的行政區域,坪山區人民政府駐坪山街道深汕公路333號。
|
國務院已同意設立深圳市光明區,將深圳市寶安區的光明街道、公明街道、新湖街道、鳳凰街道、玉塘街道、馬田街道劃歸光明區管轄,以光明街道、公明街道、新湖街道、鳳凰街道、玉塘街道、馬田街道的行政區域為光明區的行政區域,光明區人民政府駐光明街道廣場路1號。
光明區地處深圳西北部,東至龍華區,西南與寶安區相連,北與東莞市接壤,是廣深港經濟主軸上的節點、深圳面向珠三角腹地的橋頭堡和重要門戶,位于南山高新區、光明高新區、東莞松山湖高技術發展走廊。 以“九縱八橫”城市主干道為重點的路網建設全面開展,全部建成后,新區城市主干道里程將達135公里,路網密度達1.9公里/平方公里,高于深圳市主干道1.8公里/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 新區多條高速公路貫穿東西南北,距離深圳中心區、寶安國際機場、鹽田港、龍華客運樞紐站均不到半小時車程。 |